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建水

 凌风知劲节 2016-10-13

折叠 编辑本段 建水历史

建水古城位于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称步头,亦名巴甸。汉时属益州郡母掇县地,西晋属宁州兴古郡,唐为南宁州都督府东爨乌蛮地。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在此筑惠历城,属通海都督。惠历为古彝语,就是大海的意思。因为当时每逢夏秋之季,坝子里溪水涨溢如海,汉语译为建水。元时设建水州,属临安路(路治在通海),并在建水置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统辖临安、广西(今泸西县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称建水州,改路为府,临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民国元年改建水县为临安县,次年复称建水县。

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城周六里三、城墙高二丈五尺,四门有城楼,楼为三层,各高四丈,雄伟壮观。清顺治初年,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座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但已破损不堪。解放后政府又拨款修葺,才焕然一新。

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建水州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行院,境内人才辈出,明代有文进士30人,武进士23人,文举人288人,武举人29人。清代有文进士33人,武进士15人,文举人412人,武举人355人。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在全国亦不多见,加上建水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致,故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建水城内外留下了许多充满深厚文化意韵的建筑物,古代寺庙、祠庵和楼台亭阁达50余处。有建于元代的文庙,清代的双龙桥,还有燃灯寺、东林寺玉皇阁等文物古迹。这些历尽沧桑,古迹斑驳的瑰宝、闪烁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灿烂光辉。

折叠 编辑本段 建水风光

建水世代古民居 建筑艺术遗产之张家花园

张家花园坐落在建水城西13公里的团山村,建于清代末年,占地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系张氏私人住宅。房屋平面布局基本为建水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形式,纵向横向并列联排组合成两组三进院和花园祠堂,是一组规模较大、建筑质量较好、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

云南建水云南建水

云南建水云南建水

朝阳楼

朝阳楼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六百余年,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祖国边陲老重镇的象征。唐元和年间南诏政权在此筑惠历城,城系土城。明洪武二十年,明军平定云南后设临安卫,筑临安卫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拓地改建为砖城。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

云南建水云南建水

燕子洞

燕子洞以古洞奇观、春燕云集、钟乳悬匾、采燕窝绝技等独特景观著称于世。洞外古树名木于绝壁陡崖之间,3万多平方米的自然林地,枝繁叶茂,有数十种鸟栖息。洞内外岩壁上巢居着数十万只白腰雨燕,燕子洞因此得名。每年春夏期间,群燕飞来,如万箭齐发,数十万燕子出没其间,呢喃之声不绝于耳,燕声和着水声,在洞内共鸣,汇成一曲声震山谷的溶洞交响乐。燕于洞成盛产燕窝,是滋补美容养颜之珍品。每年立秋时节,当地农民徒手攀登上50多米高、450米长的洞顶,在钟乳丛中采集燕窝,惊险的场面令人惊心动魄。“古洞抱奇观不仅春风燕子,何人开胜境遗此流水悬岩”。

云南建水云南建水

云南建水云南建水

双龙桥

久负胜名的双龙桥是一座双阁十七孔大石拱桥,坐落在建水城西5公里泸水与塌村河会合处,因两河犹如双龙蜿蜓盘曲而得名。所谓“双龙”,即是以塌冲河、泸江河两条河,有一桥镇锁“双龙”之意。

云南建水云南建水

折叠 编辑本段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驰名中外,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紫陶是用碗窑村红、黄、青、紫、白五种不同颜色的泥土,泡水滤浆后成紫红色的陶泥,用以制成器皿坯胎烧制而成。与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陶器烧成后用鹅卵石精工细磨抛光,使之质地细腻,光亮如镜,轻轻敲击有金属之声。有“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之说。

云南建水云南建水

云南建水云南建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