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瓷器的最新拍卖价格《一》 龙泉窑粉青鬲式炉 创作年代:元 尺寸:直径12cm 估价:RMB 1,000,000~~1,500,000 成交价:RMB 1,322,500 作品描述: 备注: 1.大圣寺屋1960 s时旧藏; 2.日本藏家旧藏 炉敞口,折沿,短颈,鼓腹,下承三足,肩部及腹部对应三足出筋明显,是典型的宋代仿青铜器形制。内外通施梅子青釉,色泽莹润如青梅挂露。足底刮釉垫烧。宋代仿古好尚,除了宗教礼器仿自上古青铜器之外,这一风气也影响到日常的用具。鬲式炉仿自商周青铜鬲,青铜鬲本为烧煮的炊具,宋代龙泉窑仿制的鬲式炉,取青铜鬲的圆鼓腹,将空心三足变作实心,去掉双耳,口沿外折,便成了当时最为流行的香道具。宋代用香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所以需要炉中填满细香灰埋炭加热出香。鬲式炉的鼓腹非常适合控制温度,而厚实的胎体亦不至于骤热开裂,且体量轻巧,形态古雅,故皇胄士族之家多用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数件龙泉窑三足炉,形制皆与此件类似,而论釉色、胎骨之薄、线条之匀称,此炉皆不在大内旧藏之下,参见商务印书馆出版之《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下》,页121-126。见诸市场的类似龙泉窑鬲式炉还可参考2009年9月15日纽约佳士得拍出的一件编号334,以及伦敦苏富比2013年11月6日拍出的一件南宋龙泉窑三足炉,编号231。此件器物原为日本大圣寺屋旧藏于1960年,后由日本重要私人藏家收藏。 龙泉窑弦纹瓶 创作年代:元 尺寸:高25.6cm 估价:RMB 150,000~~200,000 成交价:RMB 276,000 作品描述: 备注:加拿大重要私人收藏 本品撇口,直颈,溜肩,鼓腹,高圈足外撇,通体施青釉,足端两侧开有穿带,与常见龙泉窑作品不同,通体釉面亮泽,伴有开片;由上至下饰有七道弦纹,纹饰装饰极为罕见。整器胎质细腻坚实,底足呈明显紫口铁足特征,内外全施粉青釉,釉层肥腴,略带乳浊,色泽温润。 龙泉窑青瓷向来以如青玉一般的质感赢得世人称赞,因其釉面纯洁无暇,任何的刻划、描绘等装饰都显得多余。本品与龙泉诸窑瓶类皆有不同,其青釉厚腴温润,碧翠怡人,外壁无任何纹样仅取弦纹之素雅,极得素雅匀净之美。龙泉窑青釉瓷,即为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南宋龙泉窑所烧的瓷器中有的有胎薄、釉厚、紫口铁足等南宋官窑的特征者,为仿制官窑瓷器而制;本品釉面较为肥润,伴有开片,便疑为龙泉仿官窑一类作品,品级不凡,明显区别于普见龙泉窑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一例,高33.6厘米之南宋官窑粉青釉七弦瓶,可与本品比较参考,朱伯谦先生在其《龙泉窑青瓷》一书中记载有此器形,并说明是仿古代铜、玉器形状的高级陈设用瓷,亦是一种深受宋代统治者青睐的器物之一。另有一对例可参考,源自日本私人收藏,2007年11月27日于香港佳士得拍卖,拍品1756号,此对瓶之釉面色泽,及开片程度与本品如初一辙。 定窑黑釉梅瓶 创作年代:元 尺寸:高24cm 估价:RMB 2,000,000~~3,000,000 成交价:RMB 2,300,000 作品描述: 出版:大须木水寿着《黑与白——宋磁》,No.3 备注: 1.日本东京藏家旧藏; 2.明治末期昭和初期益田孝旧藏。 本品盘口,细颈,溜肩,腹下收,下设圈足。通体施黑釉,釉色如墨似漆,近足露胎,可见坚质细腻的洁白胎骨呈灰白色,胎质紧实,瓶底中心涂有一层灰褐色薄釉,釉薄处间杂酱褐色。本品整体釉色属黑釉中较为稳定一类,成色稳定、深邃。宋定窑以白瓷著称,但也烧造高质量的黑釉瓷器,称为“黑定”,又称“兔毛花”。黑定胎与白瓷胎一样,均为白胎。《格古要论》云:“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可见黑定自古便较白定珍贵;定窑所出产的黑色瓷器质量极佳,但是数量却远少于白瓷,故传世者十分珍贵。 哥窑贯耳壶 创作年代:元 尺寸:高20cm 估价:RMB 500,000~~800,000 成交价:RMB 920,000 作品描述: 备注:日本藏家旧藏 本品仿铜壶造型,颈部凸起二道弦纹,肩部两侧各有管状贯耳,色泽米黄,周身纹片致密,深者呈紫褐色,浅者则为金黄色,大小纹片相间,深浅两色交织,遂成典雅美观的“金丝铁线”。足端施釉不甚整齐,胎色深褐,益见古拙之气,亦正是高濂《遵生八笺》、文震亨《长物志》所追求的“堂中插花”所用“哥窑瓶”。