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从来不是老年人的天堂

 汉高周老师 2016-10-13

导读

对一个老年人来说,如果几块钱的车费都舍不得花,怎么愿意每天花费二三十块钱去“高消费”?但偏偏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却有宜家免费提供冬暖夏凉,坐下来无拘无束聊天的场所,它怎么不让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顾客趋之若鹜?

上海徐汇宜家家居的就餐区,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中老年相亲会友的群体,由于宜家方面觉得“这个群体占用了宜家餐厅舒适的就餐环境,长时间占用座位,自带食品及茶水,大声喧闹,随地吐痰,吵架及斗殴。对其他顾客和我们的员工做出不尊重甚至暴力行为”,宜家方面采取措施,实行先购餐,后入座的方式,驱赶这些麻烦的顾客。

新闻图:宜家就餐区新规

新闻图:宜家就餐区新规

这个丑陋现象引起一些不大不小的争议,网上也是骂声不绝。但是不是可以跟上海人的一些“特性”联系起来构建因果关系,大可商榷。

的确,老一辈上海人善于用足规则,螺蛳壳里做道场,也善于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十多年前,我上研究生的时候,一位上海籍的同学从我桌子上取去一毛钱的硬币付款,这事谁会在意?但过了两天,他居然把一毛钱还回来了。

同理,宜家的餐厅之前也没有明文规定不吃饭就不能到他们的餐厅里休闲聊天相亲,法无明文禁止即许可,他们也就堂而皇之进去了,丝毫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认为这是他的权利。现在宜家出了新规,接受采访的老人大为不满,认为平白加大了他的开支。

资料图:宜家门店

资料图:宜家门店

我看网上有人引用段子讥讽他们。说有个绅士每次路过一个路口,都会给墙角的那个乞丐三块钱,这样过了一年,三块钱变成了两块钱,再过了一年,两块钱变成了一块钱。有一天乞丐就问他是什么原因,绅士说:给三块钱的时候我是单身汉,后来娶了太太就只能给两块钱了,再后来有了孩子就只能给一块钱了。乞丐大怒:你怎么能拿我的钱去养你的家人呢?

引用段子的人责问:这些蹭吃蹭喝的老人跟这个乞丐有什么区别?

看到这个责问,我在“出了一口恶气”的同时,老实说心里是蛮悲凉的。

我在澎湃新闻上班的时候,每天早晨要比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晚一些出发,当公共汽车穿过老城区时,总是在每个站台遇到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蜂拥而上,车子哪怕缓缓启动,车厢里也是一片东倒西歪。他们根本站不稳当。

他们多数并非外出办什么重要事情,也就是利用七十岁以上老人的免费乘车优惠,外出无目的地乱逛一通以打发时间。6月份取消免费乘车改为发综合补贴后,有的线路老年乘客减少了八成。很多老人宁肯把几块钱省下来,也不再外出了。

上海是一座高度老龄化的城市,只不过它被大量外来青壮年人口掩盖了老龄化的真相。而只有在上班时间穿越老城区,你才能偶尔地观察到高度老龄化到底是怎么回事。

宜家餐厅被当成相亲场所,实际也有老龄化的背景。

宜家所在的漕溪北路,距离徐家汇只有一站地铁,属于繁华商业中心的边缘地段,周围数公里之内,除了公园和生活小区的小花园,能够遮风挡雨,供坐下来无拘无束聊天的公共场所都是收费的,而且最低消费也得二三十块钱。

对一个老年人来说,如果几块钱的车费都舍不得花,怎么愿意每天花费二三十块钱去“高消费”?但偏偏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却有宜家免费提供冬暖夏凉,坐下来无拘无束聊天的场所,它怎么不让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顾客趋之若鹜?

此外,宜家还提供可口的饭菜,价廉物美的冰激凌,这些都是它吸引人,营造其“异国情调”的重要部分,以包括这些特点在内的风格为号召,它吸引了很高的人气。可以说,免费的休闲聊天空间,也是宜家营销手段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然如此,所有到宜家的人,都有资格享用它。

但本该全体顾客享用的“福利”,却被一小部分人霸占,并且严重恶化了休闲环境。宜家出手管制,肯定多数人觉得出了一口恶气,包括旁观的外地朋友。

但问题的实质在于,面对高度老龄化,政府理应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相对舒适,且负担得起的休闲娱乐场所,但宜家周围方圆数公里,其实包括全上海,目力所及,这样的场所的确少见。这种本该由政府出面提供的公共服务,最后转嫁到一家企业头上。宜家的这块场所,实际是被迫承担了养老职责。使用这种权责不明、不尴不尬的养老场所,被人目为乞丐,一点都不奇怪。

上海的老龄化与其他城市略有不同的地方还在于,许许多多老一辈老上海人,是比较早移居上海或祖辈父辈就到上海定居,他们与原籍已经没有太多关系,上海就是他们的故乡,人到退休,只能在这座匆匆忙忙的城市颐养天年。但是通过宜家的案例,就会发现,上海虽然是人均寿命排在全国首位的省区市,但并不意味着上海是一座适合养老的城市。我周围很多四十多岁的朋友,打算退休后继续长住上海的不多,因为你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甚至连一起喝茶的地方都缺乏。这里只是年轻人的天堂。

当然,他们选择宜家来“糟蹋”,确实也有一些上海特色。比如这个家居商场显得比较“高档”、体面,不像在公园里,明摆着是不肯花钱,容易暴露身价;再则,以商场为背景,模糊了消费者和“白相人”的身份认知,可以维持一种基本的脸面;此外,由于宜家的主流顾客,以年轻夫妇居多,与年轻人混在一起,从相亲的主题来看,也可以降低老年婚姻之中较为敏感的年龄因素。

这些中老年朋友在宜家的粗野举止,是他们遭人厌弃的重要原因,作为在上海生活工作多年的人,老实说,我不知道怎么解释他们的这些行为。

二十多年前我从四川乡下到上海求学,第一次发现不管买东西也好,打公用电话也好,只要三个人以上,都自觉排队,让人叹为观止。须知那时全国很多地方,哪有什么排队,都是挤成一团,连成都火车站售票处的学生窗口也是如此。街头上也没有四川城乡当时常见的打架斗殴,顶多吵吵架而已。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多认为,上海人的公德意识,要好于全国绝大多数地方。

但找到相反的例证易如反掌。就在最近,我一个朋友所在的隔壁小区,因为要搞封闭式管理,另外一个小区的居民不能穿越而过,起而坚决反对,按照朋友的描述,是几十位老年人为首,青壮年男女陪同,连闹数天,谩骂,伤人。你不能说这些老年人就不是上海人。我只能说,就像宜家的那块地方一样,免费使用的时间长了,就误以为是一种权利。

所以使用全称判断去描述某个地方的人怎么样,给某一地方戴上某一种故意拔高,或故意贬损的帽子,都是很危险的。人性是复杂的,同一群体内的个体差异,有时候真的比物种之间的差异还要大。最好是就事论事,就个人论个人比较稳妥,否则既不利于深化对地方文化的认知,更容易加深各种偏见。

(原标题:《“宜家相亲”的丑剧是老龄化的悲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