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谋略超人的智士―荀攸

 nangongcunfu 2016-10-14

谋略超人的智士―荀攸

    谋略超人的智士―荀攸

 

 

   

荀攸的主要谋略: A、二  虚: 佯攻君主解白马   兴风弄雨调袁军

           B、一缓一急:缓军料张诱       急军攻吕布

谋略超人的智士―荀攸

 

    荀攸为东汉末年大政治家、大军事家曹操的重要谋士。他的谋略对曹操集团的胜利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他一生的主要谋略,对启发人们的智慧是有所裨益的。

 

一、援军料张绣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政治上取得主动。急于网

罗人才,大展宏图。著名谋士荀彧遂举荐从子荀攸。曹操大喜,当即亲自写信给荀攸,请他出山相助。信中说:“当今天下大乱,正是智士劳心、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先生独处一隅、顾视蜀汉以静观天下之变,不是太久了吗!该是出山以展大才的时候了。”于是征拜荀攸为汝南太守。荀攸欣然应命,又入为尚书。曹操一向听说他的大名,即刻请来相见。一番谈论,知其确有大才,甚为高兴。对荀彧和钟繇说:“公达是非常之人,有非常之才。有他和我共谋大事,统一天下尚有何难。”于是,立即任命荀攸为军师,付以谋划军机的重任。

    建安三年(198年),军师荀攸跟随曹操征讨南阳张绣。他分析并建议说:“张绣与荆州的刘表联合,互为依靠,其势力尚强。但张绣是游军,需仰食于刘表。长期以往,刘表担负不起个沉重的供应负担,双方势必乖离,产生矛盾。我们不如缓军以待其变化。变生可为我所用,那时,即可乘机诱使张绣归附。如若现在发起急攻,刘表害怕势孤,必然救援。两军相合,其势难破。”在这里,苟攸不是孤立地看待张绣,而是对有关的各方政治军事势力及其相互关系,作了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刘表和张绣基于利害关系的行动估量,是十分精辟的。很可惜,曹操没有接受他的意见。三月,遂进军至穰(治所在今河南省邓县),向张绣发动进攻。张绣危急,向刘表求救。刘表害怕友军败灭而自己势孤,遂于五月出兵救援,直插其军后。曹操被迫撤围退兵。张绣乘势来追,直至安众(今河南省南阳市北)。“绣与表兵合守险,曹公军前后受敌。”曹操进退两难,澳悔无地。对荀攸说:“后悔未听先生之言,以致如此。”在前后受敌、十分危急的情势下,荀攸力挽败局,妙手回春,与曹操巧设奇计,反大破敌军:“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对战局总算有了挽回。荀攸初谋而言中,曹操未纳而受损。证明了荀攸料敌设谋的高超才能。曹操由此深知荀攸非凡的谋略才干。吃一堑,长一智。此后,对他的谋画,往往深信不疑,敬而纳之。将他对军机的谋画,变成军事行动,付诸实践。由此,常常得到出奇制胜的效验。后来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在“袁强曹弱”的形势下,张绣在贾诩劝说下,归降了曹操。由此看来,荀攸在这时提出的缓军以待,诱降张绣的谋略,是可以实现的,是很明智的。

二、急攻擒吕布   建安三年(198年)秋,吕布与袁术沆瀣一气,相互勾结,派出大将高顺进攻刘备。曹操派将援救,连战失利。刘备亦被高顺打败。曹操欲亲征吕布,诸将尽对说;  “刘表、张绣在我之后,虎视眈眈。此时远袭吕布,刘、张乘我之后,是十分危险的。” 荀攸却认为:“刘、张新破,势不敢动。布骁猛,又恃袁术,若纵横淮、泗间,豪杰必应之。今乘其初叛,众心未一,往可破也。”曹操对荀攸的分析,极为赞同,连连称好。才下定了征讨吕布的决心。九月,遂率军东进。十月,在彭城大杀大砍一通,然后攻到下邳。吕布亲自率骑兵迎战。曹军攻势迅猛,大破吕布军,活捉其骁将成廉。一直追击至下邳城下。吕布惊恐欲降,但其大将和谋士陈宫等人,一再阻挠其求降之计,力劝他求援于袁术,固守再战。吕布不得已出战,又被打败。只得还城固守。吕布虽败,但他究竟是勇猛惯战之将,加之陈宫等为之谋划,将士惧怕城破被屠,皆拚死守城。故而将下邳守得如铁桶一般。曹兵一再猛攻,无济于事。加之连战不休,曹军疲惫不堪。曹操无奈,打算班师而归。

