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得拒绝,是人生优雅的转身

 听取蛙声 2016-10-11

?


文 | 星云大师 

“日行一善,一年行300善,积善成德,改变命运!各位慈悲的善友同修们大家早上好!生活中的你,是个懂得拒绝的人吗?为什么说,懂得拒绝,是人生优雅的转身呢?

别人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你会变得很累。别人需要你时你就出现,不需要你时你就消失,你会慢慢失去自我。


做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拒绝。说不,才能得到,懂得拒绝,活得才不纠结。

杭州净土院的药山惟政禅师,禅学很高,持律也很严谨。曾接引太守李翱皈依佛法,也曾入朝为唐文宗解释“蛤蜊观音”之事。




禅师生性淡泊,不喜应酬。朝中大臣经常争相供养,禅师均借故推辞。但是,禅师与蒋侍郎颇有深交。有一天,蒋侍郎对禅师道:“明日寒舍文人雅集,多是当代学者名士,希望禅师拨冗前往,普洒甘露,演说妙法,则我等不胜荣幸!”


药山惟政禅师推辞再三,无奈侍郎坚请,不得已勉强承诺前往。第二天,蒋侍郎派人前来迎接禅师时,惟政禅师已不在寺中,只留下一首偈语:“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岩穴,国士筵中甚不宜。”


迎者将此偈呈交蒋侍郎,蒋侍郎非但不怪禅师失信侮慢,反而更加尊敬惟政禅师,认为惟政禅师才是他真正的方外之交。




在朋友和自我之间,人难免要面临二选一的时候。这时候,药山惟政禅师选择了自我,因为他明白,我之为我在于异人处。每个人都是跟别人不一样的,这正是我的价值所在。


如果我们跟别人完全一样了,那么,我也就没有价值了。而别人的盛情邀请,往往就是希望改变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用他们的观念来思考。这是一个有自我的人所不能接受的,也无须对此进行让步。


出家人的性格,个个不同,有的发心在各阶层弘法度众,经中称为“人间比丘”;有的喜欢居住在深山丛林,经中称为“兰若比丘”,这就是大小乘的悲愿不同所致。




人间佛陀的释迦,经常活跃在王公大臣的周围,但也容弟子大迦叶经常山林水边静坐。故《高僧传》中,有义学比丘、弘传比丘、持律比丘、神异比丘等不同。禅门大师的风格,有为当朝国师者,有隐遁不出者,但均能树立佛法有益于众生,不必同一形象。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是圆滑世故会做人情的人,而是懂得拒绝,能够保持自我的人。一个受人欢迎、受人尊重的人,不是朋友满天下,而是有很多懂得尊重我们的人。这样的人,自然是比别人更加快乐,也更受人喜欢的。

加入“日行一善学习共修”计划

加入“日行一善学习共修”计划
日行一善,一年行300善,长按图片,立即报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