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花香自苦寒来——山东戏曲红梅大赛获奖者谈京剧学艺 泪水汗水成就了演员在舞台上的辉煌

 cxag 2016-10-11

2016-10-09      来源:青岛早报     



提起“戏曲红梅大赛”,想来山东省内戏曲观众、尤其是京剧观众不会陌生。这一山东省级别最高的戏曲比赛,是戏曲演员的“试金石”。日前,在第六届山东戏曲红梅大赛上,青岛市京剧院共有19名演员和演奏员获奖。舞台上的风光无限,是舞台下学艺和成长道路上鲜为人知的经历。然而,正是在泪水、汗水和血水的浇注下,才成就了演员在舞台上的辉煌。本期y周刊,记者采访了青岛市京剧院四位演员的艺术道路,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天道酬勤”这一真理的体现。同时在采访中,记者也感受到,京剧作为国粹,仍然存在京剧观众断档的问题。


刘佳   练功练到摔进医院



刘佳剧照


今年43岁的京剧演员刘佳,12岁开始在山东省戏曲学校科班学习架子花脸,花脸分架子花脸、铜锤花脸,后者讲究唱腔,唱腔多圆润,如包公戏;前者也有唱戏,但更偏表演,如《李逵下山》中有15分钟的时间,舞台上只有李逵一个人表演,唱词里的桃花、流水、小鸟,全无道具,完全靠演员的表演把观众带入戏中。且架子花脸的唱腔“炸音”较多,更难把握。
拿大顶,曾经把腿摔肿
    刘佳12岁学京剧时,父母是反对的。父亲是唱男高音的,他希望喜欢唱歌的刘佳走声乐或者影视表演的道路,而不是京剧,但是刘佳在学校一接触京剧就喜欢上这种表现人物时比较夸张的表演艺术。进学校后,方荣翔等大师都给刘佳他们上过课。
    除了架子花脸和铜锤花脸,花脸还有一个行当——武花脸。刘佳说,自己是硬骨头,“拿大顶,全班二十几个学生,我是最后一个拿上去的,下的时候方法不对,应该是脚落地,我却是膝盖落地,总是改不了,腿都摔肿了,老师背着我去的医院。”从那以后,老师主张让刘佳偏文戏为主。刘佳还记得,在学校里演的第一出戏是《捉放曹》里的曹操。
    提及学艺早期,刘佳特别感激已经去世的启蒙老师唐世辛。“老师在我身上下了很多功夫,李逵下山15分钟的戏,老师每一个动作都手把手地教,解读李逵的每一个心情,有一次累得犯了哮喘病住了院。”1988年,入校第三年时,刘佳参加山东省戏曲学院全省会演,获得一等奖,他回忆说:“缘于老师在我身上付出的培养。我们京剧演员的基础是很重要的,打不好会影响一辈子。”
收入不高,未想过改行
    1992年,刘佳19岁,毕业到青岛京剧院工作,一直到现在。第一年,是跑龙套和到学校演儿童戏,后来演出在正剧中有一两句台词的角色,“刚上舞台经验少,演员都是从跑龙套到有几句台词的戏。”新演员跟着前辈去演出,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很多经验。“我们有句话,叫角色不分大小,可能有的是一句台词,真正的大角儿通过一两句台词就能体现舞台功力和演员修养。”
    1993年,刘佳开始演比较重要的角色,第一个是《龙凤呈祥》中的张飞,后来京剧院排《沙家浜》《红灯记》,他演了胡传魁、鸠山等反面角色,也有《杜鹃山》中的雷刚,慢慢把重要的角色接了过来。“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练习把握角色性格,多练、多学、多看很重要。”
    今年参加红梅奖,刘佳直言自己“年龄有点偏大”,但他真的喜欢参赛的鲁智深这个角色。《野猪林》是青岛市京剧院今年排出的大戏,李光等老前辈轮流来青岛给演员们说戏。得到这个角色让刘佳觉得荣幸,一是刘佳外形比较偏胖,二是性格上和角色接近,“鲁智深的性格爱喝酒,爱打抱不平,比较符合生活中的我。所以这个角色我很懂。”参赛前,刘佳深入地观看前辈名家在舞台上怎样表现这个人物,也向自己的老师尚长荣先生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次比赛中,刘佳不但获得一等奖,而且在所有演员中总分最高。
    京剧演员能唱能演,刘佳经常收到有人向他发出的去音乐圈或影视圈发展的邀请,刘佳直言,当京剧演员收入不高,虽然他也在影视剧中出演过角色,有时也客串婚庆司仪,哪一样都比唱戏收入多,但他从未想过改行。从12岁开始入行,习惯了京剧舞台,刘佳喜欢挑战新的角色,每当新戏在舞台上展示给观众时,他最兴奋。“当戏不断上演,经验越来越丰富,塑造的人物越来越完美,觉得很有收获。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专业。”
下了班,愿教孩子唱戏
    他直言,京剧现在观众群不是很多,很多青年人、包括中年人对京剧都不太了解。在他看来,作为国粹,京剧观众的断层,需要京剧人做点什么。目前,他把业余时间放在培养少儿京剧上。青岛京剧院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合作成立了青岛市培训基地,“从娃娃开始抓京剧。”也有小学邀请我们去传播京剧艺术,“作为京剧人,我有义务也愿意做这件事。”
    刘佳说,青岛市京剧院在英国演出时,观众满场。演员们疑惑他们是否看得懂,没想到观众在该鼓掌的地方都会鼓掌。“外国人都懂京剧,我们更不能忘了自己的艺术。”在校园里,他们给孩子表演比较简单的神话剧《大闹天宫》,也讲解京剧知识,如四大名旦、京剧历史。刘佳说:“北京有上千位京剧人进校园传播京剧艺术。我们除了演出,完全有精力把少儿京剧的培训做好。 ”
    “孩子里好苗子很多,去年参加五王大赛的戏王冠军、演小包公的王奥翔就是我的学生。”刘佳说,教孩子是件开心的事,没想过挣钱。“在舞台上把每个戏的角色演好,下班有时间了去传授,尽我们的能力来做这件事。就是这样。” 记者 单蓓蓓


