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受看不见的自然——佐佐木叶二的讲座笔记

 春风意境 2016-10-12

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于1947年出生于奈良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位著名的教育者和画家,哥哥是有名的诗人。1971年他于神户大学毕业后,又在大阪府立大学取得硕士学位。由于深受20世纪50~60年代大力提倡艺术景观的加勒特.爱克保的影响,佐佐木于1987年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伯克利大学学习,20世纪80~90年代新艺术运动的初期,他作为客座研究员在哈佛大学跟随现代极简主义景观大师彼得.沃克学习。在此期间,他在大阪设立了“凤”环境咨询设计研究所。这些经验为佐佐木成功迈进景观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2016中国青岛讲座的整理,感谢柳召强的。照片来自于凤环境与pwp官方网站,很多文字来源于网络,造园、瀚森景观微信文字,内容由整理者自己的修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发布者。


一、绪论:

对景观设计师来讲:没有设计的理论是空谈,没有理论的设计是盲目,如何处理好设计和理论的结合是景观设计师的使命。


景观设计就像是把科学性、物理性的环境转变为文化性存在的风景,设计这一过程是一个景观设计者的设计言论,风景也是一个空间,它具备在场景的形态里呈现的空间的个性和特性


环境和风景(景观)的区别:

环境:

物理性的环境:看到的只是结构。

风景:

从人的视角看,可以感受到环境的径深感、材质、质量、当地的历史、价值感等等。


由此便引出了景观设计追求的两个任务:

以人的视点去看,考虑人与自然环境体现着的形式和分布。

以科学的视点去看,如何规划环境。


设计要充分融合人与自然,在细节上有周至的考虑,设计灵感要来源于生活。

比如,在设计一条出门步道的景观时,会联想早上父亲上班去的时候,孩子怎样从窗户里给父亲打招呼。仔细地去想,去设身体验,再设计出来的作品一定不会差。  


佐佐木先生在学校里给学生们上课时,经常让他们每天拿出一分钟来关注一个自己喜爱的东西,并将喜爱的形状记录在心,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对自然的真正喜欢,让自己内心真正感动,设计才会有自然的灵感。 

 

二、理论结合实际项目——环境转换为风景(景观)的过程


四个方向:

(一):感受看不见的自然              Show the invisible nature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着形式      Give shape tothe relationship of man and nature

(三):表达行为                     Express the activity

(四):培育场地                     Grow a place

 

感受看不见的自然指的是把身边的环境的变化比如说风的吹拂、光阴的变化、植物颜色的变化等等因素融入到我的设计空间中,体现出场地的个性。


七宗美细节之美,季节之美,并列之美、气氛之美,材质之美,简洁之美,光影之美


这七宗美既是佐佐木自己作品的概括,也是他所理解的日本园林传统,他的项目介绍都是从传统开始的。浮世绘等日本绘画,日本书法,日本园林,日本建筑,室内及灯光都是典型的传统借鉴元素。


1.细节之美

 细节是整体的一部分,却也可以左右整体的成败,我们可以通过细节来表现空间整体的价值。无论是庭院的外部还是内部,每个细节都要花很多心思来设计。



例如日本特有的踏脚石设计,建筑和景观的交界处是大地造型的骨骼,而踏脚石是把人的身体和大地完美联系的庭院小道,通过脚底体验来感受庭院设计的意义,体现细节之美。

以上非佐佐木作品



 

2.季节之美

景观可以映衬出季节最美的瞬间,因此把季节融入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如花瓣落下的瞬间,溪水流过,花瓣因水流集中,它不是季节舍弃的褪色,而是种别样的美。
案例:日本NTD公司的前庭设计项目,旨在实现突出前景的存在感和水平面的效果的目标,佐佐木先生提出了作为景观设计师的应对方式。

该项目的概念是:端正的日本现代主义和立体几何学的导入。项目保留了原有的古树,并通过水面和草坪突出立体式的季节之美。夏天的夜晚,前庭的灯光水景(通过喷泉和路灯的照明)突出氛围。冬天的庭园,枯萎的草秆在夕阳西下中呈现出雕琢般的光影。


水面配合与草坪之间的比例,划分为10*10m的方格,从而使草坪也富有韵律感。为了表现“看不见的自然”的效果,水深只有5cm,让天空和枝叶的静态、动态都表现在水面上。


