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懿州往事】阜新塔营子古城址

 waiwlu 2016-10-10

懿州往事:阜新塔营子古城址

搜集整理 / 瑞雪烹梅

[转载]【懿州往事】阜新塔营子古城址

阜新塔营子古城址,俗称土城子。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东北绕阳河西岸塔营子村。建于辽太平三年(1023年),是辽代的懿州城,即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女儿用陪嫁的奴隶户设置的头下州。金、元沿之。为长方形夯筑土城,四面各有一门,周长约2公里,城垣存高约1米。城址内西北角有古塔圪立,为砖筑八角十三层密檐式,有砖雕斗拱、角柱、佛龛及宝盖、飞天等装饰,具有辽金塔建筑特点。城内“懿州学田碑”原在懿州城南门外,为元元统二年(1334年)所立。 

懿州往事之一:从公主私城到省会城市

王紫晨  来源:凤凰博报

1955年5月,考古学家刘谦到阜新县六区进行文物调查,在塔营子村发现一座古城遗址,城靠绕阳河的西岸,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墙是用黄土夯筑的,南北长910米,东西长1010米,周长4600多米。古城西、北两面城墙遗址约高1至2.5米。北面城墙遗址长约80米,西面城墙遗址长约100米,墙头上长满蒿草。城内东部居住着农民,西部开辟为农田,在田野中矗立着一座高高的砖塔,是一座八角十三级密檐佛塔。城内另套有一座与古城平行的土筑城墙,因村民取土,只剩下100米左右长的土棱。附近还有一座点将台式的高土台,部分堆土已被取掉,露出夯土积层。地面散布着一些瓷片,为宋代的陶瓷残片。另在城内发现古石碑一座,据村长讲,古石碑原来位置在古城南门外,后来运到古城内。碑上刻“大元国辽阳行省懿州城  元统二年立”,碑题作:“懿州城南学田记”。

经过考证,刘谦认定这塔营子村的古城遗址,就是辽、金、元三朝的东北重镇懿州。

“镔铁民族”的公主

古代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西拉木伦河,意思是“黄水”。人们把它看作是黄河在远方的女儿,所以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两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有一天,一位驾着青牛车从潢河而来的仙女,与一位从土河骑着白马来的仙人,在两河的交汇处相遇,两人相恋,并结为夫妻,他们便是契丹族的始祖,一共生了八个儿子。实际上,仙女和仙人所代表的分别是居住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两个原始氏族,一个以“白马”为图腾,一个以“青牛”为图腾。后来这两个氏族都迁徙到两河汇聚处的木叶山(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海金山),他们联姻繁衍,子子孙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契丹,原意为“镔铁”,契丹人以此为民族名称,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末年,一个叫耶律阿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并于公元916年在龙化州(位于今奈曼旗八仙筒)建立契丹国,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与北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辽国强盛,疆域是北宋的两倍:东临大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到外兴安岭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沟河北界。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扬,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形成奴隶制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同时统治了中国北部,为当时中国北部的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小说和戏曲里的“萧太后”,是辽国杰出的女政治家,名萧绰,小名燕燕,是辽国第五任皇帝景宗的皇后。景宗体弱多病,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协助处理。乾亨四年(982年)九月,35岁的景宗驾崩,由他和萧绰的12岁的长子耶律隆绪接班。当时萧绰30岁,以太后的身份摄理朝政。她重用汉族大臣韩德让(后来嫁给了他),还有分地在今天阜新地区南部一带、死后葬于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的契丹族老臣耶律休哥,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励精图治,使辽国百姓富裕,国势强盛。辽圣宗耶律隆绪亲政后,基本上延续萧太后的政策,使辽朝进入鼎盛时期。萧太后、耶律隆绪还和宋真宗赵恒签订“澶渊之盟”(澶渊,河南濮阳),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为两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

太平十一年(1031年),圣宗耶律隆绪去世,由他的长子,生于塔营子绕阳河畔的15岁的耶律宗真继位,就是辽兴宗。兴宗继位后,其生母顺圣元妃萧耨斤(死后谥号钦哀皇后。谥号,皇帝、皇后及王公大臣死后,被官方追加的带有评价性质的名号)发动政变,自立为法天皇太后摄政。这萧耨斤也是阜新人,她的父亲,就是曾任辽国北院国舅详隐(中央政府管理皇后家族事务机构的一把手,“详隐”是将军、长官的意思)、葬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关山的萧和。萧和把女儿萧耨斤嫁给萧太后燕燕的儿子耶律隆绪为妃,因此萧和和萧太后是儿女亲家。耶律隆绪和萧耨斤生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岩母堇,一个叫槊古,在耶律隆绪14个女儿排行中分别是二公主和三公主。二公主岩母堇与驸马都尉萧绍业结为夫妻,萧绍业是圣宗皇后萧菩萨哥的亲弟弟,在辈分上也算是岩母堇的舅舅。三公主槊古下嫁给她亲舅舅、北院枢密使(辽国最高职官,管理全国军务,参与政务)萧孝惠。作为陪嫁,耶律隆绪赐给他二女儿晋国公主(封号)岩母堇一座头下军州,三女儿燕国公主(封号)槊古一座头下军州。岩母堇公主的头下军州起初叫睦州,后来改为成州,就坐落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槊古公主的头下军州名为懿州,隶属于上京临潢府(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槊古公主的头下军州是太平三年(1023年),父亲以4000户陪嫁的奴隶,连同土地一同赐之而成的。

懿州防务归“ 广顺军”。军,是辽代的地方武装机构,大的类似军分区,小的类似武装部。军的长官叫节度使,头下军州的节度使只管理军队;在行政州,军政合一,节度使统管军事与民政。辽国全民皆兵,壮丁(15——50岁男子)都是兵。广顺军有8000名兵丁,属于地方武装部队。这广顺军司令部也设在懿州城,就是塔营子镇的古城。

头下军州揭秘

头下军州,就是贵族的私城。 “头下”,是契丹语的音译,意思是“首领”。唐朝末年,日益强大起来的契丹族屡屡南下侵扰汉族地区,并以俘掠的汉人建置城寨,这些早期的城寨大都隶属于贵族私人,这就是“头下城”,也就是“首领之城”,而非国家之城。契丹建国后,宗室贵族、外戚大臣所拥有的头下城,凡由朝廷赐给州、军名义称号的,便成为“头下军州”。大的头下军州都修建城墙。头下军州的奴隶叫头下户,主要是汉人和渤海人。渤海国,是由粟末靺鞨(熟女真,即比较开化的女真)於唐代在我国东北建立的地方政权,后为辽灭掉。粟末靺鞨大部汉化。汉人和渤海人大部分被安置在适宜于农耕的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有技艺的则令其从事手工业。这些从事农耕的人,一方面要向头下军州的领主(奴隶主)交纳实物地租,另外还须向辽国政府交纳课税。城市里的税收,除酒税交给政府外,其他均归头下军州的领主所有。头下军州的官吏除节度使以外,都由头下军州的领主委派。也就是军事归国家管理,政务和经济归头下军州的领主管理。头下军州的头下户,一面依附本头下军州领主,一面依附政府。随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头下户的身份逐渐由奴隶变为农奴。到辽圣宗以后,中央集权的趋势日益加强,过去所建立的一些头下军州,或因其领主没有继承人,或因其领主犯罪,逐渐收归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辽代准许建筑城墙的头下军州共有16座,而在阜新地区就有9座。阜新地区建筑城墙的头下军州除懿州、成州外,还有:

壕州城,位于彰武县四堡子乡小南洼村。呈长方形,东西1100米,南北950米。该城是国舅肖阿古只南征时,俘虏后唐涿州副使陈万连同州民迁徙至此所建,有头下户6000户。

渭州城,位于彰武县四堡子乡韩家杖子村沙力沟屯。驸马都尉肖昌裔建。他娶的是辽圣宗耶律隆绪之弟秦国王耶律隆庆的女儿韩国长公主,有头下户1000户。这位公主应当是槊古公主的叔伯姊妹。

徽州城,辽景宗女秦晋长公主所建,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他不郎村辽代城址即为辽代徽州城。徽州,也是当时阜新地区人口最多的城镇,有头下户10000户。徽州的秦晋长公主应当是槊古公主的姑姑。

顺州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镇五家子村南之古城,有头下户1000户。

闾州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十家子镇烧锅屯村西北之古城 。

遂州城 ,彰武县四合城乡土城子村之古城,有头下户500户。

横州城,国舅萧克忠以部下牧人所建,地址在彰武县苇子沟蒙古族乡土城子,有头下户200户。

此外,还有没建城墙的福州城,国舅萧宁南征俘掠汉民所建,地址在彰武县大冷蒙古族乡程沟;欢州城,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镇半截塔村。

懿州、成州、徽州、渭州,都是在公主出嫁时,由皇帝连同土地一起赏赐的陪嫁户修建的,这些陪嫁户有契丹人,绝大部分为汉人。

据已故阜新地方史学家刘国友老师考证,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期,阜新地区已有3万多户,人口30万,兵丁多达56900人,成为辽朝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重要的后方基地。

为什么阜新地区会有如此之多的头下军州呢?其一,从地理位置与环境来看,阜新地处沙漠、草原与农耕区的过渡地带,契丹等游牧民族在这里可牧可猎,保持固有的游牧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汉人被俘掠或被迁移到这里可耕可织,有利于保持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其二,文献记载契丹族很早就在“白狼水东”即今大凌河一带活动,因而阜新地区不仅是契丹族早期活动区域之一,也是辽朝重要的统治地区之一,使得契丹族对阜新乃至整个辽西地区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契丹统治者对阜新地区采取了保护性开发政策。在实行州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建立头下军州。其三,从政治方面因素看,是辽国皇帝对契丹贵族官僚的一种优待,其目的还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其统治地位。

私城变成省会

头下军州懿州的领主槊古公主的女儿叫萧观音, 14岁就被皇太子耶律弘基纳为妃子,耶律弘基当上皇帝后立为皇后。萧孝惠和槊古公主去世后,公主的亲子萧志智是和尚,萧孝惠还有一个儿子名阿速,官至南院枢秘使,负责官吏选拔任用,但因为不是槊古公主亲生,所以不能继承头下军州。这样,萧观音就将母亲的懿州私城进献给朝廷。不久,懿州由原来的私城及其附属地方变成了国家的行政州,也叫懿州,由原来隶属于上京改为隶属于东京(辽阳),下辖宁昌、顺安两县。懿州城既是顺安县城,也是州城。宁昌县城在今天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镇古城。成州这座头下军州也因为没有继承人而被朝廷收回,改为国家行政州,下辖同昌县。州城、县城同在一地,即今红帽子镇古城。

辽天祚帝天庆七年,也就是公元1117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大军兵发懿州,辽国懿州守将宁昌军节度使刘宏带领三千户百姓投降。金国保留了懿州建制,先隶属于咸平(开原)府,后改隶北京(赤峰宁城)路。当时懿州管辖顺安县(宁昌县并入顺安县)、灵山县(彰武)。辽代阜新地区其它头下军州均废为村寨,并入邻近的州县。

元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省辖路、府、州、县四级行政机构。当时辽阳行省管辖东北地区。懿州曾两次升为路,所管辖的除阜新境内的同昌、顺安、灵山县外,还辖义州、兴中府。辽阳行省省会也曾三次由辽阳迁到懿州。

第一次,是在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四月,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赤斤的玄孙乃颜反叛,七月虽然平息了,但降服的乃颜同党仍控制着咸平(开原)以东广大地区。为防乃颜残余势力再次叛乱,十月,忽必烈又恢复了已经撤销的辽阳行省,以懿州为省会,对反叛残余势力进一步清剿和镇服。

第二次,是在元仁宗即位的皇庆元年(1312年)。辽阳城是元朝东北诸王盘踞的重地,为了防患诸王趁新君即位之机再度作乱,故而将省会从辽阳迁往懿州。荣禄大夫王伯胜任辽阳行省平章政事(省长),王伯胜在懿州置办学田,深受懿州人民拥戴。

第三次,是在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元朝灭亡前夕,辽阳行省省会辽阳被农民军攻陷,省会只好再次迁到懿州。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陷元大都(北京),元顺帝逃到和林(呼和浩特),史称北元,懿州地区仍在北元的统治之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军收复懿州城,废除州县建制,在此地设广宁后屯卫,在懿州地区西北设营州左屯卫,驻军屯田。(卫,为明代军事建制,一个屯卫相当于一个农垦师)。各有军丁5600人,都带有家属,世代为军,十分之三驻守,十分之七种地,定期轮换。此时的懿州城几经战火,已经变成废墟了。

懿州往事之二:髠发的懿州人

2010 年10 月中旬,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八家子乡果树村谢烧锅屯梯子庙,发现一座辽墓。经过40 余天的发掘,发现大型壁画和墓志铭,墓主人为辽代平原公主。此墓为辽代皇后一族萧氏家族墓。主要由墓道、甬道、前室、耳室和主室组成,墓道壁画“侍者、车骑出行仪仗图”,长13 米、高4 米,两侧共长26 米,用染料图画在5至10毫米的白灰面上。画中侍者都是髡发、紧袖长衫,或牵引马匹,或执手伫立,契丹文化生活气息浓郁。壁画虽然已经千余年,依旧轮廓清晰,色彩鲜亮,对辽史研究很有考古和艺术价值。

髡发是契丹人的显著特征

髡,《说文》一书解释“髡,剃发也。”古代汉族建立的王朝,髡发是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髡首,剃去头发,光头;髡钳,剃去头发,并用铁圈箍上脖子。但是髡发,对于契丹人来说,却是一种风俗,而且影响了中国北方很多少数民族。

自从懿州由头下军州变成国家行政州以后,懿州管辖的地区就占今天阜新地区的大部或全部,因此,现代人就把懿州作为辽、金、元三朝阜新地区的代名词。

虽然辽代懿州地区众多的城寨主要是由汉人和渤海人(粟末靺鞨人,也就是熟女真)修建的,当时懿州总人口已达30万,汉人占懿州人口的80%,契丹人占10%,其他少数民族占10%左右,尽管也有少数汉官,但懿州的主体民族却是契丹人,也就是统治阶层是契丹人。髡发的契丹人和束发(把长发梳成发结盘在头顶)的汉族人和谐相处,辛勤劳作,共同开放了阜新地区这片沃土。

契丹男女老幼的发式特征,追求轻便利落,与中厚地区较为守旧的发式相比,更具有灵活多变性,体现出契丹民族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契丹人的饮食与毡帐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平顶山辽墓壁画中,画了9名髠发的契丹男子侍者(仆人),其中6人穿白色圆领窄袖长袍,3人穿红色圆领窄袖长袍,可见圆领窄袖长袍是普通契丹人的常见服饰。辽朝建国前夕,契丹族的先人活动于潢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及其下游西辽河)流域时,契丹人学会了种植桑麻,并将桑麻织成布匹,然后再制作成丝帛衣服,而在此之前,契丹人以狩猎游牧为业,穿的都是兽皮制成的衣服。穿丝帛衣服,这比一年四季无论寒暑都穿皮衣方便多了。辽代契丹人身份、社会地位不同,服饰也就大不一样。平民百姓为适应游牧生活,保持着固有的衣饰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契丹男子或光头,或头戴皮、毡帽,穿圆领窄袖紧身左衽长袍,束革带,佩匕刀,足登皮靴。夏天穿开襟短上衣,冬天穿皮毛制成的衣服。女子包头巾,或戴小圆帽、皮帽,穿与男子同样的长袍,或左衽短衫、袄,下身着长裙或裤,足穿筒靴,束帛带,冬天则穿皮衣。契丹人服饰的颜色,以紫黑色为贵,青次之。皇帝、贵族、达官显宦则因与汉人接触较多,在服饰上逐步汉化。左衽(左侧开襟系扣),这是服饰上契丹人区别汉人右衽(右侧开襟系扣)的明显特征。

