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征,一部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读《长征》有感

 xxjjsdt 2016-10-13

王  霞

人类历史上,所有的辉煌都来自背负着苍凉与沉重,历尽沧桑的一步步努力,用信仰战胜不可能,就如同82年前,中华大地上那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公元1000年至2000年间,中国的三个事件被世界认为具有巨大影响,并入选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其中一件就是始于1934年的长征。

这是一部长长的悲怆而又雄壮的史诗,我从不敢说我能读懂它,但在我的有生之年里,我会反复阅读咀嚼。

“长征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20岁,14至18岁的战斗员至少占40%……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进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举世无双……”这是军旅作家,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先生撰写的《长征》序言中的一段,未及读完,我已是泪流满面。

历时六年,重走长征路,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王树增花了极大的心血精心打造了巨著《长征》。洋洋洒洒67万字,分十八章,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分别开始长征写起,最后到达陕北会师,记录了长征的整个过程。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

王树增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回首历史,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认识角度,会对历史事件作出不同的解读。如果《长征》有特别之处的话,那就是审视与记述这一历史事件的视角是崭新的,我力求让这本书相对客观、真实地还原发生于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六年的长征的全貌。

“货郎带来的消息使那个蒙蒙细雨中的偏僻小镇一度陷入混乱之中,人们纷纷收拾起可以携带的财物逃进深山密林,只留下一条横贯小镇的空荡荡的街道。那个消息说:‘赤匪来了。’湿润的天地间只有细雨落入红土的沙沙声,寂静令进入小镇的年轻的红军官兵感到了一丝不安,他们沿着街道两侧的土墙停下了脚步。二十二岁的前卫营营长周仁杰在把这个空旷的小镇探视了一遍之后,站在镇口下意识地朝通往县城方向的土路看了一眼——就在这一瞬间,他看见了从朦胧雨雾中突然闪现出的三个穿土黄色上衣和短裤的人,以及跟着三个人身后的那条同样是土黄色的狗。”

这是《长征》吸引我的第二个与众不同之处:王树增利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还原了长征。他让情境立体起来,赋予人物鲜活的血肉,从而活了起来。这语言高度的文学性似乎散发着魔力,让读者身临其境。这写实的手法,把长征历史上一场场战斗,一次次灵魂与肉体的挣扎,真真切切地告诉读者,让读者从中读出了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长征就是一场不可能实现的神话。

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色大旗,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它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的丰碑。在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如今,仍然不断地有不同国家、民族、年龄的人,甘愿忍受疲顿之苦,重走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和急流险滩的长征之途,正是为了能够重获这种信念的力量。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热津斯基走过长征路后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决不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的精神,它是克服落后东西必要的因素。”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主席对长征意义最有代表性的论述。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是中国献给世界的壮丽的史诗。

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使得红军、共产党、中国走向了光明,走向了胜利。这就是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永恒的力量,我们中华民族的兴盛与辉煌离不开这种力量。我想,王树增写作《长征》的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希望这种精神能代代相传,让我中华永远屹立在世界之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