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山水间 情绘黄山松——张大千《黄山松图》赏析 古文化交流2016-08-08 “三游黄山绝顶行,年来烟雾锁清明。平生几两秋风屐,尘蜡苔痕梦里情。”这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年逾古稀之时,在他的一幅《黄山松泉》轴上留下的题画诗。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黄山美景的眷恋之情,足见这位杰出的艺术巨匠为了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而跋山涉水、不惧风霜的可贵品质。武汉博物馆也收藏了一幅张大千的《黄山松图》轴(见图),画面清新自然、淡雅秀丽,画风丰丽细润,构图层次分明,画中大量留白,空灵飘逸间,更显得山势巍峨、松木苍劲,仿若仙境,令人观之赏心悦目、心驰神往。 这幅《黄山松图》轴,纵104厘米,横40厘米,纸本设色。画面上没有过多的山岩连绵嵯峨,远景只有淡画的几峰自坐及右蜿蜒而上的山岚,山腰云遮雾绕,衬托出山岩的雄奇险峻。画轴右边有一陡峭石峰,仿若刀锯斧劈,几株松枝寄生于石,从峭壁上向下伸展,透出一种生命的坚韧。画面中间是一座与右边峰峦悬崖相对而立的山岩,绝壁之上,一棵苍劲挺拔的黄山老松挺胸屹立于山岩之巅,长长的根须裸露,扭曲盘结,深深扎进山岩石缝,气韵高雅,给人一种精神的震撼和哲理的启迪。不管枝干如何生长,那扁平的树冠上所有短而粗密的松针苍翠葳蕤,生机勃勃,而且全部向上展开,显得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发人深思。松枝最高处,有几根无叶的秃枝,在一片生命的绿中,让人强烈感受到一种震撼的力量、一种人生的体悟。 画面右上题:“范九先生方家博教,大千居士张爰大风堂下”。钤白文“大千”、“大风堂”、“大千权”,朱文“大风堂”、“蜀客”、“张爰”等印。左侧空白处,为张大千游览黄山后对黄山松的感悟所题文字,草书竖列五行,洋洋洒洒近两百字,劲拔飘逸,疏密相间,粗细有致,加上上下的印章,仿若画中一景,为画面增色不少。 张大千先生讲究“游历与读书相辅相行,名山大川熟稔于心中,胸中自有丘壑,下笔有所依据”,一生游历无数名山大川,并分别于1927、1931、1935年三次踏访黄山。对美丽神奇的黄山,他发出了“境益奇,路益险,峰下怪石无数,肖物赋形,不可名状”的由衷赞叹,并把黄山山山水水的自然风光当成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面对黄山美景,他观察细致入微,挥毫写生,画笔飘洒处,留下以黄山为素材的大量山水佳构。其中,他尤爱黄山松,在笔记中形象地描述了黄山的各种松树之态:“扰龙松怒蟠于千仞峰顶;蒲团松可坐十数人;破石松根丈余,穿于石罅……均不可寻常比也。”他将大自然的神奇美景与自己的作品融为一体,寻求的是一种山水画师法自然的哲理。 这幅《黄山松图》轴,充分显示出其青绿山水画的特点,笔墨细腻,大处粗放,细处精微。布置结构严谨,近景与远景虚实相生自然协调,云雾与树石动静交融,从中可窥见张大千先生简练而不失厚实的画风、疏淡而兼具气势磅礴的雄阔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