辽朝建国之前,契丹人过的是“马逐水草,人仰酪,挽弓射生,以给日用”的游牧生活,契丹的饮食原始、粗放,具有游牧民族的特点。主副食品的加工制作,一般来说较为简易,食品种类较少。建国以后,本民族的饮食习惯仍然基本保留。饮奶酪,食牛、羊肉,吃炒面粉调和的粥,这就是契丹人的日常饮食。既以肉、奶为主食,对牛、羊的宰杀、储存也很考究,宰杀牛、羊多在膘肥体壮时,然后风干或腌制成腊肉储存。也有随时宰杀,供日常食用的。食肉的方法主要是炖食和烧烤两种。乳与乳制品也是契丹人的必备食品,马、牛、羊皆有乳,乳制品则有乳粥、乳酪、乳饼等。乳粥是先以茶水浸泡炒米,然后放入奶油调合而成,味道甘美。乳酪是以各种奶为原料制成的奶食品,乳饼是用乳类加工而成的糕点。此外,炒食有炒面、炒米,饼有面饼、肉饼、煎饼等。这些风味独特的乳制品已传至中原。茶叶也是契丹人生活的必需品,塞北不产茶叶,辽朝往往以牛羊马之类的牲畜换茶,宋辽之间贸易以茶为大宗。

契丹的名宴头鹅宴、头鱼宴,不仅为当时盛典,而且为金元所承袭。契丹风俗,每当冬去春来江河解冻之前,皇帝在群臣的护卫下来到春天打猎巡狩之地,先是凿冰钩鱼,继而侍卫击扁鼓,惊起水上的天鹅,放飞海东青,擒捉天鹅,或由皇帝亲射。头鹅宴与头鱼宴就是在这时举行的。头鱼为牛鱼,即鲟鱼,头鱼宴是辽朝的盛典,只有皇帝、贵族、近臣以及外国使者才可参与。头鱼宴的内容包括祭祀天地祖宗、饮酒、奏乐、舞蹈等内容。

契丹蔬菜种类少,食用方法也较简易,或生食,或做羹汤,有时也将蔬菜与米混杂在一起做成带菜的米饭。绕阳河畔出生的辽兴宗耶律宗真曾往大臣张俭家,“进葵(葵菹,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腌制)羹干饭,帝食之美”。在栽培蔬菜得到推广后,契丹人仍喜欢采摘新鲜野菜吃。大辽政事舍人刘经曾奉使宋朝,“路中有野韭可食,味绝佳”,遂作诗云:“野韭长犹嫩,沙泉浅更清”。契丹人用蜜蜡浸渍水果而成,以利长期保存。在契丹祝贺宋朝皇帝生日礼单中就有“蜜渍山果”、“蜜晒山果”,即蜜饯、果脯之类。蜜渍山果的传统,在北方一直沿用下来。契丹人喜欢吃冻梨,至今在阜新农村,冻梨仍受欢迎。

契丹人也喜欢饮酒,诸如节日、喜庆、祭祀、礼仪等都要饮酒。上京设有“曲院”,专门管理酿酒,酒肆则遍于各州县,饮用的酒有白酒,还有糜子酒(黄酒)。应历十八年(968年),辽穆宗“观灯于市,以银百两市酒,命群臣亦市酒,纵饮三夕。”人死普遍随葬酒。阜新地区发现的辽墓中,多葬有酒器。彰武县邻近的法库县叶茂台乡(曾为懿州管辖)的辽墓中,曾出土一坛封存完好的白酒,为一坛千年的老窑酒。

契丹人所居之地多风沙,逐水草而居的契丹人住的是圆形毡帐,而不是房屋。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契丹语﹐原意为皇帝的行营,引申义称皇帝的四季渔猎活动)。毡帐多为东南向,以便东向拜日。为避风沙侵袭,毡帐的门向东南、背靠西北是最佳的选择方向,因此契丹族有东向而居的习惯。毡帐是辽代契丹人最普遍的居住之处。

契丹人的婚丧嫁娶

耶律,是辽国皇帝之姓,皇后本姓述律氏,辽初赠姓萧,成为后族之姓。皇族耶律氏只与后族萧氏通婚。辽代境内还有大量汉人及渤海、奚、女真、室韦、回鹘等民族,起初也不许他们相互通婚,到辽太宗时才有所松动。太宗即位后,开始允许契丹人授汉官(管理汉人事务的官)者,可与汉人婚姻。禁令一开,与汉人通婚者甚多,皇帝也有娶汉人为妃的,世宗甚至还立汉人甄氏为皇后。后来有许多汉人被赐姓耶律,萧太后燕燕的老情人、后夫韩德让就是被赐姓耶律的,他们与萧姓通婚更是天经地义的事了。

契丹人婚姻不限辈分,头下军州懿州城领主槊古公主的老公就是她的亲舅舅。契丹人中娶后母和寡嫂的现象也不少见。懿州地区有一位婚姻家庭生活非常不幸的公主,先后嫁了四任丈夫,还没有子女,她就是成州(红帽子古城)的主人岩母堇。成州原名睦州,始建于辽太平元年(1021年)。岩母堇是槊古公主的姐姐,成州与懿州是姊妹城。辽圣宗耶律隆绪为祝愿爱女岩母堇与驸马都尉萧绍业夫妻和睦,特为这座公主城命名为睦州。太平十一年(1031年),隆绪病死,15岁的宗真即位。他的母亲圣宗皇妃萧耨斤私藏遗诏,发动宫廷政变,诬陷害死了仁德皇后萧菩萨哥,本该为皇太妃的她自立为皇太后,窃取了朝廷大权,随后立即逼迫女儿离婚,逼迫反对政变的女婿萧绍业(仁德皇后萧菩萨哥之弟)出家当了和尚,亲手毁掉了女儿和睦的婚姻,睦州不睦了,也就改为成州。然而这只是悲剧的开始。不久,萧耨斤硬逼着女儿嫁给了协助她搞宫廷政变的功臣萧孝先,他是萧耨斤的二哥,即岩母堇的二舅。岩母堇与这位“二舅老公” 萧孝先 “不谐,离之”。岩母堇第二次改嫁给表兄萧胡覩,他是四舅萧孝友的儿子。《辽史·萧胡覩传》说:“萧胡覩,字乙辛。口吃,斜视,发卷。及壮,魁梧桀傲,好相人恶。” 岩母堇和这个其貌不扬而且脾气暴躁的萧胡覩很不幸福,最后又第三次离婚。后来岩母堇不得不远嫁给65岁的韩王萧惠,仅仅过了8年就守寡了,一生没有生育。因此,在岩母堇去世后,成州这座公主私城就被国家收回,改为行政州。由岩母堇的悲剧可知契丹人在婚姻关系上与当时汉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风俗截然不同。

契丹人结婚礼仪,与汉人也不完全一样。男女双方合卺后,男子须至女方家居住二至三年时间,待女方有孕后,才领回自己家中。

契丹人早期丧葬习俗,《北史·契丹传》载:认为父母死而悲哭没有英雄气概,仅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可知这种葬法是先树葬后火葬。辽朝建立之后,契丹人丧葬习俗有了与汉人治丧明显类似的内容,如选墓地、建陵墓等。契丹人丧葬时死者还戴金属面具和金属丝编的尸网。

懿州(阜新)地区是契丹人的故乡和重要的活动区域,又有皇族、后族的分地,加上山奇林秀,风光旖旎,地下水位相对较低,是辽代贵族理想的风水宝地,因此辽墓较多。已发现的大型墓葬群就有四处,号称“四大墓葬群”:平顶山、乌兰木图山、清河门西山和关山墓葬群。平顶山墓葬群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属皇族耶律氏,余下的三大墓葬群都属后族萧氏。此外还有多处小型墓葬群。新中国成立以来,阜新发现、发掘和清理了辽墓百余座,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为研究辽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史料。

辽国被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灭亡后,契丹就从历史上神秘地消失了。契丹人后裔大多融入汉族、女真族、蒙古族。蒙古兀良哈部就有部分人来自契丹。据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镇有一户姓叶的蒙古人,家谱记载其祖先就是契丹人,姓耶律。清朝时,一位祖先是正白旗的王府侍卫,在康熙年间陪侍公主下嫁到土默特左旗。据DNA鉴定,黑龙江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大贺氏的后裔。另外在中国西南被称为“本人”的族群,是跟随蒙古军队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辽国灭亡后,一部分契丹人曾在中亚建立西辽,西辽的契丹人融入哈萨克、吉尔吉斯等民族。

懿州往事之三:辫发与束发的懿州人

在辽代,懿州(辽宁阜新)地区主体民族是“髠发” 左衽的契丹人。到了金代,主体民族就变成了“辫发” 左衽的女真人。到了元代,懿州的主体民族蒙古人也是“辫发” 左衽的。但是,无论是辽代,还是金代、元代,大多数懿州人还是“束发”右衽的。

懿州来了辫发左衽的女真人

懿州城领主槊古公主的女儿叫萧观音,16岁就当了皇后,36岁那年却被奸臣诬陷,被昏庸的老公皇帝辽道宗下令用白布自缢,她的儿子太子耶律浚也被奸臣害死。辽道宗死后,萧观音的孙子,也就是槊古公主的曾外孙耶律延禧继位当了皇帝,就是天祚帝,他虽然为祖母萧观音平反昭雪,但也是位昏庸的皇帝,终于做了亡国之君。

捺钵,本来是辽国皇帝借打渔狩猎的名义,巡守天下、处理政务和操练兵马的大型军政活动,但到了天祚帝这一朝,捺钵演变成单纯的奢侈性游乐活动。天祚帝沉湎于渔猎,为此“捕海东青(猎鹰)于女真之域,取细犬于萌骨子(蒙古)之疆。”派使臣佩戴银牌,称银牌天使,到女真部强索海东青。这些髠着头发留着短胡须的“天使”络绎不绝,每到女真驻地,还要女真献美女伴宿,美其名曰“荐枕”。为了保证鹰路的畅通,天祚帝还经常使用武力,激起女真人的无比忿恨和强烈反抗。天祚帝天庆三年(1113年),女真人完颜部的年青酋长阿骨打继任联盟长,他统一内部,积蓄力量,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招集各部精兵2500人,于天庆四年(1114年)誓师反辽。在黑龙江漫天的风雪中,阿骨打命诸将执梃(棍棒),慷慨激昂地对将士们说:“汝等同心尽力,有功者,奴婢部曲为良(免除奴隶身份),庶人(普通百姓)官之,先有官者叙进(提升),轻重视功。苟违誓言,身死梃下,家属无赦”。女真人士气高涨,数月间,占领了辽河以东广大地区,女真军很快发展至万人以上。第二年正月,阿骨打正式称帝,定都会宁(黑龙江阿城),国号大金。金军兵发辽西,辽西各州县纷纷降金。辽国懿州宁昌军节度使刘宏于金天辅元年(1117年)十二月带领懿州城的3000户百姓投降金军。天辅五年(1121年),金军占据辽上京(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第二年又攻占辽中京(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三年后,金兵俘虏了天祚帝,大辽国宣告灭亡。从此,女真人成为懿州地区乃至中国北方的主体民族。

女真,隋唐时称靺鞨,主要以渔猎为生。生活在长白山、粟末水(松花江上游)的靺鞨,称粟末靺鞨,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称黑水靺鞨。唐中晚期,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黑水靺鞨归附渤海国,仍称女真。契丹灭渤海国后,为分解女真的力量,将渤海国的一部分女真人迁徙到辽东地区,称作熟(开化之意)女真。留在原居住地的女真被称作生女真。约在辽兴宗时期,生女真的完颜部发展成为强大的部落,又联合了其他部落,组成部落联盟。完颜部酋长为联盟长,同时还接受了辽王朝加封的节度使称号,直到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

女真人男子的发式,受契丹人影响,也要剃去一部分,但发式比契丹人简单,主要特点是梳辫子,因此称为“辫发”。第一种 “耳根式”,特点是仅留两个发辫,余发全部剃除,延耳朵外弧线留发,靠近脑后,但两发辫之间距离较远;第二种 “脑后式”,特点是剃去额前及天灵盖处头发,只留脑后头发,将头发中分,编成两条长辫,除发辫数量与清代满族人只有一条不同外,其它细节相同。妇女则辫发盘髻。

女真人的服装,春夏以麻布做衣料,崇尚白色,也是左衽。富人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貉皮或羔皮为裘;穷人秋冬以牛、马、猪、羊、猫、犬等皮为袍衫,裤子、袜子也都是皮的。妇女穿“大袄子”的无领上衣,就像中原男子道服,下衣锦裙。

女真人早期的居室,是地穴或半地穴式的。直到金建国时,屋高一般只有数尺,屋顶覆盖以木板或榨树皮、草,门都是向东开的。室内土炕,可烧火取暖,寝食都在炕上。女真人早期的饮食,主要以飞禽走兽为食物之源。农业虽早已出现,但直至金初其地不种谷麦,只种稗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像稻,叶鞘无毛,果实如黍米,即黄米,可食)。一般平民的饭菜,“以豆为酱,以半生米为饭,渍以生狗血及葱韭之属,和而食之”。阿骨打等贵族所食,也只是稗子饭,辅以韭、蒜、瓜,只是多一些猪、羊、鸡、鹿、兔等肉类。食肉,或烧烤,或烹煮,或生脔(将肉切成小块生吃)。女真人喜好饮酒,以醉为快,但是醉酒后必须把醉鬼捆绑起来直到其醒酒,否则会乱杀人。酒多以糜子(黍,黄米)酿之。早期饮食用具都是木器,有盆、碗、构(木勺子)等。饮酒用构“自上而下,循环酌之”。建国后女真的饮食器皿逐渐与汉人接近。

女真人缔结婚姻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父母包办的指定婚和指腹婚,指腹婚一经缔结,就不可改变。二是一般平民流行女子到了结婚年龄到路上唱歌自择丈夫,歌词内容包括介绍家世、针线活儿、容貌。未婚欲娶者听歌后就向她求婚,得到同意后马上携之而归,然后备礼物带着女子一起到女家告其父母。此外,还有抢婚和买卖婚。买卖婚男方多为富人,“以牛马为币”。也存在父死妻后母,兄死妻其嫂的“妻母报嫂”收继婚。金建国后,婚俗变化较大,可以与渤海、契丹、汉人通婚;“妻母报嫂”收继婚到金世宗时已不严格实行;抢婚已演变为只在一年一次的“纵偷”日(类似狂欢节)中有反映。女真人早期的丧葬,是无棺椁的土葬。流行亲友奔丧以刃剺额血泪交下的“送血泪”风俗。剺,割、划开。剺额,用刀剑刺破额头血流满面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留恋,并将祭祀之物尽焚之。从考古发现看,后期死者都有棺,贵族有石室墓,墓前有石碑、石人、石虎、石羊;火葬已不限于殉葬的奴婢和马,贵族死后也实行火葬;“送血泪”的习俗已废止。阜新地区已发掘12座金代墓葬,出土大量瓷器、铜镜、铁马蹬及铜钱等。

金国灭亡后,女真人大多被同化于汉族,部分融入蒙古族,有100万左右在元代仍保持女真旧俗。到了明代,被中原人分别称之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明末,建州女真崛起,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史称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女真为满族。现在,全国金皇室完颜女真后裔有1万多人,人口比较多的是河南鹿邑县,他们是完颜宗弼(金兀术)的后裔。1987年,鹿邑的完颜宗弼后裔由单姓“完”改为复姓“完颜”,汉族也改成了满族。

懿州的蒙古人也是辫发左衽

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蒙古草原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孛儿只斤氏铁木真在经过多年征讨之后,终于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起蒙古帝国,尊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铁骑便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军事扩张。元太祖九年(1214年)十月,成吉思汗令木华黎统率大军征讨辽西、辽东。蒙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孛秃率军攻打懿州;一路由契丹人石抹也先率兵奔袭辽阳。金懿州守将节度使高闾山指挥懿州军兵坚守城池,孛秃奋力猛攻。高闾山战死。孛秃历时近两个月攻占了懿州,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随后,成吉思汗将懿州封为孛秃的私人领地,以懿州豪绅田和尚为懿州节度使。孛秃率军撤出懿州,转战中原。蒙古帝国联合南宋灭掉金国后,又灭掉南宋。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蒙古人成为懿州的主体民族。

