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为什么选择清华?”听听学霸怎么说……

 光芒照大地 2016-10-13


“在我心中,清华=优秀。”



刘云鹏,高考成绩709分,2016年高考河南省理科第一名,毕业于南阳一中,第一志愿报考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小时候,我只知道清华是国内最顶尖的大学,也因此觉得她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第一次与清华相遇,改变了我的看法。去年暑假我参加了清华的暑期学校,短短一周的时间,我心中却深深地种下了一个清华梦。从那时起,这个梦陪伴着我走过了高三的每一天,直到今天它真正的实现。


实力雄厚的科研力量,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浓厚的国际化氛围,还有那宽广美丽的校园、悠久的历史底蕴、丰富的社团活动、十九个食堂的美味饭菜……与清华初相识,了解愈多,爱得愈深。


在清华的一个晚上,刚经过暴雨冲洗,天空挂满繁星,而我在紫荆操场上有幸看到一颗流星划过夜幕。我想,也许我并不像所谓“天才”一样耀眼,更像是一颗在茫茫宇宙中孤独漂泊的石头。然而,假如有机会奔向一个更大的舞台,我便能放出全部光和热来,点亮天空。清华对我而言正是这方舞台。


选择了清华,也就选择了一份责任、选择了一份担当。清华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园子,她背后更有无数清华人积淀下来的厚重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如此校训曾激励了无数学子,也值得我为之付出自己的青春激情。未来,我将以自己的努力,为清华续写她那华丽的乐章。


 

“清华于我而言,是师者,是知己,是亲人。”


张哲,高考成绩654分,2016年高考文科全省第二名,毕业于郑州外国语学校,第一志愿报考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与金融(国际班)专业。


清华给我上的第一课,是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是选择自由而无用的个人主义,还是追求经世济民的博大情怀?清华用八个字给了我答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总是要留下点有意义的印记才好。清华告诉我,最好的印记,便是锻炼自己以造福社会。我在进入园子之前,已然如沐春风,被这种责任感熏陶,烙上清华人的印记。


高山流水,荣辱与共,这大概是知己的最佳阐释。我与清华像是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共鸣,某种联系。慧眼识龙泉,在我一无所有之时,是清华的领军人才选拔告诉我,你可以,你能行。良药苦口,在高考结束后,亦是清华告诉我,别骄傲,你要走的路还有很长。而在亲身感受了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之后,我更觉与清华志同道合、一见如故。酒逢知己千杯少,我还需砥砺前行,以期能与清华青梅煮酒,论天下英雄。


于血缘之外,“亲人”的定义,大概是最能走进人的内心的人。我难忘丁妈妈(注:清华大学河南招生组丁青青老师)对我膝伤的关心,难忘杨妈妈(注:清华大学河南招生组杨芳老师)对我外语的教导,难忘学长学姐们无私的帮助。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们所特有的亲切感,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清华这个有爱的大家庭,让我也向往成为一个充满爱的清华人。


钱钟书曾评价杨绛先生“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对于我来说,清华又何尝不是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师者,知己,亲人。或许我选择清华,正如钱杨二老一见钟情一般,命里注定,三生有幸。

 

“我想成为真正的清华人”


李莎莎,高考成绩646分,2016年高考文科第四名,毕业于扶沟高中,第一志愿报考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类(会计学)专业。


 为什么选择清华?


 “因为清华允许我选择他”,“废话只有这里才有清华自制的酸奶啊”,“李健的母校不解释”,以及“有机会住在旅游景区里为什么不呢”。


——这是我面对不同人的疑惑给出的不同回答。这样的回答可以举出很多,只是内心真正的理由是简单的“清华人”。


从并不遥远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名字,王国维、陈寅恪、闻一多是早已熟记在心的,而吴良镛、施一公这些大神的身影在互联网时代也并不陌生。无论是前辈泰斗的熠熠星光,还是当代大师的孜孜身影,他们的身上,凝聚着我对清华最初的共鸣,也正是透过他们,我看到了何为厚德载物,何为行胜于言。


参加过暑期学校,挤进了领军面试,两赴清华,除了青葱草木,荷塘波光,我回忆最多的还是我亲身遇到的那些清华人。面对一群高中生也认真讲演的老师,谈到自己的学术研究时他们的脸上总是神采飞扬。面试时听到我说“对不起老师我想不起来更多了”的老教授,会微笑鼓励说“没关系还有时间”。暑校的辅导员,陪我们暴走在八月的清华园还笑着在朋友圈炫耀自己的步数,陪我们玩幼稚的游戏又认真地说人生的道理。还有很多擦肩而过的学长学姐,身为清华人的他们脸上有着满满的憧憬、自信与坚定。


我选择在这个园子里度过青春时光,是因为我相信,在这个足够美丽厚重又足够朝气蓬勃的园子,我可以仰望并追寻一些人的身影,聆听且铭记一些人的教诲,和一群足够可爱足够有趣的人相遇,然后成为一个真正的清华人。

