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校园设计和建造的三个问题

 danielswang 2016-10-11

创新校园的设计与建设


一问: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学校?

这是大家都会说的,我们学校要做成什么样的学校?这是大家办学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千篇一律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我设计更多的还是公立的学校,现在从北京来说,甚至从全国来说,公立的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教学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公立学校改善和以往完全不同的一种状态。

在2015年的3月3号北京中小学开学的时候,京华时报有登了一篇报道《新式学校超乎想象》,第一个是北京三十五中,这是中关村三小在万柳的校区,还有一个是北京四中,在房山的校区。这三个学校是完全不同的,各自有各自的特点。这个学校是我主要负责的,三小是我们院和美国合作的。三个学校的定位、环境,包括他们的教育理念都是完全不同的。


北京三十五中可能有一部分嘉宾已经去过,它位于北京最核心的地方,这边是什刹海,在西城里面,用地上面还有以前老的胡同,还有鲁迅先生刚到北京全家居住的地方,整个风格也是园林式的,这是学校的校门,也是体现出学校的文化。不仅仅是硬性的在书本上的熏陶,也是文化上的潜移默化的印记。

可以看到学校的环境是传统中式,有园林感,旁边有流水,有红色的长廊。这是学校保留下来的四合院,本身处于北京的内城区,有很多传统的要素在里面,也成为学校空间的一部分。


这是学校为整个北京市金帆乐团服务的金帆音乐厅,是一个800座的标准音乐厅,整个这些设施也是对社会开放的。刚才罗主任说的,现在可以在教育系统上选课,包括三十五中的很多课程,公共实验室都是可以预约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中关村三小,也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模式,也颠覆了传统公立小学的概念,这是架空的操场,这是篮球馆。这是朝南的作为共享的中庭,贯穿了学校教育3.0模式的公共共享空间,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里面交流,包括和老师的交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三小的小的剧场,也是随时随刻对学生开放,前面的座位不固定,后排有固定座位。学生在课余包括教学活动都可以在里面展开。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操场之下大的体育馆,包括看台、可以活动的篮球架,都是来提供设施的使用效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是教学的空间,教室由三个单元串和在一起,都可以打开,完全对着我们的,刚才看到的南侧可以打开,三个教室之间的墙也可以打通成一个教室,实现不同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实现空间的自由组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是北京房山的四中,四中在建筑形式上做了很多的探讨。因为是万科来承建的,工程质量也很好,底层和上层的空间联系,包括跑道和操场和建筑之间的联系。


把这些所谓我们认为的室外的空间变成了学生交流和活动,来进行共享的空间。这是内部大的中庭,像四中已经不完全像传统意义的学校,在建筑形式上,包括内部空间上,更像是我们看到的企业总部,办公楼。这是我们在学校中设计的变化,改变常规对学校的理解,我们可以放到更社会的背景上来看。这些都贯穿了设计师的理念,我们还要把它跟学校的办学需求结合起来,这三个学校代表了目前北京公立学校的变化。


1办学标准之下,我们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这是北京某个开发商代建的学校,这是开发商移交之前的状况,这是它的中学,这是最低标准,左右都没有做任何的装饰和校园文化的体现。 这是小学部,小学部做完的装修,这是学校自主装修的情况。可以看到家具包括展示的情况,问题在哪,我们的整个出发点错了,它是用一个完全标准化的就像福特教育的模式,根本的出发点错了,它不是为我们新的教育来准备的。

2我们的标准和规范带来哪些问题?

这是教育需要变革的东西,也是我们设计发生改变。我们在南京、山东、北京也都看到对新的教育环境的要求,包括像之前说到的我们的绿色理念。我们国家对绿色建筑是有要求的,学校作为示范很多要求是达到绿色二星,对用材都有要求。可能我们学校在行为节能、教学理念上,做的很还不够。美国的Leed认证对人的行为有更多的要求,这是很重要的教学环境的一部分。

