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的誓言
基金资助。他和研究生建成了6个胃癌耐药细胞系,发现了多个新的耐药分子,初步阐明了这些耐药分子的功能,并成功克隆了分子的序列。序列被国际权威基因文库收录。紧接着,他们采取基因克隆及蛋白质双相电泳技术。又发现了32个与耐药相关的基因或蛋白质。该课题2000年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包括美国耶鲁大学在内的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对这项研究均十分关注。 樊代明说:“人体每天大约有30亿个细胞在更新。在更新过程中,总有少数细胞发生突变和变异。有的发展成肿瘤。但人体具有强大的抵抗能力,从而将体内不断产生的‘异己分子’杀灭。能否利用人体的这种本能来治疗肿瘤,是全世界的科学家们追逐的目标。” 从1996年开始,樊代明他们将自己发现的肿瘤抗原的基因进行重组。成功地研制出肿瘤抗原基因重组胃癌疫苗。他们将该疫苗注入小鼠体内,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这项研究已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欧共体还将以国际合作项目形式对这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给予资助。 樊代明能当院士,靠的当然是实打实的科研成果,科研是一条艰辛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一点,在教学医疗科研一线上拼搏了近20年的樊代明比谁都清楚。在担任消化科主任的时候。他曾对新来科的年轻人说:“祝贺你们进入了地狱的大门!医疗科研的道路,就是我们饱经艰苦,寻找到一条走出地狱的道路。谁最能吃苦。谁最能坚持。谁就能最后走出去。” 这是樊代明的亲身感受。他正是在“地狱”里不停地艰辛探索的人。 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历经20年的艰辛探索,他们在国际上创下了五个之首: 首次研究了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影响其分子生物学行为的分子及其作用机制。发现了调控胃癌凋亡、增殖和耐药等表型的5个分子群,制定了“根除幽门螺杆菌、应用非甾体类抗炎、检测胃癌特异性抗原MG7Ag和逆转多药耐药”的胃癌“三级四步”序贯预防策略,为降低胃癌发生率和死亡率提供了有效途径; 首次证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减少人群37%胃癌的发生,可完全防止无癌前病变人群胃癌的发生,并首次证实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病原因素,可作为一级预防的靶点; 首次系统研究了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24037例患者发生胃癌的情况,并证实该药物可用于化学预防,发现了环氧合酶-2有促进胃癌血管生成、增殖和抑制凋亡的作用; 首次发现胃癌特异性抗原MG7A在早期诊断方面有理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400例长达10年的研究表明,该抗原对胃癌癌前病变的癌变有预警作用; 首次筛选到与胃癌多药耐药关系密切的114个的分子,用单克隆抗体技术、RNA差异表达分析和蛋白质谱差异表达技术,阐明了朊蛋白、锌带蛋白基因等14个重要分子对耐药的调控机理,制备了具有逆转耐药作用的4个单抗和8个拮抗肽。这些研究引领了胃癌防治方向,受到全世界同行的关注,成为国内外5个诊治共识的制定依据,其防治策略在3个胃癌高发区进行了长达10年的应用,在全国近2万名医务工作者中进行了普及。提高了胃癌防治水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2008年9月15日,印度新德里。有19个成员国参加的亚太地区消化病大会正在这里召开。大会聚集着来自亚太地区和全世界著名的消化病专家。 当大会主席宣布由樊代明代表中华消化学会、中华消化内镜学会、中华肝病学会、中华胃肠外科学会等4个专业学会联合申办2013年亚太地区消化病大会暨世界胃肠病大会时,会场鸦雀无声。申报会上。樊代明带领的竞争团队递交的竞争材料多达70页,他用一口地道的英语向与会专家陈述10分钟,精彩的回答激起了会场热烈的掌声。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最终以2票的优势胜出竞争国,取得了2013年亚太地区消化病大会暨世界胃肠病大会在中国的举办权。 亚太地区消化病大会由19个成员国组成,世界胃肠病大会由104个成员国组成,是世界消化病学界的“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参加人数多达上万人。届时,樊代明院士将任大会主席。 也就在这次大会上,樊代明院士、吴开春教授还被当选亚太地区消化病学会常务理事,并分别荣任该学会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和科技奖励委员会主席。据悉。一个学科有两位学者在同一个国际学术组织担任两个委员会主席,这是过去没有的。 保持旺盛精力的秘诀 当谈及樊代明的家庭生活时,他的脸上漾起幸福的笑容。他说:“我有一个好伴侣,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妻子刘冰是本院皮肤科的教授,与他在读书时相识相爱,志同道合。夫妻二人从不计较生活小事,一心扑在工作上。女儿是整形外科医生,女婿是骨科医生。大家各有一片天地,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樊代明说:“我们这个家庭很尊重知识。因为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所以家庭生活非常单纯,也就没有什么大矛盾。”在科研工作中勤奋、刚毅、一丝不苟的樊代明,在生活中却相当随和、幽默。他的家庭民主气氛极浓,偶尔,樊代明也挥拍与妻子进行乒乓球比赛,但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在夫人刘冰教授的眼里,樊代明是一部“机器”。说他像机器一样不知疲倦,一样有规律。让我们看看“机器”在家里运转的情况,每天23时至24时回家,洗漱毕上床,在床头灯下还要读书或看杂志半小时,熄灯睡觉。第二天起床号一响,马上起床,洗漱,出门,没影了,不用等,不用盼,不到23时以后别想见。如此周而复始,日复一目,年复一年,每年只有一天例外,那就是农历大年初一,他会在家呆一整天。可惜在当校长后,这一天也大打折扣了。 有记者问:“听四医大的人说您精力旺盛,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十一点,忙完工作之后还要去查房,探望一下病房里的病人,您为什么有这么旺盛的精力?这方面的秘诀可否与大家分享?” 樊代明回答说,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我能保持这样旺盛的精力,也许跟身体的底子有关系,我在西藏当过两年兵,喂过猪、做过饭,那个时候得到了锻炼。还有一个就是,健康的身体与科学的劳逸结合密切相关。我回到家里什么都不做,我的夫人很辛苦。我每天起得很早,但我一天有三次睡眠。晚上的十一点半。我上床就寝,拿一本放在床头的论文,看完以后,心里想着想着,这个杂志就放在我身上,然后我就睡着了。早上六点半肯定起床,所以一共是六个半小时。中午我一定要睡一会,哪怕四十分钟。晚上七点看了新闻联播的要闻播报再小睡一会儿。半小时以后,我就开始工作。这三段的休息,使我处于一个非常良好的工作状态。 这里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在主动地工作。主动工作很重要,就是说你一天安排好事情,要怎么样主动去做,要是被动工作的话就很累。我做工作时精力很集中,注意抓重点,所以变被动为主动。 再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把以前的事情迅速忘掉,包括我刚才说的话、没说好的事情、遗憾的事情弹指一挥间,一下就过去了。失败的、胜利的都不去想,一直往前走。这样你就很轻松,精力总是非常旺盛。而且脑筋越用越好用。大家也去试一试。 樊代明保持旺盛精力的秘诀看似平常却极富哲理,他为人坦荡、坚韧刚毅的品格,使他从一名部队卫生员成长为一位院士医学家,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串串耀眼的足迹。 樊代明院士简介: 樊代明。重庆渝北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8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1981年、1989年在获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5年和1991年先后在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和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系学习。现任校长。少将军衔;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全军消化病研究所所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主任。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组组长,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生命科学部主任。国家医学教育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消化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名誉主委,全军消化学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消化学会主任委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