成吉思汗帐下有员将领,作战英勇,却不富裕,只有30匹马的家当,派人拿15匹马作为聘礼迎娶成吉思汗的妹妹贴木伦。成吉思汗很生气,对来人说:“婚姻论财富,好像商人!我正要夺取天下,只要他忠实于我就可以了,何必用财富呢?”贴木伦死后,成吉思汗又把女儿火臣别吉嫁给他。公主出嫁,成吉思汗下旨让宗室哈尔八台之子思林图跟随做侍卫,哈尔八台说:“我的儿子岂能给别人做仆人?宁死不从!”抗旨不尊,成吉思汗就让这位将领杀了他全家。这位将领就是分封在懿州(辽宁阜新)地区和辽河上游一带的孛秃。孛秃是蒙古亦乞列思部首领,他是成吉思汗的妹夫,又是成吉思汗的驸马。孛秃对成吉思汗感激涕零,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死后追封昌王。昌王孛秃家族世代承袭在懿州的分地和食邑(靠租税生活的城镇或地区),男为驸马,女为皇后,始终与皇室保持着婚姻关系。先后有17位公主下嫁到这一家族,有4女为皇后,是元代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既有显赫的皇亲国戚,更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上辽金两朝的开发建设,使富庶的懿州再次成为东北重镇,并三次成为管辖全东北地区的辽阳行省的首府。

元代蒙古人的发式和女真人一样,也是“辫发”,特点是有特殊的刘海和结圈的发辫。男子发式基本款式是:剃去头顶状如新月的一弯头发,剩下的头发分成三部分,脑门上的刘海为一部分,修剪成圆桃等形状,剩下的头发平均分成两部分,在耳后结成发辫,发辫多结成环状,分一环至多环不等,也有将发辫合在一起垂至后背的,其发辫变化颇多。

元代蒙古人的冬帽有皮帽和毡帽,分圆顶与尖顶两种,其中圆顶带后檐,如箕形。夏天戴毡笠,其形状如钹,也叫钹笠,帽檐甚宽,可遮挡阳光,后部缀上布条以防风沙蚊蝇,保护脖颈。帽顶有顶珠或雉尾。元代蒙古人早期都穿皮袍子,也是左衽(左边开襟)。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借鉴了汉人的服饰,但一般蒙古人的服饰仍大体上保留着原来的样式。

马、牛、羊、骆驼是元代蒙古人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他们的饮食生活自然以肉、乳为主,同时也辅以米、面。肉食为常餐,主要是羊肉,平常很少宰牛,因为牛要产奶,向人们供应奶制品。而马除供骑乘外,也可提供最富营养的奶,除非大祭,不再杀马。

元代蒙古人的婚姻有抢婚、议婚、收继婚等模式。抢婚在13世纪时非常盛行。《蒙古秘史》记载,铁木真之母诃额伦就是他的父亲也速该从蒙古贞部落的先祖蔑儿乞人那里抢来的。若干年后,蔑儿乞人也抢走了铁木真年轻貌美的妻子孛儿帖,后来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夺回了妻子。议婚的风俗也很普遍。父亲可代表儿子向女方求婚,若女方允诺,双方就设许婚宴,饮许亲酒,吃羊的颈喉,此一部位的骨头非常坚硬,双方吃了这个部位上的肉,表示定亲永不反悔。元代蒙古人婚姻有等级之别,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也是婚姻不计较辈分,也可以娶后母、寡嫂。

元代蒙古人的丧葬与任何朝代都不同,最大的特点是秘密安葬,即使像成吉思汗这样显赫的帝王也没有豪华的陵墓和陵园。普通蒙古人死后多是土葬,也有火葬和天葬者。他们笃守叶落归根的习俗,不管死在何处,都要运回故乡安葬。

大多数懿州人还是束发右衽

不管是“髠发”左衽的契丹人,还是“辫发” 左衽的女真人、蒙古人,在辽金元三朝,他们在懿州地区仍然是少数民族,占懿州地区人口80%左右的还是“束发” 右衽(右边开襟)的汉族人。虽然“髠发” 和“辫发”的统治者也曾一度想改变汉族人的发式,但终于放弃了。因此,辽金元三朝的汉族人,依然是留着长发,梳成疙瘩鬏,盘在头顶,没有象清朝那样剃去一半,剩下的梳成大辫子。

汉族人的来源,一是从关里逃亡到懿州(辽宁阜新)地区的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难民。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军阀混战,为躲避关内的战祸和灾荒,或寻求政治避难,他们成为历史上最早闯关东的汉人。二是在战争中俘掠来的中原汉族人,他们是契丹、女真、蒙古贵族的奴隶或农奴。三是原来就居住在懿州地区的汉族人。汉族人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科学文化和生产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及商贸业,有些人还担任了懿州的军政长官,如辽懿州宁昌军节度使刘宏、金懿州节度使高闾山、元辽阳行省平章政事(省长)王伯胜等。汉族人和风俗截然不同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杂居共处,互相学习,一起艰苦奋斗,共同创造了懿州的辉煌。

懿州往事之四:运粮城的见证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懿州古城东南三里处,还有一座辽代的小城遗址。小城建在山坡上,城下是静静的绕阳河。由于河水改道,小城的北墙和西墙已被河水冲毁,现只残存坍塌的东墙和南墙。饶阳河畔高高的黄土断崖中间,露出一层残留的约一米多高四五米长的黑色土层。据阜新市博物馆馆长胡健介绍,这是被掩埋的辽代储藏货物的窖穴遗迹。小城内偶尔可见辽代的残砖碎瓦和陶瓷残片。当地老人管这座小城叫运粮城。运粮城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它见证了辽代懿州地区的经济繁荣。

辽代的“一国两制”

契丹族早期居住在潢河、土河之间,以渔猎为基本的生产方法。捕鱼有钩鱼法。冬春之间,河湖冰冻,凿冰眼用绳钩捕捉。狩猎以骑射为主,因季节而不同。春季捕鹅、鸭、雁。四五月打麋鹿,八九月打虎豹。又有“呼鹿”法,猎人吹角模仿鹿鸣,引诱鹿来以捕射。契丹人饲养猎鹰作助手,捕捉各种飞禽。东北地区号为海东青的猎鹰,最为有名。契丹人还驯养豹,在出猎时随行捕兽。辽朝建国后,居住在潢河流域的契丹人继续从事渔猎。辽朝皇帝和随行官员,四季也在捺钵进行渔猎活动。辽圣宗耶律隆绪曾经三次到懿州捺钵,在绕阳河和关山渔猎,在绕阳河畔和皇妃萧耨斤(死后追封钦哀皇后)生下皇子耶律宗真,也就是辽兴宗。随着辽国建国后国内汉族人的迅速增多,为了适应契丹人和汉族人两种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辽太宗制定了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统治办法,在中央(朝廷)分别设置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套系统。北面官官吏的任用一律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契丹有崇拜太阳的习俗,以左为尚,皇帝的宫帐坐西朝东,管理契丹人事务的办事衙署(牙帐)设在皇帝宫帐的北面(左面),称“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的衙署的官吏,主要是汉人,也杂以契丹贵族,设在皇帝宫帐之南(右面),称作“南面官”。这种“一国两制”的做法对于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特长,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辽代的懿州(阜新)地区,归中央“南面官”系统管理。土地肥沃,河水充沛,林茂草丰,可耕可牧;社会稳定,民族和睦,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檀渊之盟后,宋辽结束了长期战争状态,进入长达120余年的和平发展时期。通过广泛的经贸活动,促进了北方契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时期,在辽王朝对头下军州各种优惠政策的推动下,懿州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贸业得到全面发展,成为辽国经济繁荣的缩影。

懿州的抗洪救灾和推广牛耕

2004年1月,新华网记者报道,一块既为辽代记事碑,后又作为金代造像碑(在碑上刻像)的石碑,被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物部门重新挖掘出来。原来,此石碑原位于塔营子古城,几十年前当地一位农民用马车将其送到县文化馆。“文革”期间,为保护古碑免遭破坏,文物干部将其深埋于当时文化馆院内的地下。石碑出土后,有关人员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在表面风化和有缺损的石碑上辨析了大部分碑文内容。

原来,此碑在辽代是作为记述当时懿州发大水,各地百姓赈灾建桥筑堤的功德碑。石碑四面刻有正文、村寨名、人名等共5000余字。碑文记载,辽兴宗重熙年间(1032—1055年),懿州曾遭洪水之灾,冲毁道路、桥梁,懿州下辖的7个村寨居民抗洪救灾,咸州(开原)驻军和36个村寨百姓前来支援。这些村寨仍保留着中原的名称,如杜李庄、怀义村、田公主寨等。可能是中原的村寨整体迁徙来的,因此仍然保留着原来的名称和组织形式。这些村寨成为辽朝稳定的农业生产基层组织。这一基层生产组织的分布与现今农村村屯密度相仿佛。

辽朝政府鼓励和推广牛耕,广泛利用畜力提高农业生产力。阜彰两县辽代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铁制犁铧,犁板宽大,为牛耕的主要农具。出土的铁锄也比较宽大。结构分为锄勾、锄板两部分,与现代仍在使用的铁锄很相似,证明当时已使用牛翻地、打垅,以铁锄除草,进行田间管理。从使用的宽大的犁铧和锄头,可知大田的耕种实行宽行大垅,保证了农作物的通风透光。彰武县境的遂州和东京道的其他五十余城设粮仓。因储藏的粮食太多,辽道宗时允许遂州等粮仓“出陈易新”。直到辽末,“虽累兵兴,(粮食)未当用乏。”

据刘国友老师所著《阜新通史》记载,辽时,懿州地区有林地和草场达1000余万亩,辽朝在重视发展农业的同时,从来没有忽视畜牧业的发展。遂、横、闾等契丹牧人所建的头下军州除经营农业外还从事畜牧业。

出土辽代文物与懿州手工业

辽代的陶瓷业相当发达。彰武县四堡子乡小南洼壕州遗址发现一个黑釉坛,高53厘米,小口,鼓腹,腹下收至坛底,釉彩均匀光亮。鼓腹坛和口小腹大的鸡腿坛,适于盛装液态储藏物,为生产生活中常备器物。一是盛装食盐水。食盐,是生活在草原上以肉食为主的民族每餐必备的调味品,非常珍贵。将盐溶成盐水,既便于使用,又防止损失。一般大坛半埋在灶旁,小坛放于餐桌中间空洞中。大冷蒙古族乡程沟发现两个鸡腿坛,其中一个坛肩部刻画一个很似 “盐”的字。二是常用作储酒器皿。在契丹的宴饮壁画和发掘的制酒作坊中多有发现。

酒,是契丹贵族享乐中的主要饮品,也是民间喜庆和祭祀的必备品。饮酒已成为契丹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1955年曾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扎兰营子乡言金皋村发现辽代一酿酒作坊。经遗址复原,作坊东西长9米,南北宽5米,中间为主室,东西山墙外各有一耳室。耳室与主室相通。出土的酿酒器具有六耳铁锅一口,口径53.5厘米,高40厘米,还有一个口径为84厘米的平底锅形的锅盖,为蒸馏酒的冷却器。遗址中还发现12个鸡腿坛,每个坛的容量为12公斤左右。鸡腿坛是用作窖酒的酒坛子。按窖酒的鸡腿坛数量推算,这一酿酒作坊一次酿酒约150公斤左右。从作坊的规模和所在的地理位置推测,应是村寨的一座酿酒作坊。可知阜新地区当年的酿酒业是相当发达的,小烧锅很多,甚至一些官吏也办起自家的小烧锅。因官员造私酒太普遍,朝廷不得下令禁止,但还留有婚祭仍可酿酒的余地。可见,辽代酿酒业的兴盛。

契丹,意思是“镔铁”,也就是由原铁锻冶成的含碳较低的钢。懿州北部山区有铁矿蕴藏,但未发现辽代开采的遗址。辽时懿州地区铁的来源主要依赖于铁利州(鞍山)生产的原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八家子乡乌兰木图山的石门沟曾发现辽代锻冶镔铁的铁砧。匠人利用皮制鼓风器,将炭火中的原铁烧红,然后在铁砧上反复捶打,使原铁中的一部分碳元素还原,降低原铁的碳含量,使之成为具有韧性的钢,用以打造各种铁制用品。阜新地区出土辽代锻制的铁器比较多,有铁斧、铁刀、铁凿、铁剪刀、铁铡刀、铁铲、铁锄、铁权等。彰武县前福兴地乡大沙力士林场辽墓出土一把铁斧,斧身长13.1厘米,宽4.6厘米,平顶,长方形,正锋直刃。斧身中部穿一长方形透孔,安一扁形铁柄。斧头和斧柄均为锻造而成。阜新地区还发现利用原铁熔化后直接浇铸的铁铧和六耳铁锅等生产生活用品。

出土的镔铁兵器证明,契丹利用掌握的熟练镔铁技术,不但使民间可以广泛使用镔铁制造的各种工具,而且为辽王朝称雄北方提供了坚甲铁骑和各种兵家利器。

2001年关山辽墓群出土的大型壁画中,绘有一辆由骆驼拉载的高车,车轮高近2米,这样高大的车必须有高超的造车技术。契丹是以车马为家的民族,对马具和造车有自己独特的技艺,契丹马鞍被宋人誉为“天下第一鞍”。除鞍骑外,草原上的各种车对契丹也尤为重要。契丹的各种先进的草原车辆,是吸取了多民族造车技术的结晶,也是契丹镔铁技术在造车中广泛运用的成果。彰武县前福兴地乡大沙力林场出土的铁器中,有制造大、中、小型车辆使用的三种不同规格的铁车輨。车輨是加在车毂(车轮中心插轴的部分)上的铁箍,用以增强车轮的牢固性,并能充分发挥润滑油的作用,减少车轮与车轴的摩擦力,减轻畜力的负荷。

懿州地区城寨密布,砖瓦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为满足这一需求,烧制砖瓦的手工作坊大量涌现。在彰武县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发现了辽代砖瓦遗址。东六家子窑址,位于彰武县城东南17.5公里的东六家子镇东六家子村大北山。砖瓦窑建在山沟的崖壁上,南北长3.7米,窑上口距地表1米,窑址已被山水冲去约一半。敖土虎窑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西北大五家子镇高束台村敖虎营子,距县城44公里。窑址已被河水冲毁大半,仅残存烟道和部分窑膛。两座窑周围地表有青砖、布纹瓦等遗物。两座窑均选在附近有适于烧制砖瓦的粘土,又便于取水的山沟、小河旁。这种傍山近水的砖瓦窑,在懿州地区广为分布。当时的砖瓦窑均为柴薪窑。一到烧窑季节,大小砖瓦窑昼夜柴火不断,在辽朝二百余年间,阜新地区大部分山林严重被毁。烟火过后,建起了星罗棋布的大小州城、城堡、村寨和众多的寺庙、佛塔。青砖绿瓦的州城相望,高大的佛塔拔地而起,宏大的贵族地下宫殿深藏山谷,但阜新地区的树少了,山秃了,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皇室贵族不得不在祖坟地划定禁伐区。到了辽代后期,除人为因素外,气候较为干冷,旱涝风沙灾害不断。阜新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可以说始于辽代。

1993年9月,一场大雨过后,山洪暴发,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青山脚下的一座古墓露出一角。蜘蛛山乡罗匠沟村农民秦某、马某发现后,连夜私自盗掘。两人从古墓中盗出镶有金边的碗碟等文物十余件,其中最为罕见的是黑子和白子各180枚、共计360枚玛瑙围棋子。懿州地区玛瑙资源丰富,品种多,埋藏浅,易于采掘与搜集,为玛瑙制品的加工制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辽代懿州的玛瑙制作由单纯的宗教用品和饰品,发展成珍贵的酒器和体育用品及皇帝赐品。在阜新境内及邻近地区的辽代墓塟中,发现大量的辽代玛瑙制品。1948年8月,清河门地区的一座被洪水冲开的辽墓中,出土玛瑙花式盅和玛瑙小杯各一件。1967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公社辽成州塔基地宫出土一个灰白玛瑙杯。

