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弹子石 (上)

 修心and慎行 2016-10-12

话说弹子石,就是弹子石的人用图片和文字述说弹子石的街道,企事业的现状;述说弹子石的人和发生的事。

弹子石在长江南岸,与朝天门隔江而望,上接野猫溪,下连窍角沱、大佛寺。 关于弹子石的来历,民间传闻不少,主要有二:一说,大禹治水归里,见涂山氏与巨石融为一体,长屹南滨江边,大禹伫立呼归石上,声声呼唤涂山氏,情呼恸天地,巨石应声开,石开子出,子名“启”,为夏启,此地,因得名“诞子石”。几经衍变,讹传为“弹子石”;又说,弹子石江边,原有三尊巨形柱石,支撑着一圆形巨石,因其形似“弹子”,故名弹子石。后来,巨石遭雷击爆毁,石虽不存,名却留传下来。 总之,不只是弹子石的名富有传奇色彩,弹子石还产生过许多传奇的人和事。

街 道 篇

据史书记载,宋明时期的弹子石大多为荒山田野,清乾隆年间才形成码头。上世纪初,弹子石是江南有名的水码头,与黄葛渡、海棠溪、龙门浩、玄坛庙齐名,有南岸“五渡口”之称。弹子石是街名亦是地名,原是巴县的一个乡,下属有五挂保、升平保、石桥保、窍角保、大佛保、天神保、老鹰保、福安保、中窟保等九个保。联合公所一直设在弹子石正衙。 下面主要说说石桥、裕华街、弹新街、大佛段、惠工村、窍角沱、王家沱、卫国路、大佛寺等村段的现状及人和事……

一、石桥村

弹子石百货商店

石桥五一商场

弹子石光彩楼

光彩楼底楼一角

这是光彩楼底层,以前是通间大屋,现在被隔成了若干单房,且阴暗脏乱。 九十年代初,这里是弹子石最热闹的地段,远近闻名的《大世界》OK厅就设在这里。弹子石的玩家们都爱光顾此地。经营《大世界》的老板姓刘,原是弹子石某纺织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刘先生当时只有三十出头,办事踏实、认真,头脑灵活,深受领导赏识,曾被借到厂三产业办公室工作。当时“三产办”设想到云南边境瑞丽拓展商贸,采取租(购)地,学习深圳经验,借鸡下蛋,建房打造边贸集市,由边贸到对外贸易,把生意做到缅甸、印度。于是派刘先生到边陲小镇姐告考察。当他在姐告考察时,发现了十亩地的商机,来电请求购买,作为单位到边境拓展商贸的基地。经“三产办”领导同意,他凭着口才和社交技巧硬是从别人已签购地合同的情况下,与当地政府重新签订了购地合同。该“三 产办”领导拿着每亩5万元购地10亩的合同向厂领导作了汇报,经厂务会讨论研究,最后决定放弃此方案,另寻商机。否定的理由是:如果发生战争,企业的钱就打水漂了。就这样企业“三产办”拓展边贸的梦想破灭,随后刘先生被召回。 一气之下,刘先生下海了。凭着他的聪明才智,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他靠钱生钱,在政策许可下放贷收息,现在的身价已达数千万。搞笑的是当时由于厂长与书记有矛盾,工作互不配合,刘先生到云南瑞丽考察的几千元差旅费直到企业破产都未给予报销,可见,在企业办事有多难,在国营企业办事更难!! 六十年代初,这里是石桥正街的一段,非常热闹,有百货商店、油辣铺……,记得拍电影《烈火中永生》时,华子良从监獄出来买菜的许多镜头,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弹子石小学

