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汉代陶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其精品是海内外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的宠儿。巴蜀汉代陶俑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内涵丰富,如公众熟知的大尺寸陶马、说唱俑、乐舞俑、陶辟邪、陶摇钱树座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民俗考古和雕塑、美术、服饰艺术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国内精品巴蜀汉陶收藏,除见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院、成都市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等国有大馆之外,民间收藏的数量和质量亦不可小觑。联盟资深会员,重庆著名藏家——陈聪先生,钟情古陶收藏多年,所藏巴蜀陶俑系列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还原汉代四川农耕文明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形象资料,更为艺术收藏者带来一份质朴纯真的心灵感悟。巴蜀汉代陶塑承载的,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些千年定格的笑容里,包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真正爱陶之人,都是淡泊名利的君子。能闲世人所忙者,方能忙世人所闲。本辑选录陈聪先生收藏部分巴蜀汉代陶俑精品,作为《联盟精华》第167期,特此推介,以飨同好。 东汉 陶俑头一组 每次与巴蜀汉俑面对,我都自惭形秽。 汉俑的面容,安乐祥和,看不到一丝苦难,绝无矫饰。如此干净的笑,同时代别处少见。这让我着迷并困惑。有人说,这样的喜乐当源自生活富足。但彼时天府之国的富,也只是相对,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毕竟悲喜都不只是由贫富决定的。 汉代治丧“事死如事生”。拙以为,这话应该说的是“器用如生时”。那时的人坚信死后会重生。陪葬品所承载的,更多是对天国生活的想象。想象中的生活,水准与现实当有天壤之别。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汉代是一个生不如死的时代。所以,巴蜀汉俑的笑,是超现实的。 东汉 红陶骑羊升仙树座
王莽???之变后,中国制陶中心由洛阳迁移到成都。这一迁移,将巴蜀汉俑造就为中国雕塑史上的一座高峰。这座高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充满奇幻。艺术是时代风貌的投射。主导汉代巴蜀三观的,是黄老修仙升天梦想和早期佛教转世轮回说。 艺术一旦遭遇宗教,就插上了翅膀。汉代巴蜀陶塑负载信息量最大者,当推升仙树(俗称摇钱树)座。 东汉 红陶骑羊跨界升仙树座
食色二性,是所有动物的共同本性。汉代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能充分保障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所以,锦衣玉食、子嗣环绕、花天酒地的生活,是那时对死后进入天国的最大向往。巴蜀汉俑表现的,正是这一主题。 食有鱼,是口福。食有余,是愿景。能生,是本事;会养,是幸福。 西汉 灰陶手塑捕鱼剖鱼俑
人与其它动物组最大的区别,在于精神诉求,当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后,过于强调食色二性,不是返璞归真,而是退化。 最能体现精神诉求的,当然是艺术。由是,伎乐俑成为巴蜀汉俑的大项。 东汉 吹箫吹尺八俑一组
人对来生的想象,终逃不过现实的投射。天上人间之乐,无非是更好的吃穿受用。巴蜀地区汉时社会相对稳定,地主庄园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土豪家中多有门客常住,秩序由部曲(类似劳动作战兼顾的民兵)维持。这在俑的身上都有体现。 东汉 灰陶簪花仕女俑
犬与马,既是狩猎、运输的助手,也是不可或缺的武备,更是速度的象征。汉代的人对它们有着无以复加的喜爱。 东汉 红陶猎犬
巴蜀汉代陶塑承载的,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些千年定格的笑容里,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拙以为,真正爱陶之人,都是淡泊名利的君子。能闲世人所忙者,方能忙世人所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