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和项羽,谁是大英雄?

 西域匠人 2016-10-12
小时候,经常听见某教授说:老百姓出身的汉高祖刘邦,是个“流氓”;贵族出身的楚霸王项羽,是个“英雄”;对这样毫无事实根据、毫无逻辑可言的说法,我表示反对、反对、强烈反对!

  我认为:在“楚汉相争”的历史中,真正的大英雄,正是汉高祖刘邦;项羽最多算一个“小鲜肉”,绝对算不上英雄。

  史书记载,项羽身高180cm+,他从小力气就特别大,四、五个人一起抬都抬不动的铜鼎,他轻轻松松就能举起来;他二十四岁起兵反秦、二十六岁称霸天下;年轻、力壮、个子高的项羽,完全就是一枚“举重冠军小鲜肉”。

  春秋战国的楚国项氏,和楚国国君同出一脉,所以,项羽的N代先祖都是楚国贵族。

  古时候,“贵族”比“老百姓”拥有的资源,要多出许多:贵族普遍有文化,所以贵族成员看上去修养很好、很有礼貌;贵族不差钱,所以贵族成员穿戴都非常的光鲜靓丽;贵族可以住很大的房子,可以享受舒适的生活条件;贵族还有许多耕地,但是他们自己不种地,而是由老百姓为他们种地,他们只管吃。

  项羽的祖父死于对秦战争,后来,秦始皇消灭了楚国,剥夺了项羽和他的族人上述全部贵族特权,因此,对于秦朝,项羽内心饱含了“国仇家恨”。

  但是,他并没有为了报“国仇家恨”而发奋钻研点儿啥。

  小时候,他的叔父项梁教他认字、写字,学了几天,项羽不学了,他说:“除了记一下姓名,写字有啥用?没有用的事,我不学。”

  他不学,项梁也没办法,只好改教他“贵族”必学的剑术;学了几天,项羽又不学了:“剑术再高明,最多只能打败一个人,没有用,要学,我就要学能打败千人、万人的本领!”

  于是,项梁又教他学兵法;项羽一接触到兵法就非常的喜欢,但喜欢归喜欢,因为他认字、写字的基本功没有学好,所以他并没有系统的把兵法学透彻,只学了个半罐水。

  后来,项梁杀了人,带着项羽到吴中躲避,因为他们有贵族身份,加上项梁很有才干,所以他们就辅助当时秦朝的会稽郡守,管理吴中的事务。

  虽然项羽没有把兵法学透彻,但他的贵族身份 + 天生神力 + 半罐水兵法,使他在吴中年龄差不多的少年子弟当中看起来,还是很出众的;在陈胜打响反秦第一枪以后,项羽马上杀掉了会稽郡守,和他的会稽郡守的侍从护卫一百多人;吴中子弟纷纷聚集到项羽、项梁身边,起义反秦。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相对于之前持续了八百年的大分裂历史时期,无疑是更加积极的、进步的,更加符合历史潮流的。

  但是,秦始皇还没有找到让天下人从观念上认同秦朝、从感情上全都融合为“秦人”的办法,他就被代表六国贵族势力的学者们,气得失去了理智,他在短期内连续做出了穷兵黩武、大兴土木等等一连串急功近利的事;这些事,让全天下的老百姓,不但没有感受到统一的好处,反而陷入了比统一以前,更加繁重的体力劳动。

  所以,在陈胜点燃了反秦的星星之火以后,全天下的人,不论“贵族”还是“老百姓”纷纷响应,反秦的烈焰,顿时便呈现出燎原之势:被秦始皇消灭的六国,一年之内全部复国,与此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自称“王公”的人带领的反秦武装。

  当时的“沛公”,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就是这样一支反秦武装的带头大哥。

  史书上说,刘邦的鼻梁长得很高;他的眉骨和“中国龙”的眉骨一样,高高的隆起;他的胡须和头发十分的茂密;他整个人看上去,很有男人味儿。而且,刘邦的身世不同凡响:他不是他爸爸生的,他是他的妈妈和一条龙生的。

