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错!这才是你心中的建筑师旅行笔记!——慢行墨尔本CBD建筑

 昵称33281137 2016-10-14
猫本一日闲逛建筑
逛CBD,却给你不一样的闲适节奏
有时并不图文并茂
有时并不玩命修图
没套路
没条条框框
却能偶尔引起你的同感
不信就跟我一起上路吧

      妹纸我虽然是搞建筑的,也爱旅行,但是对于建筑狗们暴走式的旅行方式表示无限崇拜,奈何自己天生自由散漫,走着走着就一时兴起,总想着吃喝玩乐,只能自称是建筑喵。
      但是独闯一次澳洲不易,还是想在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多的建筑体验。出门前就先给自己画了条线路。(手绘地图及建筑信息见最后附表啦。)


 还好墨尔本的CBD并不大,走走停停地,吃吃喝喝地也顺利地走完了这一路。


猫本的早晨——南十字星车站

        天蒙蒙亮,整个城市还没有睁开惺忪睡眼,我走出在南十字星车站(Southern Cross Station)的波浪大屋檐。在郊区居住的人们还没有到达CBD开始他们的工作,车站还没有呈现出穿梭繁忙的景象,我等着电车在马路中央的轨道上来个不紧不慢的优雅转弯,正好可以趁着这个时间好好打量一下这个庞大的交通中心。

      整个屋顶的结构体系清晰地暴露在眼前,从Y型的最大钢柱到两个钢柱之间的拱形桁架,再到平行桁架之间支撑屋面的异形网格,层次分明,富有韵律的动感和节奏完全是结构真实性表达的结果。整个立面是开放的,商店、扶梯、站台这些内部的功能像被暴露的器官一样显而易见,真正需要被遮蔽的空间被装在黄色的盒子里退居到第一层立面之后。我猜想标识系统的设计人应该很轻松,因为一切都摆在眼前。找了些图。哈哈
      弯曲的屋面不光从形态上像个阳伞,而是真的作为一个伞,给旅行中的人、车和相关的事物提供庇护,不是将功能用外围结构包裹起来,更不是画地为牢之后按进行功能的分割。在这个情境下,场所是先于建筑存在的,如果没有人和人的活动,空间的语言再丰富所谓场所感也都是空谈吧。反观国内的大车站,往往在鸟瞰图上表现欲爆棚,体型巨大但忽略了人的视角,大概只有从电视的航拍镜头才知道庞然大物们到底长什么样,而且再强大的标识系统也常常令我不知身在何处又该去向何方。
建筑师:尼古拉斯·格雷姆肖
完成时间:2012
类型:交通建筑
地址:Spencer Street/Collin Street-Brouke Street
如何到达:搭乘11、12、48、86、96、109路有轨电车
图纸及参考资料:http://www./show-6-2829-1.html

       等本喵回过神来,电车刚好从转弯处驶过来,于是我自己脑补了一下再过一两个小时之后繁忙的车站景象,就跳上了电车。
      卸下背包,办好入住手续之后,我又跟着郊区的人们一起坐上赶往CBD的电车(市区房子略贵,就只好住到郊区再进城)。一路看下来,才明白为什么澳洲被叫做“澳村”:除了高楼林立的CBD之外的地方都是一两层的大House,有的还保留着维多利亚时代的样式,完全是一副宁静的乡村景象。电车外有人还在晨跑,有人遛狗;咖啡馆的老板打开门面后在马路边支上两三张桌子,跟国内的油条豆浆早餐摊儿一样,不过他们举着三明治和咖啡,电车内漂亮的年轻女孩儿在认真的织手套,引得华人老太太一直盯着看想弄明白针法;有人捧着书,也有人在刷手机。电车驶过一个又一个街区,我悄悄地观察着这种澳洲生活的日常,想理解这个城市的最真实的一面。
      下了车,在街头一边吃早点一边看着车站出来的人潮涌进CBD,尽管肤色不尽相同,但都形色匆匆,配上红绿灯滴滴作响的节奏,像极了美剧里的镜头。
——我知道这个城市已经苏醒过来了。

充满艺术活力的上午
——从弗林德斯车站到伊恩波特中心

   

  吃饱了就跟着人群走,绕过街角就看到了旅行杂志上作为墨尔本象征的弗林德斯车站(Flinders Street Station),这时的阳光让它显得更加明亮鲜艳,加上比南十字星站还熙熙攘攘的人群,瞬间就感觉到了这个城市的活力。我坐在台阶上被海鸥们好奇地打量着,而我打量着这个广场。

      台阶对面是专门设计的舞台,空中交织着一些电线,垂下小小的LED灯,像个简陋的舞池。广场周围的建筑表皮是以不同材质的三角形为单元拼贴而成的,走近了能看出黄色的和浅灰色的是陶砖,深灰色的是金属孔板,它们以不同的角度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些较大的“碎片”,但并没有完全包裹住建筑,还故意留了一些空档,能够看到背后支撑他们的钢结构。建筑们好像是穿上了故意剪坏的破洞牛仔裤。
      不过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墨尔本人不待见这个广场,大概就是还带着英式贵族腔调的老派人看不惯太过随意的年轻人吧。不过谁说城市的客厅就一定得是优雅款款地办沙龙呢,也可以是隔壁邻居办的啤酒派对啊。哈哈,喵~~~
      伊恩波特中心的门口的咖啡座,倒像一个有点时尚品味的年轻人。几个顶部散开的钢柱托着倾斜的六边形金属网格组成的屋顶,柱头也是六边形的,正好嵌在蜂巢一样的网格里,倾斜的蜂巢好像随时会飞出去,很有动感。从不同的角度看,蜂巢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是一个变化着的立体的屋面,很有趣。
      这样看,咖啡座和广场都用了最简单的元素作为创作的原点,但结果大相径庭。广场建筑的设计师似乎想通过一个“碎片”尽可能多的变化组合,试图用最小元素的单一性来确保整体的统一性,而且还一定得借助强大的计算机建模才能实现,却失控了。咖啡座的设计师将六边形的金属格简单的重复,只是给了一个倾斜的形态,就有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变化。
      原来,“能工”远不够,还得需要“巧匠”。
——本喵已经很努力地在思考建筑了,喵~~~