此外,室内赏樱则是日本把自然融入建筑的传统做法。为了让花像是漂浮在空中,地面采用黑色花岗岩铺装。樱花盛开之际,花瓣飘落在地面上,镜面反射的光感,拉深了视线,此时的落英不再是需要打扫的垃圾,而是将黑色的背景映衬成了一张描绘自然的画布,用一种中国水墨画般的感觉将自然抽象为艺术。

茶室建筑的街边排列的长条石,利用粗糙、平坦和黑色等不同质感元素,将不同的石材间隔铺装,把建筑和自然的距离拉得更近。

                           

3.并列之美

所谓"并列",是一种空间哲学同时也是空间手法,也就是说,多重无等级空间的并列,以差不多同时建成的桂离宫和凡尔塞宫为例,一个是同等级空间并置,另一个是严格的等级主次空间及轴线。


六本木的综合体是并列美学的经典案例,它包括住宅、办公楼等建筑。该综合体试图建立一个都市化的空间,街道和建筑在其间相互穿插,所有通道、广场都以自然为目标进行设计。综合体周围有很多大体量的建筑,为了避免景观效果被隔断,设计用绿色将地面到屋顶的景观联系起来,形成可以立体回游的景观空间。但因为大体量建筑空间易失去人性化,因此把人的游线以非对称式并列。

为了使游人的视线不发生冲撞与交错,综合体中的广场设计成椭圆形,每个人都有私人空间,从而形成都市型的户外娱乐空间,同时又是半敞开的顶面覆盖的公共空间,吸引人们走近,且参与到其中。椭圆形广场中的喷水装置由电脑控制,喷水会随着时间、光线、声音的改变产生丰富的变化。

在六本木综合体中央,有一处空中庭院,它的设计结合了日本传统的庭院景观要素,内有水田、菜园等家庭农业,又有厨房可以做菜,有时还可闲坐赏月,富有生活的情趣。


4.气氛之美

气氛之美是把看不见的自然表现出来,如投射在拉门上的影子,它把外部的氛围表现在室内,联系了室内外空间。在日本没有房间的概念,人们只用拉门或隔间来划分空间,并通过空间的相互渗透来形成“风”。

所谓"气氛",源于日本的空间组织方式,由移门所组织的空间是流动的,这种交流不仅限于内部空间,而且也存在于内部空间和开放空间,如果不是望文生义的话,气氛,是不是应理解成"流动"。普通门的开合,空间还是那个空间;拉门的开合,空间不是原来的空间了。

白雨馆——佐佐木先生的私宅,是解释气氛之美的很好案例,灵感来源于朝鲜的李朝白瓷。


在该设计中,建筑与庭院相互穿插,使自然的氛围融入到建筑空间中。同时,庭院入口处的网格门使得私人庭院与公共空间相互转化过渡。打开网格门进入玄关,可以看到列植的竹子,其后的白墙是为了映射竹影以烘托自然氛围而特地建造的。被玻璃围合的玄关空间延伸到一楼庭院,其设计如同衣服的褶皱,当富有变化的光映照在地上时能产生极佳的阴影效果。

二楼是起居室,白色的日光透过天窗照进屋内,随着室外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变化着的光影效果。在雨后的清晨,阳光透过水滴洒在墙壁上,产生斑驳的效果,好似中国的水墨画。同时,映射在墙面的水滴,形态随时间变化,在阳光下微妙地体现隐藏在自然中的造型美,带给我们新的意义,像动态的抽象画。正是因为如此,这座住宅才有了“白雨馆”这个雅致的名字。


5.材质之美

材质之美不仅限制于材质的表面美学,其实更有深刻的功能考虑,选择埼玉新都心车站“天空森林”广场的案例。

做一个完全的水平面地面是很难得,埼玉新都心车站“天空森林”广场地面一半是由排水沟构成,排水功能成为了该项目的地面设计的一部分。

因为采用大面积的排水,因此考虑到女性高跟鞋的情况,经过讨论后,项目组决定采用5毫米的排水篦子。又因为大量采用排水篦子所以开发了防抖固定系统。


6.简洁之美

简洁之美是指抛却纷繁的装饰性来确立美的表现。

十七世纪前的桂离宫中垂直线和水平线之间的组合,体现了现代的简洁之美,用材料纵横比例而构成独特的美感,当然其设计也受到了传统材料的影响。

桂离宫中众议院议长官邸属于寝殿式建筑,是日本庭院建筑中一种传统的形式:建筑坐南朝北,通过回游式空间把各个庭院联系在一起,在当时是作为葬礼使用的。

在做庭院改造时,佐佐木先生把日本传统庭院要素进行了重新设计,改造后的庭院用一条透廊连接建筑和草坪空间,把现代艺术与日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表现出大地的动态。

