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今的舞蹈艺术,有创新和真正的舞评可言?

 街心舞苑 2016-10-12
舞蹈中国

读者可在本文最右下方进行评论!


一味追求创新?应该如何创新?

近年来,似乎各行各业都在寻求“创新”,舞蹈行业也不例外,那究竟“创新”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呢,有很多学者可能还没搞懂,就已经站在自己的理想国度呼吁着“创新”,这种就是典型的“造势”,生怕他人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价值,有一种怕被遗忘的心理。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其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的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不经想问,连自身的东西都还没玩明白?何来创新可言?如果没有,那么,你所谓的“创新”可能就只是“纸上谈兵”

如今正是各大扶持政策盛行的时候,各种艺术基金的扶持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工作者,其中不乏有资深艺术家及新锐。但是,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大家呈现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磨棱棱可,都是程式化套路。

也有没有“套路”的,就是前面所说的,没套路就是在追求着“创新”,那么,问题来了,“创新”的点在哪,你改变的是什么?“舞剧”为例,大多艺术作品,其实就是晚会,只是借“舞剧”的壳下了个蛋而已。之后便是程式化的创作——很多导演似乎都还没有搞明白,一部长达90分钟的艺术作品:是在讲一件事?还是在讲一些事?又或者是“以舞言事”?搞得最后留给观众的印象便是:舞美和服装很棒,音乐很好听,其他呢,并没有什么感觉。这种现象,也许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加认识到这个创作者,加深对其的印象,然后使得他/她在日后的活儿能接的更多,人民币挣的更多,仅此而已……

推翻下自己的观点,也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的存在肯定有他的价值蕴含在里面,就如同莎士比亚说的:“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现在的市场氛围就是如此,只要有项目,甭管自己能不能做好这件艺术品,先弄下来再说。然后再找一些人,把它做完,做完了,嗯,好,日后就有事情说了,谁去管它好不好,这样子出来的东西更别提“创新”了,能让人记住就不错了。走出剧场,只知道是哪个地方“演”的,谁“跳”的,谁“编”的,表达的内容一概不知,更甭提艺术价值思想性了。

舞蹈评论说的话,谁会听?

正如文化部艺术司诸迪司长所言:“要加强评论建设,树立中国舞蹈评论自身的品格。通过多层面、多维度的评论引发深入思考,正视、反思我们现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舞蹈创作、表演和评论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创作与评论的共同发展。”

舒巧老师提出:“舞蹈创作者与舞蹈评论者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二者不可或缺,应当结为‘夫妻’。创作和评论是两条腿的关系,有两条腿才能走路。“大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绪却难以自控。”这句通俗易懂的话语正戳穿了这个存在的事实。我认为现在的导演和评论家在中国舞蹈界里面,就似“仇人”和“朋友”,而非“夫妻”,如果能结成夫妻自然是好,结不成夫妻,那就只能是“朋友”“仇人”的状态。和你是朋友,私底下说建议,表面上说夸奖。如果和你是仇人,或者看主创者的身份和社会知名度,身份高,便不说真话,身份地位如果不高,那就你,使劲撕你的同时也给自己带一顶高帽子,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喜欢说真话,你爱听不听……

其实艺术评论在我了解的舞蹈圈子里面受到的重视并不是很大,简单举个例子,在国外的评论员无论职位或者大小,演出都会给予他们留一排相对来说位置较好的座位,这样方便大家可以更好的观看到这个艺术作品。而国内不一样,好的位置都是留给“路人甲”的,就连老百姓想花钱买都买不到,更不用说艺术评论员了,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再回归到这个话题,其实很多艺术评论员很想说真话,但是,在这边,没到一定地位的人如果说了真话,那么面临的就将是得罪人,就验证了前面我说的和主创团队成为了“仇人”。

又或者说,如果舞蹈界的艺术评论人员说了真话,创作者来一句:“你会编舞吗,你会跳舞吗?你过什么?创作过什么?你是何许人也?”一连串十万个问号,活生生的将想要提出来的意见给塞了回去,那么造成的后果就是,你爱演就演,我也不想说,反正说了你也不爱听,我又何必得罪人的反效果。

当然评论人员和所谓的专家点评也需好好反省下自己,自己是否真的懂?你的评论和观点有没有出处?这对于创作有没有提高的作用?这些,应该就是所要思考的问题,我相信,每个人都想自己能够得到进步,都想往好的层面上去发展。但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是,大家都喜欢“不懂装懂”?因为感觉这样倍有“面子”,但是好好想想,你的这个“懂”,在内行人看来,就像是一个“喜剧”,通俗点来说,你就是来搞笑的。所以建议在说别人好与不好的时候,做足功课,提出建设性的话题,真正对艺术创作有帮助的意见。而不是有问题出现时就在那里一味的“批评”又或者是“称赞”,这种东西太多反而会令人厌烦,更不用提“进步”和“创新”了。

如何改变现状,我有话说?

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如何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和一个人或者是一些人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我认为应该将这个作为长久以来需坚持的课题,政策扶持青年艺术工作者很好,但是这些青年艺术工作者是不是真的适合被扶持,那么,有些真正需要扶持的青年艺术工作者,政策在哪里?裙带关系没有是否就不能“雨露均沾”?

笔者人微言轻,夸夸其谈。我相信,大家都是为了这个事业在不断努力奋斗着,无论是刚从事或者是资深专家,都希望自己热爱的艺术能够给大家带来欢乐和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最重要的一点就应该是“打开山门迎客来。”

无论是谁,只要你固步自封,那么必定停滞不前,这样造成文化的遗失和老百姓的不买单,就会慢慢让我们所喜欢的舞蹈艺术回归到“原始”,这种“原始”概念指的是袁禾老师所著《中国古代舞蹈史》里面记载的:“最初,原始人跳舞,不是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是生存使然。 ”是不是应该反思:现在的中国舞蹈界是不是也开始返璞归真,只是为了生存?

图片选自电视剧《甄嬛传》剧照

特约撰稿:陈伟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