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管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兰宇兰宇 2016-10-12

作者及来源

王军,李娜,王雪锋,景邵武,杨从容,王袆,曹峰,焦文鹏,武亚晶,郭银.

中华肿瘤杂志,2016,38( 7 ): 515-520.

摘    要

目的 探讨食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分析201例食管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单纯型腺癌89例,腺棘细胞癌57例,黏液表皮样癌33例,腺样囊性癌22例。手术共清扫淋巴结2 026枚,平均清扫淋巴结10枚。分析食管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规律,筛选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 胸中段食管腺癌占全部食管腺癌患者的50.7%,胸下段占43.8%。90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44.8%(90/201)。322枚淋巴结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度为15.9%(322/2 026)。胸上段食管腺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9.1%(1/11),无中纵隔、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腺癌可发生较为广泛的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腺癌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和脉管瘤栓为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男性食管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49.1%)高于女性患者(26.3%);食管病变长度≤3 cm组、3.1~5="" cm组和="">5 cm组食管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0.4%、42.9%和65.7%;浸润深度为T1期、T2期、T3期和T4期食管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1%、36.8%、38.1%和69.4%。有脉管瘤栓者淋巴结转移率(73.9%)高于无脉管癌者(41.0%)。

结论 胸中段食管腺癌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位于胸下段,其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和转移方式与食管鳞癌相似。男性、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和有脉管瘤栓患者为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正    文

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食管腺癌发病率开始超过鳞癌成为食管癌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食管腺癌的发病率迅速增加,其发病主要与胃食管反流、Barrett食管、肥胖、吸烟和酗酒等有关。目前,我国食管癌以鳞癌为主,但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我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食管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选择2004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我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原发性食管腺癌患者201例,占我院同期食管癌手术患者的1.5%。其中男性163例,女性38例,男女比例为4.3∶1;年龄31~78岁,中位年龄62岁,年龄≥60岁118例,<>5],单纯型腺癌89例,腺棘细胞癌57例,黏液表皮样癌33例,腺样囊性癌22例;病变长度≤3 cm 54例,3.1~5 cm 77例,>5 cm 70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食管腺癌切除180例,其中主动脉弓上吻合112例,主动脉弓下吻合68例;行颈、胸、腹三切口食管腺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11例;经右胸、腹二切口食管腺癌切除10例,其中主动脉弓上吻合6例,胸膜顶吻合4例。根据2009年国际抗癌联盟第7版食管癌国际TNM分期标准,T1期28例,T2期38例,T3期63例,T4期72例;术后淋巴结阳性90例,阴性111例;有脉管瘤栓23例,无脉管瘤栓178例。

2.淋巴结转移定义及分区:

按照美国胸科协会胸内淋巴结分区标准对手术清扫淋巴结进行分区,淋巴结转移率=(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的例数/总例数)×100%,淋巴结转移度=(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数/清扫淋巴结总数)×100%。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结    果

1.淋巴结转移情况:

201例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90例,淋巴结转移率为44.8%(90/201)。手术共清扫淋巴结2 026枚,每例患者淋巴结清扫5~33枚,平均清扫淋巴结10枚;其中322枚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度为15.9%(322/2 026)。

2.不同病变部位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胸上段食管腺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分别为9.1%和6.7%,以2、4区最为多见;无中纵隔、下纵隔及腹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分布较为广泛,其上、中、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9%、26.5%、24.5%和34.3%,转移度分别为31.6%、11.8%、13.5%和18.8%。胸下段食管腺癌以下行性转移为主,中纵隔、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19.3%和70.5%,转移度分别为1.5%、10.9%和33.7%,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不同部位食管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度见表1表2


3.不同T分期食管腺癌患者的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

T1+T2期食管腺癌上、中、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1%、10.6%、9.1%和25.8%,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26.3%、4.7%、4.9%和13.2%;T3+T4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2%、17.0%、26.7%和59.3%,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12.5%、10.0%、15.0%和30.4%。不同T分期食管腺癌的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见表3表4


4.影响食管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病变部位、病变长度、浸润深度、病理类型、脉管瘤栓与食管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均有关(均P<>表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和脉管瘤栓为食管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表6)。