梁秀秀    一等奖是揍出来的



梁秀秀剧照


9岁开始学习京胡的梁秀秀是受家庭的熏陶影响,“家里有6把京胡”,她说,“妈妈、两个舅舅、一姐一妹,加上我。”老家烟台的山东姑娘梁秀秀直言快语,说起自己的“京胡世家”时笑称,“全国少见。”
干一行,必须要干好
    9岁学琴时,梁秀秀的第一个老师是妈妈。13岁上烟台艺校,15岁上了北京戏曲学校,2005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2009进青岛京剧院。看似一路顺利,但谈到学琴时吃的苦,梁秀秀记忆犹新。“妈妈管得比较严,她又懂,想偷懒都不成。除了批评,她真揍我,家里扫床用的笤帚疙瘩,真不惯毛病。”小时候家里住平房,小朋友都在外面玩,虽羡慕,梁秀秀却只能在家里练琴,一天要练习五六个小时,当时觉得很枯燥,“因为京胡的声音特别响,穿透力特别强,别说旁人,自己听了都受不了。”她笑称,坚持下来,都是因为糊弄不了妈妈,“否则就挨揍,我是揍出来的。我觉得别人但凡能成才的,也都是贵在家长坚持。”
    2009年,大学刚毕业,梁秀秀参加山东省京胡大赛,就得了一等奖,第二年中国京胡展演大赛,也是一等奖。上届与本届山东省红梅戏曲大赛,她都是一等奖,本次还是乐器组分数最高的。梁秀秀说,妈妈传授给自己的观念是,“干了这一行,必须要干好。”一次次取得好的成绩,她笑称,“我还算用功,运气也好,从上学、到事业上遇到好多良师益友和领导的栽培,感觉挺幸运的。”
女京胡,青岛惟唯她一把
    京剧里演员行当分得很细,京胡不分行当。梁秀秀说:“以前的名角,有自己的专职琴师,现在的琴师所有都拉。”京剧中曲目的量很大,因此琴师的责任也重大,“演员与音乐的磨合很重要。”乐队分文场与武场,武场以锣鼓为主,文场以京胡为主。“京胡是文场中的统领,我等于是统领文场。”梁秀秀笑说。
    目前在青岛,“女京胡”只有青岛京剧院梁秀秀一把。而男琴师也并不多,“老一代人都退休了。”因此,几乎每一场梁秀秀都不能缺席。“前年12月,我生病做手术,休息了15天就上班了。最近两个月天天有演出,国庆节一天假都没放,今天在惜福镇,明天是田横岛。每场演出是两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一是因为琴师少,别一个也因为“喜欢”。工作7年里,青岛市京剧院的大戏 《四郎探母》《锁麟囊》《秦香莲》《红灯记》《沙家浜》以及新编历史京剧《齐王田横》等剧目的京胡演奏工作,梁秀秀都担当重任。前段时间青岛市京剧院去江苏演出《红灯记》,观众的反响特别好。每当看到观众喜欢,梁秀秀就很开心,平时排练的苦和累“就当是练琴了”。
拜师“圣手”学艺更学德
    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年6月,青岛市京剧院支持梁秀秀拜著名京胡演奏家、被誉为“京胡圣手”的燕守平先生为师。梁秀秀表示,燕先生通晓文戏、武戏的多种演奏方法。自己除了跟随燕老师学习京胡演奏艺术,提高演奏水平,特别要学习燕老师为人谦逊、对艺术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我有幸拜燕老师为师,艺术好,品德要先好。”在她眼里,德艺双馨是艺术的最高追求。
    目前,有几位跟随梁秀秀学习京胡的孩子,也有老人。说起京胡艺术后继有人,也是让梁秀秀很开心的一件事。记者 单蓓蓓 


