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晓峰书阁 2016-10-10

       又一年重阳节如期而至(昨天)。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和晒秋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已经形成,人们设立节日的初衷,是感谢祖先恩德,庇佑农作物丰收粒满。而后,经过历史的演变,重阳节也蕴含尊老、孝老、团聚等文化精髓,因此,自魏晋以来,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备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沿袭至今。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我国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可以说,在新世纪,我们又增加了重阳节的新内容,这充分表明我们中华民族敬重历史,赓续文化的优良传统。老人节与重阳节相逢,让古老的文化精髓在新时期的历史潮流中,焕发出新的精神活力,同时也在提醒所有人铭记重阳的感恩文化内涵,让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继续传承下去。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这是因为孝道能承载美德和善意,不仅是个体人性之美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感恩情怀的释放。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作太忙,或者年龄代沟的缘故,很多人与老人鲜有交流沟通,造成老人精神上的孤立无援,而且,进入老年社会,这一点越来越明显。有些人认为父母年纪大了,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其他不必理会,可殊不知,感情上的割裂,带来的创伤不比经济窘迫造成的后果轻微。

    就在重阳节前一周,四川73岁独居老母亲状告两儿两女,要求按月给予口粮。而且,还要求儿女们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造成母亲“残忍”行为的动机,显然是子女感情上的割裂,由此可见,步入晚年生活的老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援,更重要的是亲情上的抚慰。然而,现代社会是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我们往往身不由己,常常忽略了世间最为宝贵的亲情,等到蓦然想起,老人却已陷危境。“子欲养而亲不在”是最虐心的剧情,却经常发生在我们生活里。所以,要感恩父母关爱老人,就必须珍惜当下,常回家看看,让老人感受到子女最真切的孝心。“空巢”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常态,当事业与尽孝两难全,当“膝下尽孝”成为一种难得的奢侈品,在老人节这样的日子里,如何让孝行天下,让老人感受到最温暖的关怀,无疑是所有子女应该深思的话题。

    老年时代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今天老人们面临的窘境,也会是我们明天面临的困境,因此,要构筑好未来的夕阳生活,我们今天就必须善待身旁的老人,让社会充满阳光正能量,让尊重和关怀成为社会的常态,犹如作家司汤达所构想,“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你不同情跌倒在地上的老人,自然,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早在一千多年前,孟子就说出这样上善若水的至理名言,而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我们,更要以一颗敬爱之心爱护老人、尊敬老人。因为孝敬老人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只有铭记了昨日的历史,才能在明天更好地行走,这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也是民族美德的接力相承。要让老人安享晚年,就必须切实照顾好老人的一切,老人不能成为一个被忽略的群体,这既是对他们昔日劳动创造的尊敬和认可,也是树立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社会文明的新标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