运粮城原来是通往大海的码头

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为商品贸易提供了条件。人口的增加、城镇的发展、村寨的密布以及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和谐,推动了商贸活动的兴旺。懿州(阜新)地区地处辽朝腹地,北通上京(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接东京(辽阳),西达中京(赤峰市宁城县)与南京(北京),交通四通八达。

懿州地区除有汉唐时期的古驿道,还有便捷的水运航道。懿州城建在绕阳河畔,是辽西北和东蒙古水上通航与陆路交通的枢纽。当时绕阳河水量很大,夏秋季节,轻舟和排伐可通辽河下游,经牛庄(营口)入海;冬季可行爬犁。辽上京、中京的物资可经懿州中转,进行海上贸易;高丽(王氏高丽,即朝鲜)的物资也可用船运到懿州,和辽国换马。懿州古城东面绕阳河畔的小城当年就是通往大海的水运码头。

绕阳河西岸,有一条约两米多深,六七米宽的壕沟,直通懿州古城。据当地出生的阜新地方史志学者王振华介绍:这条壕沟原来是运粮城通往懿州古城的地道,地道五十年前还有,约两米多高,一米多宽,青砖拱券,人能钻进去,现在完全塌陷了,遗址被冲成水沟。这地道就是地下运粮道,是防备懿州城一旦被敌人围困断粮,可以从地道往城内运粮。“运粮城”也因此而得名。解放前有一次绕阳河发大水,河岸被冲坍的运粮城遗址土层中露出一个三米多深、六米多宽、长度无法估算的粮食窖,窖中贮藏的谷子尚未完全霉烂,一些谷粒还清晰可见。由此可见当年运粮城这个水运码头储藏的粮食之多。

发达的水陆交通网,沟通了不同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生产发展,在懿州地区形成了中心城市及许多小城镇,使懿州地区经济繁荣,物产丰富,成为辽国重要的后方基地。

懿州往事之五:金代的土改与元朝的站赤

女真人是满族的祖先。在古满语中,“女真”的意思是海东青,一种很凶猛的猎鹰。在契丹贵族的压榨和掠夺下,猎鹰一样的女真人在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揭竿而起。1125年,辽国灭亡。完颜阿骨打临终前嘱咐儿子宗翰:灭辽已毕,准备攻宋。3年后,宗翰和宗弼统率金兵南下,俘虏北宋徽、钦二帝,北宋覆灭。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9年后,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攻占金国的中都(今北京)。又过了19年,蒙宋联军攻破蔡州城,在战火中继位的金朝皇帝完颜承麟死在乱军之中,金国灭亡。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蒙古”为“大元”。5年后,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虏5岁的宋恭宗。1279年3月19日,在崖山海战中南宋全军覆灭,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南宋灭亡。元统一全国。

懿州地区的土地改革

在民族关系上,金国皇帝没有辽国皇帝那样开明,实行“一国两制”,但在改革方面,金国皇帝的步子却比较大。

一是解放奴隶。金为增加户藉,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采取了解放奴隶的措施,用自赎、亲属赎或官府为之赎等办法,赎奴为良。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下诏:“兵兴以来,良人被略为驱者(奴隶),听其父母妻子赎之”。辽时的寺庙有大批庙户,是附属于寺庙的农奴。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诏免二税户为民。(辽国贵族崇信佛教,多以良民赐给各寺庙,分其税收一半给官府,一半给寺庙,因此叫“二税户”。)辽国灭亡后寺庙大多隐瞒实情,继续役使这些“二税户”。金国政府规定,如有揭发经查证属实,就立即解放这些寺庙的农奴。并下令禁止私自出家当和尚或道士。辽时懿州地区是佛、道寺院比较多的地区,金初百姓为逃避徭役和躲避战乱,为僧为道和舍身为二税户者众多。这一举措使得大批为僧为道的贫民和农奴得以解放。金国还鼓励生育,提倡大家庭,甚至有“一家百口”之户。辽国末年,因战乱导致懿州人口流失,懿州节度使刘宏降金时,仅仅带走了3000户。到了金中期,民户和人口迅猛增长。这一时期懿州(阜新)地区已有40927户,人口增至近辽国中期时的30万。懿州地区是辽头下军州最集中的地区,头下户为头下主的农奴,后来虽转为二税户,仍没有摆脱农奴的地位。金采取的奴隶赎身和变二税户为普通农户的政策,是对奴隶残余制度的一次革命,推动了懿州地区劳动生产力的解放,为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二是实行土改。金朝的农业税较轻,一般为“夏税亩取三合,秋税亩取五升(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又纳秸(收秫秸)一束,束十有五斤。”而且对开垦荒田给予优惠。金朝将土地分为九等,以土地的等级上下调整税额。开垦的荒地以下等田减半定租,仍免税3—8年。对豪强之家借机占夺田地,命有关部门进行清查,按照人口限制田地,剩下的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贫民。并规定有田不自种,租与贫民,靠吃地租者,“以不种者杖六十,谋克(女真地方长官,相当于县令)四十,受租百姓无罪。”当时在懿州就有六万顷豪田收归政府。可见懿州地区的土地在辽代开发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这六万顷土地可能是原契丹贵族在懿州地区的以牧业为主的闾、遂、横等头下军州所属的放牧地,被女真豪族夺占开发成的耕地。辽时懿州地区是皇族和后族的分地,所有的土地均为契丹贵族占有,俘掠来的汉人在这里以农奴的身份为头下主耕作,没有自己的土地。金按每户人口数量重新分配土地,使懿州地区辽时的头下户有了自己的土地。这是阜新地区历史上进行的一次土地改革。

金初制定的轻谣薄赋、解放奴隶的政策,重新分配土地的实施,大大激发了获得土地与自由的二税户的劳动热情。废置头下军州,打破了契丹贵族在懿州地区划定的私人领地,扩大了懿州与周围地区的交流与往来。形成了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私有经济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经济体制。懿州城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

金代懿州的手工业与驿道

1986年,阜新市彰武县哈尔套镇新发村出土了金代的铁熨斗、铁铧、铁趟头、铁犁镜等各种小型铸件。新发村还出土两把锻造的铁锁,其中一把长11.5厘米、宽4.1厘米、厚1.5厘米;另一把长113.3厘米、宽3厘米、厚2.4厘米。制锁不仅要有熟练的锻造工艺,还必须有精湛的钳工技术,证明当时铁器加工业已很发达。

金朝政府对铜器制造业实行严格管理,禁止民间私自冶铜铸器,但屡禁不止。彰武县大四家子乡夕明村出土二面菱花形镜,镜面较平,八瓣花形,直径12.5厘米、厚0.5厘米,镜体分为内外两区,内区浮雕童子拈花枝作匍匐状,嬉戏于花丛之中,姿态各异,形态逼真;外区浮雕蝴蝶图案,铸造精美,雕琢工整,镜边錾刻“义州弘政县验讫盖”。阜新地区发现金代铜镜较多,分布面很广,通过铜镜的质量和有无錾刻字样,可知有些铜镜是经官方认定錾刻后,以商品形式进入民间的。而大部分是没有錾刻字样的铜镜,这些铜镜是制镜匠人走村串户,以铜钱为原料,用坩锅就地坑治铸造的。可见,当时的手工业匠人是不少的。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扎兰营子、彰武县四堡子等乡镇都曾发现金代窖藏货币,先后出土约1000多公斤铜钱。窖藏铜钱少则几百枚,多则几百公斤,均用陶罐或大瓮盛装埋入地下。阜新地区大量窖藏铜钱的出土,说明金代阜新地区的商贸活动非常活跃。当时阜新靠近北方正在崛起的蒙古,蒙古地方钱贵,民间很多铜钱流于北方,金国虽严禁铜越外界,仍不能制止。阜新地区的窖藏铜钱,可能是待机输入蒙古的。正在崛起的蒙古各部,通过走私贸易获取大量铜钱和其他金属制品,铸成后来蒙古帝国麾师南下的坚甲利兵。

北宋末年的阜新地区经常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尘埃滚滚,旌旗蔽日,战马嘶鸣,浩浩荡荡的金国大军经过这里,挥师南下,直逼中原。这是因为懿州地区的驿道是金代东北连接中原的重要交通要道。

驿道,是中国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物资,传递军令军情。金朝前期,政治中心在远离中原地区的金上京会宁府,即今黑龙江省阿城。因此,金国非常重视上京至中原的驿道建设。金上京会宁府(阿城)与南京(开封)的联系,依赖于辽时的上京(赤峰巴林左旗)与北京(赤峰宁城)、中都(北京)的驿道。上京至北京和中都的驿道,主要是经医巫闾山南麓和努鲁儿虎山北麓及两山之间构成的狭长河谷地带,由秦、汉、隋、唐至辽、金所开辟的三条主要驿道,也称南、北、中三路。南路经广宁(北镇)等府州,泥泞难行;北路经上京(赤峰巴林左旗)等地,路途偏远,冬季又多风雪;只有经懿州的中路,四季均宜通行。

中路驿道由懿州通至兴中府(辽宁朝阳),然后由兴中府再通向北京(内蒙古赤峰宁城)和中都(北京),由中都转往南京(河南开封)。据《阜新通史》记载,这一驿道在阜新境内,主要沿着绕阳河支流务欢池河,细河支流伊吗图河,牤牛河支流于寺河畔蜿蜒而行。驿道由咸平府(辽宁开原)经懿州灵山县(彰武)。由懿州城(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到务欢池镇,再经扎兰营子乡、哈达户稍乡进入八家子镇,到大五家子镇敖土虎营子。敖土虎营子是辽徽州的一部分,金称胡土虎寨,这是阜新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仍保留原名称的辽金时期的村寨,是当时东西和南北驿道的重要交通枢纽。现存的胡土虎寨城址已被河水冲毁近半。驿道由敖土虎营子继续伸向西南至古喇嘛营子、大家生,于寺镇后台吉营子,过牤牛河进入金时的宜民县(北票),由宜民县西行即达兴中府(朝阳)。

元朝东征军在懿州驻军屯田

金朝末年,蒙古帝国曾多次派遣大军攻入辽西、辽东地区。战争摧毁了辽金时期建立起来的大部分州城,百姓逃亡,田地荒芜。元朝建立后,被严重破坏的辽西、辽东经济还未来得及全面恢复,又发生了乃颜的叛乱,使懿州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最为明显的是人口的大量减少。为了解决因人口减少而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和大片土地闲置问题,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二月,元朝开始在懿州地区派驻东征军屯田。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懿州古城曾出土一方蒙古巴思八文“沈阳等处军民屯田使司分司印”,是懿州地区驻军屯田的实物证据。东征军是忽必烈为东征日本,由蒙古、高丽(王氏高丽,即朝鲜)、汉军等组成的大军。由于日本屡次侵扰元朝濒海州县,元朝也就一直保留着待机兴兵的东征军。同时,东征军也是对蒙古在东北的诸王的镇服。东征军的屯田军户,主要以汉人和高丽人为主,分置在辽阳、沈阳、懿州、咸州(开原)地区开展屯田,并在辽阳城设镇守司用以管理。后来又在沈阳设总管府,下设军民屯田使司负责屯田事务,在懿州设有分司(派出机构)。并在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正月,在懿州城建国家粮仓,以储军粮。到至顺年间(1330-1332年),懿州地区已有屯田军户5180户。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五家子镇敖土虎营子的大南园子耕地里,还存有两个杵米用的大石臼,当地称“高丽碾子”,是当年高丽屯田军民的遗物。

猎鹰海东青一样凌厉神速的站赤

站赤,是驿站的蒙古语音译。元代的站赤,既是驿站又是兵站。东北地区有站赤120处。主要是蒙古站,也有部分汉人站。汉人站,是沿用辽金时期遣留下的驿道和驿站,主要服务于商旅运输。而利用部分旧有的和新开辟的蒙古站赤,是东北地区庞大的军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战争需要的道路。这一驿道主要连接蒙古部落和军事据点。东北地区驿道枢纽设于懿州城西北侧的驿安,站址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镇大土城子。这是忽必烈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下诏设立的七驿之一。

大都(北京)通往蒙古本部和黑龙江入口处的驿道,到北京(今赤峰宁城县)后分两路,一路正北至阿木哥大王府(呼伦贝尔阿穆古朗);一路正东到驿安。从北京(宁城)东行到驿安的站赤是:从大宁府(宁城)东行进入今敖汉旗四家子乡,沿努鲁儿虎山北麓的河谷地带,经游牧在这一带的几大蒙古部落营地,入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抵达驿安。全程约250公里,全为草原地带。至此分二路:一路东北行至西祥州(吉林省农安);一路东南行至沈州(沈阳)。

东北行的路线是:在懿州北侧过羊肠河(柳河),东行125里是宁昌站,位于今彰武县四合城乡土城子。从这里再往东行120里到今康平县小塔村,即元代庆云站。然后转向东南到咸平府(开原)大安站,由这里往北经贾道铺(昌图)、韩州(梨树县)、信州(怀德县)、大水(波罗泡子)、十八里和胡里出两站,最后到西祥州,再往北直到奴儿干城(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特林地区)。

另一条路线是通往沈阳和高丽。懿州熊山(大巴镇关山),是周围地区最高的山,为驿道上的重要标示山,在其东侧设熊山站。从熊山经今老河土,过新立屯到达今黑山和辽中一带的彰义,东达沈阳,南通高丽。至元十五年(1278年)高丽国王和王妃等到大都朝见忽必烈,就是沿辽东蒙汉站赤到达懿州。懿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最高行政长官)向高丽国王献马,然后经驿安转至北京(宁城)和大都(北京)。

元代,懿州作为辽阳行省(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通过驿道与遥远的黑龙江地区及高丽国保持联系。因此,对驿道的建设和管理十分重视。各路站赤均备有一定数量的交通工具,如马、驴、狗(拉爬犁)等。负责传递公文的站赤兵士称作铺兵,遇有任务,各站赤迅速行动起来。铺兵一昼夜驰骋四百里,都腰系皮带,悬铃,持枪,夜里则手持火把,狭道车马听到铃声立避路旁。驿路还设置巡马及马步弓手,其职责类似今天在高速公路上巡逻的交警。

元代把猎鹰“海东青”作为站赤的图腾标志,各站赤都挂着海东青标牌,用海东青形象比拟站赤“通达边情,布宣号令”的凌厉和神速。

懿州往事之六:佛塔、壁画与围棋

契丹,一支在茫茫草原活跃且日渐强大的民族,在辽阔的版图上东征西闯,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辽代以契丹文化为主体、吸收汉族和其他各民族文化精华,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风络的契丹文化内容,在佛教、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字等方面都取得突出成就。懿州地区的佛塔、壁画、围棋等验证了辽代文化的灿烂辉煌。懿州的佛塔与佛教大师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懿州古城址内,有一佛塔,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现塔残高约 31.5米,塔座由二层须弥座(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组成,一层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有壶门(须弥座的外框图案,“壶 ”形),内有伎乐人,转角有力士;二层须弥座束腰部分壶门内雕菩萨等。塔身各面当中辟有佛龛,内有坐佛,龛外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佛龛顶部饰有流苏宝盖,宝盖之上为砖雕榜题(在砖雕中的人物、动物等旁边,刻画的解释文字)佛号,榜题之上,有浅浮雕三层密檐小塔。菩萨和天王头顶均饰以莲花宝盖,宝盖上部,榜题两侧,饰有飞天,天衣飘曳,祥云缭绕,姿态优美。该塔的形制具有典型的辽代佛塔特点,应属辽塔等级较高的佛塔。从塔的造型风格以及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可以推断,该塔应建在懿州城修建的同时或稍后,约在辽太平三年(1023年)以后至辽清宁元年(1055年)之间。

契丹崇信佛教,到辽中后期己发展成为辽朝的“国教”,僧尼过百万。这一时期,懿州(阜新)地区僧尼己遍布各州县。到兴宗和道宗时期己建佛塔17座,按有塔必有寺的传统,阜新当时至少有大型寺庙17处。己知的有宝严寺、萧寺、崇先寺、白山院、建福寺、返照庵等。

