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路神原来是女人?长得像孔子一个样?

 木头1018 2016-10-12


上期聊过方相的四只眼睛,今天应该好好地聊这两位开路神。


《封神演义》里的方相,就是《周礼》里的方相氏。而方弼是因为“方相”的相字有辅佐的意思,而后编出来的。根据《周礼·夏官·方相氏》:“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这位方相是一个工种,一个职务,而不是一个姓方名相的人。他的任务,是戴着黄金的四只眼的面具,拿着武器,驱赶疫鬼。这些咱们上期都简单地提到过




方相氏的驱鬼活动,一般来说有两个场合,第一个场合是在下葬的时候。走到坟地,方相氏应该先跳下去,用手里的戈在坟坑的四个角捅一捅,表示这里的恶鬼都被我赶跑了。其中一种重要的鬼叫“方良”,也写成“魍魉”、“罔两”。方相赶的就是这种鬼。


事实上今天民间也保留着类似的丧葬习俗。比如有些地方用纸钱、稻草放在坟坑里烧一下,叫“暖坑”。或者用火盆烧松香、松枝,有些地方直接是孝子下去在坟坑里躺一下。或者扔一只公鸡下去(公鸡是阳性的动物)。这些其实都是驱除坟坑内恶鬼的古代风俗的痕迹。


第二个场合就是年终的时候举行“傩祭”驱鬼。皇宫里选120个16岁以下、12岁以上的男孩子,称为“侲子”,戴着红帽子、黑衣服。跟在方相氏的后面。方相氏仍然打扮得黄金四目,蒙熊皮,拿着戈和盾。另有十二个人,扮成野兽的样子,在宫里点着火把,大声叫喊,驱逐鬼怪。


尤其是这里还记载了方相氏当时念的咒语:


  • 甲作食歹+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攬諸食咎,伯奇食夢,強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隨食觀,錯斷食巨,窮奇、騰根共食蠱。凡使十二神追惡凶,赫女軀,拉女幹,節解女肉,抽女肺腸,女不急去,後者為糧!


不用觉得看不懂,这段咒语到现在也没几个人懂。从这段古老的咒语,以及方相的阵势来看,方相并不是单打独斗,他起码还带着12只恐兽和120个小朋友。而这12只恐兽都有非常古怪的名字,比如甲作、胇胃、雄伯……每只恐兽都吃一样恶鬼。比如魅、不祥、梦(应该是噩梦)、观、蛊等。你们赶紧跑,如果不跑,就撕裂你们的肉体,肢解你们的身子,把你们统统吃掉!


这样在宫里跳闹叫唤一阵之后,就表示疫鬼已经被送出门了,然后派专人把所有的火把扔在洛水里(东汉的首都在洛阳),就表示疫鬼已经清除干净了。


应该说,这种古老的仪式,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例如安徽贵池的傩戏。假如看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其中就有一篇专门讲“贵池傩”。



贵池傩,和汉代的傩祭一样,也是迎神驱鬼的仪式。不同的是当年是官方的,而现在都是民间行为。而且一般用演戏的方式。参加的人都戴面具扮神,正和方相氏戴黄金四目的面具一样。贵池管傩戏叫“嚎啕耍戏”,正与方相氏带着小孩子到处乱嚷乱叫的性质一样。戴的面具有24位“嚎啕神”。甚至很多神庙前面都有一块碑:“本境嚎啕耍戏之神位”。其实这就说明了当代的傩戏和方相驱鬼的关系,这么多年了还没有断。这24位嚎啕神和汉代的12恐兽,不能说没有关系。



贵池傩的横匾“周官遗制”,《周官》就是《周礼》,此匾表示了它和《周礼》中记载的方相氏的关系



傩戏面具


贵池傩基本还保留了驱鬼、送鬼的环节,只是形式上有些变化。加入了很多后来的故事,比如有一个演出是“关公耍大刀”,这就是《三国演义》出现后才有的节目。尤其诡异的是,耍大刀的这位关公和普通演戏的关公不同。普通演戏的关公演完就下场,而这位关公属于有神附体,耍起来没完没了,必须有人行“送神”的仪式,把纸道具烧掉,把面具归位,请关公回去。否则他会一直舞到精疲力尽,自己还不知道。


唐宋以后,民间鬼故事越来越多。这对傩戏是好事,因为有了各种取材来源。于是大概宋代的时候,方相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出现的打鬼能手钟馗、钟馗小妹和判官等,这些都由人来装扮。


方相本来是上古巫师,他的任务就是吓鬼。您想都成了鬼了,还怕什么?那只能怕更难看的东西。于是后世的人们居然给方相编出了一个来历,说最早担任方相这个职务的人,是一个女人。这个人就是嫫母。古代著名的丑女。这个故事很有意思:


  • 话说黄帝巡游,黄帝的正妃嫘祖、次妃嫫母也跟着,不料嫘祖年老体衰,偶感风寒,在路上去世了。

  • 嫘祖的灵柩停在道边,这个时候还是史前的万古洪荒,许多恶鬼野兽经常出来活动,怎么防范呢?黄帝一扭头,看见了次妃嫫母,点手道:“美人,过来,拜托你一件事。”

  • 嫫母说:“何事?”黄帝说:“这几夜就专烦你为嫘祖夫人守灵。”

  • 嫫母说:“后宫佳丽这么多人,为何单派我一个?”

