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写绝句》之九

 江山携手 2016-10-11

第五讲

谋篇

    我们前面学习了律绝的格律、炼字、造句,就像有了砖、瓦、水泥似的,剩下来的就是怎样把这些材料盖成漂亮房子了。这个过程,就是诗的谋篇。

    所谓谋篇,就谋划诗的篇章结构的组织方式。

    律绝的章法,和律诗的一样,也是起、承、转、合这样的程序。就绝句而言就是首句(起)、二句(承)、三句(转)、四句(合)。

 

    这里所说的,“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就是转折;“合”就是结束。具体地说,起就是引出一个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承就是承接前面的话题,按着顺序往下自然延伸。转就是在原有话题继续发展和递进的基础上,自然转向另一个不同的方向,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合就是再把诗歌的脉络拉回来,重新照应开头的话题,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在这起承转合之前,还有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立意。首先要确定准备盖个什么样的房子,做什么用,然后才能开始具体工作。立意就如同盖房子的设计图纸。人们常说诗言志,这个,就是诗的立意,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感悟和情感。写一首诗,必须先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不能想到什么写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一、起

    起就是诗的开头,也就是律绝的第一句。我们从艺术手法来说,律绝的“起”可以有赋、比、兴三种方法。所谓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比就是比喻,借彼喻此;兴就是寄托,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

    1、以赋开头

相思

(唐代诗人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的第一句直接了当地道出了“红豆”的产地“南国”。

    这种“赋起”一开头,就直接告诉读者自己所写的对象,直接干脆,比较适合初学者采用。

    2、以比开头

过华清宫

(唐代诗人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的第一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写回望长安时,长安就像锦绣堆成的一样,风景优美如画。直接这里融入了作者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想象,一开头就很自然地拉开一幅奇妙的画卷,为接下来的千门开、妃子笑、荔枝来留下伏笔。

    还有一种比喻句不明确告诉读者,却用暗示的方法巧妙地引出诗歌的正文。比喻开头的表面上看好像不是比喻,但通过暗示巧妙地表达出作者比喻的寓意。

采莲曲

(唐代诗人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人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的第一句“荷叶罗裙一色裁”,描写了在那一片碧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罗裙象荷叶一样,融入荷塘之中,分不清那为荷叶,那为罗裙。

    这种以比作为诗的开头,容易给人深刻的印象,也能更好巧妙委婉地引出后面的文字。但要注意的是比喻一定要准确而有新意。

    3、以兴开头

鹿柴

(唐代诗人王昌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材,复照青苔上。

    诗的第一句以“空山不见人”,引出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作者借此“象”表达了对“佛家境界”空寂的切身体验,同时也表达他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兴”的手法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联想、想象寄寓于形象中之中。“兴”的要求是准确而形象,用笔贵委曲而不率直。

 

    二、承

    承就是衔接,承上启下之意。律绝的第二句为承笔,要跟着起笔的感觉往前走,与起笔气脉连贯,互相衔接。但不能跟起笔做克隆描写,要有一定的发展和递进。同时也不能把意思说尽,要为下文的转笔留有余地。

 

渡汉江

(唐代诗人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中的第二句“经冬复历春”就是承笔,与起笔结合得非常紧密。 回答了“岭外音书断”的时间问题,起到了承上的作用。同时,也为下句的“近乡情更怯”给出了理由,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承的写法主要是根据起句来定的。如果起笔是动作,那么承笔就要把这个动作描写得更完善。如果起笔是写景,那么承笔就要把这个精致铺展得更细致。如果起笔是抒情,那么承笔就要把这份情感表达得更丰满。如果起笔是议论,那么承笔就要把这个议论进行得更充分更坚实。但一定要注意承笔一定要有“服务”意识,要让后面的“转笔”可以继续。

    三、转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到“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说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需要奇势迭出,最忌平坦。律绝的波澜,往往就体现在“转笔”这个环节上。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代诗人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的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写的是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可到了第三句,作者忽然笔锋一转,换了一个新的角度,用了“遗民泪尽胡尘里”这样的转句,描写铁蹄下的遗民欲哭已无泪的社会现实。这一转顿觉风云突起,在反衬了前两句的基础上,使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和发展。

    转的写法,就是文笔到了这里可以适当跳动变化,表面上看起来离开了上文的描述,但却和前文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既要转得不突然、不生硬,又要使读者明显感到一层新的意境,还要给下文一个适当的延续,做到前后呼应。

    四、合

    合就是律绝的结尾。一个富有创造力和艺术魅力的结尾,可以把诗的境界拓展得更加开阔,把诗的意旨挖掘得更加深刻,把诗的情感升华得更加精彩。常见的结尾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以景结尾

    就是在结尾的时候以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寄托,从中蕴含着无尽的言外之意。如: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诗人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结尾一句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其实是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不尽之情见于言外。这个结句以景写情,回味无穷。

    2、以情结尾

    就是结句以抒情的句子收束全篇。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结尾一句直接抒情,把诗人的心中深情清晰地表达了出来,既抒发了自己的离别之苦,又不流于直白浅露,而是留着悠悠的余味,令人非常感动。

    3、以理结尾

    就是在结尾直截了当地揭示主题。如:

题西林壁

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结尾非常巧妙。如果没有最后这一句“只缘身在此山中”。

整首诗就将黯然失色。而正因为有了最后一句说理,前面三句就成了很好的铺垫。最后的揭示,可以说是一个好的结尾救活了一首诗。

    4、以问结尾

    就是用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等结尾,留下一个丰富的思维空间让读者去品赏,从而获得更鲜明突出的艺术感悟。这是一种很别致的结尾方式,警醒深刻,含蓄深沉,所以许多诗人都很喜欢采用。如: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以反问句来结尾,就是使语气委婉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劝勉慰藉之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5、用喻结尾

    就是用比喻来结束全篇。如: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诗的结尾用江水来比喻离恨,使诗更加意味深长。

    6、以事结尾

    就是以平叙来结束全篇。如:

大林寺桃花

(唐代诗人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的结尾并没有什么雕琢,而是平铺直叙了自己的所见。而“不知转入此中来”写得是多么风趣!诗人运用了“春天转入此”这样的丰富想象,来表达惊讶、喜悦的心情。从这平淡的结尾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自然和谐的意境和深邃灵动的情趣。

    总之,一个好的结尾,既要收拢全篇,又要发散诗情,从而收到言尽意不尽之功效。

    需要说明的是起承转合,只是律绝中的谋篇布局的常规方法。 不少诗人在写作律绝时,常常打破这种常规,该转笔处不转,不该转的地方却用转笔,别开生面,给人以面目一新的感觉。如: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全诗根本看不出什么起承转合,但这四句融在一起,却形成一个鲜明完美的画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回味无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