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者写道“麻黄煎汤为褐色,气微香,有稍稍清凉之感,味稍苦,涩味重,如食生柿子;而炙麻黄煎汤,味微甜,微涩。”小编就知道作者为了解麻黄的性味亲自品尝过这味“猛药”,这让小编对作者肃然起敬,确实只有自己尝过,才能更了解这味药,才能在临床上应用自如。 “风药之首——麻黄”学习笔记 麻黄鉴别:体轻,质脆,易折断。生麻黄剥开,其茎中有朱色细末,似朱砂(故曰朱芯麻黄),闻之有轻微清凉之香,有通鼻之感。 麻黄分类:生麻黄、蜜麻黄(100g麻黄加20g蜂蜜)、麻黄绒、蜜麻黄绒(100g麻黄加25g蜂蜜)、泡麻黄。炙麻黄的药性被缓和、麻黄绒的部分有效成分被破坏,在临床上,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炙用,年老体弱、小儿可炙用或捣绒用。虚汗证、虚喘证慎用。 麻黄煎煮:古人:宜先煎,去水面浮沫,沫令人烦。现代:常规煎煮。 麻黄煎汤:为褐色,气微香,有稍稍清凉之感,味稍苦,涩味重,如食生柿子;而炙麻黄煎汤,味微甜,微涩。 去沫的麻黄煎剂:去沫后气味都有减弱,因麻黄的有效成分有挥发性。且并非沫令人心烦,麻黄煎剂本身就令人烦,服后可令心率增快,可令心慌,也可使失眠者夜间难眠烦躁,体虚的人感觉更明显,《别录》记载麻黄止好睡。 麻黄应用: 《神农本草经》:“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一名龙沙。” 《本草备要》:“辛,温,微苦。入足太阳,兼走手少阴、阳明,为肺家专药。发汗解肌,去营中寒邪,卫中风热。调血脉,通九窍,开毛孔。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咳逆上气,赤黑斑毒,毒风疹痹,皮肉不仁,目赤肿痛,水肿风肿。” 《千金要方》曰:“诸急证多是风,诸风皆用麻黄。”医家将麻黄列为风药之首,即知麻黄祛风之力强,故诸风所夹之寒、热、湿、疟、毒等皆可用此药以祛之,唯药量之拿捏而已,故《本经》所言“主中风,伤寒,头痛(头痛者为伤寒所致),温疟”,以其能“发表出汗,去邪热气”尔。 1、风药之首。麻黄发表汗出之功,与动泄营卫之气不可分割,所以汗者,如《本草逢源·隰草部》:“夫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荣即为血,在卫即为汗。寒伤营,营血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故无汗发热而恶寒。风伤卫,卫气不能内护于营,营气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所谓表实证者,其卫气未虚而寒邪束表,麻黄一入,激发卫阳动散,立解表寒,如若寒束久而热,此麻黄也可用,以解外之寒,辅助它药解郁之热,表寒不去则郁热难解;而又有恶寒者,此风寒渐入血脉,麻黄一入,激发营气动散,气血动则热,则恶寒可解,实如刘完素所言:“去营中之寒邪,泄卫中风热”、《本草汇言》引李东垣之言“以泄皮毛气分,直彻营分之寒邪”“净肌表,泄卫中实邪;达玄府,去营中寒郁”。后世医家有曰麻黄为卫分专药,余以为不然,以其气香论之为辛发之品,以其味涩论之为可入津血之品,见其管径圆通中有红砂似血管之状,又且看其可令心主慌张,血脉加速,实能入气入血也。 麻黄为中经之药,麻黄全攻无补,而有泻肺之弊。营卫虚弱者用之则动泄耗散,不可不知。另外,麻黄无桂枝助之则发汗力弱,非表症者用之亦少见发汗,今日之麻黄力弱,表症用之需啜粥覆被方能助其发汗。 2、止咳逆上气。肺气不宣降,大气壅滞于肺腑而逆上而见咳喘,治之之法有使气下降,有使气外散,杏仁为前者,麻黄者为后者,另外又有清除阻滞气机之痰饮者,如射干、苏子一类。欲发汗解表者,麻黄、桂枝等量(6~10g)或麻黄多,取生麻黄;欲平喘者,桂枝大于麻黄,取炙麻黄。藤宣光云:用桂枝6克,麻黄3克,从未见发汗,反而见平喘止咳,可见里外所致的哮喘症,非桂枝助麻黄莫属。 3、破癥坚积聚。风者,先由皮肤而入,后渐入络入脉入腑入脏,可顷刻为表病或积聚成里病,《灵枢· 百病始生》:“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麻黄此动散营卫之品,可令气血运行,故可破癥瘕积聚。又有腐肉败肌、皮肉不仁、诸痹痛,此皆营卫凝滞不通,麻黄皆可用之散营中寒邪,如阳和汤。 4、水肿风肿,通利水道。麻黄不但善于发表汗出,且善利小便,故可消肿,太阳之寒气由表入心肺,壅滞大气以致膀胱不利,小便不通,此提壶揭盖之功也,故如喘促水肿,心力衰竭时也可以用之。 《心脏病学理论与实践2012》:“中医认为心衰和五脏均有关联,现代西医也证明,在心衰时候,肺部会产生大量血管内皮素,导致血管收缩,加重心衰;胃病也会产生促胰酶素,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血管收缩,钠潴留,不利于心衰的康复;肝脏对抗利尿激素灭火减少,将导致水分潴留,心脏负荷加重,水肿和肺水肿加重;肾脏由于血流减少,泌尿减少,肾素分泌系统活跃,都不利于水分的派出和心衰的恢复。这也验证了古老医学理论的正确性。麻黄理气宣肺,利尿,扩张心脏和肾脏血管,当然可以用于心衰,平喘效果快捷。 