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靓颖事件再次证明:缺乏沟通的家庭,迟早会发生悲剧

 汉青的马甲 2016-10-11


我们最该学会的,

是如何好好和家人沟通。

——国馆君按

张靓颖刷屏了,剧情却很让人无奈:张靓颖和男友冯轲即将在意大利举行婚礼,张妈妈却突然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反对这桩婚事。

也许又是一桩罗生门。但撇开谁是谁非的问题,这场家庭伦理大战却提供了一个视角,让人反思为何一个好好的家庭,会沦落至此。

张妈妈说自己得知消息,是通过媒体:“现在,我属于‘亲朋好友’里的‘亲’?还是‘朋’?还是‘好友’呢?我不知道,因为直到现在,靓颖都没告诉我这个消息。”

女儿要结婚,妈妈却不知道,这自然令人心塞。

可是张妈妈明显也没跟女儿商量,就直接上公开信。张靓颖作为公众人物,直接将其私事曝光在大庭广众之下,其中肯定有爱,但不能说没有斗气的成分。

母女两人就不能坐下来,好好谈谈,非要吵得沸沸扬扬,鸡飞狗跳才好?

谁对谁错,我们无法判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家庭悲剧的酿成,根源其实是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出了问题。


我们身处在一个不太懂得表达情感的社会,而其中最缺乏交流的,恐怕就是父母和子女。

父母生病,总要瞒着子女,因为害怕子女事业暂停,为自己担心;子女闯了祸,也要瞒着父母,觉得他们老了,也没啥用。

长久以来,在至亲面前,我们都选择了沉默。

在张靓颖这件事上,张靓颖和冯柯都已经拍拖13年了,张妈妈还是不相信两人的感情。这么长时间的沟通不畅,13年来都没有被疏通,张妈妈最终甚至要通过媒体获知女儿的一举一动。

我们可以轻易和外人交谈言欢,但却不愿浪费时间和最亲近的人说上两句,甚至连发脾气都只会对父母发。既然是至亲,不用多说都应该心领神会。但哪里有人能够看穿别人的心思,哪怕是血脉相连,朝夕共处。

小时候儿女想要和父母说上一两句话,父母总以工作忙推脱;儿女长大了,父母想要和儿女说上一两句话,儿女如法炮制。

最终,双方都陷入了死循环。想要打破死循环很难,因为从小没有养成聊天说话的习惯,往后再想轻易交谈也很难了。实在讲,父母子女相互看着对方几十年,不过就像陌生人在同一屋檐下相处了几十年。


去年有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对自己母亲了解多少”,结果令人吃惊:六成多大学生不知道母亲的生日,七成甚至连母亲的年龄都不知道。

“我不知道妈妈喜欢吃什么菜,因为她都是按我的喜好做菜。没给妈妈买过衣服和鞋子,所以不清楚尺码。”这种尴尬的回答,屡见不鲜。

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讲的同样是这样尴尬的家庭关系:父亲老朱每周虽然辛苦做一大桌菜,可是女儿回来了,说不上两句就会吵起来。

说不上谁对谁错,反正矛盾积重难返。

物伤其类,我们当中有几个敢说,自己与父母、子女好得跟朋友一样,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互相交心解决,而不用可怜得要通过第三方渠道才知道对方在干嘛?


在最完美的家庭关系里,首先是每个人都当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龙应台在《目送》里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即使你渴望代替他的角色,也绝不可能。只有真正认识到我们都只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才有可能相互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对话。

在对话中,给予对方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

子女之所以会觉得父母烦,是因为父母总在“为你好”的包装下,强行灌输自己的想法。

真正的沟通,毋宁说只是一种讨论。大家讲出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这样想,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OK,无论如何,尽心尽力相互支持。

每天必须要有时间和家里说话。

哪怕用微信,哪怕只是问问今天家里吃了什么菜。一开始总是痛苦的。但要打破坏循环,只能从痛苦开始。

有个法则这样说:一件事坚持做21天,也就成了习惯。和家里的人哪怕没话也要找话说,一段时间过后,也就成了自然。


朋友来来去去,爱人也并非永恒,只有家人才始终是自己最可亲近的人。如果沦落到在家里都没话说,即使赢尽世界又有何用。

这一次事件引发的反思,希望大家都不只是在围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