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镇里的放贷人「有故事的人」

 汉青的马甲 2016-10-12

>>>> 人人都有故事,

这是[有故事的人]发表的第489个故事



图文无关


乡镇里的放贷人

杨祖如



杨叔正在楼下帮我爸修车,我妈把他叫到楼上,说找他有事。


我看到杨叔随我妈上了楼,然后我妈递给他一个布袋子。


'这是军子上次借的钱,如今也联系不上他,我这边替他还了吧。'


1


军子是我妈的亲侄子。大概三年前,他凑钱买小卡车在镇上拉货,我爸出面从杨叔那儿给他借了几万块钱,一分八厘的利息。后来他做生意失败,举家去了上海打工,不提还钱的事。那一年年叠加的利息看得我妈心惊肉跳,不得已自己掏腰包还了。


杨叔显得极不好意思,犹犹豫豫说:'这本来是军子欠的钱……'


我妈坚持把钱给他,'谁让我们是担保人呢。你还少收了那么多利息,我和孩子爸都觉得不好意思呢。'


杨叔是我爸还没出'五服'的兄弟,平时走街串巷收废品,春秋忙碌的季节,在我爸农机修理铺帮忙。他平时对外放贷款,利息几乎都是两分钱朝上跑。只因为跟我爸关系近,而且我爸在远亲近邻中又有很高的诚信度,所以我爸出面借钱,一般利息都不会高于两分钱。


我对杨叔不熟悉,印象中他好像一年到头都穿着脏兮兮的中山装,把超长的袖子拢起来,特别不利索,油乎乎的头发贴着头皮,看起来蔫蔫儿地。


有一次,我妈拾掇出一堆衣服送给杨叔,我惊叹不已:'我杨叔好歹也是一个放高利贷的有钱人,怎么一点都不讲究呢,还穿我爸的旧衣服!?'


我妈见怪不怪:'这几年,你杨叔身上穿的衣服,几乎都是你爸的。越有钱的人约懂得节约。'


2


也就是从那会儿起,我知道杨叔这个不起眼的中年大叔,其实是村里少有的百万富翁。


当然,'百万'现金在城里甚至连全款房子也买不起,但若是农村人手里有个百把几十万,那就是一顶一的有钱人了!这些钱以高利贷形式放出去,平均收两分钱的利息,一年下来能挣20万!可比一般工薪族的薪水高多了!而且农村消费低,购买力无形中又翻一倍!


当然,即便这种放贷形式是基于熟人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每笔放出去的钱,都能安全收回来,像我爸妈那样爽直的人毕竟很少。


杨叔曾经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客户',说好的还账,可是每次去拿钱,他都会吃闭门羹。他一连跑了五趟未果,干脆直接去了担保人家。


那担保人也不想被烂账沾了骚气,死皮赖脸地说:'他一天不还钱不就涨一天利息吗,你怕什么?人家又没说不还!'


话虽如此,可利滚利像滚雪球,滚到远远超出借贷人的承受范围,这账也就死了,有时候本金也难收回来。乡镇圈子小,借贷人和担保人这个'德性'不胫而走,从此他们就上了黑名单,再没有放贷人愿意跟他们接触,哪怕给的利息再高。


杨叔脾气好,出来混都是为了'求财',又不想惹是生非,只得忍气吞声,想办法从其他地方多赚点,把这个窟窿给堵上。


当然也有因为讨债而闹到法庭上的,因为手续不合规,结果也不了了之;更有闹出血光之灾的,被抓到警察局各打五十大板,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即便不是所有的本金和利息都能收回来,总体算下来,放出去一百万,一年挣个一二十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可比市面上很多理财产品的利率高多了!


杨叔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他的'原始资金'是一点点抠出来的。你若是去过他家,就知道农村人的生活可以简陋到什么程度。房子是三间平房,目测应该有二十年的房龄,推开堂屋只能看到一张颤巍巍的小木桌,本来用石灰泥过的墙面,因为年久失修也一块块剥落了,一堆堆废铜烂铁堆在犄角旮旯处。


杨叔是过惯了苦日子的人,总是能乐观地面对眼前的生活:'有吃有喝就够了,可比过去的生活好多了!'


年轻时因为家里穷,四邻八方的姑娘都不愿意嫁给杨叔,一直剩到他收废品的生意逐渐好转,杨婶也长大了--她比他小十岁--他才脱了贫、脱了单。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杨婶也是一个勤俭持家的女人,日子抠得令人咋舌。冬天里连瓶护肤霜都不舍得买,在皴裂的皮肤上涂抹一块钱一条的锭子油,勉强撑着。


杨叔有一个儿子,因为疏于教育,初中没毕业就跟着村里的年轻人去打工,一分钱没挣到,还让杨叔倒贴了不少。据说曾经在省城谈过一个对象,那姑娘管他要房子,杨叔没答应,俩人从此分道扬镳。


按照杨叔的理论,一套房子要小百十万,这么多年,钱滚钱、利滚利他才不过累积了百万,要他全部掏出来买房子?怎么可能!更何况,房子能挣几个钱,还不如留着本钱放出去,让钱生钱,才是真正的'会花钱'!