除塔、寺外,在契丹贵族的坟茔地还立有经幢(刻有佛经的石柱)。已发现的有:彰武县四堡子小南洼石经幢、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镇大羊圈子石经幢、蜘蛛山乡石经幢、大巴镇关山石经幢。众多的塔、幢、寺成为阜新地区佛教文化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1999年,开发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三塔沟风景区寻找水源时发现一具石棺,棺盖上刻着“维大安五年岁次已巳三月壬申朔十四日乙时(应为巳时)于报德山葬大辽国崇先寺  崇先寺崇禄大夫检校司空诠微大师墓志记”。懿州地区的契丹贵族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出生在懿州的辽兴宗的母亲法天皇太后萧耨斤、外祖父萧和,懿州的槊古公主都对佛法有很深的造诣,兴宗还为名僧加官进爵。在三塔沟,曾经有三座辽代舍利塔和一座寺庙,塔及寺庙的墙基、地堑、塔座坑、石槽、砖瓦以及垦植的梯田沟坎等历历可见。三塔沟就是以此得名的。在三塔中的北塔地宫里有一具石棺,是安葬崇先寺住持诠微大师的。墓志铭中提到的报德山就是今天的青龙山。诠微大师之墓,建于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安五年(1089年),随后又在此处修建了这三座舍利塔,距今已有900多年。崇先寺是辽国的佛教寺院,“崇禄大夫”是闲散文官(非领导职务),级别为从二品;“司空”相当于监察部长,“检校司空”则是这个职务的荣誉职衔。崇先寺高僧诠微大师作为宗教界人士,被朝廷授予“崇禄大夫检校司空”之荣誉职衔,可见崇先寺是一座辽代名寺,这位大师在辽国的政治地位很高,在佛教界的影响很大。

懿州城有个宝严寺,住持妙行大师是槊古公主的儿子萧志智。他“深厌尘谷,恳祈出家”,24岁那年,经舅舅兴宗皇帝御批出家为僧。妙行大师一生除研诵佛经,还以身体力行为上,为自己制订“世间名誉,誓不沾行;凡得所施,誓不己用;手不捉钱宝;身不服蚕衣;坐必如跌(佛教徒修行的坐姿);不乘车马;日止一食”等21条终身礼佛的行为规范。在母亲槊古公主、妹妹宣懿皇后萧观音和妹夫道宗皇帝的支持下,妙行大师在南京(今北京西南)建昊天寺。槊古公主在病中听说儿子萧志智要建一座寺院,于是决定施出自己的府第,以供建寺之用。公主逝世后,其女萧观音“为母酬愿”,也施钱十三万贯,并奏闻道宗。道宗赐钱五万贯,并派宣政殿学士王行已协助建寺。

北京西郊有个隆恩寺,前身就是辽代昊天寺。1 9 2 7年,张学良为其父张作霖修建陵园,从隆恩寺拉走一些精美石刻,其中一块金代石碑记载了妙行大师的生平事迹。碑文说,大安九年(1093年),妙行大师想在寺内建一高塔。塔的石柱础都是从范阳山(今房山区大石窝)开采的大块汉白玉,运石的车辆,往往在卢沟河(今永定河)被大水淹没。妙行大师“吆喝”一声,淹没的车辆居然“乘载坦途”,顺利运往燕京(北京)。高塔建成,巍然耸立,站在塔上,可鸟瞰燕京城。

咸雍六年(1070年),延寿寺太傅太师传戒本给妙行大师。此戒本是道宗亲手用金粉抄写的《大乘三聚戒本》,初授戒台寺法均大师,以戒本为凭证,表示持戒本者就是佛教律宗的领袖。妙行大师因此成为辽国的佛教大师。

还有一位吕舟大师,出家前是红帽子古城睦州主人岩母堇公主的丈夫,即驸马都尉萧绍业。圣宗驾崩,萧绍业的老丈母娘皇太妃萧耨斤发动宫廷政变,害死皇太后萧菩萨哥,自立为法天皇太后摄政,诬陷萧绍业(萧菩萨哥之弟)参与谋乱,赐死。萧绍业可能因为岩母堇的关系没有赐死,改作出家为僧。岩母堇只好忍痛割爱地将驸马府改为寺庙,自己无可奈何地改嫁他乡。萧绍业以宅为寺,终日香火青灯,木鱼声声,发愿读法华经千部,华严经80卷,还有楞言经、杂宝藏经、药师经、金刚经、行愿经、观音经等。在红帽子古城当年为吕舟大师圆寂后建的舍利塔地宫中,发现通高464厘米,腹径110厘米的金银塔各一座,内藏一银铂,刻汉字楷书铭文,题为《大师一生持读经课数记》,刻着吕舟每日念经发愿忏悔的话和所做佛事以及读经的部数。表明他只读经书,已无他念,同时还向法天太后表明自己每日焚香功德的心迹:“我的心时刻祈愿祝福我太后、皇帝万岁,太子、公主千秋。今日持课功德,祈愿我与公主两个生生世世永为姻眷,同达于极乐世界的彼岸,不相舍离。”地宫中除藏有金银塔,还藏有重达3.7公斤云龙纹大铜镜、金链、白玉罐、玛瑙杯、琉璃珠等奇珍异宝。塔旁曾建一寺,即萧寺。吕舟是辽代身在清冷佛门、心怀爱妻公主的最富有的驸马和尚。他的遭遇,实在可怜;他对公主的痴情,令人心酸。

懿州的契丹小字与壁画

契丹本无文字。建国后,阿保机于神册五年(920年),命耶律突吕不创制契丹大字。契丹大字是采用简化或增添汉字的笔画,形同汉字的一种文字。契丹大字颁行不久,阿保机的弟弟迭刺效仿回鹘的音韵文字,又创造了契丹小字。契丹小字从笔画和字形上,以及书写方式上,仍是受汉字影响的一种文字。辽在颁行契丹大、小字中,一直没有停止汉字的学习与使用。汉字始终是官方和民间通用文字,往往契丹字与汉字同时并列使用。随着辽王朝的灭亡,契丹文字也消失了。

解放后,在阜新地区陆续发现和出土一批契丹字或契丹、汉两种文字并用的墓志铭。单一契丹小字的墓志铭有: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衙门村出土的《耶律奴墓志铭》。契丹小字与汉字并用的有:卧凤沟乡七家子出土的《辽国许王墓志铭》,大巴镇关山出土的《故梁国太妃墓志铭》,平安地镇那汗土出土的《永清公主墓志铭》等。阜新为全国出土契丹文字墓志铭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为研究辽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字与实物资料。

辽朝很重视绘画艺术,朝廷设有翰林画院,置翰林待招之职,组成一个职业画家群体,并形成以反映契丹民族草原生活为主题的北方绘画流派。辽代创作了大量的壁画,主要有寺庙壁画和墓室壁画。

阜新地区的寺庙壁画由于庙宇全部被毁,壁画早己荡然无存。据史料记载,当年懿州和成州的寺庙均绘有精美的壁画。金灭辽后,在成州城南驸马和尚吕舟大师出家的萧寺,金朝人王寂看见“僧屋壁间作山水四幅。疑其真,即而视之,乃粉墨图染勒画而成者。”为画技的高超赞叹不己,留诗赞曰:“画真犹是妄,何况画非真。正做梦说梦,知是身非身。幻出丹青手,今人一念差。如观第二月,犹见空中花。”懿州宝严寺原为槊古公主宅第,槊古公主女儿萧观音捐献为寺庙,槊古公主崇信药师佛,民间称槊古公主为药师公主,称此庙为药师院。壁间画二十八宿,画工极为精湛。据王寂考证,这些壁画“皆辽(翰林画院)待招田承制笔”。田承是辽代阜新地区绘画大师。

阜新地区先后于彰武县平安乡、后新秋镇,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大巴镇的辽墓中,发现风彩各异的壁画,尤以大巴镇关山辽墓群的壁画最具代表性。其中,萧和与老伴秦国太妃(槊古公主的公婆)合葬墓墓门两侧,分别绘画两位高达4.8米的门神,色彩鲜艳,圆目传神,活灵活现。墓道两侧绘有30多位人物,分别为“出行图”和“归来图”。长辕高车,车前骏马仰首飞蹄,左壁绘契丹人,右壁绘汉人,每位人物面露笑容,神态祥和,反映了辽宋“澶渊之盟”后,契丹社会的安宁与富庶。

契丹人酷爱歌舞,甚至犯人临刑前还要赐歌舞欢宴一日。辽太祖八年(914年)正月,平定诸弟叛乱,逮捕逆党三百余人,关在狱中,太祖认为人命关天,死不复生,赐宴一日,随其平生之好。酒酣之后,有的高歌,有的狂舞,有的摔跤,都很尽兴。第二天,押赴刑场。

契丹舞蹈没有直接保留下来,但墓葬壁画上却反映了一部分契丹舞蹈的形象。细河区四合镇黄家沟辽墓中壁画,绘有人物、花草和器物。东壁绘有两位契丹人,一人双手合十,另一人双臂平伸,左高右低,两腿跨开,头歪向右侧,作舞蹈姿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镇那汗土辽墓壁画还绘有并排的三个大鼓,舞者闻鼓起舞,舞姿豪放粗犷,是契丹较有代表性的舞蹈。从壁画舞者的姿态上看,在蒙古族传统舞蹈中保留着契丹舞蹈的痕迹。

懿州的打马球和下围棋

辽时的懿州城外宽敞平坦的河滩空地上,经常开展马上曲棍球运动,叫“击鞠”。击鞠,是契丹最盛行的运动,从皇室贵族到民间百姓,经常举行骑马击球比赛活动。这一运动融马术、击球于一体,跃马挥杖,纵横驰骋,也是一种军事体育运动。

懿州城的创建人槊古公主的舅舅兼老公萧孝惠(辽史写作萧孝忠),曾任东京道(辽阳)留守(辽国五大行政区之一的东京道军政长官)、北院枢密使(统管全国军事及契丹部族政务,为辽国最高职官)。当时禁止迁徙到辽阳的渤海国人(熟女真)骑马击球。萧孝惠在东京留守任上时,上奏朝廷:“东京最为重镇,无从禽(放飞猎鹰)之地,若非球马,何以习武?且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分彼此?宜弛其禁(应当放宽禁令)。”辽兴宗,也就是绕阳河畔出生的那位皇帝听从了他。萧孝惠死后,追封楚国王。辽兴宗赦免死囚数人,为孝惠祈福。下葬之日,辽兴宗素服哭临墓地,并赐官户守陵。萧孝惠的墓地就在今葫芦岛市西孤山。1954年,在他的墓地出土了残存的围棋子。黑子、白子均用陶土烧制而成,呈圆饼形,上有模印花纹。可以肯定,这位契丹贵族生前不仅喜好马上曲棍球运动,还是一位围棋爱好者。

阜新及周边地区也出土过围棋子和棋具。1977年4月,昭乌达盟敖汉旗丰收公社白塔子大队的“辽大康七年”墓中,出土一副棋具。该墓在摆放祭祀品的石头供桌下,放着一个高10厘米、边长40厘米的方形石桌,形状类似今天的棋墩。桌上涂有白漆,上面刻画了一副长宽各30厘米的13路棋盘,并布有黑子71枚、白子73枚,另有8枚黑子、3枚白子空放着。出土时,棋盘上显示黑棋和白棋的战斗正在进行中。2001年8月,考古人员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关山辽墓群对1号辽墓发掘时,在墓门右侧的甬道上发现一幅高约3.5米、宽3米的围棋壁画。画面上一棵高大的松树枝繁叶茂,松树下芳草如茵,两个契丹装束的男子席地而坐在围棋盘两侧,旁立一人倒背双手俯首屈身作观棋状。

这些文物说明,辽代围棋普及范围很广,懿州地区围棋活动很活跃。中国围棋史学家、阜新市围棋协会顾问闫奎平认为,辽国和北宋在围棋综合实力上不相上下,如果比赛,定然是: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懿州往事之七:王寂留诗、玄真宫与学田碑

金代和元代文化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卓异的民族风格、多方面的伟大成就令世界瞩目。金、元文化既表现了对中原先进文化的汲取,又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特点。金、元时期懿州地区文化是金、元文化在我国东北的一个精彩缩影。

金国著名诗人王寂笔下的懿州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清明节后的一天,懿州(阜新) 地区的羊肠河(今柳河)一带,从早到晚风沙弥漫,刮的天昏地暗。驿站的官吏迷了路,领着他护送的官员来到东北山下,只见羊肠河浊流汹涌,深不可测,于是就向河畔顶着大风耕作的一位老农问路。老农只顾低头耕作。老农对官员说:“我若不辛苦耕田就没法生活,官府人一到,我们老百姓就不得安闲!”说完摇摇头,苦笑而去。老农的话对这位官员触动很大,于是作诗以自责。诗云:

逆风吹面朝连暮,蓬勃飞尘涨烟雾。前驺(驾车的驿吏)杳不辩西东,驻马临流不能渡。却寻山崦(崦,泛指山)问津焉(问路在哪),山下野老力耕田。举鞭绝叫呼不得,俯首佝偻驱乌犍(黑犍牛)。可怜野老头如葆(葆,蓬草),龟手扶犁赤双脚。为言生理固须勤(固须勤,固然须要勤奋),盍避(何不躲避。盍,“何不”的合音)今朝风色恶。已而野老笑回头,我自家贫仰有秋(仰有秋,全靠这收成)。官人富贵年如此,胡不收身覓少休(为何不隐退找点清闲)?我初无意聊自虐,不意此翁反看诮(诮,嘲讽)。莫嗔泷吏笑吾侬(莫怪河边的老农笑话我们。泷吏,长驻急流边以保行舟安全的小吏,此指老农),自揣吾侬也堪笑(自己思量我们也实在可笑)。

这位写诗的官员叫王寂。王寂,字元老,蓟州玉田人,天德二年(1150年)进士。王寂是金代的著名诗人和历史地理学者。他每到一地必考察其风物,并以诗文记之。王寂在视察辽东时曾三次到过懿州。

大定十四年(1174年)四月二十二日,王寂第一次到懿州,宿于宝严寺,住持介殊云游末归,有感“北轩(北侧长廊)杂花烂熳,所恨主僧行脚末归,不得款接晤语”。挥笔在长廊壁上留诗。其一:

塞路飞沙没马黄,解鞍投宿赞公房。主人何事归来晚,满院落花春草长。

大定十七年(1177年),王寂第二次到懿州视察,又寓于宝严寺。此次见到了住持介殊,两人一见如故,于是于四月十日留诗。其一:

杏子青青小未黄,绿荫如染可禅房。腹摇鼻息平生足,更觉空门兴味长。

柳河迷路是王寂第三次到懿州视察,此时他已63岁,时任辽阳路提点刑狱(主管辽阳路所辖州府案件审核与官员监察),于二月二十五日又宿宝严寺。他自第一次到此已经17年,虽然殿宇依然,而主僧已没多年,北轩花木芜废殆尽,感念存亡,令人感慨,遂挥毫于北轩壁上。其一:

秾李(繁盛的李花)夭桃满院栽,当年留宿正花开。而今树老僧行上,前度刘郎又独来。

露电浮生何足恃,风镫(镫,同灯,风吹灯)短景若为停。却寻旧日经营处,扑地杨花叶已青。

宝严寺是辽槊古公主舍宅为寺,到了金代人们仍尊称她为药师公主,称寺为药师院。王寂对 “人犹以公主之名呼之,今佛屋昔之正寝也,经阁昔之梳洗楼也”,感其事而作一诗:

富贵刹那顷,兴亡瞬息中。当年秦女第,浩劫梵王宫。翠阁铅华歇,朱门锦绣空。给园(“给孤独园”之省称,泛指佛寺)与袛树,千古共高风。

这次,王寂是从宜民县(北票)来,在懿州活动了7天。三月四日去灵山县(彰武),为了赶路,清晨就离开懿州城,在柳河遇上沙尘暴。

王寂在中都路转运使(北京地区主管经济工作的长官)岗位上退休,明昌七年(1196年)代理礼部尚书(朝廷主管礼仪、教育和外交工作的大臣)一职时逝世。他的懿州留诗成为阜新地区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

