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最年轻”的诺奖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老沈阅览 2016-10-11
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最年轻”的诺奖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2016-10-10

              撰文:Justin Fox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日上午11时45分,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奥利弗·哈特 (Oliver Hart)、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m)荣获该奖项,以表彰他们对契约理论做出的贡献。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定委员通常会在9月份提名提交前,花一年时间来搜集提名人的信息,然后在10月初投票。获得多数投票的人获得最终奖项。

   “所有高大的冷杉都倒下了,现在只剩下灌木丛。”这句格言被用来形容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最年轻”的诺贝尔奖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吗?

   1951年,美国央行重新恢复了自主权。在之前的将近20年里,根据《财政部和联邦储备系统协议》(Treasury-Federal Reserve Accord),美联储一直听命于美国财政部。1955年到1956期间,德国央行成功抵住了来自总理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的政治打压,其独立性受到联邦德国新宪法的保护。

   在斯德哥尔摩,瑞典央行的行长佩尔·奥斯布林克(Per ?sbrink)也迫切希望自己的央行能独立自主。当时的瑞典央行直接受制于当选政府。奥斯布林克在1955年被来自社会民主党的首相塔格·埃兰德(Tage Erlander)任命为央行行长,自然遵命于后者。

   1957年7月,奥斯布林克自行把贴现率提高了1%,试图以此来单方面宣布独立。埃兰德勃然大怒,但他没有让奥斯布林克走人,因为这样做会引起轩然大波。埃兰德制定了一份协议,明确规定当选政府对利率有控制权,而央行行长“必须用强有力的论据来支撑其决定,或是像其他政府部长那样以职位做担保。”

   于是奥斯布林克退了一步,相时而动,后来他又发现了另一个让瑞典央行争取独立的潜在由头——央行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的收益。瑞典议会要求央行把所有收益交给财政部,但奥斯布林克大力反对,称央行需要这笔钱来进行交易和借贷活动,还需要这笔钱来成立一个科学研究基金会和庆祝该央行在1968年成立300周年。议会还是拿走了大部分收益,但留了一些给央行。

   随着300周年庆的临近,奥斯布林克有了更好的点子:

   “奥斯布林克才智过人、倔强冲动。他不愿向上面交这么多钱,有没有可能用这笔钱来设立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

   上面的这段引述和相关历史都来自于《诺贝尔要素:经济学奖、社会民主和市场转向》(The Nobel Factor: The Prize in Economics, Social Democracy, and the Market Turn)一书。这是一本引人入胜但褒贬不一的新作,由牛津大学的经济历史学家艾夫纳·奥弗尔(Avner Offer)和乌普萨拉大学的加布里埃尔·索德伯格(Gabriel S?derberg)合著。

   奥斯布林克向年轻的经济顾问阿瑟·林德贝克(Assar Lindbeck)询问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一事,后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可行的。林德贝克开始着手此事。他首先联系了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的经济学家成员,该学院负责诺贝尔化学和物理学奖的遴选。科学院的经济学家很看好这个提议,但还是花了一些工夫来说服学院的物理学家。接着,林德贝克开始做诺贝尔基金会(Nobel Foundation)的工作。

   基金会的董事会几乎全是商人,他们也很喜欢这个点子,尤其是瑞典央行主动表示不仅负责该奖项的奖金(800万瑞典克朗,今年约合93万美元),还会负责占奖金近65%的年费。最后的障碍是说服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最年长的在世后人,后者不情愿地同意了经济学奖的设立,但坚持把奖项的名称定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经济学奖”。

   诺贝尔是近代炸药的发明人,后用自己的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奥弗尔和索德伯格写道:“这简直是极大的忍让,这个蹩脚的奖项名称此后就一直糟蹋着这个诺贝尔奖。”

   奥弗尔和索德伯格不打算进一步贬损这个奖项。他们不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但他们认同经济学的重要性,也认为经济学奖的诺贝尔委员会的获奖人遴选工作值得称赞,特别是在林德贝克发挥关键作用的前25年里。这些经济学奖获奖人深远地影响了这一领域,但并没有局限于某一个政治阵营或方法论派别。但即便如此,奥弗尔和索德伯格还是认为该奖项给倾向市场和有利于央行的理论盖上了科学认可的印章,而这些理论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也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共识相左。换句话说,这是奥斯布林克的复仇。

   瑞典央行最终在1999年获得独立性,全世界范围内决策者的重心也从解决失业转向了抗击通胀,各国央行在其中扮演了尤其重要的角色。这种情形不用诺贝尔奖的干预也可以解释:上世纪70年代的严重通胀似乎大大改变了人们的主要任务。但要说某个失意的央行行长的一次心血来潮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今日的经济世界,这样想还挺有意思的。

   (本文不代表彭博编辑部、彭博公司、《商业周刊/中文版》及其所有者的意见。)

编辑:刘馨蔚

翻译:陶梦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