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用技术】陶瓷砖产品表面缺陷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的探讨(其二)

 hzwq4s2bnwbm6v 2016-10-11
3.11 针孔:釉面出现的针刺状的小孔。
       产生的主要原因:坯体配方不合理,使得坯浆的黏度不合理;坯与釉的配方中含有机物和分解温度较高的硫酸盐等;压砖机的压制力不均匀,使得坯体致密度不合理;提高化妆土的烧成始熔温度,导致排气不良;釉浆颗粒过细导致排气困难;烧成温度不合理,致使坯体排气不畅;燃料中或煤气中硫含量高,或喷嘴调节不良产生游离碳,在高温期形成二氧化碳气体排出。
       相应的解决方法:调整坯体配方,保证坯浆适当的粘度和坯体的致密度;坯与釉的配方中有机物和分解温度较高的硫酸盐等含量要尽量少,减少烧失量;控制好压砖机的压力,保证坯体致密度和吸水率均匀;降低化妆土烧失量,降低粘度,提高毛细孔数量,增加排气量;适当提高釉浆颗粒度,确保排气顺畅;控制好面釉的始熔温度(一般为950℃),降低面釉的施釉量;根据始熔点调整好坯体、化妆土和窑炉的烧成曲线,增加排气段;严格控制燃料中的硫含量,同时将喷嘴调节到最佳,防止高温形成二氧化碳气体。
3.12 棕眼:釉面出现的针样小孔眼。
      产生的主要原因:原料中有机物含量过高,未被充分氧化,烧成过程中会继续释放出气体,结果在釉层中形成气泡;坯用原料中发生分解反应,释放出气体物质的碳酸盐、硫酸盐等杂质,在烧成过程中气体排出量大;原料处理与贮存不当,致使泥浆发酵,使泥浆中产生大量气泡;泥浆罐内的泥浆真空脱气达不到额定真空度,使得泥浆罐底部的泥浆真空脱气不彻底,造成注浆泥浆中存有小气泡,结果在釉层中形成气泡;釉料始熔温度过低,高温粘度过高;熔块熔化不完全,夹有生料;釉底料保水性差,使施面釉时渗水过急,坯体空隙中的气体排出过急,突破釉面而形成小孔;施釉时坯体温度过高、过干或喷水过少,使釉料渗入坯体的速度过快;烧成温度过低。
       相应的解决方法:过原料要精选,控制好原料中有机物的含量,使釉层中产生的气体尽量少;严格按要求控制好坯用原料的反应过程,减少杂质,减少烧成过程中气体的排出量;严格按规定存放泥浆,避免泥浆过热(一般应在25℃以下),防止泥浆发酵;完善泥浆的真空处理设施,使泥浆的真空脱气完全,消除泥浆中的气泡;调整釉料配方,提高釉料的始熔温度;提高熔块的熔化质量,或选用质量好的熔块;改善釉底料的保水性,适当增加保水性好的原料(如可增加高岭土类含量,也可适当增加添加剂的量);调整并控制好施釉时坯体的温度和水分,施釉前将附在坯体表面的灰尘清除净,保证施釉时坯体表面清洁;调整并控制好烧成温度。
3.13 斑点:制品表面的异色污点。
       产生原因:釉用原料中含有铁的化合物、云母等成分;原料存放或加工过程中混入铁屑、铜屑、焊渣等;浆料的除铁设施或工艺失控(如筛网破、溢浆等),未能除净铁质;半成品存放时表面落有异物,入窑时未及时清扫干净;燃料含硫量过高,烧成时与铁质化合而生成硫化铁。
       相应的解决方法:釉用原料要进行精选,降低含铁化合物等含量;改善原料存放、加工过程的环境和设施;完善浆料的除铁设施和生产工艺;入窑前要将半成品表面清扫干净;选用含硫量低的燃料或进行除硫。
3.14 磕碰:产品因碰击致使边部或角部残缺。
      产生原因:坯体在出窑和运送过程中受硬物碰击。
      解决方法:在半成品和成品的装坯、出窑、运送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与硬物的碰击。
3.15 夹层:坯体内部出现层状裂纹或分离。