这是弹子石小学。文革前在这块地的左上方是弹子石饮食商店,店中有10多名店员,其中有个小姑娘特别引人注目,她年方十六岁,中等身材,皮肤白哲透明,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对又黑又粗的长辨披挂于双肩,一张能说会道的大嘴巴,说起话来既快又辣, 人称“辣丫头”。端菜收盘手脚利麻,脏活累活抢到干,员工及领导夸她是好店员。 “辣丫头”家住大佛段惠工村,家中除了父母,她是老大,下有四个弟弟一个厶妹,全家八口靠父亲每月67元工资生活,逄年过节,经济困难,还得向人借款维持全家生活。大人小孩穿的都是补巴衣裤,但穿戴公整干净。时隔多年至今,工友们都还记得她讲父亲“八宝衣”的故事。父亲年轻时穿的一件麻料半长大衣,经母亲的巧手破了又补,烂了又缝,整件衣服巴连巴,巴重巴,一件衣服重达六、七斤,后来由于衣服上的补巴太多,不能穿出见人了,就成了子女们儿时的被盖,视为家中之宝。 正是基于这样的家景,“辣丫头”选择了弃学从工,小学毕业就到处打工赚钱,为父母减轻负担,62年进弹子石饮食商店当学工。67年武斗升级,“辣丫头”坚守工作岗位,遭人“点水”,说她是某派的“铁杆”,嘴搅得很,被轻技校飞机大队一伙恶人抓走,受尽惨无人道的折磨,最终被残酷杀害,才21岁就与世长辞了。文革结束后,杀害“辣丫头”的凶手因欠多条人命被政府判处死刑。 “辣丫头”的母亲失去愛女,三个儿子又相继下乡当知青,成天悲哀落泪,双目视力受损,长久悲痛成疾,当外出的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她身边将尽孝时,母亲却被肺癌缠身,1973年1月病逝,年仅47岁。贤惠、善良的母亲永远活在儿女心中!!!

弹子石河街

二、弹新街

直走右转上裕华街毛巾大楼(重棉三厂家属宿舍),左转弹子石车站。'

三、裕华街

直走到南岸织布厂、弹子石老街道办。

南岸织布厂家属区。

弹子石老街道办

直走下梯坎是弹子石转盘。

毛巾大楼(重棉三厂家属宿舍)

四、大佛段正街

这是大佛段正街街口

大佛段正街街口(弹子石街道东山坪社区卫生服务站门口)到正街下卫国路菜市场路口,约百米路段,就是闻名全市的弹子石烧烤一条街。 每天下午五点钟左右,就有人陸续将塑料坐凳摆在路边,抢站烧烤摊位。每当夜幕降临时,你就能领略到烧烤一条街的风采。这儿菜品新鲜、味美价廉,吃客爆满。《袁师傅烧烤》、《杨记胖子妈烤肉》、《李歪嘴烧烤》、《胖娃烧烤》、《小瓣壳海鮮》等几十家烧烤店和烧烤摊摆设于公路两边。袁师傅的肉串、李歪嘴的魷魚、小瓣壳海鲜的爬爬虾等菜品名声在外,深受吃货们喜爱。吃完烧烤再来碗《阿亮》的凉虾,那才爽啊!有的吃客说,吃遍那么多烧烤,还是弹子石烧烤给力!想吃弹子石烧烤的朋友约起,杀来弹子石整一回,嘿麻辣、嘿霸道,准保满意!

紧接街口路段

此路口下到卫国路农贸市场,对面上坡直走1O多米有一三岔路口,左上石梯到重棉三厂幼儿园,直走到劳动村,右转下坡到弹子石电影院。

大佛段正街中段

七十年代,这条街人称“半边街”。只有半边有房,另半边是岩坎,坎下是荒坡、农田及水塘。(照片中这条街以前左边无房,右边多数是两楼一底的土木结构民房,因旧城改造,“半边街”以前的旧平房十年前已全部拆迁。) 站在路边右望斜对面有一段1O多米长的石板路,这段路是大佛段派出所下石梯走惠工村到裕华纱厂的路的一段。这段路左边无房,可与“半边街”对望,右边第一个路口上十多步石梯就是惠工村上公房。若不上梯直走第二个路口上几步石梯就是惠工村下公房。(惠工村上下公房是解放前裕华纱厂的单工宿舍,解放后统称公房,都是居住的裕华纱厂的职工和家属。) 从惠工村下公房出来下石梯对面,路边有一幢吊脚楼房,两层一底,穿斗木板式结构。楼房的左边参差不齐地排列着十多间类似的房子,楼房的右边无房,是七、八米高的崖坎。楼房底脚右面有一防空洞。惠工村上公房和下公房的小伙伴们常到洞里藏猫。 路边吊脚楼住的是从湖北武汉武昌迁来重庆的一大户人家,当家人姓伍,一个留长胡子的老头儿。此老头平时对人谦和,很少言语,但给人第一印象有修养,气质好。听大人们说,伍老头是派出所的管制对象,历史有问题。小孩不懂历史,听大人说老头有历史问题,就真的觉得老头有问题,谦和是伪装,少言是害怕,越看越觉得老头问题严重!后来中央领导派人来探望伍老先生,才知伍老头全名叫伍修普,是党国栋梁之亲戚。他的亲哥哥就是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 文革后,伍老先生平反,历史问题没有了。再看他,人谦和了,修养、气质又好了。 在惠工村下公房住的裕华厂的工人上班,下石梯,右走1O米左右进石墙第一方门,入裕华二里大仙庙,下坡走石板阶梯路进裕华厂后山门上班。也可弃第一方门不入,而沿石板路直下1O几米路入第二方门,进裕华三里后,沿石板路石梯直下再入第三个方门进二里左转,顺着三、四米宽的阶梯石板路直下进裕华纱厂后山门上班。 在石墙第二方门处有一十字路口,右走进裕华三里,直走入大有巷下窍角沱,左下石梯直走1O米左右,右转是曾家院子,传说大院里的人是晚清名臣,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的远亲。