  显然,刘邦的离奇身世纯属炒作;而且,这种炒作,在他起兵反秦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了;他这样炒作,并不只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他还是为了在短期内,让自己的知名度得到最大的提升;有了名,就会有人材“慕名而来”投入他的麾下,为他的反秦事业添柴加火。

  而且,刘邦这样炒作,有他许多的不得已;刘邦的爸爸妈妈,都是以种地为生的普通百姓,他们普通到连像样的名字都没有:史书记载:刘邦的爸爸叫“刘太公”,相当于现在的“刘大爷”;刘邦的妈妈叫“刘媪”,相当于现在的“刘大妈”。

  如果刘邦和项羽一样,出生在万人瞩目的贵族家庭,那么他完全无需炒作自己;毫无先天优势的“老百姓刘邦”,要和占尽先天优势的项羽,做同样的事,搞点炒作,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刘邦起兵的时候自称“沛公”,是因为他出生、成长在楚国沛县,他和项羽一样,都是楚国人;但是,刘邦这个楚国人和项羽这个楚国人,很不一样。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八百年时间里面,春秋战国的各路诸侯,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今天你把我打赢了,我割地赔款给你;明天我把你打赢了,你又割地赔款给我。

  对于诸侯们来说,他们割让的只是几座城池、几块土地,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那些被割来割去的城池和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国和家。

  那时候的老百姓,经常要面对这样的情况:今天,我们楚国被秦国打败了,我生活的这片土地被楚国割让给秦国,我就变成秦国人了,我在秦国的土地上,和秦国人结婚、生娃、过日子。明天,楚国又把秦国打败了,楚国又要把割让出去的土地收回去,我和我的家人,又跟着变回楚国人。

  而且,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爆发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战死的人,99%以上都是老百姓;所以,经过八百年的乱世,天下百姓从现实需求上、从血缘上、从感情上,都不愿意再继续做诸侯的炮灰,都不愿意再被诸侯们割来割去;大多数老百姓,都希望能够天下太平、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无奈,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劳民过度,老百姓苦不堪言;刘邦,正是出生、成长在这样一个百姓家庭 —— 现存的史料只能确定,刘邦出生的时候,沛县属于楚国,但刘邦爸爸出生的时候,沛县是否属于楚国,无法确定。

  所以,同样从事反秦事业的刘邦、项羽,对于为什么要反秦,给出的是完全不同的答案。

  史书记载,刘邦和项羽都看见过秦始皇出巡,面对同样的情景,他们两个却说了完全不同的两句话。

  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意思是:“哎呀呀!男子汉大丈夫就是要这个样子!”

  可见,对于秦始皇,刘邦是十分肯定、赞赏、羡慕的;因为从感情上,他深深的明白老百姓是多么渴望和平;他做过一段时间秦朝的泗水亭长(大于村长、小于乡长的官吏),对于秦始皇创建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度,他十分的了解,所以从理性上他也知道,秦始皇想要实施的天下一统,是可行的。

  项羽和刘邦不同,看见秦始皇出巡,项羽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意思是:“我可以取代他!”再往深处理解:“我可以消灭他!我可以代替他来管理这个天下!”

  这句话听上去十分霸气哈,正是因为这种与生俱来的霸气,项羽才会自称“西楚霸王”。他的这种“霸气”来自他心中的“国仇家恨”:他的祖父死在秦国将领手中,秦始皇消灭了楚国,剥夺了他们家传承了几百年的贵族特权,项羽认为,搞“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完全就是一个异类!他要恢复分封制,他要毁灭秦朝,他要取代秦始皇成为主宰天下的人,他要用他认为正确的方法:“分封制”去安排这个天下。

  就这样,同为楚国人的刘邦和项羽,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聚到一起、结成反秦同盟;陈胜起义失败以后,刘邦和项羽拥立楚怀王一个名字叫“熊心”的孙子,做新楚怀王;在新楚怀王的旗帜下,刘邦和项羽称兄道弟、并肩作战。