金代懿州地区的佛教与道教

金朝对寺院的发展和僧人的剃度有严格的限制。路、府、州设僧政司,对寺庙的宗教活动实施行政管理。金代所建庙宇很少,多为承继辽时的寺院。懿州的宝严寺是当时阜新地区中心寺院,寺中藏有一部高丽(朝鲜)国王写的银字《大般若波罗密经》,十分珍贵,珍藏这部经的藏经殿已相当残破,阶生青苔,坛像残缺。王寂到懿州视察途中,曾寄宿于辽徽州胡土虎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五家子镇敖土虎营子)萧继先家族的一座寺庙,留诗壁间,描写了寺庙萧条的情景:

断桥环曲水,萧寺枕横波。佛壁书蜗篆,僧窗网雀罗。

金朝实行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方准出家为僧道的办法,限制游食者。要出家或讨封号、当住持都要出钱纳粮,将卖官制度也推行到对僧道寺院的管理上,寺院很难再涌现出学识渊博的名家大师。

寺观以法事满足信徒的宗教信仰需求,信众以香火供养寺观。僧道人作法事必需有铜钹等法器。金朝又规定“凡寺观不及十人,不许蓄法器”。限制了中小寺观的法事活动,严重影响了这些寺观的生计和发展。1987年,在彰武县二道河子乡腰窝堡村郭家屯金代寺庙遗址发现窖藏法器34件。这座寺庙很可能集中了邻近三个县不足10名僧道人庙宇的法器,进行统一管理。

金朝放辽代的既向寺院交租、又向政府交税的“二税户”为民,使寺院失去了专门供养寺院的庙户,断绝了比较稳定的经费来源,寺院的生计全部依赖于信徒组织起来的“千人邑”。1982年,在彰武县平安乡衙门村发现一通金代明昌三年(1192午)所立佑先院庙碑,碑刻共4行。其中可以读的千人邑成员达199人。千人邑是辽金时期北方地区围绕寺院自愿组合的一种民间社团组织,是民间传教和寺庙补充经费的组织形式。金时寺院失去了土地和二税户,千人邑就成为寺院的唯一经费来源。

佛教的发展受到限制后,活动在民间的道教在金代有了很大发展,全真道派成为北方影响最大的教派。懿州地区的很多信众在信奉佛教的同时又信奉道教,道教的神仙也进入了佛教的殿堂,懿州宝严寺就是佛道一起供奉的寺观。道教主张顺其自然,不追求宏大的殿宇和安逸的僧舍,倡导入山林净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卧凤沟乡三家子村的闾山崖上和七家子乡莲花山上,留下了当年道士们修身炼丹的九仙洞和风、水、旱三洞。金代全真道派在北方的创立与传播,为后来道教在阜新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玄真宫住持杨志谷传奇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当时道教分为南北两派,南派名正一,北派名全真,成吉思汗对全真派尤加推崇。

全真派教祖王喆羽化后,弟子丘处机成为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掌门人。成吉思汗派近臣到山东邀请丘处机,丘处机带着十八位弟子前往应诏。当时成吉思汗西征至中亚地区,丘处机一行历尽艰辛,经过4年跋涉,行程万里,终于到达设在中亚大雪山下的成吉思汗行帐。蒙古大军屠城时有发生。丘处机向成吉思汗进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不嗜(嗜好)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有效地阻止了蒙古大军的滥杀无辜,减少了战争中平民百姓的伤亡。成吉思汗赐予丘处机虎符、印鉴、文书,不写丘处机的姓名,而书以 “神仙”。有了成吉思汗的圣旨,道教全真派在北方地区迅速传播开来。懿州在金代道教流传的基础上,成为东北地区道教文化的中心。很多著名道教大师是在懿州修炼得道的。懿州的云游道士遍及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对我国北方民间全真道派教团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高丽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十月,应高丽国王之邀,忽必烈命懿州昊天宫显真大师韩志温,率其徒道实、道和、道明等到高丽国传道。高丽国王在王京赐以府邸,赐号韩志温为“圆明通道洞玄真人”,道实、道和、道明等为“玄明讲经大师”。显真大师所率的讲经团,主要宣讲全真派儒、道、佛三教归一道的主张、道教的精典《道德经》、《易经》和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学思想及阴、阳相生的朴素辨证法。韩国国旗正是这一文化影响的反映。

在元朝皇帝的推崇和政府的支持下,大量的道教宫观得到修复和新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新民镇排山楼村,现存一通元代道教碑,记述道观玄真宫修建的过程,特别是详细记述了玄真宫第一世住持杨志谷的传奇事迹。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有一位道士风尘仆仆地云游四海,传道访仙。他身穿百衲衣(用许多小块布片拼缀制成的衣服);饿了,讨千家饭;渴了,喝山泉水;困了,寄寓山林。一天,他拄着拐杖路过懿州城西南的单家寨,也就是今天的新民镇排山楼,看到这里民风淳朴,土地肥美,在这里徘徊许久,下决心在单家寨兴建道观,传播道教。他,就是杨志谷。

杨志谷,深州束鹿县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节操品行清高,为栖云大师王公门下高徒,而王公是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高徒,因此杨志谷为丘处机二传弟子。杨志谷按照风水,在单家寨附近选择地势高而且干燥,后面高崇前面平坦,左高右低,三阳高照的地方择地建屋。战火之后,土地荒芜,杨志谷和志同道合者二三人,拾取瓦砾,除去蒿子蒺藜,努力经营,不几年就矗立了巍峨的七真堂和雄伟的三清殿。在玄真宫兴建的过程中,得到了北京路都元帅兀也儿、广宁府主官失刺万户的赞助。老百姓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道观落成之后,清和大师给题了匾额“玄真”二字,杨志谷成为玄真宫第一世住持。杨志谷住持玄真宫三十多年,积德行善,周济贫困,一心修炼精神和形体。元宪宗八年(1258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午时分,杨志谷召集门人徒众,告诉他们说:“道教的事业,自己虽然没有完全完成,但时间不等待我,我应当回去了!”话刚说完就盘腿而坐仙逝,享年73岁。过了3年,徒弟们给他更衣,见他俨然如生,众人无不惊异。玄真宫的后人为了纪念开山鼻祖杨志谷的功德,决定为他立碑纪事。

碑文还记载了许多宫观的名称,此地东去百里的懿州城有紫微宫、长生观、昊天宫等。碑文还记录了玄真宫住持杨志谷引度入教的百姓名单,都是汉人。可见当时单家寨这一带还是汉人居住。明代,汉人迁到辽西长城以里,蒙古人游牧至此,排山楼(蒙古语,石碑)因此碑而得名。

正是由于元朝懿州地区道教的兴盛,才孕育了道教宗师、太极始祖张三丰。元朝贵由汗二年(1247年),张三丰出生在懿州。

一座石碑背后的故事

懿州古城曾出土一通《懿州城南学田记》碑。此碑刻于元统三年(1335年),记述了辽阳行省平章政事(省长)王伯胜离开懿州二十年后,官民出资购办学田,资助教育的情况。

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当时管辖东北地区的辽阳行省省会在懿州,王伯胜调任辽阳行省平章政事后,发现这里的教育比较落后。王伯胜为扩大学校规模和从外地聘请优秀教师执教,特划拨百顷土地,以土地的收入补充学校的经费不足,并择空闲之地为教师修建馆舍。三年后,王伯胜调任大都留守(首都北京军政一把手),懿州百姓将其政绩反映到朝廷中书省(元代的中书省是总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类似国务院),请求继续留任,未获批准,百姓流着泪送别王伯胜。王伯胜在懿州置办学田,虽然仅仅三年的时间,但其影响非常深远,懿州官吏和百姓掀起自愿出资为学校增置学田的热潮,除郡学外,县、乡、寨纷纷置学田办学校,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碑文首先刻记了懿州官民对学田重要性的认识:“学可无田乎?曰:不可,无田则粢盛不备,则无以祭,士失其养,斯无以学。”说的是学校不可无学田,无学田就会在祭祖活动中缺少必备的谷物,也没钱聘请教师,这里的孩子们就不能上学读书。碑文中又说:“苟非乐善不倦,孰肯舍箪食豆羹为学校计哉!”若不是有孜孜不倦地关心教育的善举,怎肯省吃俭用为学校购置学田呢!碑中还详细记述了所置学田的地界与附属建筑物,还将老师的坟茔地也作了安排,使教师生有所居,死有所归,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再办不好学校,就是老师的责任了,别再以经费不足为借口了:“若祭祀不丰,道学不明,慎勿以无田而籍口。”

正是因为懿州官民注重抓教育,方使懿州成为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三度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懿州往事之八:从懿州走出的诗人皇后

2010 年,在阜新市专门为辽宁省第八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创作的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悠悠玉龙情》中,一位美丽的辽国皇后作为其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款款出场,第一次在家乡舞台上展现出了她的婀娜形象,并在全省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与关注。她,就是懿州的女儿萧观音。阜新人民缅怀她,为她的绝世才情而深深倾倒,更对她的不幸遭遇而扼腕叹息。

头戴玉,足登金,皇后是观音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古城也就是懿州城出生的萧观音,母亲就是懿州城的领主辽圣宗三女儿燕国公主耶律槊古,父亲萧孝惠是兴宗朝的北院枢密使。

相传,萧观音的母亲耶律槊古公主在怀孕时总是做这样一个梦:她梦见自己独自一人跋涉在荒郊野外,大漠黄沙,无边无际。渐渐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突然,她感到体内暖流涌动,之后怀中便出现了好大一轮明月。明月徐徐上升,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荒野。正当她对这轮圆月赞叹不已时,一片乌云突然袭来,将它遮盖。随后月亮便消逝在无尽的黑暗之中。萧孝惠听妻子总是谈及此梦便也十分不安。一次偶然的机缘,他碰到了一位道士。道士为他圆梦说:此梦不吉,明月出自体内,说明你儿必定为大贵之人;上升到万里空中,指他(她)日后必为人中龙凤;可命运不济,最后终被乌云遮盖。听了道士的讲解,吓得萧孝惠一身冷汗。回家和耶律槊古公主一说,公主也大惊失色。

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十月怀胎,耶律槊古公主终于临盆。这一天是辽道宗清宁元年(1040年)五月初五,懿州风和日丽,受汉族文化影响很深的萧孝惠一家和全城人都沉浸在端午节的欢乐中。节日里添人进口,无异双喜临门。女婴生得面如满月,肤如凝脂,细眉皓目,尤如观音转世。想起那个噩梦,为了求得菩萨的保佑,崇信佛教的萧孝惠和耶律槊古公主决定叫她观音。

契丹由于居住在北半球温带地区,这里的冬季漫长而寒冷,为了能够让牛羊吃到鲜美的青草,契丹统治者每年都会举行大规模的向南迁徙和侵掠,为此辽宋两国展开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战争是残酷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两国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更确切地说是契丹人的不断汉化。当时辽国市里乡间有不少人开班授课,讲习汉语。宋使访辽,回来对当时的所见所闻赋打油诗一首:“此老方扪虱,众雌争附火;想当训诲间,都都平丈我。”一契丹老人一边诵读《论语》,一边在火炉边上找虱子,一旁也有几个契丹女人挤在火炉边烤火,外围不少契丹子弟手捧《论语》跟着老师诵读,摇头晃脑,十分陶醉,只是把《论语》中的“郁郁乎文哉”误读成“都都平丈我”。

其实,辽代皇族和上层贵族一直就很汉化。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不久即立孔庙,亲临祭祀。耶律阿保机长子东丹王耶律倍不喜射猎,购书数万卷,置北镇闾山绝顶,筑堂曰望海。耶律倍因为太后不喜欢汉化的他,偏心于次子耶律德光,不能继位为契丹主,逃往后唐,改名叫李赞华,并作诗一首以示心境:“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到耶律倍的六世孙辽道宗耶律洪基时期,辽的汉化程度已经很深,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已不同程度地染上了中原文明的色彩。

然而,契丹毕竟是个尚武的草原游牧民族,所以皇后大都温柔不足,英爽有余,多能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过一种“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生活。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萧观音,却是辽国萧后系列中的一个例外。萧观音自小生活在懿州,这里城郭相望,禾谷飘香,汉人占绝大多数,农耕文化居于主导地位,父亲萧孝惠又是个汉化很深的契丹贵族,因此懿州的青山绿水养育的萧观音性情娴静,喜好读书,而且才思敏捷,转眼成章。《辽史》写她“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辽兴宗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兴宗闻其贤淑,纳为长子耶律洪基的妃子。兴宗二十四年(1055年),兴宗崩,耶律洪基即位,改元清宁,就是辽道宗。萧观音性情温顺,饱读诗书,而且又富于音乐天赋,与辽国其他女子相比显得格外特别,因此 16岁就被封为懿德皇后。当时的辽国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孤稳压帕女古靴,菩萨唤作特里蹇。意思是:头戴玉,足登金,皇后是观音。

夫唱妇随 伉俪情深

辽道宗比萧观音大8岁,对她恩宠有加,不仅在宫中夜夜相伴,即使出外巡游打猎时也常常带着萧观音一起去。可谓是夫唱妇随,伉俪情深。契丹人都保持着尚武的习俗,喜欢打猎。按照契丹族的风俗,皇帝每年要带领贵族们外出渔猎,称为“捺钵”。清宁二年(1056年),萧观音随道宗秋猎,道宗在黑山猎得一虎,一片欢腾之中,道宗和群臣饮酒宴会,诗兴大发,命群臣和皇后萧观音即兴赋诗。萧观音脱口而出: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

灵怪大千俱破胆,哪教猛虎不投降。

萧观音运用夸张烘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表现了契丹以武立国的精神,宣染了不可抵御,压倒一切的盖世气魄。此诗气势雄浑,彰显出萧观音作为契丹女中豪杰的豪气和北国女子的飒爽。道宗龙颜大悦,说:“皇后可谓女中才子!”为纪念此事,遂将此地命名为伏虎林。(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

清宁三年(1057年),道宗作《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萧观音应制(命题作文)和诗一首:

虞延开盛轨,王会合奇琛。

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

文章通谷蠡,声教薄鸡林。

大寓看交泰,应知无古今。

这首五律,虽然不无夸张粉饰,但全诗对仗工整,内容典雅庄重,鲜明地表达了辽国君臣齐心协力实现文治理想的决心。头两句将辽廷比作虞舜圣朝,受到四方各路部落的拥戴。第三、四句写万民秉承天意,人人像崇敬太阳一样拥护他们的皇帝。这前四句写出了“君臣同志”。而后四句则主要是写“华夷同风”,表明辽国与中原一样重视礼仪教化。第五、六句写其教化的影响巨大,邻国都纷纷效仿,谷蠡,是匈奴蕃王封号;鸡林,为朝鲜半岛的新罗国。第七、八句写整个天下都仰慕辽国风气教化之好。诗人呕歌了契丹王朝国势昌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充分表达了契丹民族的自豪感。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宽阔的胸怀,难以写出这样大气磅礴的诗句。诗中萧观音将辽廷比作虞廷(虞舜的朝廷),将辽国的教化之盛抬高到与中原文明等同的位置以及“华夷同风”的认识,流露了萧观音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仰慕。而从诗中 “虞廷”、“王会” (周公朝会诸侯)等词语典故的娴熟运用,也可看出萧观音对汉族文化典籍的熟悉程度,看出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对萧观音为人为文影响的深远。可以说这首应制之作是辽汉文化融合的结晶,是萧观音的优秀代表诗作。

因直谏而失宠

萧观音性格端重,生活俭朴,很讨厌奢靡。生皇子耶律浚时,皇太叔耶律重元的妻子入宫祝贺,她打扮的珠光宝气,花枝招展,妖冶俗艳,神情也颇为骄矜自得。萧观音对她这种作派很看不惯,劝戒说:“为贵家妇,何必如此!”