哥窑之所以见灰青和米黄二色,其实釉料配方应无大异,更多原因在于烧造后期还原程度所致,还原充分者为灰青,还原不充分者则为米黄,各见雅韵。 哥窑器物本异常稀少,而贯耳壶更是其中之瑰宝,好古天子乾隆皇帝内府旧藏,对哥窑推崇之至,在《清高宗御制诗集》中乾隆皇帝对历代陶瓷赞咏诗共一百九十九首,其中赞咏哥窑为二十首。诗文之中流露出其对哥窑独特之珍爱。如《咏哥窑周素尊》“古质天然朴不华” (《御制诗四集》卷之五十),《咏哥窑葵花碗》“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御制诗四集》卷之四十二)。一例“宋哥窑双贯耳八棱瓶”高14.8厘米,由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见于《首都博物馆藏瓷选》页78图35;与本品类似一例,但造型为八方,可见清宫旧藏“宋哥窑八方贯耳瓶”,高14.9厘米,见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下)》页49,图43。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亦藏有一例,口沿内一周刻有乾隆御题诗者,釉色形制与本品极为相近,可兹参考。 青花瓜果纹折沿盘 创作年代:明永乐 尺寸:直径38cm 估价:RMB 4,600,000~~6,600,000 成交价:RMB 7,820,000 作品描述: 备注: 1.英国Bluet&Son旧藏;2.美国纽约拉尔夫M.蔡特画廊(Ralph M.Chait Galleries)旧藏 此盘折沿,浅弧腹,圈足,底部细沙底,露胎,微泛火石红色。通体以进口苏麻泥青料绘制纹饰,纹饰层次丰富,繁而不乱,尽显明代初期青花瓷的粗旷气质。 明代永乐年间,青花瓷纹饰较为传统。古玩行业内论及纹饰常言:“五朵花者未若一束莲,一束莲未若葡萄,葡萄者未若二或三朵花,二三花者未若缠枝瓜纹,瓜纹及更殊者皆为隽品”。此盘心绘瓜果纹,枝叶翻卷,藤蔓缠绕,精犷中带有万般精细,象征硕果累累、物阜民丰。此纹饰充分体现出一代君主为黎民百姓祈求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口沿饰海水波浪纹一周。此器釉光莹润如玉,青花发色艳丽,自然晕散,釉面橘皮纹微微泛起。永乐青花纹饰明显地较元代疏朗,描绘手法趋于自然、写实。 与此盘纹饰相同者,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出光美术馆各藏一件。另一件来自于海外私人收藏,购自香港苏富比1984年11月19日秋拍叶义医生专场拍品号177,当时成交价为902,000港币。 此盘原为英国伦敦著名古董商布鲁特父子(Bluett & Sons)的旧藏,布鲁特父子是在欧洲收藏中国古董的先行者和引路人,众多著名的欧洲古董收藏家都与他们的收藏密不可分,大维德爵士也曾一度从他那里得到精美绝伦的中国古董瓷器,时至今日,布伦特父子的收藏印记仍在影响着欧洲乃至世界古董市场。另一段收藏经历来自美国纽约著名的拉尔夫M.蔡特画廊(Ralph M.Chait Galleries),蜚声世界的拉尔夫·蔡特画廊创立于上个世纪初,是有着106年悠久历史的家族收藏企业,它的创始人拉尔夫·蔡特先生,是一位传奇的中国古董鉴赏家,在他的带领下,开创了美国收藏中国古董专业的先河,众多收藏家、学者和研究机构都曾受益于他的收藏,前美国总统胡弗、前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英国大维德爵士、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等名流政要,都是曾是这里的常客;费城美术馆、弗利尔美术馆、三藩亚洲美术博物馆、诺顿博物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以及皮博迪博物馆,都收藏有此画廊过手的藏品。 黄地青花栀子花卉纹盘 创作年代:明正德 尺寸:直径25cm 估价:RMB 1,800,000~~2,800,000 成交价:RMB 2,760,000 作品描述: ﹁大明正德年制﹂款 备注:英国Marchant旧藏 展览:“御赏拾珍——元明清官窑瓷器珍藏”,北京时间博物馆,2015年5月。 黄釉青花栀子花果纹盘,为明代宫廷独具特色的品类,于宣德时期所创烧,流行至正德一朝而止。其纹饰构图前后相近,惟见青花与黄釉色泽区别明显,绘画技法亦各具特点。此件即为正德官窑佳作。其为广口、弧腹、圈足底,造型匀称精美,形态端庄稳重,沉着大气。所用彩料取青花与鹅黄两色。整器造型周正规整,胎质坚致厚重,盘心绘折枝栀子花,其中左右两枝盛放争艳,中间花骨朵昂扬向上,暂且含苞待放,枝蔓上又饰以三五叶片,造型团簇完整,又疏密得当;盘内中心圆与盘边缘皆以青色线双钩,内壁绘葡萄、荷花、石榴、柿子四式祥花瑞果,外壁绘缠枝花朵,间以花叶装饰,节奏齐整。