对于公立学校也好,对于私立学校也好,这是一个时代的需求,而不是用简单的标准来建设。标准一定会有,但不是用机械的空洞的标准来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中关村三小的办学理念,这个墙是可以打开的,所有的门也可以打开,这是南侧的共享空间,提出的叫学校3.0的理念。里面有一些分支的理念,学校中的学校,类似混龄教育的模式,到处都是学校。所有的共享空间都变成了教学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大厅,包括操场、剧场,都是学校的一部分,包括所有为学生准备的一些小环境的空间,还有作为教师的建筑的理念。这里面有很多的地方是没有装修的,露出来设备管线,把建筑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大孩子教小孩子,这是跟他的课程有关系,本身是三年级、二年级、一年级,这种混合式的,开放式的空间。在这个学校里,教室的边界很模糊,更多的是作为组群式的融合式的教育环境。


这是三十五中的情况,由于三十五中的环境非常特殊,当时提出来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一直在强调中国自身的特色,它主要的特点一个是教学改革,开始实行走班制的改革。从十一学校开始,北京市的一大批学校都在实行走班制的改革,为了适应更高的教育需求,三十五中还有8个中科院的高端实验室,包括纳米、计算数学、航空航天,还有很多高校都没有的风洞实验室,还有传统文化上的,像李大钊和鲁迅的精神都在里面,包括金帆音乐厅。

整个学校其实是非常开放的,公共设施一方面是可以对全市的学生预约使用,另外一方面体育设施都是向公众开放的,音乐厅也有很多的活动。

学校不应该是产品,应该是一个艺术品,需要我们定制,需要我们根据需求来做不同的调整,这是一个宏观的。


二问:学校是为儿童服务还是让儿童心怀畏惧?

我们小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去学校,一方面与当时的课程有关,另外一方面是教室环境,太简单,太呆板。

我们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强调的是合作共赢,强调的是自然,所以在学校里,我认为有这么几个方面的表达:


约翰杜威在上个世纪就在说教育的问题,儿童有四个方面兴趣:


我们现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基本上还是围绕这四个方面在展开。在三十五中有很多的长廊,基本上是半公共型的学生和交流空间,学生非常多在此往来的行走,包括和老师的交流。这是我们设置的中科院的探究型实验室,这是3D打印和激光切割的教室,这个是金帆音乐厅,我们不仅仅有一个大的音乐厅,还有很多小的排练厅,来满足不同的表演需求。


刚才也提到了项目课程,我们可以看到学校里的课程其实是连续的,本身天然是有很多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做一个课程,我们说旅行,可以涉及到语言、历史、地理、美术、音乐,这是相对直接的内容。如果我们放到教学课程来说,场景化以后,我们要做舞台的背景、做表演,我们可能还要动手做我们的服装,做很多的道具。包括种植类也是,从直接课程到间接课程,我自己也在三十五中帮他们做建筑的选修课,教的课程都是发散的,基本上可能讲到建筑的时候有可能会讲到艺术或者美术,有的内容就是从图像,从以前的古画像《清明上河图》讲宋代的建筑,其实课程本身都是联系,它都是发散的,如果割裂来看很枯燥的,如果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兴趣容易得到提升。


这些都跟之前提到的公共空间有关系,公共空间承载了很多内容,既是城市的联系,也是承载着学生交流休憩学习的环境,我们应该转变一个观念,教室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是我们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这些公共空间到底包括什么?除了看到传统意义上的门厅、大厅,公共走廊、楼梯、图书馆、表演区、室外长廊、甚至外面的广场、种植园地,都是儿童探索自然、探索社会的一种方式,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很多学生在里面聚集,这是乐成国际学校的图书馆。 我们把公共空间赋予了使用功能和教学功能,它不再是一个简单通行用的地方,可以是发生很多事件的地方。这是我们设计的一个小学的长廊,希望儿童在交往学习活动都在里面展开,这是公共空间。

城市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学校的需求或者运营,或者我们的收支平衡需要提供更多的容量。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像传统意义上把学校单纯地展开,在地面上平铺,而是要考虑向上空的延展和向地下的延展,这也是符合我们国家绿色建筑节地的要求。这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有限的空间得到了效率的提升;另外一个由于上下空间的存在,教学空间、公共空间变得非常丰富,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