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亡的斜视:从英国宫廷历史上一桩著名的离婚案讲起

 木头1018 2016-10-11



骷髅头是西方绘画中的常见图像符号,这一讲将以小荷尔拜因的作品《大使》为代表集中讨论与骷髅头相关的问题。


一、骷髅头的基本意义与问题

骷髅头是死亡的表征,更进一步说它代表着形消肉蚀的非存在,展现了死亡作为自然性的事实即死亡原本的在场 ,也就是说它表征的死亡不是个人的,而是无人称的。

骷髅头的形象是对骷髅再现性的运用,我们对它所进行的观看,实际上是某种死亡驱力在围绕一个不可能之物所作的循环和重复,它激起了人们病态般的恐惧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一种特别的激情,那么人们对这个形象的迷恋到底是对死亡的恐惧还是对恐惧的制服 ?


二、骷髅头是如何进入艺术的表征世界?

就西方绘画而言,由骷髅为代表的死亡主题在中世纪之后变得十分流行,瘟疫和战争的频发为它的出现提供了温床,中世纪的神学话语为其运用提供了重要推力,这种话语通过对骷髅头进行知识学的建构,使人们在对自然、历史、牺牲、救赎和罪等主题的铺呈中了解到死亡的在场。


三、骷髅头在艺术史中的运用概况——两种典型表现方式:   

1.在神学语境下,将死亡和救赎联系在一起

(1)马萨乔《圣三位一体》

马萨乔将圣三位一体置于彩绘的礼拜堂中,在礼拜堂的内部我们看到了圣母玛利亚和写福音书的约翰,玛利亚的手指向耶稣,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三位一体——十字架上的耶稣,耶稣头上的圣父,和位于二者之间代表圣灵的鸽子。在图像的下部是由四根柱子构成的祭坛,里面有一个敞开的放着骷髅的石棺, 石棺上面有一行题字:“你的现在即是我的以前,我的现在即使你的将来。”


血肉之躯所处的世俗空间和礼拜堂所处的神圣的空间在图像中形成了对比。除此之外礼拜堂外的人的形象代表的是礼拜堂的捐赠人,他们处于观看者的位置,属于世俗的世界,其必然归宿是死亡,他们在这幅画中和死神(绝对的他者世界)对我们的凝视处于一个共时态的空间。当我们看到死亡时,死亡也凝视着我们。但如果我们接受圣母的目光引导,我们就会看到永恒和救赎。死神的凝视成为启动一种意义符合的重要机制,它恰好是我们的视线,如果我们接受信仰的引导,我们就朝向了永恒的世界。


(2)贝尔纳洛特克 《死亡之舞》


 在德国瘟疫频发的时期,骷髅头的形象发挥出一种基于教导的巫术性的功能——当时的一种观点认为瘟疫的发生是因为人的自大。 图中的骷髅抗着棺材,拉着各色人等在舞蹈,让观者感受到一种人生空无,一切权势都是浮云,在一定程度上这算是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其象征性的制服。画中的一行诗句也较为明确地表达了这种思想,诗句的大意是:“放弃人间的欲望/自然地接受死亡的降临 ”。


(3)苏巴朗


西班牙画家苏巴朗受到卡拉瓦乔黑暗主义的影响,常通过高反差的明暗对比来突显物体。苏巴朗擅长静物画和宗教肖像画 ,他所画的静物中渗透出圣徒的沉静,他画的圣徒又体现着静物一般的沉着。从图中的圣方各济身上我们看到了沉思者的苦难和死亡,感受到他隐忍的精神力量,磐石般坚定的信念散发出被神圣充盈的氛围。圣方济各握着一个骷髅头暗示着小兄弟会的宗教信仰,即认为世俗之物是空虚的 ,而骷髅不是完全正面地被呈现,这使其带来的恐惧被削弱,表明画家试图通过画面说明一种恐怖,而不是单纯地展现恐怖,可见信仰已经顺服了死亡。