       产生原因:坯料中使用的软质粘土量过多;粉料含水率太低或太高,成形时排气不畅;粉料陈腐时间不足,水分分布不均匀;匀粉料颗粒级配不合理,细粉过多;压砖机施压过急或模具配合不当,粉料中的气体未能完全排出。
       解决方法:在保证坯体有足够强度的情况下,减少软质粘土的用量;调整并控制好粉料的水分(一般为7%左右);保证粉料有足够的陈腐时间使粉料水分均匀;调整并控制好粉料的颗粒级配(一般直径为0.2~0.8 mm 的颗粒在80%以上,直径为0.16 mm的颗粒在8%以下为宜);调整压砖机的冲压频率和施压制度以适应粉料的性能(冲压次数以小规格砖16 次/min 左右,大规格砖8 次/min 左右为宜);若上下模具配合不好,则改善上下模具,使其达到配合密切。
3.16 色差:同件或同套产品正面的色泽出现差异。
       产生原因:原料成分波动,着色离子含量不稳定;配料系统精度不高,操作不当;泥浆性能控制不稳定;成形时保证加压制度的相对稳定,严禁随意操作,必要时根据粉料性能适当调整压制参数;釉用原料不合适,釉浆性能波动,施釉量不当;烧成制度控制不好:窑压波动,气氛不稳定,窑炉温差大,最高烧成温度控制不当。
        相应的解决方法:原料精选,原料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严格制泥、釉料的工艺要求,加强除铁喷雾避免干燥造粒的粉料颗粒粗细不均,水分不均匀;调整并控制好成形压力,同时要加强布料的均匀性;调整并控制好成形压力,同时要加强布料的均匀性;严格按照生产工艺精选制釉原料,使釉浆性能稳定,同时施釉量要适当;严格窑炉操作规程,确保窑炉内压力及气氛的稳定。
3.17 落脏:产品正面粘附的异物。
       产生原因:釉浆中混入杂质。
      解决方法:加强釉浆生产工艺的管理,出浆时和施釉,前釉浆要严格过筛,半成品存放、运送过程其表面落有脏物,入窑时要清扫干净,入窑(装坯)前要使半成品表面保持干净,装坯时防止窑具上的粒子脱落在半成品表面,装坯时要轻拿轻放,防止窑具的粒子脱落,窑顶上的耐火砂浆、釉料的挥发物或风管的脏物掉在制品上;定期清扫窑炉内壁和风管。
3.18 花斑:产品正面呈现的块状异色斑。
        产生原因:原料中含有较多的黑色有机物,悬浮浆料中,注浆后附在坯体表面,烧后显现异色;印商标操作不慎,使商标的颜色污染其它部位;装坯时手上的脏物黏在坯体上,烧后使制品表面出现异色;烧成时燃油雾化不好,油滴落在坯体上。
       相应的解决方法:对原料进行精选,清除黑色有机物,出磨泥浆过细筛,调整泥浆流动性;印商标和装坯时操作要谨慎,避免异色污染;装坯时选洗干净手;改善窑炉的喷嘴或供油压力,使燃油雾化良好。
3.19 烟熏:因烟气影响使产品正面呈现灰、褐色或使釉面部分乃至全部失光。
        产生原因有:釉料中氧化钙含量过高,容易吸烟;产品入窑水分过高,使一氧化碳沉积浸入釉层;窑内氧化气氛不足,坯体中的有机物未能完全分解;装坯密度过大,使窑内通风不畅。
       相应的解决方法:调整釉料配方,减少氧化钙含量;严格控制产品的入窑水分;调整并控制好烧成气氛,确保坯体中的有机物完全分解;适当降低装窑密度,加强通风。
3.20 坯泡:坯体表面突起的开口或闭口泡。
       产生原因:坯料中含高温分解的原料过多;粉料中混入了碳粒、胶屑、机油等有机物;配料水分蒸发量过大。
      相应的解决方法:调整配料配方,减少坯料中高温分解原料的含量,用低灼减量的原料取代;改善粉料加工、存放和成形的环境及设施,防止有机物混入;降低配料的含水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