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男子汉”教材也是因性施教

 指间飞歌 2016-10-14

“小小男子汉”教材也是因性施教

“性别教材”只是根据男女生的不同特征进行有差别教育,可算是因材施教的另一种实践。现阶段,不妨给性别教材多些空间和机会。

如何让小学男生认识自己?12日,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国内首本为小学男生量身定制的性别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汉》,该教材围绕小男生们成长必须面对的与性别相关的困惑,着重帮助他们了解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保护、悦纳自己的基本能力,从而提升敢于担当的勇气与素养,成为一名“小小男子汉”。

这些年,跟“阴盛阳衰”“男孩危机”相关的报道层出不穷,“拯救男孩”成为不少专家学者的呼声。这种呼吁似乎还有着现实的依据:一方面,“状元郎”向“状元花”转变的趋势明显,1999-2008年间,高考状元中男生的比例由66.2%下降至39.7%。而在1999年之前,全国状元一直是男性为主导的世界;另一方面,则是很多男生性格变得阴柔,缺乏男子气概。

基于这样的现实,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国内首本性别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汉》,其中提出了很多对男孩有益的话题,比如,“为什么我是男孩不是女孩”“男孩和女孩究竟有哪些不同”“父亲对儿子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男子汉要有担待”“生活中要不要讲哥们义气”,这些问题都很有现实价值。此外,性别教材还对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有所涉及,算是对国内性教育缺失的一种补充。

尽管有诸多裨益,但这本性别教材还是引来了不少批评与质疑。比如,有人认为,这样的教材价值不大;还有人认为,所谓的“男子汉危机”只是一个伪命题,而且背后透露出大男子主义的倾向,用教材来培养所谓的“男子气概”,三观有点不正……不得不说,这些批评与质疑,说得有些重了,难免有“为批评而批评、为质疑而质疑”之嫌。毕竟,一本教材而已,没必要太过拔高。

对教育问题进行批评,其实很容易,但问题是,解构容易建构难。这次的男生性别教材,以及后续推出的女性性别教材,不过是根据男女生不同的心理与生理特征设计的教育教材,与大男子主义、女权主义其实都没有关系。

说到底,“性别教材”只是根据男女生的不同特征进行有差别教育,可算是因材施教的另一种实践。现阶段,不妨给性别教材多些空间和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