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入门的难点:章法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理论上来说,篆刻入门难点不在字法,也不在刀法,而在篆法和章法,篆法昨天讨论了一点,回头再细化,今天说章法,这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虽然之前写过一篇关于章法的问题,但总觉得没有说完,今天的内容可能要重复一点以前的内容,但都是为了解决实际操作问题,不管如何,先说起来。

还是跟前面的字法和篆法联系起来,先区别一下它们:

字法和篆法解决的是单个入印文字的正确性、规范性和艺术性的问题,而通常情况下,一方篆刻作品都是由一组文字组成的(当然也有单字印),而章法要解决的就是指入印的所有文字组织结构的方法和原理。

早在80年代初期,吴颐人的《篆刻五十讲》中讲到章法时,大致说了以下这些常用章法原则:平正、匀落,疏密、统一,巧拙、粗细、重复,挪让、呼应,盘曲、变化,穿插、并笔,留红、空白,离合、变形,回文、合文等章法特点,甚至提到了用草、隶、楷等篆外文字,利用加边、界划等章法调整方法来组织一方印章的章法,这些章法原则,吴大师分别举有印例,应当剖析的很清楚。

但吴大师的解析跟其他各类教程里说这些章法,都过琐碎,这所有的名词结合起来,其实只有两件事,一件事是让印面有更多的变化;另一件事是让印面更加和谐。

先说第一件:变化

不变化的印面,就像算盘珠,就像用一块一块一模一样的砖头垒成的墙头,只有整齐,没有变化;不变化的印面就像一个和弦单一的曲子,没有起伏,当然就没有更多的美感。

比如吴昌硕这方:伊立勳印

线条是统一的,刀法也是统一的,但字的大小却完全不一样,立字偏处一角,伊勳二字大占空间,乍一看的汉印格局,通过字形大小的变化,变得书卷气十足,原本平平的印字顶部横线,因为变成斜线,使印面生气大增。

再比如赵之谦的这方私印:赵之谦印

也是看似平常的一方汉印式的白文印,但赵之谦用回文印的字序,把赵字的肖字跟印字的头部拉上手,吏右上、右下、左下三边连成一片密不透风的白文空间,而之字上部两笔全部上移,使印面左上角现两块红地,用于透气,使印面不板滞,空灵在韵味。

变化的方法很多,繁可以使之更繁,比如这方汉印:夷道左尉

道字本来只是今天简体的道字的下部加了木的那个道,选择这个已经使印面变成三边疏朗,一边密实的格局,而作者又在道字的首部上面的两点改成了三个Z形的曲线,使右下角更加密不透风,强化与其他三角的对比。

为了变化,简可以使之更简,比如这方汉印:太医丞印

太字本来已经是很简单的字了,而作者又故意让太字左右两笔留在半道,不拉到底,使右上角增加了两块小红地,同时也使简单的太字跟繁复的医字形成更加强烈的对比。

变化的手段很多,比如繁简、曲直、伸缩、疏密等等,我们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脑子里要想着这样一件事,即在构思印稿时,始终把变化思想放在平整的格局中去思考,去寻求变化,尽可能构成更加丰富的印面格局。这是需要自我的长期训练才能达成的目标,当然,也可以从更多的前人篆刻作品中不断临摹,观察,体会,把他们的成熟经验潜移默化成我们自己的章法变化思想。

再说第二件:和谐

变化归变化,但所有的印面文字还是在统一的一个印面中,不管如何变化,所有的文字应当还是和谐相处的,就好比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处在一起,不管长相如何,他们总还要说一样的语言,又好比所有的叶子都长在一棵树上,虽然形状各异,叶脉不同,却都长成绿色,变化的基础之上,还要求整个印面的和谐。

关于和谐,徐上达在《印法参同.章法类》里的话,最是典型:

“凡在印内字,便要浑如一家人,共派同流,相亲相助,无方圆之不合,有行列之可观。神到处,但得其元而精已,即擅场者,不能自为主张,知此,而后可以语章法。

窃以为字之相集于一印,即如人之相聚于一堂,居左者须令顾右,居右者须令顾左,居中者须令左右相顾;至于居上者,亦须令俯下,居下者,亦须令仰上,是谓有情。得其情,则生气勃勃;失其情,则徒得其形而已。”

在一个印里的字,要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互相照顾,合乎方圆,有行有列,上下左右兼顾,就真的像有感情一样,这样印面才会有生机,才会和谐,有生气。

举一方例子,还是这方:闵胜之印

闵胜二字胖大威武,之印两字瘦小骨立,于是瘦小的两字,给胖大的两字让出来了位置,印字在下,用印末的长脚造了红空,以呼应之字形成的红空,一方印,四个字,和谐相处,其乐融融。

就算是汉印里的急就章,也在一方印里饱含着满满的和谐之情,比如下面这方:汉破虏羌长

所有的笔画都用了同样的刀法,这当然是最简单的道理,但你仔细看这一方印,可有哪一笔是单独跳出来的?找不到,因为和谐。

看完以上两点,你肯定觉得章法这事儿吧,看似简单,其实操作起来很难,因为既要变化,又要和谐,这分明是两个互相相反的要求嘛。但并不怕,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办法的(下面的内容以前写过,再啰嗦一遍)

1、对入印文字进行整理。

不是从字典上查来的字,符合了字法篆法就可以入印了,篆刻艺术也决不是把字整整齐齐地码在石头印面上刻出来这么简单。

把从字典上找来的字,通过不同的印式放到印稿上编排整理,观察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手法进行调整,把几个字看成一体,看成一家子,有呼应,有照顾,有扶老携幼,有夫妻、姐妹兄弟之情,在这个总原则之下,处理他们的繁简、长短、曲直、粗细,笔势的向背、屈伸,结字的疏密、巧拙等,让他们既因变化而富有生机,又因和谐而和平共处,以挪让、伸缩等手段对细节进行调整,印稿文字可以多写几遍,挑最能体现变化与和谐两个基本原则的印稿来刻。

2、经营文字位置。

印文经过重整之后,每一个印文可能都有了自己的最佳状态,但他们是不是在印面上有一合适的位置呢,这时候,就需要经营位置。

我们在学习古印式时,特别是学习古玺印式时,会经常看到古玺印式中的某一个字,在错落参差的印面上处于一个特别恰当的位置,左右上下移动分毫,都会觉得不合适,这就是经营位置的结果。

我们在写印稿时,也可以把印面所需文字,单独地挑出来,审视它所处的位置,加以调整,最终调整出最漂亮的印面。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名家刻制的同一内容,来比照出印面文字位置经营的重要性。我以前写章法时举过这个例子,再说一遍:

(赵叔孺 节盦印泥)

(易大厂 节盦印泥)

同样的白文印,内容一样的四个字,所不同的,就是印面格局不一样,文字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印面效果都不错。

3、经营虚实。

对,跟以前讲的一样,这次只是强调一下。虚实关系对比,很像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阴阳,世间万物都如太极一样在阴与阳,虚与实,白与黑之间转换,看太极图一段时间,就能明白印章章法的变化与和谐的统一问题。

体现在印面上,有的印面可能红是虚,白是实,有的印面可能白是虚,红是实,在朱白之间,每一方印都有虚实转换,也都有虚实相应。

明白这一点,印章的章法,大致就随心所欲了。

(【老李刻堂】之7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