  这期间,项羽打硬仗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他的天生神力,加上他满腔为国复仇、为家泄恨的念头形成的血勇之气,让他杀秦军就像杀兔子一样随意;凡是打起来稍微有点儿吃力的硬仗,项羽立刻亲自上阵,他一个人、一匹马、一把戟,见人就杀,他每一次出手必夺一条人命;每次战役结束,按斩首数量论功行赏,项羽都是收割人头最多的那个。

  不久,项梁战死,反秦盟军遭遇挫折、士气陷入低谷;项羽率领吴中子弟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在巨鹿大败秦军;巨鹿之战,奠定了项羽在各路诸侯中的地位,从此以后,项羽称“上将军”,各路诸侯进入他的帐篷,都要跪在地上,用膝盖走到他跟前,磕头拜见。

  后来,项羽坑杀了二十多万已经投降的秦朝士兵,天下人更加惧怕他了;他还有个习惯:只要是他攻打下来的秦朝城池,他都会屠城;屠城,就是连士兵带老百姓全部杀光,杀光了他就带上城内的珠宝、美女、粮食,走人。

  当初,为了提高大家反秦的积极性,新楚怀王“熊心”和诸侯约定:最先打进关中、最先占领秦朝首都咸阳的人,就在关中称王;于是,在项羽大破秦军的同时,刘邦率领他的人马向咸阳开进。

  刘邦打仗的风格,和项羽完全不同:

  能够智取,他绝不搞武斗;

  能够招降,他也绝不搞武斗;

  能够牺牲最少的人、获得最大的胜利。他更加不会搞大规模的武斗,每攻下一座城池,他都会安抚城内百姓、收编当地秦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

  当然,刘邦也有他的毛病。

  他喜欢喝酒,反秦以前,他就喜欢在沛县的酒馆赊酒喝;

  他还好色,结婚以前,他就有一个私生子;他的爸爸刘大爷经常骂他:“二流子!身为一个农民,你一不种地、二不盖房子、三不挣钱养活老婆孩子,有几个钱,就拿出去和你那些狐朋狗友喝酒,你完全就是一个二流子!你哪里比得上你哥哥一点儿半点儿?”

  当时,经常和刘邦混在一起的,有沛县县长秘书萧何、沛县监狱典狱长曹参、吹鼓手周勃、屠夫樊哙、车夫夏侯婴等等秦朝社会底层一些杂七杂八的人,正是这些人,在反抗暴秦的滔滔大势到来以后,他们推举刘邦为“沛公”,他们鞍前马后跟随刘邦出生入死多少年,才打下大汉江山。

  因为刘邦一直都有爱喝酒、爱美女的毛病,所以,在他率军攻下咸阳城那天晚上,他决定好好奖励一下自己,他决定要睡在堆满美酒、住满美女的秦皇宫殿;张良连忙劝他:“秦皇宫不能随便睡,主公你睡了秦皇宫,就是表明你已占据了大秦宫殿、要在关中称王;虽说我们和项羽在楚怀王面前约定过,谁先进入咸阳,谁就是关中王,但是我们真的要在关中称王,也要通知项羽,要等项羽同意了,主公你在关中称王才可行。”

  考虑了一会儿,刘邦同意了,他把他从小就喜欢的美酒、美女锁在秦皇宫殿大门里面,回军营睡去了。

  刘邦就是这样一个人:老百姓出身的他,和现在我们这些老百姓一样,并没有啥多么高雅脱俗的爱好;但他能够听得进去别人的劝告、他能够Hold住自己。他毛病很多,但改得很快;他从来不会因为别人指出他的毛病而生气,只要别人说得有道理,哪怕这些有道理的话,会让他面子上很难堪,他都会真心的、虚心的接受,而且还能马上改掉自己的毛病。