右边第一房以前是大佛段邮政所。

大佛段正街139至156号路段。

大彿段正街231到252号路段。

大佛段正街106号到282号这四、五百米的地段,是南岸弹子石最繁华兴旺的街市。集市的品种应有尽有,蔬菜、水果、小吃、鸡、鸭、魚、肉、蛋、五金、小家电、刀具、医疗保健器材、服装、花草、中草药……数不胜数。 街市店铺林立,食店、茶馆、糕点坊、活禽铺、理发店、诊所、药店以及走江湖卖打药的、扎火罐的等百肆杂陈,还有水果摊、菜摊、干货摊和地摊密集。每天除当地的居民还有主城其它地区慕名来到这里的购物者。 川流不息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参差不齐的店铺以及小贩们的叫卖声、购物者口里吐出来的话语,构成了一幅乡土气息浓郁的长卷风俗画,人称新版《清明上河图》。(请群友及网民火速前住观赏,不久此街市将永远消失!大佛段街市属百曰场,天天都可观赏!)

大佛段正街138号

此房对面有路口下柿子沟,别看它破烂不堪,八十年代初,此处曾辉煌过。杨氏四兄妹,杨老三靠划黄鱔卖而成了弹子石最早的万元户。 此房向弹子石方向平移10多米处,有一平房住有一李氏人家,兄弟三人到广阔天地务农,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七十年代末,三兄弟返城后,就在自家住房设店,做起了烟熏鹅生意。当时制作烟熏鹅没有现在这些先进设备,就是将鲜鹅宰杀,去毛除去内脏洗净,然后卤制取出挂在铁杆架上,再用燃气喷火枪将每只鹅用火喷烧,直至鹅皮脆黄,鹅油浸出为止,烟熏鹅就制作好了。由于烟熏鹅皮脆肉嫩,口感又好,价廉物美,颇受顾客喜爱,生意兴隆。李氏兄弟后来在四川、湖北又开起了烟熏鹅连锁店,不几年就成了弹子石最先富起来的人。

大佛段正街226号

大佛段正街226号就是《叶小包》食店,店面不大。《叶小包》食店 的小笼包子,是弹子石地区的名小吃。老板经营独特,小包只卖上午半天,下午关门,长久如此,已经营二十多年,常有吃客爆满,排队买包的盛况。

大佛段正街街尾 (34O号)

大佛段派出所旧址。

到窍中、大佛段小学路口。

大佛段有这样一个女孩,聪明好学,品学兼优,6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市一所重点中学。69年2月到农村插队落户,她身高一米七左右,浓眉大眼,行走如飞,挑抬不让须眉,深受村民赞许。正是这样一个好姑娘,在农村当知青摊上烦心事,被农村干部欺骗,致使精神失常,后办病残返城。回家后,疯病时反时复,发病时,两眼发出兰光,摔物叫骂,骂声极富穿透力,隔条街都能听见,路人只要听见叫骂声、物碎声,晓得女孩又犯病了,不得不绕道而行。再后来,母亲单位落实老工人政策,将她招收进厂,安排在后勤部门做点杂活,这样,既解决了老工人的后顾之忧,又解决了女孩一辈子的生存问题。还是国企好,党的政策好啊!

