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童」诗人骆宾王7岁写下《咏鹅》,最终他的生死却成了千年谜团?

 闲情漫步123 2016-10-12



大诗人宋之问夜游杭州灵隐寺,清风徐来,夜色渐浓,宋之问不禁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晓,龙宫隐寂寥”两句,觉得有些困难,不知道如何接下去了。沉吟半晌仍在发呆,傍边一个老和尚看着难受,就替他续了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大惊,反复回味,觉得这两句意境绝佳简直天造地设,回头寻找老和尚,却已不见踪影。打听老僧来历,原来竟是传说多年前已死于战乱的骆宾王。此时的骆宾王已阅尽世事,心灰意冷,终于肯安定下来过生活了。不过看到这位官人为作诗发愁,别的他帮不上忙,这样的小事他却是乐意相助的。


骆宾王的前半生可用反复无常来形容。他在七岁时写下了那首妇孺皆知的咏鹅诗后,这位“神童”对他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这有时是早熟天才的致命伤,他们往往陶醉于优越感之中,根本无视世路之艰,荆棘密布,以为自己的才华就是人生坦途的通行证。这样的人就像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的孩子,处于两极之间,偏激起来愤世嫉俗,泄气后则奴颜卑膝。刚出道的骆宾王豪气千云,僵硬清高,溜须拍马之事决不屑为之,他感觉自己这样表现下去,肯定会引人注目,造成哄抢是自然而然的事。


没想到孤傲了十几年,不仅没遇到伯乐,反而人见人烦,三十几岁还是白丁一个。痛定思痛,冷酷的现实逼得他终于转过弯来,而且一转就是一百八十度。他开始上书自荐,无论大官小官,只要他认为可以帮自己一下,就会修书一封,要求对方当伯乐,给自己一个施展才干的机会。大家怀疑自己的眼睛,这是以前那个不可一世的骆宾王写的吗?他不是从不说己之长言己之善吗?现在怎么啦?为什么一点尊严都不要啦?语气如此谦卑以至于可怜巴巴近于乞讨。这样的人实在让人看不起。这样骆宾王非但没得到什么推荐,反而比以前更臭了。



(图)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可是等到他终于做了官,他才意识到自己根本就不宜于官场。写起文章他倚马千言,可尔虞我诈他绝对是低能儿。有一次还被诬陷住进了大牢,这次可把他气坏了,出狱后憋的一肚子气还没散完。几年后他找到了发泄的机会,他加入了反对武则天的叛乱,而且受命写了一篇《讨武氏檄》。这时他已是迟暮之年,唐高宗李治固然没重用他,可跟武则天没有多大关系;他和反叛者也无深交,并不是为朋友抱打不平。他之所以此时跳出来,完全就是仇视社会对自己不公而借机爆发。他已经不管是什么渠道,只要能发泄他的愤怒就算达到目的。在这篇骂武则天的檄文里,他极尽煽动之能事,辞锋锐利无比,影响了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加入了反武的队伍中来,搞臭了武则天。据说武则天看了这篇檄文,大为震惊,她想不到这样的人才居然沦落在外。这也算老骆用最特别的方式为自己上的最后一篇“自荐书”了。


据说骆宾王在兵败后为乱兵所杀,老胳膊老腿的跟着仓皇逃跑,很容易就成为刀下之鬼的。也有人说他侥幸不死,而是隐姓埋名,削发为僧,跑到灵隐寺躲了起来。本文取第二种说法,因为觉得如果让骆宾王这样的人不明不白死去,真是于心不忍;而且如果他不当和尚,这篇小文的第一段就不能用了,那样的话这篇小文写起来不免就会困难起来了。


原标题:关于骆宾王


*作者:田欣,鱼羊秘史特邀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