萧观音生下皇子耶律浚后,备受道宗耶律洪基恩宠,一时贵不可言。然而好景不长,危机随之而来。道宗不算是一个好皇帝,他热衷于狩猎饮酒,懒得管理朝政。萧观音羡慕唐太宗、徐贤妃(贞观末年,唐太宗东征西讨,修建宫室,百姓劳怨。徐贤妃上疏极谏,劝太宗体恤黎民,慎终如始),以之为楷模,常常在道宗留宿她处的时候向道宗进谏得失。

道宗本人弓马娴熟,武功了得,隔三差五就要举办一次打猎比赛。他有一匹千里马,号称“闪电”,瞬息间能奔驰百里。打猎之时,道宗往往骑着“闪电”跑得无影无踪,侍从们累得气喘吁吁也追不上,道宗不加克制反而以此为乐。萧后担忧道宗的安危和国家政务的荒废,便上疏直谏:

妾闻穆王远驾,周德用哀;太康佚预,夏社几屋。此游畋之往戒,帝王之龟鉴也。顷见驾幸秋山,不闲六御,特以单骑从禽,深入不测,此虽威神所届,万灵自为拥护;倘有绝群之兽,果如东方所言,则沟中之豕,必败简子之驾矣!妾虽愚窃为社稷忧之.惟陛下尊老氏驰骋之戒,用汉文吉行之旨,不以其言为牝鸡之晨而纳之。

《谏猎疏》通篇援引中原历史教训与典故,用周穆王和夏太康游猎误国之事,苦口婆心陈述荒于狩猎,毁家误国之弊。穆王,姬姓,名满,周王朝第五位帝王。穆王不以国事为重,不喜欢女人,肆意远游,驾着八匹马拉的车跑了万里,传说还到了昆仑山,见到了西王母。夏太康,夏朝国君启的长子。他自小跟着父亲夏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夏启还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被嫦娥的老公后羿夺去国君之位。夏太康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全文读来入情入理,委婉而畅达,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关切。道宗虽表面接受,但内心却对萧观音此举很厌烦。道宗还是个个性乖戾、刚愎自用、喜谀恶直的人。对萧观音的这些劝谏,不仅丝毫不予采纳,时间一久,反而对萧观音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后来,道宗除了对儿子耶律浚还能比较疼爱外,对萧观音则日渐疏远,很少到萧观音处过夜了。更有甚者,常常在酒宴之余,冒用萧观音的名字,把大臣李俨的妻子邢氏叫到宫里宠幸。

萧观音与道宗关系的恶化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汉文化与契丹文化摩擦冲突的结果。尽管道宗和萧观音二人都在汉化,但程度不同。萧观音已经是基本汉化的契丹皇后,而道宗只是受到汉文化影响的契丹皇帝。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反差,是萧观音悲剧产生的思想根源。

一首缠绵幽怨的千古绝唱

失去皇帝恩宠,独居宫中的萧观音无比惆怅和忧虑,时常夜不能寐。深宫寂寞,夜深人静,萧观音灰心之余,也尝试唤起夫君旧情,于是作《回心院词》十首,力图打动皇帝,重现二人昔日之脉脉温情。

第一首,写她督促宫人打扫宫殿:

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空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

第二首,写擦拭象牙床:

拂象床,凭梦借高唐。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拂象床,待君王。

第三首,写更换香枕:

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使秋来辗转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

第四首,写铺陈锦被:

铺翠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魂。铺翠被,待君睡。

第五首,写张挂绣帐:

装绣帐,金钩未敢上;解除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眠。

第六首,写整理床褥:

叠锦茵,重重空自陈;只愿身当白玉体,不愿伊当薄命人。叠锦茵,待君临。

第七首,写展铺瑶席:

展瑶席,花笑三韩碧;笑妾新铺玉一床,从来妇欢不终夕。展瑶席,待君息。

第八首,写剔亮银灯:

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是君王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

第九首,写点燃香炉:

爇薰炉,能将孤闷苏;若道妾身多秽贱,自沾御香香彻肤。爇薰炉,待君娱。

第十首,写弹奏鸣筝:

张鸣筝,恰恰语娇莺;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

这十首词表现手法细腻,描写生动。如第一首表现了女主人公由于被弃,心情索然,终日苦闷,无心打扫殿堂,以致游丝堆成网,“青苔厚阶面”,一座富丽豪华的殿堂却成了荒凉幽暗的世界。此后九首词基调与此一致,都是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所作所想,用来感动君恩复返。此诗与庆贺辽道宗猎虎成功的七言绝句风格迥然不同,从一个侧面可见萧观音的艺术才华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既能豪放,也可婉约。

哀婉之余,萧观音又自谱成曲,教人演唱,以抒幽怀。由于曲调幽雅,演奏难度很大,宫中乐手都知难而退,惟独宫廷乐团一名叫赵惟一的汉族演奏家技法高妙,能把此首幽怨之词演绎得丝丝入扣,荡气回肠。赵惟一殚精虑智,把《回心院词》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支玉笛,一曲琵琶,萧观音与赵惟一丝竹相合,每每使听的人怦然心动,但后宫也因此传出绯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又利用谣言,恶意中伤,有意陷害萧观音。终于酿成一起冤案。

懿州往事之九:萧观音冤案之谜

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康元年(1075年)十二月底的一天,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十几名官兵押着一辆载有一具用苇席卷着裸体女尸的牛车,顶风冒雪,一路颠簸,从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的辽中京出发,走过800里黄沙古道,经过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河畔、乌兰木图山南麓,缓缓地来到坐落在今塔营子镇的懿州城。车上这个裸体女尸就是萧观音。

贤淑端庄、姿容冠绝的诗人皇后,怎么突然就变成一具裸体女尸了呢?懿州百姓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无论如何也想不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起震惊朝野的冤案终于揭秘。

一份精心炮制的秘密报告

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康元年(1075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给道宗皇帝打了一份秘密奏章:《奏懿德皇后私伶官疏》。

奏章说,根据外直别院宫女单登和宫廷乐团朱顶鹤检举揭发:宫廷乐团的演奏家赵惟一通过到宫帐内值班的同事高长命介绍,由于善于弹筝和琵琶,得到懿德皇后(萧观音)的赏识。陛下去木叶山巡幸时,皇后派人把赵惟一招进宫内,把皇后御制《回心院》曲十首交给赵惟一练习、演奏,从早晨直到晚上。

奏章说,开始皇后隔着帘子和赵惟一对弹,后来命赵惟一脱掉官服,换上便装,进入宫帐内,皇后也打扮的花枝招展,二人对弹。后来二人边喝酒边对弹。到半夜时,皇后把宫女打发走,就再也听不到宫帐内饮酒弹琴之声了,只听得二人调笑之声。值班宫女单登心动,躲在宫帐外偷听。奏章写道:

“闻后言曰:'可封有用郎君’。惟一低声言曰:'奴具虽健,小蛇耳,自不敌可汗真龙。’后曰:'小猛蛇,却赛真懒龙。’此后但闻惺惺若小儿梦中啼而已。”

奏章说,天亮后,皇后说赵惟一喝醉了,让单登进宫帐内把沉睡的赵惟一叫醒,给予赏赐,让他走了。以后皇帝陛下驾还,皇后虽几次召见赵惟一,但赵惟一不敢入宫。皇后深深怀念他,于是作《十香词》赐赵惟一。赵惟一显示自己,就把《十香词》给同事朱顶鹤看。朱顶鹤遂手夺其词,让妻子清子(单登之妹)追问单登缘由。单登害怕事发连坐,就向皇后劝谏。皇后大怒,命人痛打单登,还让她到外宫别院值班去了。但朱顶鹤与单登都知道此事,怕一旦败露,难免受牵连,因此揭发。并请转奏陛下,以严明法纪。

奏章后附《十香词》和《怀古》诗。

《十香词》背后的谜团

耶律乙辛秘密奏章附皇后萧观音的“罪证”《十香词》,全文如下:

青丝七尺长,挽作内家装。不知眠枕上,倍觉绿云香。

红绡一幅强,轻阑白玉光。试开胸探取,尤比颤酥香。

芙蓉失新艳,莲花落故妆。两般总堪比,可似粉腮香。

蝤蛴哪足并,长须学凤凰。昨夜欢臂上,应惹领边香。

和羹好滋味,送语出宫商。定知郎口内,含有暧甘香。

非关兼酒气,不是口脂芳。却疑花解语,风送过来香。

既摘上林蕊,还亲御苑桑。归来便携手,纤纤春笋香。

风靴抛含缝,罗袜卸轻霜。谁将暧白玉,雕出软钩香。

解带色已战,触手心愈忙。那识罗裙内,销魂别有香。

咳唾千花酿,肌肤百和装。无非瞰沉水,生得满身香。

这是十首描写女人香气的诗。第一香:发香。第二香:乳香。第三香:腮香。第四香:颈香。第五香:吐气香。第六香:口脂香。第七香:玉手香。第八香:金莲(小脚)香。第九香:裙内香。第十香:满身香。

对这十首诗,从古至今,文学史家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一是《十香词》是否淫诗;二是作者是否萧观音。有人说是“淫秽之词”,是陷害萧观音的人写的,给萧观音栽赃。有人说“有色情描写”,就是萧观音自己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十香词》是萧观音冰清玉洁、美丽动人的情欲世界的自我展示,是宫词与民歌艺术的结晶,既不淫亵,也不色情。《十香词》就是萧观音的赋闲之作,是被单登等人阴谋盗出后宫的。

据辽国人王鼎撰写的《焚椒录》记载,《回心院词》谱曲后,当时宫廷乐手无能演奏此曲者,“独伶官赵惟一能之”。而宫婢单登,是叛臣耶律重元家奴,也善于弹筝及琵琶,经常与赵惟一争能,怨皇后不了解自己。皇后乃召单登,与赵惟一对弹四旦二十八调,都不如赵惟一,单登拜服。但单登也因此出名,道宗常召单登弹筝。皇后劝说:“此叛贼家奴婢,女中独无豫让(刺秦王的演奏家)乎?安得轻近御前!”就派单登到外宫别院值班,单登对皇后十分怨恨。    单登妹清子,嫁给宫廷乐团朱顶鹤为妻,清子又是耶律乙辛的情妇。单登每向清子诬告皇后萧观音与赵惟一淫通之事,耶律乙辛都知道。就打算利用此事陷害皇后,由于证据不足,就指使他人作淫词《十香词》,作为证据。耶律乙辛暗中指使清子,让单登拿着《十香词》请皇后手书。单登当时虽在外宫值班,也经常得见皇后。皇后精通书法,单登欺骗皇后说:“此宋国忒里蹇(皇后)所作,再得到皇后御笔书写,便称二绝。”皇后萧观音读后很欣赏,立即为她用御笔抄写一份,后边又写上自已所作《怀古》诗: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单登得到皇后萧观音手书,特出示与清子,说:“老婢(骂皇后)淫案已得,况可汗(皇上)性忌,早晚见其白练挂粉箨(箨,竹笋外壳,指脖颈)也。”耶律乙辛拿到皇后萧观音手书,就马上编造诬陷之词,命单登与朱顶鹤到北枢密院检举揭发皇后萧观音与赵惟一私通。    道宗看见耶律乙辛的奏章大怒,立即召萧观音对质。萧观音痛哭,申辩说 :“妾托体国家,已造妇人之极(当皇后了)。况诞育储贰(皇太子) ,近且生孙,儿女满前,何忍更作淫奔失行之人乎?”道宗拿出《十香词》说:“此非你亲笔书写?还有何辞?”萧观音说:“此宋国忒里蹇(皇后)所作,妾即从单登得而书赐之耳。且国家无亲蚕之事,妾作那得有亲桑语(既摘上林蕊,还亲御苑桑)?”这是宋国皇后所作,就是单登拿来让我抄写赐给她的。况且咱们国家没有养蚕之事,我的作品怎么会有亲自到御花园采桑的话呢?但是性情暴躁的道宗根本不听萧观音的申诉,用铁骨朵(一种刑具)毒打萧观音,萧观音差点昏死。然后把萧观音下到大狱,命参知政事(宰相)张孝杰与耶律乙辛一同追查审理此案。耶律乙辛把赵惟一、高长命逮捕,严刑拷打,都屈打成招。    耶律乙辛于是把案情报告道宗,道宗有些犹豫,指着皇后萧观音《怀古》一诗说:“此诗是皇后骂赵飞燕淫乱误国,怎么会写《十香词》呢?”(赵飞燕,是西汉汉成帝的皇后,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张孝杰进言:“此正是皇后怀念赵惟一。”道宗问:“何以见之?”张孝杰答道:“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是以二句中包含'赵、惟、一’三字也。”至此,道宗认定萧观音与赵惟一私通,即日凌迟处死赵惟一,并斩高长命,敕皇后萧观音自尽。当时皇太子耶律浚及萧观音生的三个公主都披发流涕,乞代母死。道宗怒斥而不允,说:“朕身为一国之君,皇后与人私通,若不以国法惩处,成何体统?朕的面目何在?”萧观音再三请求再见道宗一面竟不获准。萧观音自尽以前,还作了一首绝命辞,然后闭宫以白练自尽,时年36岁。道宗怒犹未解,命裸萧观音尸体,以苇席裹还懿州娘家,以示羞辱。

《焚椒录》是一本辽代笔记辑录,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作者王鼎,辽道宗清宁八年(1062年)状元,翰林学士。其妻乳娘之女蒙哥曾是耶律乙辛的情人,因此了解内幕。同时,司徒萧惟信又向王鼎讲述了事件的始末。其后,王鼎因酒醉与客人争论,埋怨道宗不器重他,被告发,罢官流放,于是直书其事,用为存史。

权臣党与太子党的斗争

耶律乙辛为什么要陷害萧观音呢?

耶律乙辛出身贫穷,小时放羊,长大后身材魁伟,相貌英俊,曾任辽兴宗宫廷卫队长。道宗登基后,乙辛因在平定皇太叔耶律重元的叛乱中立有战功,且善于逢迎,便深得道宗重用,被擢升为执掌全国军政大权的辽朝最高职官北院枢密使,封魏王。于是,耶律乙辛利用道宗对自己的重用和信任,在朝中开始结党营私,独揽大权。耶律乙辛专权误国达14年之久。道宗把军政大权全部托付给他,允许他自行处理四方军旅大事。《辽史》说他“势震中外,门下馈赂不绝。凡阿顺者蒙荐擢(提拔),忠直者被斥窜(排斥)”。乙辛的权威实际上超过了身为皇帝的道宗。当时有句民谣就说:“宁可违犯皇上的圣旨,也不敢不遵行魏王的帖子。”

耶律乙辛一伙之所以要置皇后萧观音于死地,原因在于太子耶律浚英明睿智。耶律浚是萧观音为道宗生的儿子, 8岁被立为皇太子。耶律浚受皇帝诏命“兼领北南枢密院事”,帮助父亲管理朝政时还不满18岁,他法度修明,从善如流,又建议提拔贤臣,从而和一些忠直的大臣形成太子党。太子党对乙辛权臣党的专横跋扈多有限制,使乙辛感觉到了严重威胁,而太子党的后台又正是皇后萧观音。因此,乙辛一伙就设计诬陷害死萧观音,以铲除太子党。

萧观音死后,太子耶律浚曾扬言:“杀吾母者耶律乙辛也,他日不诛灭此贼全家,不为人子!”此话传到乙辛一伙耳朵里,就更加激起他们尽快铲除太子党的决心。大康三年(1077年)五月,乙辛指令护卫太保(皇帝卫队长)耶律查剌去诬告太子党耶律撒剌(行宫都部署,管理皇帝行宫、统领禁卫军)、萧速剌(知北院枢密使事,北枢密院二把手)等八人同谋废皇帝立太子。道宗认为证据不足。这年六月,乙辛又指使牌印郎君(仪仗队长)萧讹都斡去向道宗“自首”,说他曾与耶律撒剌等人一起谋划杀耶律乙辛立太子,此事千真万确,“臣若不言,恐事白连坐”。这次道宗信以为真,便将太子交由乙辛、张孝杰审问。乙辛编造太子认罪状奏报道宗。道宗大怒,废太子为庶人,囚于上京,监卫者都是乙辛的党羽。(上京,赤峰巴林左旗,当时皇帝宫帐在中京,今宁城)。