      伊恩波特中心(The Ian Potter Centre: NGV Australia)终于在上午十点开门迎客,作为维多利亚美术馆的国家馆,这个博物馆主要展览的是澳洲本土艺术家们的作品。大部分是受欧洲影响的油画,一部分是原住民的艺术作品。
      展品们被规矩地摆在同样规矩的展厅里,展厅外的室内空间却完全一副活泼天真的样子,到处都是设计师的游戏:墙上缺失的部分,飞到了天花板上;拔高的走廊还没走到头突然一堵墙挡住,带着不规则的窗洞;金属板的分格要有自己的方向,飞廊一定要扭曲一下。到处都是凌乱的分割。设计师玩的不亦乐乎,那所有的炫技式的空间好像都在说:管你做什么展览呢,跟我有关系么,我就是要这样,展览的空间留给你了,剩下的都是我的。
      就这样,展品和承载展示作用的博物馆被彻底地割裂了。没人说这一定是不对的,建筑师们还在努力地讨论着究竟怎样才是一个好的博物馆:展品和建筑本身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关系共存,怎样才能既能烘托展品,又能显示自己的个性。
      不过我猜不在意设计师怎么玩呢,最吸引我的一幕是一群老头老太太,自己搬着椅子来了解艺术,进了展厅后坐下来,安静的听老师讲。而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却借口自己看不懂,半步也不肯踏进博物馆。
建筑师:Lab Architecture Studio
完成时间:2008
类型:博物馆建筑
地址:St. Jakobs-Strasse 395, 4052 Basel
如何到达:福林德街 (Flinders Street) 电车(48路,70路,75路以及环城电车)会直接停靠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在罗素街 (Russell Street) 下车即可抵达
图纸及参考资料:http://cn./regions/Melbourne/Things-to-do/Art-theatre-and-culture/Art-galleries/The-Ian-Potter-Centre-NGV-Australia.aspx#moreinfo

又走了几个小教堂,路过了涂鸦墙的霍西尔巷,感受了维多利亚州的图书馆中庭,在门口的大台阶上听了会乐队演奏,心满意足地坐电车离开了CBD。


【附表】


  1
霍西尔巷  Hosier Lane

联邦广场对面,圣保罗教堂的往前100米左右,是一条非常有特色的涂鸦街区,色彩斑斓,风格各异,巷子的尽头有餐厅和咖啡馆,都像小酒吧一样惬意,可以随时坐下来两杯。

  2
苏格兰教堂  The Scots' Church


     新哥特式风格的一座长老会教堂。目前的教堂建于1871-1874年,是建筑师约瑟夫·里德的作品,墨尔本城里有很多的建筑都出自他手。

  3

圣米迦勒联合教会

St Michael’sUniting Church

苏格苏格兰教堂对面就是圣米迦勒联合教会,是一座公理会教堂,建于1839年,是维多利亚州最早的教堂之一。1866年拆除了老堂,由约瑟夫·里德设计,兴建了目前的伦巴第风格的教堂,伦巴第风格是罗曼式建筑的一种,外墙使用多种颜色的面砖,和连续的小拱券配在一起,有点童话的味道。 

  4
议会大楼 Arliament House


     走过圣米迦勒教堂,右转到Bourke 街,走到头就看见了议会大楼,大楼兴建于1855年,正立面是个古典主义的柱廊,非常宏伟。

  5

圣巴德里爵主教座堂

St Patrick's Cathedral


     议会大楼的后面是圣巴德里爵主教座堂,是天主教教堂,有着传统的东西轴线和拉丁十字平面,典型的哥特复兴式风格,这还是澳洲最高的教堂。

  6
唐人街China Town

    圣巴德里爵主教座堂出来,沿着Lonsdale街往回走,看到大牌坊,就到了墨尔本的唐人街啦,画风突变,一下子变成了熟悉的味道。 

  7

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

State Library of Victoria

      穿过唐人街,到Swanston街右转直走,大台阶上分外热闹,这就是维多利亚州图书馆,也是约瑟夫·里德设计的。图书馆有一个超赞的大中庭,周圈是展览室,陈列的物品展示了维多利亚的文化生活、历史和现状,非常值得进去参观感受一下。

  8
皇家拱廊Royal Arcade


  9


布洛克拱廊Block Arcade


这是两个非常有巴黎感觉的购物廊,离得很近,非常相似,玻璃拱廊的两侧是店铺,拱廊顶部的各种铁艺构造十分精致,拱廊里的小店都非常有特色,商品摆在橱窗里非常好看,可以在这里喝点下午茶,当然更可以买买买!
To be continued...P.S.文中图片皆来源于官网


推荐关注:景观中国(ID:la-china)

颇具独特观点的景观平台   猛戳关注↓↓↓

建筑师杂志联系方式:

合作:微信chenran58

投稿:邮箱cr58@163.com

这样也能扫出来哦,不信试试看↓↓↓

艺术二维码由第九工场赞助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