  我们还可以看看,刘邦是怎么对待韩信的。

  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遇到刘邦之前,韩信原本是在项羽那里做“执戟武士”,他给项羽提了好几次军事上的建议,项羽都听不懂他说啥,不采纳他的意见;

  因为得不到赏识,韩信便投奔到刘邦阵营,萧何发现了他的才华,把他引荐给刘邦,刘邦亲自设置祭坛、举行拜将仪式,给予韩信最高的礼遇,并且还给韩信人马、钱粮,使用韩信提出的军事策略,同项羽争夺天下;如果不是刘邦冒着生命危险,牢牢牵制住项羽,韩信绝无可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收编整合到三十万大军。

  后来,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韩信率军攻下了齐国;得知这个消息,刘邦又高兴又着急,他每天都眼巴巴的盼望韩信来救援他,但他只盼来了韩信的一封信:“齐国地方大、人口多,管理起来很恼火,请主公允许我代理齐王,方便管理。”

  韩信写这封信这是啥意思?他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封我当齐王,我就来救你。”

  一个人有才华,和一个人的才华能够得到施展,完全是两回事;韩信小时候饭都吃不起,一帮地痞流氓欺负他,无缘无故让他从胯下钻过去,他只能忍气从别人胯下钻过去;因为那时候没有任何人帮他,如果他不忍气,他只有把欺负他的那个人杀了,那样他就要抵命,当时他穷得只剩下一条命了,所以他必须忍。韩信能够成为后人知道的这个韩信,完全是因为他遇到了刘邦;对于韩信,刘邦有知遇之恩、再造之德。

  可是,在他的恩人万分危急、期盼他救援的时候,韩信的态度是:“先谈好条件,我再去报恩。”

  刘邦怒了:“我们被围困在这里,天天盼他来救我们,他却想他自己称王!”听见刘邦这样说话,张良急忙在他脚背上连踩了好几下,刘邦马上脸色一变,笑着对韩信的通讯员说:“男子汉大丈夫,建立了功业,自然应该称王,既然称王,那就称齐王,何必称代理齐王?”说完,他马上亲笔写下文书,册封韩信为齐王。

  这样的自制力、应变力,需要高到什么程度的情商?

  许多人说,韩信最后被杀,是刘邦“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不仁之举;其实,凡事皆有因果,若无韩信不义之因,何来刘邦不仁之果?我认为,韩信最后横死未央宫,都是他自己zuo的。


  史书记载,关于项羽,韩信也有评语:“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韩信说,他在项羽阵营的时候,经常看见项羽亲自带着饭菜去慰问伤员,如果有将领受了伤,项羽会心疼得流眼泪,特别让人感动;但是,一到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就让人难受了,他舍不得把土地赏赐给别人,他经常把印绶揣在怀里,印绶的四个直角都磨成圆角了,他也舍不得给别人。

  而刘邦为人,向来慷慨大方,反秦之前他就毫不吝惜钱财;反秦以后更是,只要有功,他必行赏;而且他感念恩情,连以前在沛县对他有过举手之劳的帮助的人,他都封侯报答。

  进入关中以后,刘邦一路安抚百姓、废除秦朝苛政,只和百姓“约法三章”;秦王子婴向他投降,别人劝他杀掉子婴,他也没有杀。

  而后来项羽进入关中,不但不安抚百姓,还一路滥杀乱抢,项羽杀死投了降的秦王子婴,他把秦皇宫内的金银珠宝美女,全部打包装车运走,然后他放起一把大火,把天下百姓耗费了无数血汗才建成的阿房宫,烧了个精光。

  至此,项羽的“国仇家恨”算是全都报了,作为诸侯必须“膝行”拜见的“上将军”,他以天下霸主自居,主持分封天下土地;可是,他不是按战功大小进行分封,而是按诸侯和他的关系、按他个人的喜好,把天下分成十八个国家:肥美富饶的土地,他就分给和他亲近的人;贫瘠蛮荒的土地,他就分给和他疏远的人;他给自己分了原楚国最大、最平坦的一块土地,建都彭城,自称“西楚霸王”。