2.骷髅头象征着世俗世界的虚空

(1) 莱亚尔

17世纪中叶,西班牙出现了著名的塞维利亚画派 。在16世纪中叶,西班牙王朝接连受到瘟疫和饥荒的打击,这不仅引发了民众的恐慌和骚乱,也让世俗的繁华荣耀显得不堪一击。这两幅画是当时出现的“虚空画”题材的代表,图中世俗权力的代表物和骷髅的并置让死亡以第一人称对我们进行直接的演说,通过对死亡道德式的图解来表明世事皆空  。但是这里对骷髅的图像式的运用比较粗陋 ,死亡的直接出场会唤起观者视觉上恐惧,这种表达太过直接反而削弱了死亡的恐怖。


(2)大卫·拜利


这同样一副虚空画,艺术家右手拿着拐杖坐在桌子前,桌子上摆放着包括骷髅头在内的各色物件,采用的也是一种简单的符号表达方法。这幅画的一个独特之处是画本身就是一面镜子,在观看和画面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内折的关系,艺术家拿着拐杖的是实像,镜子当中呈现的是虚像,而骷髅头显示出的是画家的拟像,三者相互指涉,暗示着万物最后都归于虚空,骷髅头作为终极的能指有了一种道德归顺的意味。

  

四、对《大使》中骷髅头的解读

1.画作的背景 

这幅画跟英国宫廷历史上的一桩离婚案有很深的联系。在16世纪,当时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的姑姑凯萨琳被教皇指定为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妻子。令国王焦虑的是婚后二人始终没有子嗣。后来亨利爱上凯萨琳的侍女布雷恩,他意图和凯萨琳离婚,但是只有教皇能宣布他们的婚姻无效。而当时正值查理五世向教皇宣战并直接攻入罗马,使教皇成为了俘虏,所以迫于来自西班牙的压力他不允许亨利八世离婚,为此亨利采取了极端手段——和罗马教廷决裂,他在1531年要求英国教职人员脱离罗马教廷,宣布自己是英国教会的最高保护者 ,并在1533年通过新任英国大主教宣布自己的第一桩婚姻无效并对新王后进行了加冕。之后亨利八世进一步颁布了法令规定国王对国家和教会有绝对的权力,英国从此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亨利八世把英国推向了宗教改革的道路。


在此过程中,法国派来两位秘密大使前往伦敦,表面上想调和亨利和教皇之间的矛盾,实际意图是想说服亨利和法国结盟以抵抗西班牙的霸权。小荷尔拜因作为宫廷御用画家受命为两位大使作画留作纪念。


2.在词与物的关系中讨论这幅画

(1) 画面中明晰可见的部分

①从左往右看

两位大使站在木架两侧,其中穿着豪华的是因特维勒,他握着的短剑象征着他的贵族身份,他的脚在放在地板上,地板上的图案代表宇宙,表明他是一个充满欲望和野心的主体。另一位大使则是教士塞尔夫,他的手臂下压着一本书。二者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了欲望与信仰的对比。


②从上往下看 

画中有一个双层木架,它的上层摆放着当时高科技的测量仪器,展现了在大探险时代对时间空间的秩序化冲动。它的下层上摆放着的物件代表着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文主义所推崇的四艺——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这四艺所进行的是人对灵魂的治理。

总的来说就是画中的人和物之间也存在着同一关系,一个大使代表世俗和占有,另一个代表信仰和苦行,上层的物品是用于对外扩张的征服之物,下层的物品是返回内心沉思的中介。


③鲁特琴


音乐是和谐的象征,而图中的鲁特琴中断裂的琴弦则代表和谐被破坏。位于鲁特琴旁边是路德的赞美诗。路德掀起宗教改革,把赞美诗和圣经翻译成德语,画面中出现的诗句大意是:圣灵来到我们当中,一切归于尘土,信仰给予我们永恒的希望。鲁特琴和赞美诗这两种意象相互指涉,琴弦的断裂含蓄地意指英国和罗马教廷的决裂以及世俗欲望和虔诚信仰之间的冲突。  