庭院细部设计注重保留一定的景深,从而将游人的脚步吸引进来,如院中那株被保留的鸡爪槭便由白沙包围,增添景观的深度和可赏性。地面铺装有窄、中、宽三种形式,组成通道的效果,满足其交通的功能,同时随着脚步的移动给人制造步移景异的效果,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交汇。

总的来说,用简洁的设计明确造型语言,且通过并列与重复等方式使传统与现代相互作用,从而发现或创造空间的新价值。


7.光影之美

日本有强化夜光之美的文化,例如他们用路灯柔和的阴影制造夜景的美好,通过明与暗的交织来表现朦胧的美感。


综合案例:2000年4月于日本埼玉新都心(Saitama New Urban Center)

现状条件:通过周边环境可以体现出这里是深林包围的城市,绿化非常丰富。

附近有著名的神社。

设计理念:把神社的深林律动起来、通过220棵榉树覆盖场地、做能呼吸的人工地面景观。

'榉树广场'是一座可控制植物生长的街心公园.广场在市中心铁路车场遗址上建造,有一万平方米,以'空中森林'为基本概念,在架空2米高的二层近方形的场地内,人工移植220棵榉树,在城市中心创造一片自然,这是罕见的举动,它以榉树这种自然植物景观取代了那种以建筑、广场、道路为主的市中心公共景观。
为了控制榉树的生长,使之保持理想的形状,这座广场采取了很多措施.为了限制树根扩展的范围,将土壤厚度定为1m左右.另外,在结构上将大约一公顷的广场地面划分成了10m×10m见方的不同区域,每个区域分别栽上4棵榉树.为了能够长期地保持树木形状,埋设了可观测土壤状态和根部伸展状况的检查管道,同时还设计了地下观测口。


榉树广场还制定了榉树管理人员每年122次检查树林生长状况和病虫害情况的日期.修剪和管理树木所需费用每年约为16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7万元).当然,还研究了修剪方法等,比如通过调节养分和水分等条件,保持树形的美感.埼玉县新都心管理科负责人郡司高宏表示:'不希望树木再进一步生长.估计树根顶满树坑后就会停止生长'。

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佐佐木先生曾经提出“景观环境为人所用、人与自然共生”的概念,这可以通过人与自然的对话来实现。在他的大部分作品里,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都被充分利用起来,以此增加使用者体验大自然魅力的场所和机会。伫立的块石,斑驳的树影,粼粼的水面,在四季流转变幻中,和着空气中植物的清香,带给人无法言状的感动,这也是佐佐木作品成功的法宝。



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建筑与环境除了功能、材料、物质技术等较为外在的层面,还包含文化、艺术等精神意识,及社会文脉方面的深远内涵。日本传统的枯山水园林受日本人苦行自律的性格影响,几乎摈弃了所有动态景观,也基本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

鉴于此,佐佐木先生通过对传统造园元素的提炼,结合实际情况,用现代技术及造园手法,成功地创造了具有禅意的“新和风”景观。白色的条石、散置的块石、大片的沙砾、孤植的树木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场所的潜在价值被感性捕捉,并展现在众人面前,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可以说,在他的作品中,从石材到植物材料的使用,都能看到基于日本庭园的传统技术和历史记忆的强力表现。


三、感悟 

在国内公共景观“高大上”与地产景观”骄奢淫逸不断涌现的今天,反观日本现代景观设计,更多从理解普通人出发、从认知他们周围环境的角度,使景观设计走入普通人的生活、满足普通人的需求,使园林景观成为人们心中真正想要的生活场所。


整理中很多资料照片的模糊显示出作品的时代感,也可以说这些设计的确不“”,比起我的的“新中式“”新亚洲”老的多,但如果日本现代景观是看不见的风景,而中国很多现代景观则是看得见的套路,通过感受看不见的风景,思考我们的方向,可能这就是佐佐木先生中国行最大的意义。




佐佐木先生及凤环境的作品

mainichi_inteci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