东坪村水灾房(有部分是重棉三厂家属宿舍)

大佛段小学(原七一小学)

大佛段小学正门左边的东坪一村,建有两幢楼房原是纺配总厂的职工家属区。这里曾有一位董先生,他富有人生传奇,最终园梦的故事。 董先生儒雅而坚毅,为圆大学梦历尽坎坷,越挫越勇。毕业那年,考起了上海交大,但高分输给了荒谬的政审,他被拒之门外。进纺配厂后,有机会读七二一大学了,又被人贴大字报。恢复高考时,似乎又有了希望,又因政审仍未录耿,他再次与大学失之交臂。直到读完重庆大学的五年夜大,才苦尽甘来,功德圆满,最终进入了重庆最大民企的核心高层。 现董先生一家已移居澳大利亚。

弹子石中学 (原窍角沱中学)

新四村(原重棉三厂的职工家属宿舍)。

话说在新四村这个重棉三厂家属区,出过一个英雄,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吧,现在告诉你,他就是在新四村居住过多年的陈先生。 陈先生以前在车间当机修工.,因人勤快,能吃苦,工作踏实,被调厂工会任电影放映员兼司机,后因工作需要又调厂销售科开车。一次,技术科到成都办事乘坐小陈开的长安面包车,返回途中,陈先生遇车祸不该死而身亡。不少人认为他的死不是必然,不死才是必然。为啥?!看官,且不用着急,慢慢听我道来。 记得那是2OOO年4月的某一天, 某纺织厂技术科一行六人到成都办事。晚饭后,小陈开车从成都出来,晚11时左右,在壁山走马高速路段,因夜间行车灯照不明,天又下着小雨,不幸撞上了停在隧洞口不远的一辆事故车,按常理小陈最起码应向左打一盘子,就是说方向盘应往左转,这是本能,是保护自己的必然举措,然而小陈没有这样做,而是相反,右打一车盘,使车向右转,保护了副驾驶座位上的同事,小陈的车撞上了事故车,自己却被撞成重伤,到医院检查小陈内脏严重受损,经抢救数曰,终因肠壁破裂致使腹部感染死亡。小陈走了,全车人除座副驾位的同事头部前额轻伤外,其他人员安然无徉。 牺牲自己保护他人的壮举,就是英雄行为,由此称陈先生为英雄是当之无愧,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大佛段下后街,301五幢楼房。

此路口左走窍角沱中学,右上石梯直走去建设村。

此路口石梯上去右面这排平房,在七十年代初,曾有王氏三兄弟住在这里,后来,他们的父亲退休,老大顶替父亲进厂当了工人,再后来,老二与老大同在一个厂工作,而老三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国防守边疆。 七十年代未,中越关系恶化,“同志加兄弟”反目成仇。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对中国采取敌对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1979年2月17曰,邓小平吹响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号角,王家老三所在部队受命参加了自卫反击战。在短时间内,中国军队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 一个月之内,中央军委宣布撤出越南。中国军队在撤退回国的过程中,回收了此前我国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资,并沿途摧毁了越北地区的军事设施、公路、铁路、矿山等。但不幸的是,正当老三所在的边防部队在撤退回国的途中,老三被敌人的冷枪击中牺牲,后被追认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烈士。 弹子石大佛段出了英雄,也有烈士,还出现过烈属变台属的故事。 1950年10月19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1950年10月25曰,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序幕。大佛段一熊姓青年应征入伍,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参加了这场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作战的抗美援朝战争。在一次战斗中,熊先生所在的部队遭敌人围歼,尸横遍野,我军打扫战场时,未发现他的遗体,战俘人员也没有他,后组织认定为失踪,熊先生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家属成为了烈属,家门口也就挂上了革命烈属的光荣牌。 九十年代后期,海峽两岸实现“三通”,熊家母亲收到儿子家书,才知几子还活着,已在台湾安家娶妻生子的信息。原来,熊先生的部队那次遭围迁后被俘遣送到了台湾,几十年后,才与家人取得联系。后来儿子回大陸探母,母亲又到台湾探亲,这样烈属神奇般地变成了台属的故事,在弹子石大佛段广为流传。

五、惠工村

此门是惠工村进裕华二里到裕华纱厂的第一个方门。第二个方门是进三里到裕华纱厂的门,现已拆除。

设在大仙庙的水塔,此水塔一、二楼还住有人冢。

裕华纱厂原来有两个水塔,一个在建设村高坡塔山上;一个在惠工村大仙庙。企业的水厂制水除工业用水自用外,还供职工家属区及家属区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

重棉三厂大集体(窍角沱纺织厂)的家属房。

重棉三厂大集体(窍角沱纺织厂)的家属房。建于八十年代中期。当时,靠主厂的支持,大集体的领导自筹资金,在二里原犬仙庙位置,修建了两幢职工宿舍,每套建面40多平米,用来解决五百余名职工的居住问题。每户分配两名职工住宿。随着职工结婚、生子,就衍生成两家人住一套房的格局,两家供用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这样入室两家人、40多平米的企业职工家属房你见过几处?全市绝无仅有!

