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须生泰斗马连良与京城的地理交汇

 cxag 2016-10-11





北京是马连良的故乡,他生于斯,长于斯。北京这方土地养育了马连良,同时给予了他展示京剧艺术的舞台,而马连良更是让京剧艺术在北京大放异彩。现在在北京依然可以寻觅到有关马连良的地点,行走在这些地点间,一幅马连良的戏剧人生也便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马连良是与梅兰芳齐名的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20世纪40年代,马连良位尊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四大须生”之首。马连良兼蓄各派艺术之长,改革传统老生唱腔,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独具一格的表演特色,创立了柔润、潇洒的马派表演艺术,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老生流派之一,为丰富和发展京剧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他也因此成为我国京剧界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阜成门外的檀家道174号是马连良出生的地方

 

阜成门是北京内城的一座重要城门,阜成门箭楼的斜对面有个地方叫檀家道。在现在的地图上已经难以找到这个地方了,但是在1901年的阜成门外,檀家道是一个很“活跃”的地方。檀家道174号,住着一户姓马的人家,1901228日,马连良就出生在这里。

 

马连良的父亲叫马西园,以经营茶馆为生,马家的茶馆名号叫长顺,但是人们更多地称它为“门马茶馆”。马家经营的这家茶馆与众不同,因马西元喜欢皮黄,遂在茶馆内设起“清音桌”,因此常有戏迷、票友来此,唱西皮二黄,甚至专业演员也时常来喝茶、演唱。久而久之“门马茶馆”的名号传了出去,马家也因此被人们称为“门马家”。马连良自幼受到“门马茶馆”里京戏的熏陶,京剧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而促使马连良走入戏剧之门,还要从他6岁在阜成园观看宝胜和班所演的大戏《战太平》、《因果报》、《云萝山》说起。这是马连良第一次走进戏园看戏,他被舞台上演员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从此,他决心跨入京剧大门。

 

广德楼戏园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马连良进入了喜连成社。因为喜连成科班在广和楼有常年演出,马连良还在科班时,就在这里渐渐唱出名了

 

广德楼是大栅栏街里有名的大戏楼,这座戏楼在别人看来普普通通,但是对马连良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地方。1909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在广德楼经叶春善社长同意,马连良进入叶春善时任社长的喜连成科班正式学习京剧,他的戏剧人生从广德楼开始了。

 

在此之前,马连良的父亲曾经把马连良送到香厂的樊顺福先生家学习京剧,但是樊先生脾气太大,马连良的父亲不得不放弃。经过再三挑选,马连良的父亲最后选中了喜连成科班,因为喜连成科班的叶春善社长是个公正忠厚之人,他为人谦逊,道德高尚,其社中弟子也是谨慎自好,专心技艺。马连良进入喜连成科班后,排二科“连”字辈。总教习萧长华为他起艺名为“连良”。

 




作科之苦,世人皆知,马连良每日早上6点上晨课,主要是吊嗓子、练武功,毯功不分文武,都要练。压腿、耗腿、踢四门腿,然后耗顶拿倒立,每天三把顶(先生看着从一数到一百,算一把顶)。随后下腰、翻跟斗、虎跳、吊毛、抢背……然后是吃早餐、上戏园、演戏、回学堂、吃晚饭、上夜课,晚10点就寝,循环往复,天天如此。马连良练功肯吃苦,他常说“别人唱50遍,我唱100遍”,马连良曾经一个月之内学习大小角色戏37出。

 

马连良因勤奋刻苦,受到了老师的器重和鼓励,他逐渐成为科班培养的老生主力。到了1916年,马连良出演了不少由他唱主角的正工老生戏,如《武家坡》、《法门寺》、《雍凉关》等。喜连成科班复排经典连台本戏《三国志》,马连良饰演诸葛亮,他将《三国志》中的《借东风》唱得落落大方、潇洒飘逸,加之他扮相出众,儒雅清丽,宛若孔明复生,受到观众的热捧,马连良一炮而红,这一年他年仅16岁。《借东风》从此成为马连良的代表作,跟随他在舞台上红了半个世纪。