冠心病心衰以气虚、阳虚、痰饮、瘀血为主要病因,麻黄可以用以治疗之,使用三拗汤合五皮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效果不错:麻黄、杏仁、茯苓、桑白皮、陈皮、大腹皮、半夏、葶苈子、大枣等,用于痰饮阻肺证的冠心病心衰气喘咳嗽、泡沫痰、心悸等,有效。” 5、毒风疹痹,风疹瘙痒。《儒门事亲》“疥癣痤疿,宜解表。汗以解之,毒以熏之,皆轻剂也。桂枝、麻黄、防风之流亦然。”诸皮肤之症,皆需卫气除之,非麻桂不可。 麻黄现代药理: 麻黄中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冰毒、摇头丸最主要原料),其次为伪麻黄碱。 1、麻黄碱的作用: (1)拟肾上腺素作用:麻黄碱的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能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 A.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a.心脏:麻黄碱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并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增大。在整体情况下由于血压升高反射地兴奋迷走神经,抵消了它直接加速心率的作用,故心率变化不大;如果迷走神经反射被阻断则心率将加快。麻黄碱引起心律紊乱较肾上腺素少,但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也可引起意外的心律紊乱。b.血管:麻黄碱使冠脉、脑、肌肉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肾、脾等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麻黄碱溶液用于粘膜,能满意地消除血管充血,且不伴有后扩张。 B.对平滑肌的作用:a.麻黄碱及伪麻黄碱均引起支气管扩张,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松驰作用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特别是在支气管痉挛状态时更显著。b.能使胃肠道平滑肌松驰,抑制蠕动,延缓胃肠道内容物的推进及排空。c.对人的子宫一般表现为抑制,曾用于缓解月经痛,但对正常妇女及月经困难者则可减少子宫活动。d.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增加,使排尿次数减少,足够量甚至产生尿潴留,用于儿童遗尿症有效。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麻黄碱的中枢兴奋作用远较肾上腺素力强,能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大剂量会引起失眠、神经过敏、不安、震颤等症状。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也有兴奋作用。在麻醉药中毒时有苏醒作用,且可用于发作性睡眠病。 (3)发汗解热作用: 麻黄碱及麻黄总生物碱对人不能诱发出汗,但当人暴露于高温1.5-2小时后,给与麻黄碱50-60mg,出汗量比未暴露于高温者快而多,提示对人有中等度发汗作用,其发汗作用可能系中枢性的。 (4)抗过敏及免疫作用:麻黄的水或乙醇提取物能抑制过敏介质(补体)的释放,但对组胺等介质没有对抗作用。 (5)对骨胳肌有抗疲劳作用,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2、伪麻黄碱的作用:伪麻黄碱较麻黄碱有显著利尿作用,用水、盐水及尿素后,更进一步增加尿量排出。 3、麻黄对各种细菌及病毒都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麻黄根煎剂:味淡稍甜,不涩,微微清凉感,气较麻黄香。 麻黄根应用: 《本草纲目》“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腠理也”。《滇南本草》言:“根节止汗,实表气,固虚,清肺气,消咽噎。咽噎即喉中梅核之气,咽不下,吐不出是也。” 麻黄根节止汗,并非其具收涩之性,相反,却是根节能够布散肺卫,从而达到固表止汗的效果。“清肺气”“消咽噎”更说明麻黄根不具收涩之性,而是能散肺气,为行散之品。因此,麻黄根在止汗机理中可归于布达卫气一类,属于肺,与黄芪同类。 麻黄茎与根节均作用于卫气,有发散之性。惟其茎中空,轻清成象,善透表卫;而根节实满,上扬力弱,在散肺卫。二者作用于卫气一节,如黄芪生品、炙品走表与走里的差别;行散之强弱,又如浮麦、麦寒凉的深浅,或如桂枝、肉桂的“走”“守”偏重。所以,麻黄因透散表卫表现出发汗的效果,而麻黄根节因布散肺卫表现出止汗的效果。 本文为大象医友会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