 


“清华是我的最佳选择”


葛霄飞,毕业于郑州一中,生物竞赛金牌保送至清华大学生命学院


小时候,我曾两次作为游客来清华园参观,深深地被她的美丽和大气所折服。当时想,如果有可能,一定要来这个园子里读书。然而当时的我,成绩平平,所以在小学和初中的开始,我一度认为“你想去北大还是去清华?”这个问题的回答者中不会有我。


初二时,我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再停留在从小学习的数学竞赛上,转而对生物学萌生了很大的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为自己长大后的身份有了新的想法——成为一名生物化学研究者。通过多方面的了解,我意识到清华大学是我本科大学的最佳选择。因为她的生命科学学院有最优秀的导师,世界一流的设备,以及和我有着相同愿望的同学。


经过大大小小的考试,我终于到了可以行使选择权的一刻,毫无疑问——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因为预科班的缘故,我在清华已经生活了近一年,现在的我,更加为当时的选择庆幸,因为清华就是我的最佳选择。

 


“在清华,我的面前有美好的生活”


王亦楠,毕业于郑州外国语学校,2016年清华大学语言类保送生考试河南省第一名,被清华大学外文系英语(世界语言与文化实验班)专业录取。


真正对清华产生一种不可磨灭的感情,是在准备保送生考试的时候。考试前夕的夜晚,我走在清华大学的路上,柔和的灯光透过树叶罅隙落在我身上,身边是匆匆行走的学生和夜跑的人们。那一瞬间,我忽然被击中了,好像终于找到了归属的地方。


我热爱文学,因而喜欢有情怀的地方。保送之后,和学长学姐有了更深的交流和了解,清华人在我心中的印象已经绝不是只有学霸,他们身上充满了正义感和人情味,有着深刻的思想和欢乐的性格。我看到他们去山区支教,看到他们在辩论会上一展风骚,看到他们为了清华的发展同心协力。忽然觉得在清华,我不会是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战斗,我的身后还有一群美好的人,我的面前还有美好的生活。



“让所有人张不开嘲笑的嘴”


刘博武,高考成绩660分,获得清华大学自强计划30分加分,毕业于上蔡县第一高中,被录取至清华大学机械类(含机械工程实验班)。


出生时护士的一个错误,导致了我右臂胸神经断裂,丧失了大部分的运动能力。六岁时,看着身边的小伙伴们陆续背起了书包,我问妈妈:“为什么不让我上学呀?”“我怕你会被别人欺负”,妈妈别过头去说道,“别人会欺负你右胳膊有残疾。”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与别人不同。我对妈妈说:“我要上学,妈妈放心,我会让所有人张不开嘲笑的嘴!”


从那时起,我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清华大学。在“读书无用论”横行的农村,我对自己承诺:“一定要考一个好大学,让人们知道上学是有出路的,而且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的捷径。”之所以选择生命科学,是因为我曾在医院看到成千上百的人在病床上呻吟,在残疾人运动会上看到运动员们矫健身姿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于是更加痛心于生命的脆弱。而清华,作为中国生命科学界的领袖,无疑是我实现梦想的最佳平台。

 

“选择清华是出于信仰”


耿耀君,高考成绩685分,毕业于新郑一中分校,第一志愿报考清华大学水利科学工程系。


自打儿时起,就听村里的大人说清华是个很牛的大学。当时甚至连大学的概念都不甚明晰,我还是怀着童稚的憧憬,暗暗树立起将来要到那里去的念头。我的小学一二年级是在村里上的,时过境迁,昔日的校园早已芳草萋萋,曾经的园丁也驾鹤西去,但老师“继续努力,将来上清华,给村里人长脸”的话语却时时萦绕耳畔。我想,这便是清华作为一种信仰在我头脑中扎根的起点。


有人说:“信仰能帮助我们内心思想的改变,拥有面对逆境的能力。”尽管起初一心追慕的清华在我心中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但她对我性格的塑造以及习惯的养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一的夏令营活动中,我获得了与梦想中的清华亲密接触的机会。步入校园的那一刻,我便意识到我根在新郑,而心的栖所在清华。

 

“一见倾心”


付嘉文,高考成绩687分,毕业于漯河高中,被录取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初识清华,是在高二暑假参加的化工夏令营。在那里,我欣赏“水木清华”木之华茂亭亭如盖、水之清澈渌渌如漪的如画风景;触摸王静安先生碑文上象征着大学学术自由、思想独立的铭记;浸润日晷上镌刻的“行胜于言”的厚重学风;向往着杨振宁、施一公教授的谆谆教诲;仰慕着无数清华学子在园子里孜孜不倦的刻苦背影……这如一颗深埋心底的种子,随着时光流逝,破土、发芽、成长,载我走向清华。