 

广和楼是京城非常有名的戏园,就在前门大街西边的鲜鱼口内,是北京外城最早的一家戏园。广和楼在明末是盐务巨商查家的花园,后来改成广和茶园,乾隆年间正式盖起了戏台演戏。1900年以后,王氏经营这家茶园,起名广和楼戏园。喜连成科班从1906年起直到民国以后,都在这家戏园有演出,那时喜连成科班经常演日场戏,马连良演出的机会非常多,渐渐地人们开始熟悉这位京剧的后起之秀。马连良还在科班时,就在广和楼渐渐唱出了名,出科以后,也经常在广和楼演出,广和楼目睹了马连良从京剧新秀成长为艺术大师。

 

马连良一家迁入大耳胡同,恰好与尚小云住对门,那时的大耳胡同恰似“舞台名角的聚居地”

 

马连良出生在阜成门外檀家道,后来随父母迁出,曾先后居住前门外南深沟、草厂下六条等处。马连良18岁与王慧茹结婚,不久随父母迁入大耳胡同。

 

大耳胡同在前门西河沿街的南侧,街东起大宏巷,西至延寿街。清乾隆时称大儿胡同,清末改今名。1965年,五斗斋胡同也并入了大耳胡同。大耳胡同与大栅栏街相距不远,步行大约10分钟的路程。大栅栏街在清末民初时是京城戏园汇集之地,众多名家名角在这里演出。马连良居住在大耳胡同,不仅方便自己到大栅栏里的戏园演出,也可以经常到大栅栏观摩学习其他京剧大家的演出。马连良居住的大耳胡同也是名家荟萃之处,京剧大师荀慧生早年就曾居住在这条胡同里。马连良搬到大耳胡同时,恰好与在此居住的尚小云住对门。

 

现在我们再去大耳胡同探访,胡同早已在历史的变迁中归于平静,普普通通的街巷,使人难以想象这里曾经居住过众多京剧名角。马连良在大耳胡同居住不久,就迁至大沟沿等处。

 

马连良成名之后,在豆谷胡同购置了一所大宅院,在这里居住时是他艺术上最辉煌的时期

 

马连良的事业蒸蒸日上,收入也逐渐增多,上世纪20年代初,马连良在豆谷胡同购置了一所大宅院。豆谷胡同位于原来的崇文区西北部,胡同东起莲子胡同,西至翟家口胡同。胡同形成于明代,因万历至崇祯年间,胡同里有豆腐作坊而得名豆腐巷。清代为了与西城的豆腐巷相区别,改名东豆腐巷,民国时沿用。1965年,北京街巷调整时改名为豆谷胡同。马连良的寓所就在东豆腐巷7号(1965年后的豆谷胡同13号),这是一所大宅院,院子的后门开在了豆谷胡同北侧的巾帽胡同。

 

马连良的这所宅院颇为豪华,前院五间为会客厅,东西厢房各三间。由于马家是回族,所以西厢房作为伊斯兰教的礼拜堂使用。北房面阔五间带前廊,为马连良的父母居住。马连良夫妻居住在西跨院。中院是餐厅,后院是马连良练功的功房和存放戏箱和道具的仓库。马家在门房置有电话,内线直通西跨院,有客来访可直接通话。整座院子房前带有游廊,房梁檐角均有彩绘。

 

马连良在豆谷胡同居住时,是他艺术上最辉煌的时期,他的代表剧目《白蟒台》、《一捧雪》、《羊角哀》、《苏武牧羊》等剧目都是在这里居住时首演的。据说老北京人所说“豆腐巷内出好戏”的俏皮话,就是指马连良住在东豆腐巷这件事。今年,我去豆谷胡同探访,据老居民讲,豆谷胡同早就拆迁了,胡同原址上盖起了新怡家园。

 


(未完,待续)


——————————————————————————————————

美德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