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天空】年号的意义

 激扬文字 2016-10-10

上一期给各位朋友介绍了纪年的知识,今年给大家介绍一下年号的意义。

 

年号一般是中国古代新的皇帝登基时,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新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或者皇帝在起了年号后,基于某种理由,起一个新的年号,年号是帝王纪年的一种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年号是在汉武帝时期,第一个年号被称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这一帝王纪年的新形式一经出现,即为后世皇帝所沿袭。据清代赵翼在其所著的《二十二史札记》一书中考证,用年号来纪年是在汉武帝19年这一年首创的,当时的年号为“建元”。另据《汉书》记载说,那一年的十月,汉武帝与大臣们一起出去狩猎,逮着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欢呼,以为吉祥,值得纪念,建议用来记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前122年)为元狩元年。六年后,有人又在山西汾阳那一带得到一只三足宝鼎,贡献给朝廷,群臣又提出这是个吉祥之兆,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后来,人们把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叫做“改元”。我们常说的开创历史新纪元的说法就是从此而来。

 

年号的意义在于某一个具体的年号代表着某一个皇帝,而在改朝换代时还代表着前朝的正朔、正统的问题。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还有些皇帝在即位后却仍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比如五代时期(后)梁的“乾化”年号、(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而明朝以后就基本上是采用一世一元制,大致上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因此后人往往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皇帝崇祯皇帝、顺治皇帝、光绪皇帝等。

 

在中国的某些藩属国,往往也用天朝年号,如朝鲜、琉球为中国藩属时,都是用中国帝王年号,是一种对天朝效忠的表现。明朝灭亡后,朝鲜王国除与清朝文书往来时不用清的年号,而改用中国干支纪元,国内文书而用其自己国王的纪年。在民间,朝鲜人仍然坚持采用崇祯年号,直到朝鲜被日本吞并和清朝灭亡。

 

年号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就是被认为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五代十国时期,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的年号。更有一些前朝遗老遗少往往坚持使用前朝的年号或者用干支纪年来拒绝承认新政权。陶渊明是(东)晋朝代的人,刘裕篡夺政权改建立宋朝(刘南北朝时期的那个宋齐梁陈的宋),陶渊明在诗文及往来信函中均不用刘裕的“永初”年号而只用干支纪年,陶渊明直到宋元嘉四年逝世,他的好朋友颜延之只然身为宋臣,乃陶渊明作诔文时,也只称“有晋徵士”。

 

据明代顾炎武的《日知录》记载,在河北省真定府(今正定县)的龙藏寺碑,是隋朝开皇六年立,在碑文落款处撰“齐开府长兼行参军九门张公礼撰”。此时(北)齐亡入(北)周,(北)周亡又入隋,而这位张礼老先生仍然自称为齐朝的官。唐代末年的大文豪韩偓为琅琊王氏之妻裴郡君撰写祭文,在落款处“前翰林学士承旨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昌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韩偓”,时间为“甲戌岁”,而这一年朱温篡唐已经八年了(朱温都已经被他儿子杀死了),这位韩老先生仍然自称唐官,而且不用梁朝末帝朱友贞的“贞明”年号。《宋史·刘豫传》记载,刘豫为金人扶植称帝,改元“阜昌”,但朝奉郎赵俊在文书中只以士支纪年,不书僭位的年号,刘豫也拿他没有办法。

 

更有甚者,在元朝初年,大儒陈友仁撰写《周礼集说序》时,落款“丙子后九岁”,不仅不书元朝的年号,而且不用干支纪年,而是采用宋朝亡国的那一年的干支“丙子”之后加年岁的方法纪年,说明当时是宋亡之后的九年,宣示“丙子”之后无年号并无干支了。文天祥在宋亡之后曾经撰有《集杜诗》,在自序中题“岁上章执余,月祝犂单閼,日上章协洽”,表明是庚辰年已卯月庚未日,用的是岁星纪年法,等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都是前朝遗老遗少们表明自己忠于前朝不承认新朝的态度,至于台湾现在仍然使用民国纪年,其理由是不言自明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