分享

没亲人、没朋友、没伴侣,比单身狗还惨? ——电影中的“空巢青年”现象解读

 leee68 2016-10-10

1


空巢青年:一种电影里的常用人设

     

  近期国内有一部惊悚片将上映,名叫《妄想症》。从片名也可以看出,电影讲一些年轻人,由于独居,孤单寂寞,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并由此引发一系列惊悚后续。这些年轻人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幻想,原因何在,又引发了怎样的后果,种种情节颇有悬疑感,引人好奇。尤其是预告片中,周柏豪崩溃大喊“人不是我杀的”,以及程媛媛强行给安琥喂食的镜头,可谓刺激。该片由香港“鬼才”导演彭发执导,彭发此前的《见鬼》《逃出生天》等都是令人叫好的作品,这部重口味《妄想症》也是颇值得期待。



      恐怖片、惊悚片中,类似的“空巢青年”角色经常出没,他们没亲人、没朋友、没伴侣,经常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并因此引发电影中形形色色的戏剧冲突。这样的人物设定富有故事感戏剧感冲突感,而且由于其社会关系限制的减少,角色的故事走向可以有比较大的自由度,对于推动情节发展很好用,因此基本上是各种类型片中的必备人设。而将主旨内核专门放在这些孤独个体身上,探讨个体与群体的影视作品同样不少。



       欧美的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很早,类似的孤独个体现象在影视作品中早有表达。1976年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就讲述了孤寂的越战退伍青年,在城市中的游荡。《充气娃娃之恋》《HER》等数不胜数的作品也无一不探讨了个体的孤独。而在浪漫乐观的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中,女主角爱美丽其实亦可算是使用了“空巢”人设。



        日本由于具有独特的国民性格,不愿给别人添麻烦,人与人之间谦和疏离,影视作品中表现的“空巢”现象也很普遍。既有中岛哲也《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样大喜大悲的电影,讲述那个叫松子的女人,热情而孤寂的一生。又有《小森林》这样的清淡美好小品,展现少女怡然自得的乡村独居生活。



      而放眼华语电影,王家卫的诸多作品都表达了个体的孤独,《堕落天使》《重庆森林》《阿飞正传》等,主角无一不是“空巢”。而贾樟柯的早期作品,则是内陆表现年轻人孤独迷茫内心的典型代表,《小武》《站台》《任逍遥》中,那些徘徊的年轻人,都是中国内陆电影中独特的“空巢“代表。


2


无缘社会、单身社会、空巢社会:同一种现象,不同的解读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永恒的话题。它们不仅在涂尔干和韦伯的经典理论中占据着中心地位,而且在当代社会思潮中依然是焦点所在。放眼全球,只要是有城市化发展的地方,这种现象就在发生,就在被讨论,并在文艺作品中被不断提及。当然,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由于民族性格、社会文化的不同,类似的现象都有不同的情绪解读。



      2010年1月,日本NHK播出了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描述当今日本正步入无缘社会的现状。而所谓“无缘”,是指许多日本人一没朋友,无社缘;二是和家庭关系疏离甚至崩坏,无血缘;三则是家乡关系隔离断绝,无地缘。作为NHK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手记,《无缘社会》聚焦在“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问题。书中的“无缘社会”,简单地说就是“没有关联的社会,各不相干的社会”。如前所述,日本的无缘社会,其实与他们坚持自我负责,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民族性格有很大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所著的《单身社会》,对这个现象的看法就相对乐观。书中讲“独居和孤独并非同一个概念”“几乎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独居是造成美国人孤独感的元凶”“决定孤独感的并非人际交往的数量,而是质量”,并乐观地呼吁大家不必为此恐慌。这种观点其实与美国的人口、环境、文化、性格也是息息相关的。

  

     将目光转回中国,当下迅速的城市化发展,造成了城市与乡村两头空巢。“空巢老人”已被讨论了十几年,而“空巢青年”的现象却并没有引起太多人关注和探讨。或许是因为社会观点普遍认为,年轻人就应该朝气蓬勃,在外闯荡,不可轻易言苦,因此关于这部分群体的情绪和话题就总是被默默掩盖。


3


空巢青年:一个复杂矛盾、痛并快乐的群体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空巢青年”这个群体呢?这个名词乍听之下略感凄凉,不过如果只用一个“惨”字来形容,也确实偏颇。不必羞于承认,这个群体确实滋生了一些孤独、迷茫、悲伤的社会情绪,但其中的可爱个体也并非一味在顾影自怜,不少人认为空巢生活实际上维持了他们的个体尊严和自主性。从此前的一项调查来看,“空巢青年”就是一个复杂矛盾,痛并快乐的群体,这或许跟这一群体的年龄、成长经历有着直接关系。从调查数据来看,他们的学历以大学本科最多,占全部样本约70%。多数人比较宅,不太做饭,每周点五次以上的外卖,平均每周打扫一次房间,一半以上的人会在半夜12点后睡觉。他们有着很强的独立性,不介意一个人去看电影、吃火锅、逛街,但还是时常感到孤独并想寻觅陪伴。



       “空巢青年”已成为当下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不少年轻人自嘲着称自己为“空巢青年”,然后在自己的城市默默地努力、欢笑、哭泣。关注这个群体,思考这个问题,于现实方面会带给我们不少启示。而文艺作品中,那些关于空巢青年的故事,是否也可算作一种对这个群体的安慰呢?


文by : 董雨晴Dian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