杨叔的儿子从城里回乡之后萎靡不振,整天躺在床上玩手机,杨叔每提及他,总是唉声叹气,埋怨他拎不清事实。


3


在我们那片区域,像杨叔这样放贷的人不少。


这些年,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增多,他们在城里发扬农村人不辞辛劳、省吃俭用的优良传统,存了一笔钱。春节回家找一个在当地有威望的担保人,把钱放出去,第二年过年回来'收租子',开始了最朴素的财务自由规划。


所以,要想从农村借贷,一定要提前预约,年后才能拿到钱。


其实,像我杨叔这样的'散户'都是小打小闹,连当地的'高利贷组织'都没资格入。离我家修理铺不远的山高就是其中一个大户,他把'散户'们的钱集中运作,专门放给一些急用的主,银行过桥周转、生意失败填窟窿、家里生病救命钱等等,利息更高。加上黑社会背景,他放出去的钱,收益比例更高。


说起山高,杨叔感慨不已:'山高转做这一行时,派人来找过我,我没放心上,现在……'


我安慰杨叔,'你已经挣得很多了,没必要跟他一起。'


杨叔说我年纪小不懂事,'哪儿有人嫌钱赚得多的?!更何况,背靠大树好乘凉呐!'


当然,最受放贷人欢迎的借贷人并非个人,那些有实业的老板才是挣钱的王道,比如大型米厂。两三年前,村东头靠近105国道的地方,木匠的儿子从国家贷了几百万建了一个大型米厂,留守妇女和中老年人都去他那里扛稻米包子,赚外快。所有人都知道因为老板经营不善,米厂一直亏钱。但是,从未见老板手头紧张过,因为方圆十几公里内的农民只要手头有闲钱的,都把钱送给他花。他年底只需要付他们相对于本金来说很少的利息,日子照旧过得很滋润,擦得铮亮的奔驰车经常流连于镇上各大酒店、娱乐场所。


我对杨叔说:'他明显是打着米厂的旗号骗钱的!你也有钱在里边儿吧?难道你就不知道这样很危险吗?'


杨叔讪讪地笑说:'危险什么?国家才不会允许他米厂倒闭呢,政策有补贴,就算倒闭了他还有那么一大块地呢,还得上。'


我不知道他们从哪儿得来的'国家政策',杨叔的回答倒让我想起了E租宝--一百年前的庞氏骗局在中国上演,却没有一个人看得出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谁又能确定木匠的儿子不是借着米厂的幌子,搞金融诈骗呢?跟E租宝的套路,如出一辙,只是大家能看得到他'实实在在'的米厂,被眼睛蒙蔽了而已。


杨叔自信满满,可我却杞人忧天,万一……只是到目前,杨叔的放贷生涯走得还算一帆风顺。


农村放贷人虽然很多,但是他们从不轻易借钱给别人。曾经我私下试探了一下杨叔,问他能不能借点儿钱给我,我想投资买房子,省城的房价涨得挺快的。


他还是讪讪地笑,说要跟我爸商量一下。我一听就傻眼了,我爸指定是不会同意的,在他们眼中一个没成家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社会单位,借钱给我危险性太大,万一我坑了爹,拍屁股跑了怎么办。


这时,我才发现杨叔憨笑的背后全都是套路,够我走很长一段时间的!


4


近些年,CPI以坐火箭的速度不断攀升,农民们都清楚钱放在银行就等于每年有一部分用来打水漂了,还听不到响。中国金融市场虽然品类丰富,但是他们懂得少、接触的更少,于是便出现了'乡镇放贷人'。


在乡镇,放贷几乎成了一项全民运动,不分男女老幼--孩子们甚至把自己的压岁钱也放了出去。


因为这种借贷很不规范几乎都是熟人之间的,更多的是信用和人情约束,而不是基于对风险的判断,所以隐藏着巨大的危险。我曾经跟杨叔探讨过其中的危险性,建议他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多样化,高风险高收益的要少碰,理财的最基本法则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跟杨叔一样,不懂什么理财规则、法则以及其他理论上的大道理,他们只认可一个做法:只借钱给熟人或者担保人,利息要高。


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现象不仅在我们镇上有。跟朋友们闲聊得知,它早已遍及大江南北,只是没有相关的统计学报道,无法考证有多少人、多少资金参与其中。因为每笔借出去的金额不多,政府也无从监管,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没人知道乡镇放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杨叔进这个圈子时,它就已经存在了。如今放贷的人多了,钱赚得没之前快,但是他依然没打算退出,打算把'管事'的权限一点点下放给儿子,希望他能尽快成长。


我曾经跟杨叔说,在这种放贷关系的掩盖之下,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没人情味了'。以前要是谁家有个急事需钱周转,乡里乡亲都会出手相救,现代人的来往变成了钱与钱的交流。


杨叔憨笑着说:'亲兄弟也要明算账,明明白白谈钱总比一本糊涂的感情账更好。'




作者:杨祖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