  新楚怀王和各路诸侯“谁先进入关中,谁就在关中称王”的约定,被霸王项羽撕毁,在项羽分封天下以后不久,他就暗中命令九江王英布把新楚怀王杀了;在这次分封中,刘邦被分到汉中,管理道路艰险得“难于上青天”的巴、蜀两地;从此,“沛公刘邦”改称“汉王刘邦”。

  按照他钟情的“分封制”安排好天下以后,项羽带上战利品准备回家。

  这时候,一个叫“韩生”的谋士向他建议:“关中四面有天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适宜滋养人口,霸王您为啥不留在关中称王?彭城四面无山,易攻难守,建都彭城绝不是一个好主意。”

  项羽十分不屑:“关中不是我的家,楚国才是我的家,我为楚国报了仇,当然要回家,你这人真没见识!荣华富贵了不回家显摆,就像大半夜穿着漂亮衣服逛街一样,谁会看得见?”

  项羽这番言论,让韩生懵圈了;项羽刚走,韩生就爆笑:“我经常听说,楚人都是‘沐猴而冠’虚有其表的傻缺,今天才知道果然是这样!”很快,韩生这话就传进项羽耳朵里了,项羽勃然大怒:“把他丢进油锅炸了!”于是,这个只图一时嘴快说了真话的韩生,被油炸而死。

  项羽就是这样蛮不讲理,不合他心意的话,不管有没有道理,他一句也听不进去;他处理事情的依据,不是合理不合理,而是合不合他的心意、顺不顺他的脾气;他这样的智商,管好自己难度都很大,让他去管天下,绝对是不可能的任务。

  所以,他必须而且只能分裂天下;所以,他顽固的要把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分封制”坚持到底;所以,他和刘邦两军对垒在鸿沟的时候,他会对刘邦说:“现在天下兵荒马乱的,不都是因为我们两个人非要争个高低吗?来来来!我们不拖累旁人,我们不群殴了,我们两个单练一把,一把定输赢!”

  刘邦回答:“我只愿意和你斗智。”

  某教授说,项羽是因为同情战死的士兵,是为了安定天下,而提出和刘邦“单练”定输赢,这完全是谬论。

  项羽不但天生就有举重冠军的体能,他还比刘邦整整年轻24岁,他邀刘邦“单练”的时候他差不多28岁,刘邦已经52岁了;就是现在的散打比赛、拳击比赛,都还有个年龄和体重的规定,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人,都不可能说刘邦不愿意和项羽“单练”,只愿意和项羽斗智,是刘邦在耍滑头。

  刘邦称帝以后,和他的大臣们开会,总结他成功的原因,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刘邦说:“谋划全局、制定战略、推演胜败,我不如张良;镇守根据地、安抚百姓、供应军粮搞后勤,我不如萧何;连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他们三个都是当今世上顶尖的人才,我能把他们三个人紧紧的团结在一起搞合作,所以我取得了胜利;而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好好合作,所以他会失败。”

  通过刘邦说的这些话,我们能够看出:刘邦深刻的了解自己,他深刻的明白自己哪里不足;一个人要做到自知,必须要跳出自己看自己,要做到跳出自己看自己,必须要把自己的观念推翻、重建、再推翻、再重建若干次,这是每一个热爱学习的人都必经的成长过程;由此可见,老百姓出身的刘邦,虽然没有贵族项羽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但是,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在现实中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他从来没有闲置过自己的脑细胞。

  因为刘邦深具“自知之明”,所以,他才能够“知人善任”。 张良、萧何、韩信这些人说的话,一般人是听不懂的,比如项羽就听不懂韩信说的啥,但是刘邦每句都能听懂,他不但能够听懂,他还能够根据他们的建议,做出合理的决策,而且,刘邦还一直在承担决策有可能失败的风险:当初在沛县起兵反秦的时候,县长秘书萧何、县典狱长曹参都比泗水亭长刘邦的职务高,但是,萧何、曹参都不敢带头造反,因为那时候他们谁也不知道,他们反秦的事业能走多远;万一造反失败,被朝廷抓了,带头的主犯是“诛九族”的大罪,而从犯,还有可能保全性命。