(2)画面中隐藏的部分—— 元指涉系统

图像中除了两位大使,还有躲在背景帷幕后的上帝以及地板上悬浮的骷髅头,上帝和骷髅头就是解读这幅画的关键。


①上帝

图像中上帝位于左上角,是十字架上的耶稣像。背景的帷幕的功能是双重的,它既遮蔽又显示——它把观者的目光集中在中景的人和物上,也就是集中在上帝所凝视的方向,上帝作为一种绝对他者的在场处在不可见性的场域,他凝视着人类在欲望中挣扎。要进一步理解上帝作为他者的凝视我们就要探究帷幕的功能,而小荷尔拜因的另外两幅作品能够给予我们一点启发。


这两幅画都是1523年小荷尔拜因为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创作的肖像。上图中的帷幕是作为背景对画面深度进行明确地界定,突显前景中人物的在场。下图中的帷幕则对背景进行了复杂的配置,帷幕之后还有墙,墙上还有托架,这一切具有一种揭示功能,揭示事物在空间中的明确位置。


《大使》中帷幕的功能看上去和上图很接近,帷幕同样是构成了全部的背景,但是耶稣像的外露改变了整个背景功能,使其更接近于下图中帷幕的揭示空间的功能。耶稣只露出一角,他好像是躲在幕布后掀开幕布向这里窥看,这使帷幕不是在揭示空间的可见深度,而是强调幕布后不可见的事实,耶稣像则暗示了这个不可见的(至少是晦暗的)深度。


②骷髅头

骷髅头这个异形的结构难以辨认,只有从画面左侧下方向上看或者从右侧上方向下看才能辨认出其原型,这是一种巴洛克时代艺术家喜爱运用的变形方式。(也有一种说法指出由于荷尔拜因这个单词在德语中就是“空心头骨”的意思,所以这个骷髅头实际上是画家的视觉签名。)


如同在可见性层面意义的对峙,骷髅头和上帝也形成了死亡和永恒的对峙。二者存在于不同的空间,一个垂直地位于背景深处,一个则飞悬在前景的半空,但二者都是一种灵异的空间,和被人与物所充满的现实空间相分离。但是如果我们通过离心化的观看来重构画面帷幕,我们就会发现—— 当我们站在右上方往下看时,我们能够看到骷髅头,往上看时能够到上帝,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够定位出这个位置?


答案就是我们连接上帝的眼睛和因特维勒的眉心画一条直线,然后再给漂浮物画一道中线,这两条线会相交在画框外的一点, 这个点就是隐藏的观察点。


从这个观察点我们清楚地看见了上帝和死亡的凝视,观察者在此将接受两个绝对的他者的质询。以正面的角度我们无法看到被折进了一个不可见的维度的这两个绝对他者,但从这一点出发人和物的形象变得不再清晰,俗世的欲望主体在这里遭遇到一种不可能性——上帝和死亡,主体面对的是死亡的真实和神圣性的真实,那么主体该如何做出选择?


这就涉及到了图像中的另一个不可见性,画家隐藏了一个安慰性的回答在马丁路德的赞美诗中——圣灵来到我们当中,一切归于尘土,信仰给予我们永恒的希望。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跟随吴琼教授进行了五次艺术史的微课学习,下周二哲思君将推送本次系列微课最后一讲的录音整理——安格尔的后宫想象,大家不见不散哟~




微课第三讲提香的爱经Q&A

Q: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这一讲所说的变形有什么关系?

A:卡夫卡和这一讲没有什么关系,这一讲主要还是涉及色欲的观看。但是西方有一些研究是关于卡夫卡《变形记》和奥维德《变形记》之间的关联,我们很难说卡夫卡就是接受了奥维德的思想,但是卡夫卡确实是从奥维德的变形记中挪用了一些技法,但是二者的意图完全不同。

Q: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画作多见水墨山水而少见裸体么?

A:这么说是没有问题的,法国著名的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有一本著作叫做《裸体或本质》,其中就讨论过:不同于希腊从很早就形成了一个关于裸体的形而上学,为什么中国的绘画中没有裸体。这涉及到的其实是一个深层的文化问题,中国实际上是有裸体画的,比如唐伯虎就画过春宫图,但一般在中国,春宫图不是传统艺术史的讨论对象,而是作为一个文化问题被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