白入夙    放假都忙得无暇洗碗



白入夙剧照


出生于1988年的烟台姑娘白入夙是青岛京剧院的工张派青衣演员,今年获得第六届山东戏曲红梅大赛一等奖。

学艺之初,特别苦特别难

    白入夙的父亲也是京剧演员,她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听录音学习的时候,她也跟着听,就这样,她也慢慢喜欢上了京剧。于是,白入夙从2001年开始打基础,2002年考上烟台艺术学校,正式开始了学艺之路。而在艺校学艺的这段时间,也是白入夙认为最苦的阶段,“首先要基本功,和练舞蹈一样,要下腰、扳腿,更难的是还要学唱腔、表演。每天起早喊嗓子,跑圆场,一跑就是几十圈,没有音乐,也没有人跟你说话,很枯燥、很乏味。另外,中专学习的时候,我是插班生,别人都有一定基础,六七个人跟一个老师,老师顾不上我,我就自学,别人毕业后,我还没毕业,老师就和我的一对一抠戏,需要我把之前学习和接触的东西都要抹掉,重新来,那个时候特别难。”白入夙说。

不演出时也天天吊嗓子

    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白入夙如愿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汇报演出时被青岛京剧院挑中,便来了青岛。如今,京剧演员不仅是她的职业,也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住在院里,每天睁开眼就能听到对面琴房的练琴和练腔声,一进入这种环境,就会感到舒服,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白入夙没有演出的时候,也会每天练练嗓子,“我是文戏演员,以唱腔为主,有空就吊吊嗓子,跑跑圆场,走走台步,背背戏词。每天练嗓子,让嗓子保持开的状态,上台就会自如一些。”

    这个国庆假期,青岛京剧院的演出排得满满的,白入夙每天都要排练和演出,“衣服晾了三天都没收,锅碗瓢盆也没时间刷。” 

不希望自家孩子学戏

    作为京剧传承者,白入夙可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学习京剧,“他如果真的很喜欢,我会尊重他,但不会刻意把他往这道上领。从小到大走过来,我知道干这行有多苦,所以,不想让孩子再吃这个苦。”尽管如此,但白入夙自己却希望能在京剧演员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人往高处走,我会永远想着更好,给京剧院争得荣誉。”