  • 黄帝说:“你这副尊容,连鬼都怕。由你守灵,可保嫘祖的灵柩万无一失。”

  • 嫫母心中大怒,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坐在嫘祖的灵前。果然过路来往的恶鬼一看,我的妈呀,这坐着一个什么东西?怎么长得比我还丑。但凡是靠近的鬼,看见嫫母,都吓得扭头就跑。

  • 黄帝一看果然奏效,但也不能让嫫母这样昼夜看着,就画了她的画像,挂在灵前,谁知一样有效。于是就管嫫母叫“防丧氏”,就是护卫灵柩的人。防、方同音。相就是画像的意思。所以也叫“方相氏”。


这个故事见道教类书《云笈七签》以及《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只要看过《西游记》的就知道,这个故事和秦琼、尉迟恭做门神的经历很相似。其实就是民间门神故事的一个变种。这真应了那个电视剧的名字:《丑女无敌》。



然而嫫母为方相的故事却相当早。例如唐代《琱玉集·丑人篇》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 嫫母,黄帝时极丑女也。锤额,形粗色黑,今之魌头是其遗像。而但有德,黄帝纳之,使训后宫。


“魌头”就是方相氏驱鬼时戴着的面具,很丑的样子。也写成“倛头”。据说孔子的脸蛋长得就像它。所以,《荀子》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看来孔圣人和嫫母一个长相,一个丑男,一个丑女!(这里我个人认为 ,钟馗小妹也能驱鬼,恐怕是与嫫母吓鬼的故事有共同的来源)



宋龚开《中山出游图》中的钟馗小妹(一说为钟馗夫人),仍然是一副丑女样子,晚期的钟馗小妹已经是美化版了。


刚才聊的都是方相的第二个用途,即驱鬼的傩祭。总的来说,虽然傩祭一直保存到了今天,但方相在这里出现得越来越少,逐渐被关公、钟馗等新生力量取代。而表演的内容,也从那些稀奇古怪的咒语,变成了《魁星踢斗》、《关公斩蔡阳》等晚近几百年才有的剧目。这个倒不奇怪,因为民间总是需要新的故事,新的人物,如果看过贫道的《西游记》聊毗沙门天王的地方就会知道:在民间故事里,新英雄替代老英雄,老英雄为新英雄作陪衬,这是千载通例。所以在《封神演义》里,方弼、方相从独当一面的大神,退化为两个无脑男,并不是稀奇事。


然而方弼方相的第一个用途:出殡的时候驱鬼,却固化了下来。原来汉代以后,人们逐渐不愿用真人扮演方相了,而是扎成纸人,也一样的蒙上面具。走的时候把它举在队伍前面。俗称开路神或者显道神。显道神也写成“险道神”,《水浒传》里有一个“险道神郁保四”,坐第105把交椅。其实没什么本事,就是扛大帅旗的,看起来威风。正因为他“身长一丈,腰阔四围”,所以叫“险道神”,暗含着恐怕有点外强中干的意思。



1919年衍圣公孔令贻出殡的方弼方相


由于这种东西个头很大,在坟场也未必烧得干净,剩的残肢断头,看上去也很恐怖,所以唐代就有了许多方相成精作怪的故事,比如《太平广记》里就记一个人叫窦不疑,本是一位将军,从不怕鬼。忽然有一天,太原东北方向(按书中说貌似就是太原动物园那个方向)闹起了鬼,据说身高两丈,见之即死。窦将军听说了,就出城去找鬼。果然看见了。他一箭射去,射中鬼身,鬼带箭就跑。跑到河岸下不见了。第二天才发现,原来是一个破败的纸方相。


这种现象就很像今天的闹鬼传说,源头往往起源于一个塑料模特或者硅胶娃娃,不知谁玩腻了丢在路旁,远看像女尸一样,于是各种传说就莫名其妙地出现了!



觉得好玩,就用您的洪荒之力转发一下吧!


用一生时间读书,并直播这个过程

作者简介:李天飞,中华书局编辑、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硕士,中华书局《西游记》校注作者,100期《李天飞讲西游》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