而我明白,努力是对清华最长情的告白。时间对我来说,也似乎永远不够用。但在这紧张的缝隙里,对清华的向往就成了我对未来最近,也是最为美丽与辉煌的想像。清华美丽的风景,似乎触手可及,却又似乎遥不可期。一种朦胧,我想象着自己在园子里,与同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与导师探讨问题切磋琢磨……或许正是这种朦胧的憧憬,成就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般对清华的执着。

 

“我的未来,等我定义”


李家正,高考成绩694分,毕业于商丘一高,被录取至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在高三一年里,我经历了清华大学暑校考试失利、领军人才选拔优秀名额争取失利、领军人才选拔笔试失利三次较大的挫折,但我并不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因为我坚信自己的实力,并最终凭高考裸分如愿考入清华大学。


清华暑校使我与清华园结缘。短短的五天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施一公教授的演讲。在清华求学历程中,他学习到午夜之后还在操场奔跑减压的生活令我敬佩,更让我体会到拼搏的意义。他自强不息的精神伴我挺过清华暑校考试失利的打击,助我从彷徨与自我怀疑中摆脱出来。当下的挫折难道能打倒一个深夜狂奔的硬汉吗?我以施一公先生为榜样,也希望自强不息的精神渗入我的骨髓。


清华领军人才选拔优秀名单公布了,但我榜上无名,彼时已是初夏。我曾在初春寒夜里以如火热情备战一次次模考,却换来五月暖阳下的一抹心酸与郁结。班主任的一句话为我搭上一座桥:你不再拼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在失败面前一蹶不振是懦夫的自甘堕落,我不愿做那么一个丑角,只愿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只愿最后一个多月对得起曾经的付出,只愿能见到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


高考后,自主招生考试仅以一分之差无缘面试,我的心中有失落、有遗憾、有不甘、有愤懑,临别前夜,招生组李文奇老师与我畅谈他的奋斗史,我又一次感受到清华人自强不息的风采。曾经的他不就是现在的我吗?从小城市走出来的年轻人,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带着“彼可取而代之”的豪情,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面对未来的人生,区区一场挫折不过是江河中的一道涟漪,包容天地的大海在不可见的前方召唤,但巨轮会被这吓倒吗?


 高考成绩公布,在得知自己终于可以踏入清华园的那一刻,我却出奇的平静。不是因为我对这一结果胸有成竹,而是因为经历了高三一年的风风雨雨,苦痛与欢乐早已沉淀在胸中形成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挫折与成功左右开弓将我的心打成了筛子,使我懂得留下梦想与拼搏,滤去自寻烦恼与焦躁踌躇。无论升入怎样的大学,我都无愧于心,无愧于付出的每一滴汗水。我的未来等我定义!

 

“我的心,早已属于清华”


杨旭,高考成绩694分,毕业于平舆县第一高级中学,被录取至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实验班。


我的清华情结从高中开始。高中的第一个班主任告诉我:你可以上清华。他一脸严肃,但我并不当真。我一向不主张想太多未知的事,因为未来早晚会来,何必着急呢?我只是不停地为下一次考试努力着,一切也顺其自然地发展着。


高考最后一门考完后,在喧哗的人群里,我看到了拎着提箱的父母。迷迷糊糊中,我才知道学校给我报了清华的自强计划并审核通过,要赶去北京参加初试。第一次来到首都,第一次站在清华园门前,爸要给我照张相。我不想照,因为我害怕与清华的缘分就只剩这张照片,徒增伤感。最后我还是照了,我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初试成绩出来了,没通过。虽然不太满意,但我充分发挥了健忘的优势,很快就忘了这件事,于是安心在家等高考成绩发布。6月24日,一切尘埃落定,我恍如大梦初醒,终于情定清华。后来又有其他大学的老师联系我,但我知道,我的心,早已属于清华。

 

“考上清华是我高中坚守三年的动力”


贺万里,高考成绩694分,毕业于扶沟高中,被录取至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选择清华,源于内心割舍不断的情怀与向往,源于自幼的家庭熏陶和耳濡目染,源于对清华风骨精神的认可与欣赏,源于对航空航天学院的极大兴趣和投身于此的决心。


家境贫困的我,从小就被爷爷和父亲教育要努力学习,靠读书摆脱困境,改变命运,身边人常夸我:哎,这孩子不错啊,有上清华的潜质。尽管当时的我尚未对清华有清晰的认识,却由此在心中埋下了清华的种子,立下了非清华不上的宏愿!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清华的魅力之后,我再次被其深深折服,再也无法忘记,这更加坚定了我上清华的决心,更成为我坚守三年的动力之一。三年来,班主任也一直向我们灌输清华的理念,熏陶从未停止,信念愈加坚强。我热爱清华,在任何情况下,我都忘不了、放不下。


我上小学那年,正是我国载人航天的一道里程碑——载人航天取得首飞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新闻中那飞行运转的机器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也让我开始梦想考上清华航天航空学院。我热爱航空航天,我渴望有一天,自己设计的飞行器能投入使用,增强我国的国防能力,自己设计制造的卫星和火箭能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我愿投身航天事业,为之奋斗终生!


图片来源:于海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