画法古拙典雅而不失艳丽,青花渲染细腻,黄釉丰腴厚润,上下二色映衬,更见素雅高贵。盘底未施彩色,呈胎质之洁白色,上有“大明正德年制”款识,为小正楷。 整器内外青花色泽浓艳典雅,深入肌理,生动灵活,颇有画意;又以鹅黄色补白,上色均匀厚重,两色交相辉映,层次分明。此件果盘为典型明代青花瓷器,胎釉清新流丽,胎质细腻坚实,釉层晶莹肥厚,不失为一件制作精良、经久耐看的上等佳作。栀子花,芳香素雅,绿叶白花,格外清丽可爱,既可入药,亦甚适庭院居室之缀饰,一直深得众人所喜。南朝梁·萧纲《咏栀子花》云:“素华偏可喜,的的半临池。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宋)朱淑真《水栀子》:“一根曾寄小峰峦,苫葡香清水影寒。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明代以降,宫廷诸类工艺品多见栀子花装饰,就瓷器一项而言,御器厂竭力运用多种方式装饰,除此黄釉青花外,尚见蓝地白花、褐釉白花等,明代皇帝对其痴爱之深,由此可见一斑。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有一件明正德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其造型和纹饰与此器基本相同。 青花缠枝莲大碗 创作年代:明宣德 尺寸:直径27.8cm 估价:RMB 3,600,000~~5,600,000 成交价:RMB 5,462,500 作品描述: ﹁大明宣德年制﹂款 备注: 1.香港苏富比,1989.11.14,Lot19; 2.香港佳士得,1996.11.03,Lot710; 3.香港佳士得,2010.12.01,Lot3112 此件碗为宣德一朝新出样式,造型端庄敦实,胎体厚重坚致,口沿平切,棱角明显;亦仅见洒蓝釉暗刻龙纹钵和青花云龙纹钵,皆以厚胎平口著称。其功用文献失载,后世众说纷纭。本品器内素面无纹,器外纹样以青花为饰,腹壁通绘缠枝莲纹八朵,画工精湛细腻,线条流畅自如。口沿以及近足处两道弦纹之前绘以火焰纹,近圈足处绘一周变形莲瓣纹,为此式大碗统一的装饰,圈足外侧画火焰纹。口沿双弦线下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款,其风骨隽秀,笔意清新,端庄内蕴稚拙,莫不合乎晋唐小楷浑厚朴拙之法度。 本品所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体横款,朴拙苍健,古意盎然,绝非庸手所为。据考证宣德一朝御瓷款识的粉本应出自当时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度的书法深得圣意钟爱,宣德皇帝常以之为师,故《万历野获编》赞宣德皇帝的书法“学颜清臣,而微带沈度姿态。”沈氏对明初宫廷文化生活影响颇大。明焦竑《玉堂丛话》卷七“巧艺”条记述:“度书独为上所爱,凡玉册、金简,用之宗庙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贞石,必命度书之”。今审沈度著名墨迹《张桓墓碣铭》中的“宣德”、“年”三字与瓷器上的款式如出一人之手,无论其点之大小,划之长短,运笔之轻重,间架之疏密均非常相像,可见宣德瓷器上的年款是由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上瓷的。 此类宣德青花大碗的外壁装饰构图常见于缠枝四季花卉、岁寒三友图、缠枝莲花、缠枝灵芝、双龙赶珠、缠枝牡丹、缠枝莲托八宝、折枝瑞果等纹样,存世数量罕少,约在三十件之内,散见于世界各大收藏机构。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曾有折枝瑞果纹和岁寒三友图残器出土,参见《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瓷器》第118页,图119。香港葛氏天民楼收藏此类大碗最盛,涵括五类图案。另一例见于《世界陶瓷全集》第十四卷 页165,图150,“明宣德 青花唐草文钵”,而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宣德款青花转枝牡丹纹大碗”和“宣德款青花转枝月季花纹大碗”在画法和布局上与本品极为相似。北京故宫亦馆藏一例,腹部纹饰亦为缠枝莲者,唯口沿及近足处不同于本品而绘制梅花,可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页154,图146。 阅读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