十一月,20岁的废太子又被乙辛暗地派人杀死,上报道宗谎称病死。太子妃也被害死。拔除了眼中钉,乙辛一伙聚饮数日。乙辛还大兴冤狱,刑讯逼供,以各种借口除掉耶律撒剌、萧速剌等忠直大臣40余人,一些国之栋梁惨遭毒手,从而动摇了辽国的根基。《辽史》记载:“时方盛暑,(萧速剌)尸诸原野,容色不变,乌鹊不敢近。”当时护卫萧忽古曾埋伏桥下,打算刺杀乙辛,忽然下起暴雨把桥冲坏,没有成功。

香消玉殒二十六年始得平反

大康五年(1079年),道宗出猎,耶律乙辛又请将皇孙延禧留在自己身边,阴谋斩草除根。在北院宣徽使(负责宫廷礼仪和评议朝政)萧兀纳的一再提醒下,道宗才开始怀疑乙辛,乙辛阴谋没有得逞。道宗将他调出京城,降职到兴中府(朝阳)当地方官。两年后,辽朝以走私的罪名,把乙辛逮捕囚于来州(今绥中县前卫镇)。大康九年(1083年),乙辛企图私藏武器逃奔北宋,被辽朝发觉,下诏勒死。太子党平反,耶律浚被追谥为昭怀太子。

张孝杰是朝阳人,汉族,状元出身,北府宰相。但在辽国,北宰相府只是辅助北枢密院处理政务的机构,北府宰相低于北院枢密使,趋炎附势的他就和耶律乙辛结成死党。乙辛阴谋败露后,道宗贬他到今河北省涿鹿县担任类似军分区司令的武定军节度使,后因贩卖私盐及擅改诏令获罪,被削夺官职和封爵。数年后,病死家中。有人怀疑《十香词》是他受乙辛之命而作,但终未查证。《十香词》作者成为千古之谜。

辽寿昌七年(1101年)正月,70岁的道宗皇帝驾崩,临死前下诏由他和萧观音的孙子、26岁的耶律延禧接班,就是天祚帝。天祚帝将耶律乙辛和张孝杰剖棺戮尸,搜捕并处死乙辛党羽,流放乙辛子孙。又到懿州把奶奶萧观音的尸体刨出,洗沐装裹,以“宣德皇后”的名号把奶奶与爷爷道宗合葬于庆陵(在赤峰巴林右旗),为奶奶萧观音平反昭雪。后来,金人攻灭辽国,遍挖辽国皇族陵寝,萧观音的尸身又被刨出来,剥去身上金玉,任由牛马践踏。可怜冰清玉洁的萧观音,香消玉殒数十年后又遭凌辱,一代艳骨芳容,零落成泥碾作尘!

懿州往事之十:火烧雁翎城

元朝末年,烽烟四起。一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老道士踏着满地枯黄的落叶回到懿州,他望着饱受战火摧残,已是断壁残垣的懿州城不由潸然泪下。他就是已经94岁高龄的道教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他是由湖北回到家乡懿州积翠村扫墓,祭祀祖先和父母的。几天后,他伤感地悄悄离开家乡,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不知所终,只留下两首诗《辽阳积翠村二首》。其一云:“手持长弓逐鸟飞,是谁知是老翁归?白杨墓上留诗句,城郭人民半是非。”

曾经繁华昌盛的懿州城怎么就变成一片断壁残垣了呢?

带羽毛的“燃烧弹”

塔营子镇懿州古城有个青砖辽塔,保存完好,可塔上的铜铸惊雀铃却一个也不见了。问起缘由,当地老人说出一个故事:

相传在1000多年前的辽朝,在今天塔营子镇的懿州城,住着一位才貌双全的公主,名叫雁翎。因此,懿州城也叫雁翎城。为了防御外敌侵犯,雁翎公主在懿州城筑起了一道高三丈三、宽九丈九的城墙。城外的大道上,传递信息,请求援兵的烽火台一个接一个。

雁翎公主很受父亲宠爱,不断调来能工巧匠,修建楼台殿阁,又在城内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雁翎城兴旺繁华。可是好景不长,公主的后代奢侈无度,大兴土木,耗资无数。他们终日轻歌曼舞,饮酒作乐,狩猎打渔,却不体恤民生。

当时,黑龙江一带的女真人建立金国,他们骑马背箭一直杀到雁翎城。此时雁翎城的统治者是雁翎公主的六世外孙,名叫郎根。他性格凶狠残暴,平日花天酒地,城里百姓都是敢怒而不敢言。女真人来犯的消息传来,郎根惊慌失措,赶快找来部下商讨守城大计。他们点燃了烽火,可等了两天也不见援兵的动静。派出探马侦查后才知道,沿途的烽火台早已被女真人占领,点燃的烽火传不出去

女真人围住雁翎城。他们满以为几日内就可以攻下这座城,可郎根坚守不出,展开了持久的战斗。由于城墙高大,女真人只有搭云梯攻城,但爬到城墙一半的时候,便被城墙上的士兵用箭射下。女真人又找来缸口粗的木头撞击城门,盆大的石头从城墙上飞落下来,女真人靠近不得,只好退到几里外的地方,把城围得水泄不通。女真人暗想,料他一个小城,外援断绝,粮草有限,用不了三五十天,不打也得自己投降了。殊不知,城东三里有个运粮城,城内储备粮草无数。一条地道连通城内和运粮城,贮藏的谷子可以通过地道神不知鬼不觉地运进城内。雁翎城外有绕阳河流过,城内陆下水丰富,城内人饥渴无忧。而女真人却粮草不足,进退两难。据说,女真人围了一年多,仍然无可奈何。

有一天,女真人的统帅猛安来到一座小山丘上,向城里眺望,看见有商贩出入,他忽然灵机一动,赶紧回到营房,唤来军师,定下攻城妙计。猛安派几个机灵的士兵,换上便衣,装扮成山货小贩,用各种漂亮山雀的羽毛与出城的商贩换活着的麻雀、小燕和鸽子。这些商贩回城后,走街串巷,不出几天,就为女真人收购了三千多只活鸟。一切准备好后,当日落西山,百鸟归林之际,女真人躲在密林深处,将线香截成一寸多长,一头蘸上硫磺,一头用火点燃,绑在那些鸟的腿上、尾巴上,然后将其全部放出。小鸟被放出后,直奔雁翎城的鸟巢。工夫不大,这些鸟雀身上绑着的线香便着到了有硫磺的部位,硫磺起火,引发火源。顿时,每个鸟雀都变成了一个小火球。三千多个小火球在整个雁翎城飞起来。由于房屋多是草木建筑,整个城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守城的将士打开城门逃窜,大批百姓也纷纷外逃,郎根则在大火中被烧死。这场大火足足烧了七天七夜,整个城变成了一片废墟,就连一个惊雀铃都没剩下。

这虽然是个民间传说,但懿州城的确毁于战火。

辽金大战蒺藜山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斥逐忠良,任用佞臣,沉湎游猎,不理朝政。天庆二年(1112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今吉林前郭尔罗斯)渔猎,召集附近女真族的酋长来朝,宴席中醉酒后令诸位酋长为他跳舞,只有完颜阿骨打不肯。两年后,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一开始天祚帝并未将完颜阿骨打放在眼里,但是所有他派去镇压完颜阿骨打的军队全部战败。此时,辽朝国内也发生两起叛乱,一年后才被平定。辽天庆五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天祚帝统率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但被金兵击溃。金兵占据辽东,造成大批辽东的溃兵逃入辽西。辽东的百姓为躲避战乱,也大批西渡辽河进入辽西。

天祚帝认为辽东难民会怨恨女真,于是授镇守南京(今北京)的燕王耶律淳为大元帅,召募难民组建“怨军”,分为前宜营、后宜营、前锦营、后锦营、乾营、显营、乾显大营、岩州营共八大营,又选河北禁军(守卫辽南京的警备部队)五千人,民兵二千人,征民夫三千人,计三万人。这支杂牌军主力驻扎在蒺藜山。这蒺藜山,就是阜新镇与旧庙、哈达户稍三乡镇交界处的东骆驼山。辽军统帅耶律淳是天祚帝的叔父,从小就由其祖母辽兴宗的仁懿皇后萧挞里抚养,萧挞里也是阜新人,是萧观音的叔伯姊妹。耶律淳决心在蒺藜山与金兵决一死战。

怨军实为一支以汉人难民为主体组建的农垦兵团,缺乏训练,装备极差,多以枪刀、毡甲充数,弓弩、铁甲很少;时至寒冬,朔风凛冽,却无棉衣。怨军又无机动权,一切军事行动统由天祚帝和几位昏庸的老臣决策。当时流传的民谣称:“五个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自己精神管不得,有甚心情杀女真”。

金兵由完颜娄室率领,此人作战勇猛,被女真人誉为常胜将军,另一名将军斡鲁古也是金国悍将。金兵近万人,都是骑兵,装备精良。50人为一队,前20人全披挂重铠甲,而且在战马的要害处也有精铁护甲,手持长矛或狼牙棒,腰跨利刃。后30人着轻甲,操弓箭。每名骑兵都配3匹战马,交替使用,具有很强的连续作战能力。

金天辅元年(1117年)十一月,耶律淳率领轻骑两千,从蒺藜山出发,赴显州(北镇)处置哗变哄抢军需的两营怨军。先锋郭药师(此人为盖平人,后投宋,又降金)挺身而出,杀死怨军哗变的领头人物,及时控制了局面。此时,探马报告金兵已渡辽河。耶律淳立即召大军集结于徽州(今旧庙镇),指挥部设在他不郎村。但怨军经过这样一番折腾,整个部队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减。

十二月,风雪交加,辽金两军大战蒺藜山。金兵重铠甲骑兵向辽怨军轮番发起集团冲锋,轻骑兵百步之外弓箭齐发,无不中者。怨军在金兵反复凶猛的冲击下,纷纷溃逃。也有些怨军官兵怀着对金兵烧杀抢掠的刻骨仇恨,奋不顾身地与金兵血战,手相撕扯,刀斧相砍,有扯去金兵头盔披甲而刺之者;有身中数刀而犹刺金兵不已者;有与金兵相抱滚入壕沟而死者。蒺藜山下,尸横遍野,血染大地。

由于实力悬殊,怨军最后还是溃败。耶律淳只带着五百骑亲军逃跑。金兵大胜,进军新州(奈曼旗南),辽新州节度使王从辅开门投降,金兵烧杀抢掠而去。

在金兵大举压境时,辽懿州宁昌军节度使刘宏听从幕僚孔敬宗的建议,把懿州官衙和百姓从顺安(塔营子镇懿州古城)迁至宁昌(平安地镇古城),使得百姓没有遭受战祸。刘宏并派孔敬宗降金。孔敬宗奉顺安城降金后,为金兵向导,引导金将斡鲁古攻陷显州,以功封为顺安县令。刘宏见辽朝大势已去,在孔敬宗的引见下带领懿州三千户百姓降金。金廷令刘宏带领这批懿州百姓迁徙到咸平(开原),充实金国的后方。刘宏是朝阳人,死后葬于开原紫霞山。

天祚帝在中京(赤峰市宁城)闻燕王兵败,密令手下打包珠玉、珍玩五百余袋,备骏马二千匹,对左右说:“若女真必来,吾有日行三百五十里马若干,又与宋朝为兄弟,夏国舅甥(和西夏是舅甥关系),皆可以归,亦不失一生富贵”。后闻金兵抢劫完新州就撤军了,天祚帝又去打猎去了。

金天辅五年(1121年),金兵攻占辽上京(赤峰市巴林左旗)。第二年又占辽中京。天祚帝西奔山西云中,后入夹山(内蒙古大青山)。昭君墓一战,有两个皇子和五个公主被俘虏。金天会三年(1125年)二月,顶风冒雪逃亡的天祚帝跑到山西应州大漠中,饥寒交迫,只能吃一点炒面,卫士只能吞冰咽雪以解饥渴,二月二十日,被完颜娄室俘虏。八月,被解送金上京(黑龙江阿城),囚于长白山。3年后病死,终年54岁,葬于北镇闾山。

成书于元代的笔记小说辑录《大宋宣和遗事》则记载: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六月,金国皇帝完颜亮命令57岁的宋钦宗赵桓和81岁的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去比赛马球,宋钦宗从马上跌下来,被马乱践而死。耶律延禧精通骑术,企图纵马冲出重围逃命,结果被乱箭射死。

懿州城毁于战火

刘宏率百姓离开懿州后,懿州变成一座空城。金国当时还没有足够的兵力据守辽西被攻占的州城,辽西一带出现了很多无政府的空白地区。天灾人祸,民不聊生,造成各地饥荒,百姓扒树皮充饥,甚至人吃人。汉人霍六哥占据懿州,联合今奈曼、库伦一带的安生儿、张高儿,组织饥寒交迫的灾民20万,于辽天庆八年(1118年)五月发动了反辽大起义。辽廷派耶律马哥领兵镇压,将安生儿杀害于龙化州(今奈曼旗八仙筒一带),而张高儿则率起义军继续转战到懿州,与当地霍六哥领导的起义军会合。六月,霍六哥指挥起义军攻占了海北州(今阜新市清河门区细河堡)。以此为落脚点,继续南下攻义州(义县),被辽奚王回离保战败,懿州地区又归辽国。

金天辅七年(1123年)正月,辽奚王回离保在今河北青龙县称帝,原受其控制的辽西各州县纷纷降金。

金正隆六年(1161年)十二月,原契丹六院节度使移刺窝斡反叛金国,进逼懿州。金世宗命右副元帅完颜谋衍率大军赴懿州进行防守和镇压叛军。谋衍奏请世宗挑选精良的兵器送来懿州,征集南征逃还军士屯戍驿道附近,护送军粮。第二年四月,窝斡攻懿州。由于懿州兵多将广,15000名弓箭手使窝斡叛军无法靠近城池。窝斡在金国各路大军征讨下,众叛亲离,终被其手下将领抓起来送降金国。

元太祖九年(1214年)十月,成吉思汗令木华黎统率大军征讨辽西,金懿州节度使高闾山(今海城人)坚守两个月,十二月二十五,城破,高闾山战死。成吉思汗将懿州封为将领孛秃领地,以懿州豪绅田和尚为节度使。孛秃率军撤出懿州,转战中原,懿州及周围所降州县又归降金国。两年后,木华黎率领大军第二次进军懿州,田和尚投降。木华黎将田和尚和懿州百姓除工匠及歌舞戏曲艺人外,全部屠杀。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蒙古王爷乃颜在辽东叛乱。忽必烈命辽东道宣慰使塔出与皇子爱也赤领兵两万,以懿州为大本营,防备和镇压叛军。

元朝末年,爆发红巾军起义。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红巾军将懿州城包围,久攻不下。后来发现懿州城内的大量鸽子白天飞到城外觅食,傍晚飞回城中,红巾军就命人白天捕捉飞到城外的鸽子。没过几天,大量的鸽子被红巾军捕获。红巾军将这些鸽子身上捆绑上火种,傍晚全部放飞。鸽子带着火种返回城中屋槽下的窝中,引起全城大火。红巾军乘势攻城,元懿州路总管吕震率军拼死抵抗。内有大火,外有重兵,城池终被攻破,吕震将自己的官印投人井中后战死。从此,懿州城荒废。三年后,在元军的围剿下,红巾军失败。明军把元顺帝赶到漠北以后,懿州地区仍被蒙古北元占据。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军收复辽东。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懿州设广宁后屯卫,在阜新地区西北部设营州左屯卫,驻军屯田。永乐元年(1403年),营州左屯卫迁到顺义(今北京顺义县);永乐八年(1410年),广宁后屯卫迁到义州(今义县),军屯户随同迁走。永乐年间,明朝为防范蒙古和女真,又建立了辽西长城,阜新地区被隔于长城之外,从此成为蒙古兀良哈部的游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993年,在塔营子乡懿州古城址的一口古井中,打涝出一方铜印,印文为八思巴文,经考证为“懿州路总管府印”,这就是吕震死前投入火井中的官印。这场战火后来被传说为 “火烧雁翎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