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到中年,如何战胜年龄恐慌?

 女儿家家 2016-10-14

 

当青春和激情渐渐远去,当眼角出现第一道鱼尾纹、双鬓出现第一缕白发、腹肌渐渐变成肚腩,很多人会紧张、焦虑,甚至害怕、恐慌。

 

心理咨询师指出,这些现象通常会在35至60岁年龄段出现,从心理学上分析,是中年心理危机的表现之一。认识到不同阶段的人生有不一样的精彩,并且正确看待人生的“未知”和“失去”的含义,是战胜年龄恐慌、摆脱中年危机的关键所在。

 

1、“年龄恐慌”源于对“未知”和“失去”的恐惧

 

霍素霞指出,中年人的“年龄恐慌”是对青春韶华易逝、红颜不再以及更年期到来感到的担忧。

 

中年期是人生历程中的中间阶段,一般指35-60岁的年龄区间。从生理上看,中年期是生理成熟的延续阶段,又是生理功能从旺盛逐渐走向退化的转变期,表现在体重增加,身体发胖,头发逐渐变白并变得稀疏,面部、颈部、手臂等处的皮肤日渐粗糙,各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发生变化,脑和内脏器官也逐步走向退化。从心理上看,感知觉开始衰退,以神经生理为基础的流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缓慢下降,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继续上升。更年期是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年龄在50岁左右,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起点。它的到来会给中年人生理和心理上带来一些障碍和适应上的困难。因此,这个阶段中年人发生各种担忧也是在情理之中。

 

霍素霞认为,“年龄恐慌”实质一是源于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当我们从一个人生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时,有许多的变化,变化后的人生将迎来崭新的面貌,而人类对未知的事物有天然的恐惧,同样对未知的新的人生阶段也充满恐惧。

 

“年龄恐慌”第二个来源是失去上一阶段所拥有的那些事物或特质(诸如青春、美貌、激情等等)带来的心理冲击——即“丧失”带来的心理应激。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丧失”,如失去亲近的人、失去未来各种可能性以及身体老化等。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经历各个人生阶段的变化,必然有对未知的恐惧、完成某阶段任务所带来的压力以及对“丧失”的焦虑。

 
 

2、中年危机: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压力大

 

霍素霞指出,“年龄恐慌”可以看做“中年心理危机”的表现之一。中年期的发展任务包括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承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上的变化、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帮助未成年的子女完成他们的发展任务、与老年父母保持密切的适应关系等。中年期是生理的成熟期,心理的稳定期,又是从青年期向老年期转化的过渡时期,面临着各种人生任务,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压力大。

 

除了“年龄恐慌”方面的担忧,人到中年可能面对的丧失及新阶段任务所带来的挑战还包括:

 

成就恐慌及职业焦虑、倦怠。相比起年轻人的职业焦虑,中年人呈现更多的是职业倦怠,有拔尖的欲望,却充斥着强烈的无力感。不少30岁以上的人因为事业无成而产生消极心理,一方面认为30岁仍未做出任何成绩,失去了年龄优势,同时也失去另外择业的勇气,大大地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职场竞争激烈,以及职业自身的可替代性,即使只是希望能“死扛”到退休,仍然不可避免面对年轻人的挑战,面对被辞退的可能。企业本身的市场性质,追求最少投入最大利润的目的,更是让许多30多岁的白领阶层,有退一步万丈深渊,进一步悬崖峭壁的错觉,影响了工作本身。

 

婚育焦虑。正由于过多精力投入在事业成就上,许多职场人士很容易忽视了家庭的重要性。特别对于女性而言,容貌、身材都失去往日的光彩,却发现自己还是孑然一身,在黑色朦胧的大城市里,孤独地坚强着,猜想着或许明天就可以遇到爱情;或许在无尽的等待中,放弃了期待,也习惯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也有那么一部分人会徘徊在“要事业还是要孩子”的抉择中,犹豫不决,害怕有了孩子以后,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和责任,终于等到功成名就、鼓起勇气做出决定,去接受另外一种生活的时候,却又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婚育时期。

 

婚姻危机。中年的离婚率是所有年龄段比率最高的。人到中年,彼此都对对方有很多期望,希望可以从对方身上获取更多的依赖。与其他年龄段的离婚相比,中年离婚代价可能最为惨重,因为它是人在最需要婚姻的阶段丧失的。它还影响到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和已经步入晚年的双方老人。除了离婚以外,“无性婚姻”的现象,也是另外一种压抑的表现。

 
 

3、不同阶段的人生有不一样的精彩

 

人生是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学习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化,是一个人成熟的过程。心理咨询师霍素霞认为,战胜年龄恐惧和中年危机,要从几方面做努力。

 

首先要认识到不同阶段的人生,有不一样的精彩。与青年的青春激扬相比,中年自有中年的成熟美。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35岁以上的中年人士,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都远超过年轻人。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看,青年期以前的社会化过程要求个体适应外界社会环境,从而也要求他们的心理活动多指向外部,指向他人,所以他们的意识倾向也更多地表现为外倾性。中年后期需要寻找自我意识的平衡,再加上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他们变得老练持重,遭遇挫折时能够反思,对待成绩能够依据确定的目标进行适当的评价,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和期望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或许随着岁月逝去了青春和激情,却获得了另一份成熟和韵味。

 

二是对“未知”和“丧失”抱有平常心。人生是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失去与得到的过程中发展,是每个人的必然,无论怎样的变化和困难都需要面对和克服。面对不可避免的“丧失”现实,与其一味自怨自艾地顾着如何逃避,还不如做出调整,让自己活得从容。

 

三是要发展人生阶段的新追求,获得创生感,避免停滞感。长期持续拼搏的中年人,往往因工作超时而负担过重,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一旦感到自己不能一如既往地竞争与创造时,就逐渐进入停滞状态。处于停滞状态的人往往感到精力枯竭、生活无趣、常常过分关注自己。调整工作的预期目标,成功地完成任务,有助于重拾自信、重塑人生的乐观,从而顺利地战胜中年危机和年龄恐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