    对于京剧的现状,白入夙认为已经出现观众断层,“现在看演出的大部分还是老年人,年轻人少,虽然院里通过进校园、惠民演出等形式进行普及,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京剧,但我们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希望京剧这一国粹艺术能够得到更多扶持与帮助下。” 记者 王超


王馨仪    在选择还是京剧


王馨仪剧照

青岛京剧院的梅派青衣演员王馨仪是出生于1989年的天津姑娘,今年获得第六届山东戏曲红梅大赛一等奖。

考上大学后曾打“退堂鼓” 

    王馨仪6岁进天津艺术学校,一呆就是10年,“学京剧是因为我外公外婆喜欢,天津的戏曲氛围不错,外公外婆年轻时,去看梅葆玖老师的演出,都买站票、挂票那种,特别迷。”王馨仪说。

    2006年,王馨仪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那时,王馨仪有过打“退堂鼓”的想法,“虽然考上了,但我回家对家里人表现得很不高兴,我说我学了10多年了,不想继续学了。因为那时光学没演出,一直重复做着一件事,太枯燥了。可是上大学后,发现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竞争心理促使自己不断努力,而且可以对唱法和表演进行深入研究,觉得挺有意思,想法从那以后开始转变。”

珍惜平台更加刻苦练功

毕业后,虽然京津沪是京剧院团很多,但王馨仪还是选择了青岛京剧院,王馨仪表示这是因为京津沪的院团很多都论资排辈,青岛京剧院注重培养青年演员,自己有锻炼的机会。

    剧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王馨仪本身也非常刻苦,“作为文戏演员,我每天都要练习唱功,长时间反复磨合,才能把唱念做打糅到一起。演出一部戏之前,对词、对戏就要两遍以上。一部新戏,第一次演就希望不要出错,演第二遍,第三遍就会带上自己的情感,唱戏是越熟,就会发挥得更多,可以说每次都不一样,而且每次下来都要总结,比如情绪表达,唱的时寸、劲头等。然后台下再磨合,下次就会提高。”王馨仪说。

现在是继承,20年后再传承

    来青岛6年了,王馨仪每年有近百场演出,大部分生活就是早上排练,晚上演出,这让她回家时间也越来越少,“妈妈现在都放弃我了。”虽然辛苦,但如果让她回到小时候再选择一次,王馨仪表示她只会选两条路,“一条再重新好好学学京剧,小时候玩心大,现在就觉得时间不够用,后悔当初有些地方还没学好。再就是学英语。”

    不过,王馨仪也直言,做京剧演员这行,自己付出的和自己得到的不太成正比,“现在涨工资了,还好点。”王馨仪笑着说,“其实,坚持不全为挣钱养家,观众的掌声和赞许,才是我最大的满足,因为我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回报。”

    王馨仪认为,对自己来讲,说传承京剧还有点早,”我现在是继承,几百部戏,想继承都继承不过来,我觉得得先学得差不多了,才能去发展。我可能再过20年才能做传承的事。如今,我只能去影响周围的人去了解京剧,我会经常发朋友圈,多宣传京剧,希望大家走进剧场看戏。其实,现在演出票价很低,院团就是想鼓励大家进剧场看戏。”王馨仪说。

拜梅先生为师增加动力

    去年10月份,王馨仪有幸成为京剧大师梅葆玖的最后的徒弟,“上了梅派班,主要是王志怡老师代课,梅老师验收,再提些指导性的意见。今年1月,梅老师到青岛验收,第一次在京剧院看我演出,那是一次内部演出。梅老师很严谨,注重细节,他必须觉得这个戏成熟完整了,才能带给观众,他收徒弟也一样,也要看人、看条件,不能图名利。 ”王馨仪坦言,拜师梅葆玖,让自己有了很大压力,但也是动力,“我以前上台唱戏是代表自己,现在报幕,有了梅老师徒弟的这个衔,唱戏就不是自己的事了,压力就大了,以前可以劝劝自己,现在就不行,时刻都得准备好,上台就不能出错。所以,许多人问我拜梅老师学了什么,其实不光学的是技巧,主要是给了自己动力。”记者 王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