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计算数据中心网络技术全面剖析(图)(25)

 愚老愚 2016-10-13

 

5.1 技术结构

前面说了,数据中心网络流量的根本出发点是Server,结合云计算最适合的核心-接入二层网络结构,可以把下面要介绍的各种技术分类如下图所示。此处只做结构上的介绍,具体技术细节将在下文展开。

 

Network1-VM本地互访网络,边界是Access Switch,包括物理服务器本机VM互访和跨Access Switch的不同物理服务器VM互访两个层面。原有技术以服务器内部安装软件虚拟交换机VSwitch为主,新技术则分为以服务器为主体的802.1Qbg EVB(VEPA/Multi-channel)和Cisco以网络交换机为主体的802.1Qbh BPE(Port Extend/VN-Tag/VN-Link)两大IEEE标准体系。

Network2-Ethernet与FC融合,就是FCoE,边界仍然是Access Switch。在服务器物理网卡到Access Switch这段,将FC数据承载在Ethernet的某个VLAN中传输。但实际上各个厂商当前实现都是做NPV交换机,并不是真正的FCoE,只有很少的产品如Cisco的Nexus5000系列和Brocade的8000系列等能够支持做FCF。

Network3-跨核心层服务器互访网络,边界是Access Switch与Core Switch。可理解为服务器互访流量从进入Access Switch,经过Core Switch,再从另一个Access Switch转出过程的网络处理技术。原有技术就是STP了,新技术分为设备控制平面虚拟化(VSS/vPC/IRF)和整网数据平面虚拟化(SPB/TRILL/Fabric Path)两大体系。这两个体系都是网络虚拟化中的多虚一方向,在一虚多方向除去传统的VLAN/VRF外,Cisco的N7000系列还依照X86架构虚拟化整出了个VDC。

Network4-数据中心跨站点二层网络,边界是Core Switch。目标是跨越核心网为多个数据中心站点的Core Switch之间建立一条二层通道。根据站点间互联核心网的区别,分为以下三类技术:

光纤直连(SDH/DWDM等)对应Ethernet(RPR)

MPLS核心网对以L2VPN(VLL/VPLS)

IP核心网对应IP隧道技术(VLLoGRE/VPLSoGRE/L2TPv3/OTV)

Cisco的OTV虽然主要应用在IP核心网中,但实际前面两种方式下同样可以使用,只要多个数据中心站点的Core Switch设备间能够建立可达的IP路径即可部署。使用VLL/VPLS相关技术时必须要增加专门的PE设备为站点间的Core Switch建立二层隧道,而OTV可以直接部署在Core Switch上。

Network5-数据中心多站点选择,技术边界在数据中心与广域网相连的边缘。在云计算中,VM跨站点迁移后,业务服务器IP地址不变,网络指向需要随之变化。这块前面也提到现有技术就是DNS域名解析与ServerLB的NAT配合,以及主机IP路由发布等方式。新技术则是Cisco提出LISP以IPinIP技术结构绕开DNS,由网络设备单独处理Client在广域网中选择站点的情况。


【内容导航】
 第 1 页:云计算  第 2 页:集中云
 第 3 页:分散云  第 4 页:Bare-Metal方案
 第 5 页:vMotion  第 6 页:云计算小结
 第 7 页:Client与Server  第 8 页:层次化与扁平化
 第 9 页:三层结构与两层结构  第 10 页:Server与Storage
 第 11 页:数据中心多站点  第 12 页:多站点选择
 第 13 页:网络技术  第 14 页:EOR与TOR
 第 15 页: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  第 16 页:48GE+4*10GE交换机设计
 第 17 页:Switch Fabric  第 18 页:Chassis与分布式转发
 第 19 页:Chassis转发能力  第 20 页:框式交换机架构
 第 21 页:H3C的12500  第 22 页:Clos与VOQ
 第 23 页:Virtual Output Queues  第 24 页:网络小结
 第 25 页:技术结构  第 26 页:网络虚拟化
 第 27 页:数据平面虚拟化  第 28 页:网络一虚多技术
 第 29 页:技术理解  第 30 页:VM本地互访网络技术
 第 31 页:Cisco Nexus1000V  第 32 页:Nexus5000+Nexus2000
 第 33 页:VN-Tag格式与封装位置  第 34 页:Unified Computing System
 第 35 页:UCS系统结构  第 36 页:UCS VN-Link
 第 37 页:802.1Qbg EVB  第 38 页:802.1Qbh接口扩展
 第 39 页:Multichannel  第 40 页:Multichannel转发过程
 第 41 页:Multichannel对比VN-Tag  第 42 页:Remote Replication复制
 第 43 页:S-VLAN组件本地复制  第 44 页:802.1Qbh和802.1Qbg
 第 45 页:Ethernet与FC网络融合技术  第 46 页:FC网络三种主要接口
 第 47 页:FC IVR Zone 概念  第 48 页:FC设备进行两步注册
 第 49 页:FCoE技术详解  第 50 页:FCoE初始化连接
 第 51 页:Fibre Channel Forwarder  第 52 页:FCF拥有自己的MAC
 第 53 页:802.1Q DCB  第 54 页:FCoE网卡CNA
 第 55 页:NPort ID Virtualization  第 56 页:NPV与服务器之间的网络
 第 57 页:FCoE、FCF与NPV  第 58 页:跨核心层服务器二层互访
 第 59 页:控制平面多虚一技术  第 60 页:Cisco VSS三种故障检测方式
 第 61 页:virtual Port-Channel  第 62 页:数据平面多虚一技术
 第 63 页:FabricPath技术  第 64 页:Forwarding TAG技术
 第 65 页:P802.1aq SPB  第 66 页:SPB网络定义软件算法
 第 67 页:Juniper QFabric网络技术  第 68 页:云计算数据中心未来
 第 69 页:控制平面一虚多技术  第 70 页:VLAN和VPN一虚多技术
 第 71 页:数据中心跨站点二层网络  第 72 页:MPLS核心网
 第 73 页: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第 74 页:Advanced VPLS技术
 第 75 页:IP核心网  第 76 页:Cisco OTV私有技术
 第 77 页:OTV技术的机制处理  第 78 页:站点ED双机冗余
 第 79 页:HSRP隔离  第 80 页:数据中心跨站点二层互联
 第 81 页:数据中心多站点选择  第 82 页:全局负载均衡技术
 第 83 页:LISP IPinIP协议  第 84 页:LISP的技术结构
 第 85 页:LISP中各角色之间的连接  第 86 页:数据中心多站点选路
 第 87 页:如何切换EID对应的Locator IP  第 88 页:技术总结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