六、窍角沱

裕华纱厂运输门

袼华纱厂围墙 (窍角沱1号裕华纱厂)

朋友,你还记得这是什么地方吗?你还记得国务院总理朱鎔基来窍角沱去过的企业吗?你还记得那个过去从武汉迁来重庆的裕华纱厂,后来的重庆第三棉纺织厂吗? 我们在那里工作生活了几十年,2005年,说没就没了! 一个曾经的国营大型企业,拥有职工家属二、三万。有婴儿室、幼儿园、子弟学校(中、小学)、职工食堂、招待所、医院、职工(家属)宿舍、俱乐部、商店、车队、码头、还有水厂…… 一应俱全,犹如一个小社会。 那些年,没有手机,更没有电脑,只有毎周一场的露天电影。那些年,车间职工三班倒,下班参加政治学习,没有奖金也无加班费,职工们只知道奉献。 又过了一些年,逐步才有了灯光球场,职工俱乐部、“革命会场”。几乎每天都有球赛、春节组织游园,每年五月有职工歌咏赛,操作技术表演,还有文艺汇演,职工都很纯真坦诚,就是一个自娱自乐的小世界。 转眼间,企业破产,职工各奔东西……十一年了,分开了才知道,也许一别就是一世,曾经的相聚都是今生的缘。一起工作生活过的朋友们,您们都还好吗?“李叔”衷心祝愿您们健康长寿!幸福快乐!!

这一楼一底的房屋,底屋就是以前的窍角沱百货商店。

由石梯直上就是大有巷。

原轻技校大门

窍角沱搬运站旧址。

窍角沱小学

七、王家沱

此房屋后面是乌龟凼。

法国水兵军营

呼归石

八、卫国路

185医院老住院部

原南岸线路器材厂大门

原纺配厂家属房(线路厂对面)

柿子沟农贸市场

地坑屋

地坑屋

所谓地坑屋,就是在公路边屋门前或左或右留一坑,入坑下石梯进的屋。卫国路农贸市场公路对面的那排民房,背后约三、四十米的一段,是三至五米高的徒坎,为了增加居住面积,有人就将徒坎改建成屋,后面进出不便,(因为背后还有一排房屋,两排房之间只有约三、四十公分间距)于是就在路边自己屋门左或右挖坑为门,下地下屋,这就是地坑屋。地坑屋下坑入一屋或两屋,上面屋有多大面积,下面地坑屋就有多大。目前这样的地坑屋宜不多见,过几天拆迁,就绝迹了,还不赶快去看看!!.

卫国路农贸市场

即将拆除的卫国路民房

九、大佛寺

在林荫中的大佛寺庙

大佛寺历史上曾经香火兴旺、佛音远扬。至迟2O世纪3O年代,大佛寺仍是殿堂庄严雄伟,亭台楼阁清幽雅致。寺中建筑有五佛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玉皇殿、毗卢阁、望江亭、僧房、念佛堂、禅堂等。寺里住着二十多名僧人,曾是重庆佛教华严学校校址,有五十多名青年僧尼在此读书习经。 大佛寺现仅存五佛殿和大佛龛。五佛殿重檐歇山式殿堂重建于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但殿中供奉的五座佛教圣像,却是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始建,距今近六百年。 五佛殿依山而立,内置凿于石壁中的五座石像。五佛殿中中央三佛像、两旁为二菩萨像。二菩萨像与三佛像显著不同:三佛面向参拜的僧众,但二菩萨却面向三佛。三佛均穿着藏式通肩袒胸长条袈裟,但二菩萨却穿的汉式交领右衽长袍。三佛头现螺髻、眉心白毫,但二菩萨却头为巾覆、眉心无点。三佛二菩萨面像粗似,均是额颊圆润、双耳垂肩。但普贤头像无右眼、文殊头像鼻子外凸鹰钩。与其它庙宇相比,五佛殿中文殊、普贤像的眼、鼻特征独一无二。

弹子石摩崖大佛(释逃牟尼石刻雕像)

五佛殿下临江石崖中凿有一高约8.5米,宽约5.5米,深约2.5米的石龛,内有一座7.5米高的释迦牟尼坐像,以及1.5高的迦叶、阿难两尊者站像。弹子石摩崖造像石刻佛像大致在公元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雕成,距今六百四十多年。

犬佛寺庙旁的居民房

庙宇对面的废旧亭子

衷心感谢您的关注,您若喜欢请点赞一下好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