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一缕书香| 临证脉学十六讲拨开迷雾见真章

 朱1971 2016-10-11



· 绵延数千年的中医历史上,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与医书为友,与医书为伴,在好医书中行走,让我们和“中医家”一起感受千年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先贤医案的精妙入微,聆听当代明师的谆谆教诲,为万千中医人和中医爱好者开启一扇善读之门,此谓之“每周一缕书香”之 初衷:立命守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寄望百载,中医中兴。


 · 沏上一壶清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医书,纵横开阖,品味着理法方药,品读每一个医案。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书香悠悠,茶香缭绕,这种温馨的感觉,可好?


(本栏目在中医家APP内每周周一首发,周二中医家公众账号可见,再次日各大平台可见,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医家”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医家)

导 语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脉诊作为四诊之一,有“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誉。但正因其微妙难言,初学者常常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慨。




如何在晦涩难明的脉学丛林中为广大初学者指引一条可循可竟之路?本期《每周一缕书香》今为大家推荐姚梅龄教授《临证脉学十六讲》一书。


姚梅龄(1944~),男,江西南昌人,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名誉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执行院长,江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主任,姚梅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教授。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五十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用纯中药治愈不少现代医学公认的“不治之症”和疑难疾病,对急性发热性及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尤佳,多次到全国各地讲学。

2005年国医大师邓铁涛亲自点名要求带高徒,受邓老委托已带高徒5年,各自已成为单位骨干,名誉一方。


《临证脉学十六讲》一书是根据姚梅龄教授2006年一次讲课录像整理而成的讲稿,以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系统总结了以姚国美先生、姚荷生先生、姚梅龄先生为代表的江西姚氏中医世家在薪火百年的临证实践中积累总结并逐步完善的极其珍贵的脉诊经验。




全书以经典理论为纽带,以临床实用为指归,共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为脉诊总论、脉诊各论、临床上几种特殊病脉的转变。


书中以脉率、脉律、脉位、脉体、脉力、脉势和复合脉七方面,纲举目张地对43种临床常见、实用又非常有诊断价值的脉象进行了客观分类;脱开了传统脉学专著中的“脉象主病”,代之以脉象的形成机理阐释;所列各种脉象“诊断意义”,均来自经典与祖孙三代临床切身体验,并按临床出现的概率由多到少进行了排序,重点突出、不失全面。




总而言之,此为一本融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实用于一体的不可多得的脉学著作,熟读玩味,自能登堂入室,拨开迷雾窥见脉学真章。


前 言


姚梅龄

脉诊是中医重要诊法之一,其实际作用和重要意义在于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在中医理论体系及诊疗实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脉理精要,其体难辨”,虽经历代医家发微解难,临床上仍难免“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学习与应用难度颇大。




本书作者感悟于当代脉学之殇,致力于脉学知识的传播与提高中医的脉诊技能,学为实用,以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于2010年与2011年作为项目主持人连续成功举办了两期“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中医脉诊培训班”,并作为主讲教师承担了绝大部分授课与临床带教任务;除此之外,本书作者还是2006年深圳“国际脉学学习班”的唯一主讲教师。


以上述三次授课内容为蓝本,经整理为《临证脉学十六讲》一书。


本书以经典理论为纽带,凝聚一门三代名医临床脉诊心得,注重辨证论治中脉诊运用规律的梳理。本书分为脉诊概论、脉诊各论、临床上几种特殊病脉的转变三部分,较为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脉学理论,颇多个人体会,并力求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理论结合临床。




本讲稿有六个方面的特点:


-1-

其一是,以“脉象之象”代替传统的脉形,纲举目张,从脉率、脉律、脉位、脉体、脉力及脉势六方面探讨脉象的分类客观依据与指感特征的构成要素,便于体会与掌握。

-2-

其二是,从临床实际中总结分类阐述了常见的、诊断价值比较大的四十三种寸口脉象(见中篇脉诊各论),实用性很强。

-3-

其三是,突出严格标准的脉诊操作规范与脉象记录格式,在此基础上对脉象进行大致定量分级。

-4-

其四是,以脉象的产生机理代替传统脉学专著中的脉象主病,并依据不同机理在临床上出现概率的大小进行排序,以便医者依据从常到变的原则作出合理的诊断排序。


另外每种脉最后或附有验案举例,以强化学者对脉象诊断意义的认识。如涩脉的诊断意义即按“湿滞气机”、“饮郁气机”、“瘀血”、“阴枯”进行概率由大到小的排序,以免漏诊、或一见涩脉就诊断为有“瘀血”。

-5-

其五是,由于每种脉象均可出现于多种不同的病因病机的病证中,因此,本书将通过脉象本身与伴随症鉴别方法,来鉴别这些不同的病证,并以此作为重点内容之一论述脉诊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作用。

-6-

其六是,首次总结了临床上几种特殊病脉转变的诊断意义,对于急症与危重症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尚需说明的是,本讲稿所引用《伤寒论》条文皆引用自《伤寒论浅注》(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清光绪三十年甲辰);《金匮要略》条文皆引用自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8月出版的《金匮要略》( 汉·张仲景撰,何任等整理)。




本书的脉象分类及各种病脉的诊断意义等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医经典与姚国美、姚荷生以及姚梅龄、姚椿龄、姚芷龄兄妹三人的经验积累;同时亦包括了石强博士脉学理论研究心得。因此,《临证脉学十六讲》不但总结了前贤的脉学成就,而且有所创新,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供各层次中医师与初入门者阅读参考。



“读经典 作临床“,优秀中医书目征集活动


《每周一缕书香》栏目秉承“精选书目 助力临床”的初衷,迄今为止为大家推荐了16期优秀中医书籍,受到广大中医同道的热烈欢迎,在此感谢每一位朋友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收到不少朋友的留言推荐,感到浩如烟海的中医书库中确实有太多珍贵的值得学习的中医书目尚且静静地封存在历史的尘埃中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为了挖掘这笔宝贵的思想遗产,我们特别向大家发出这个优秀中医书目征集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