  刘邦就是这样一个斗智不斗勇、却又智勇双全的大英雄。

  智商欠费、情商为零的“小鲜肉”项羽,走到最后,终于被刘邦、韩信、英布、彭越等各路诸侯,重重包围在垓下。

  那天半夜,在军帐里喝闷酒的项羽,听见帐外十面埋伏的汉军军营中,四面传来楚歌;那些楚歌,唱得酒入愁肠的项羽,想家的眼泪,止不住哗啦啦的流淌;听见那些歌声,他以为他的家乡已经被刘邦占领了,他以为他家乡百姓的子侄,全都投降了刘邦,全都加入汉军的阵营,全都来围攻他来了。

  对已经被历史淘汰的“分封制”偏执的眷恋,是项羽心中最难以被推翻的观念;所以,一旦他认定楚国百姓选择了要“统一天下”的刘邦,抛弃了要“分封天下”的他,他的精神世界轰然间就塌陷了,他再也提不起勇气,组织人马去突围。

  感觉被全世界抛弃的项羽,忽然看见一直跟随他东征西讨的美人虞姬,和一直跟随他南征北战的骏马“骓”。

  悲情、伤情、难为情等等各种情绪,在他胸中翻涌,他用悲怆的嗓音,唱了一首写给自己的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听他唱完这首《垓下歌》,虞姬拔剑自刎;为了让她深爱的霸王,能够重振意气、突出重围,虞姬献出了她的生命;虞姬的死,激发出项羽最后一点霸气:他带领身边幸存的江东子弟,杀出一条血路,狂奔到乌江边上。

  望着滚滚流淌的江水,项羽想起他从小就背负在身上的国仇家恨;想起他的祖父、父亲、叔父对他进行的“要把分封制坚持到底”的洗脑;想起他从毁灭秦王朝分封天下的辉煌,到四面楚歌的凄凉;想起到了最后,只有美人虞姬和骏马“骓”才是不会抛弃他、不会欺骗他的。

  想到这里,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感觉他所经历的一切,不过只是大梦一场。

  他坚持了三十年的人生观,被刘邦推翻了;他的心累了,他承受不起失败,他消化不了这样强烈的挫败感,他再也提不起勇气活下去,他辜负了为他而死的虞姬,他挥剑自刎于乌江边上。

  有人说,虞姬为项羽而死,证明项羽是个英雄。

  我不这样看。

  人世间,很多事都有理可依、有例可据,但是爱情这件事,好多时候是不可理喻的。

  项羽死的时候才30岁,虞姬最多也就20几岁,他们正处于爱就要爱得“惊天动地、哭鬼泣神”的年龄;虽然,项羽并不是一个能够Hold住天下的大英雄;但是,作为一个“小鲜肉”,他还是很有吸引妹子的魅力的。

  司马迁只让虞姬在《史记》里面露了一次脸,马上就挥剑自刎了,关于虞姬的史料太少,她和项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实在不好考证;只能说,在爱情里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比如我说项羽有点傻,虞姬说她就是喜欢他傻,她说项羽那是萌到深处天然呆。

  虞姬妹子对爱情忠贞的态度,我表示万分敬佩;

  但我并不认为虞姬对爱情的忠贞,能够证明项羽是个“英雄”。

  一直以来,总有人拿死得悲情的项羽,来反证刘邦无情;他们经常举的是这些例子:

  项羽分封天下以后,刘邦率军攻打彭城,汉军被楚军大败、四散溃逃;当时刘邦坐在夏侯婴赶的车上,在逃跑的途中,碰到刘邦两个刚刚四、五岁大小的娃,夏侯婴把两个娃抱上马车,可是两个娃太小,他们从来没有坐过那么快的马车,他们站不稳,他们一边东摇西晃、一边大哭。