讨    论

食管腺癌在国内是一种较少见的食管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远低于食管鳞癌。近年来,国内食管腺癌发病率有所增加,但由于我国食管癌发病因素与西方国家不尽相同,食管腺癌发病部位与西方国家也有所不同,我国食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状况、预后影响因素以及规范化治疗等均缺乏临床数据积累。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食管腺癌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3~4∶1。本研究显示,男女比例为4.3∶1,与流行病学资料相符,但高于国内大宗病例报道的食管鳞癌的男女发病比例1.98∶1。从总体发病情况来看,我院10年来食管腺癌所占比例仅为我院同期手术切除原发性食管癌的1.5%左右。一般认为,原发性食管腺癌的组织来源有3种,即食管本身的黏液腺、异位的胃黏膜和食管下段的柱状上皮(Barrett食管),其中后两种多发生于食管下段。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的关系最初是由Naef等在1975年首次提出的,西方学者多认为,Barrett食管是原发性食管腺癌的主要病因,而且9%~54%的食管腺癌位于食管下段。本组患者中,食管腺癌最主要好发部位在胸中段,占全部患者的50.7%;而下段患者亦较多,占43.8%,这与陈建华等和朱文亮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均认为食管腺癌好发部位为食管中、下段,其发病高危因素为吸烟、饮酒、胃食管返流以及肥胖等。

目前,国内关于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报道较为少见。王永岗等报道,106例原发性食管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50.0%。陈建华等分析了105例原发性食管腺癌,其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分别为50.5%和21.6%。本组201例手术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4.8%(90/201),淋巴结转移度为15.9%(322/2 026),略低于陈建华等研究结果,可能与我院多采用经左胸单切口食管胃吻合术,淋巴结清扫数目较少(平均清扫10枚淋巴结)有关,而美国癌症联合会建议食管癌手术清扫淋巴结总数应不少于12枚。本研究显示,胸上段食管腺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9.1%(1/11),无中纵隔、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腺癌呈上、下双向转移,且较为广泛和弥散;胸下段食管腺癌中纵隔、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3/88)、19.3%(17/88)和70.5%(62/88),未见上纵隔淋巴结转移,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模式较为相似。目前,我院食管癌多采用左胸单切口手术,对淋巴结清扫相对有限,尤其是上纵隔区域,因此,本研究结果对食管腺癌淋巴转移规律的研究存在一定欠缺,尚不能反映淋巴结转移的全貌。

Yang等认为,男性食管腺癌的发生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Bohanes等研究了13 603例转移性食管癌和26 848例局部区域性食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55岁的局部区域性食管癌以及<>本研究显示,男性食管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49.1%,高于女性患者的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食管腺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且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胸上段、中段、下段食管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1%、38.2%和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胸下段食管腺癌似乎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张逊等研究了121例食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随着肿瘤对食管壁浸润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平均淋巴结转移数和>4枚淋巴结转移的比例逐渐增加。Siewert等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亦逐渐增加,其中T1期淋巴结转移率为17.2%(11/64),T2期为68.6%(48/70),T3期为80.8%(84/104),T4期为92.6%(25/27),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显示浸润深度为T1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1%,T4期淋巴结转移率已高达69.4%,与食管黏膜深层有丰富的沿食管纵轴排列的淋巴管网,其侧枝斜穿食管肌层,并与肌层外纤维膜的纵行淋巴管汇通这一解剖学特点相符合。有研究显示,肿瘤长度越长,淋巴结转移率越高。本研究显示,病变长度≤3 cm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0.4%,>5 cm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5.7%,说明对于食管腺癌,病变长度越长,淋巴结转移率越高。有研究显示,不同食管病变长度的淋巴结转移率无差异。

马明全等研究显示,食管腺样囊性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预后欠佳。而杜艳等认为,食管腺样囊性癌生物学恶性程度低,侵袭性不强,预后较好。原和平和丁悌研究显示,腺样囊性癌、腺鳞(棘)癌的生物学特性与食管鳞癌相似,其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均低于食管单纯型腺癌。本研究显示,不同病理类型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率有差异,单纯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为56.2%,而黏液表皮样癌、腺棘细胞癌和腺样囊性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5%、40.4%和9.1%(χ2=17.111,P=0.001),其中腺样囊性癌淋巴结转移率最低。原发性食管腺样囊性癌较罕见,多认为起源于食管黏膜下的腺体,但本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腺癌病理亚型不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多数研究显示,除浸润深度及病变长度外,脉管内瘤栓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有学者研究了459例贲门癌术后患者(其中包括180例食管下段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脉管癌栓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为食管下段腺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本研究亦显示,有脉管瘤栓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3.9%,明显高于无脉管瘤栓者的41.0%;多因素分析也显示,有无脉管瘤栓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说明肿瘤细胞突破食管黏膜上皮后,累及淋巴管,一旦瘤栓形成并停留,会导致更多的淋巴结转移。

综上所述胸中段食管腺癌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位于胸下段,其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以及转移方式与食管鳞癌相似。男性患者、病变长度越长、浸润深度越深和脉管瘤栓食管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风险较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