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生周记WEEK 6 10/3-10/9

 流曲频阳 2016-10-13

这周最大的成就来源于写完了EDUC 布置的短篇分析论文,虽然只有4-6页,但考察了基本的学术写作能力,也耗费了不少苦工。虽然成绩一般,然而却也让我意识到写作是一门苦工,不可能一蹴而就,收集反馈并进行练习是提高的必经之途

 

课业或多或少同上几周基本相同,每节课多少虽然有一些概念和讨论,然而时间长了,却发现光是课前预习和上课时讨论或听讲很难给予我长久的印记,可能一两周过后就会遗忘,而如果是当作“知识”记住了,知识本身除了给人吹吹牛皮外,也很难有多大的作用。想起上周五去听的Angela Duckworth的讲座,她提及自己的高中老师的一个故事


when someone argues that knowledge can be so easily accessible thus there is no need to learn, my teacher said 'yes, knowledge in library is free, but you need your own container to fill it.


大意是说,有些人认为现在信息时代知识很容易获取,对于此,她老师回应”尽管图书馆里的知识是免费的,但你需要用自己的容器去盛放知识“


这个比喻很得我心,因为它揭示出了除外在的知识之外,个体自身所具有的消化知识并将其为己所用的能力,用中国的一句老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新旧知识在大脑里来来往往,但知识加工厂却始终屹立不倒。 如何培养这种能力,便是我在研究生期间首要的目标,最近总结出来一个朴素的途径,还是要“多思考”、“多实践”,用洋人话说,叫做基于项目/问题的学习(program-based learning)。

 

现有的研究生课堂的意义更多的是,通过介绍新领域或者新概念在我面前打开了很多扇大门,而在“知道学界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之上,假设我发现一个感兴趣的方向, 便能够进入门内,继续深究。所以无论课堂的输入再如何有启发或者新颖,决定真正学习质量的还是要靠课下的输出。想清楚了这些,我便需要重新安排我学习的输出目标并尽力做到有所取舍(而非奢想在所有领域都获得深刻见地),此是这周的一大反思。

 

关于生活,还是有很多温情的小细节让人愉快,周一下午下课韩国姑娘Grim请我去Bobbies Burger吃了汉堡,报答我辅导她学习统计软件,不得不承认来美3年她已经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吃货,带着我左拐右转,便能找到不错的吃饭的地方,晚上LH和XR来宾大做PEER的分享,顺便聊聊大家的最新进展,挺有多久不念的老友叙旧的感觉。周二课后终于第一次在图书馆自习,霸占一楼的大落地窗和大桌子,还是很惬意的。周三在XCY家吃饭(XCY在1小时内一口气做了4道菜,还是很让人膜拜的)并继续奋战论文,她家正对面是个教堂,加之住的又高(8楼),每每傍晚余晖照进窗台,也映在教堂的装饰玻璃上,总不禁让人感叹自然的美好。周三晚上LX来家讨论,和室友给她准备了一些吃的,看到她饿了好久后吃饭的满足样,小有成就感(虽然我也只是打打杂切切菜),又和她随意聊天,激发我关于resilience的模型的新思路。周五和NX听完Angela Duckworth的讲座后,XC给我们做了好吃的,之后和NX交流了各自的规划,有启发。


周末跑去纽约的韩国城胡吃海喝的一顿,逛了逛一家超大的韩国超市,里面什么都有,带了些挂面和Kimchi(泡菜)回去,得到了好评。探索生活果然其乐无穷。

 

这周的新技能是入门Latex,对于我的统计学课程来说很管用,能够非常方便的在word上打出很好看的公式,提高了不少记笔记的效率,成就感满满,觉得自己还是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