  刘邦往前看:拉车的马已经跑得疲惫不堪;往后看:楚军追杀之声惊天动地;往左右看:汉军丢盔卸甲、狼狈不堪;两个小孩哭得刘邦心烦意乱,他就用脚把两个娃踢下马车,催促夏侯婴跑快点;夏侯婴连忙停下车,抱起两个娃,让他们紧紧抱住自己的脖子,他再驾起马车、抽打疲惫的马匹疯跑;最终,才躲过项羽的追杀。

  总有人说,刘邦连自己的娃都能扔下不管,可见他是多么的无情。我只能说,这样评价刘邦的人,不是别有用心,就是真的愚蠢。

  自从在沛县杀鸡盟誓、起兵反秦那一天起,刘邦,就不仅仅只是要负责他自己那一家人的刘邦,他更是要负责追随他的将领们、士兵们的刘邦;在大败之际,如果汉军看见他们的汉王,因为要管自己的两个娃,而拖累夏侯婴跑得慢下来,汉军逃跑的脚步一定也会慢下来,汉军的军心一定会松散下来;而现在汉军看见的是他们的汉王,不管自己的儿女私情,他们的汉王要和他们同生共死,尽管刚刚打了败仗,尽管大家还在逃命,汉军士兵心里一定是非常感动的,这样的汉王,汉军士兵是心甘情愿追随他的!

  还有一次,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爸爸,他把刘大爷五花大绑拉到两军阵前,他架起一口大油锅,他威胁刘邦:“要是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炸来吃了。”

  刘邦说:“当初在楚怀王旗下,我们以兄弟相称,我们既然是兄弟,我的爸爸就是你的爸爸,如果你非要把咱们的爸爸炸了,记得分一杯羹给我。”

  刘邦比项羽大24岁,刘邦是他爸爸的第三个儿子,刘邦的爸爸至少也比刘邦大24岁,也就是说,项羽要炸刘大爷的时候,刘大爷最少都已经75岁了;他一个西楚霸王,如果真的油炸一个75岁高龄、手无缚鸡之力、连名字都没有的老头子,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而且炸了刘大爷,除了让刘邦大哭一场之外,对于战事的胜败,不但毫无影响,而且会让天下人不齿;所以,深具“妇人之仁”的项羽,最后还是没炸刘大爷。

  建立大汉王朝以后,刘邦回过一次沛县老家,和老家的乡亲们聚在一起喝酒喝高兴了,他做了一首诗: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已经威加海内、荣归故乡的刘邦,心里惦记的还是能够多得到一些镇守四方的猛士;来自社会底层、出生普通农家的他,深深的明白老百姓对于安定的渴求;他深深的明白,秦始皇未尽的统一大业,需要无数猛士、需要无数英雄,需要无数代人,去接力、去进行、去完成。

  对于他来说,他的爸爸、他的孩子、他的妻子、他的亲人们,都和他一起,融入了为老百姓“镇守四方”这件伟大的事业里面。

  至于他的家 ...... 萧何说过:“天子,以四海为家。”

  刘邦不但继承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伟大事业,还开创了两汉四百余年的政权;我们以他创建的大汉朝作为族号,我们延续至今的汉文化,刘邦做出了无可争议、不可取代的巨大贡献。

  作为一个男人也好,一个帝王也罢,刘邦,还要如何英雄?

  现在有些人很喜欢“拼爹”,他们很羡慕嫉妒像项羽一样出身“贵族”的“富二代”,这种人,往往不会追求自己能够成为富一代;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有人说,像刘邦那样天资卓越、能够完成逆袭的人,毕竟是少数;的确是少数,但是,不能因为数量少,我们就不追求;比如,刘邦做到了“正心、修身、齐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不追求能够“治国、平天下”,起码应该追求“正心、修身、齐己、齐家”吧?

  因为,只有坚持这些追求,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看完历史故事,能够坚持这些追求,正是我们看历史故事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