    荀攸随军出征,筹画军机,昼夜无眠。见下邳坚固难攻,亦很焦急。但他对最终将破城擒吕布,信心十足。想不到至攻城的关键时刻,身为主帅的曹操却要退兵,不禁十分惊讶和焦急。忙与另一位重要谋士郭嘉一同力劝曹操:“吕布有勇无谋,现在连吃败仗,锐气早已衰竭。三军以将为主,主将气衰则军队无奋斗之志。陈宫虽有智谋,但划策迟缓。现在乘吕布气衰未复,陈宫谋画未定,我军一鼓作气、猛进急攻,则下邳城可拔、吕布可擒。”曹操听他二人言之有理,遂打消了班师的念头。率军继续围城猛攻。荀攸、郭嘉见城守坚固,难以攻拔,遂仔细察看远近地理,谋画一计:即挖决泗水,沂水,淹灌下邳城。古代军事家对利用水害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和防范敌人以水攻极为重视。故《孙子》说“无迎水流”,以防敌人水攻。又说“以水佐攻者强”,又要善于用水攻敌。但破堤决河以水攻敌,往往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而军事家们往往只图谋军事胜利,而不顾及人民的死活。曹操在攻城难克之际,得到荀攸、郭嘉此计,喜出望外。立即命人将流经下邳城北面、西面的泗水、沂水堤岸决开。沂、泗河水,遂如脱缰的野马,滚滚冲向下邳城。洪水所过之处,人民哭天号地,四处奔逃。逃避不及者,即溺死水中。财物漂流而去,房屋颓然而倒。星罗棋布的村庄立即消失在茫茫无际的一片汪洋中。固若金汤的下邳城无法阻挡水浪的冲击,顿时泡在数尺深的大水中。城中人心惶惶,吕布无计可施。又坚持守城月余,吕布的大将侯成、宋宪、魏续等为死里求生,不得巳发动兵变,逮捕陈宫,率众投降曹操。吕布急忙带麾下登上白门楼。曹兵立即将白门楼围得水泄不通。吕布无奈,只得投降。曹操命人把他紧紧捆绑起来。吕布痛得大叫“绑得太紧太痛,请稍缓。”曹操说:“譬如绑猛虎,不紧是不行的。”然后命人将吕布缢杀,陈宫、高顺都枭首送许昌。吕布败死,使曹操减少了一个劲敌。这一军事胜利,是与荀攸的谋画分不开的。

谋略超人的智士―荀攸

 

三、画策斩二将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二月,袁绍派大将颜良等人围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而袁绍亲自率军至黎阳为后援,即将渡过黄河。刘延惧怕,忙向曹操求救。四月,曹操倍道兼程北上援救刘延。荀攸根据敌我情势,谋画了“声东击西”之计。他对曹操说“今敌众我寡,不可硬拚。须分其兵、削其势乃可取胜。公不要暴露救援白马的意图。可挥兵直向延津。至延津则装着强渡黄河的样子,似乎要进兵河北,捣其老巢。袁绍必然分兵西应,阻止我渡河。此时却拨马东向、轻兵突袭白马。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则颜良可擒,白马之围可解。”曹操大喜,即照计而行。大张旗鼓,北向延津。袁绍闻报,果然以为曹军将渡黄河抄袭河北后方,忙分兵西行,至延津堵截。曹操见袁绍中计,忙率部急行军东向白马,离白马十余里,势孤而无备的颜良方才得知,慌忙仓促应战。被张辽、关羽于阵上斩首,其部众被杀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遂解白马之围,救出刘延部。因白马难以固守,于是迁徙民众,沿黄河南岸西行。袁绍发现中计,气急败坏。渡过黄河,气势汹汹地追曹军至延津南。曹操全无惧色,勒兵驻营南阪之下,派人登高临视敌人的行动。报告说:“敌人已来五六百骑兵。”一会儿又报告说:“骑兵渐多,步兵不计其数。”曹操说:“不要再报告了。”乃下令骑兵解鞍放马。这时,运输白马辎重的车辆也已渐近。诸将因敌众我寡,担心不敌,劝曹操迅速回军,护送辎重、还保营寨。唯有荀攸力排众议,坚持说:  “正好诱敌,何必离去。”曹操所见相同,望着他,会意而笑。这时袁绍的大将文丑与暂归袁绍的刘备率五六千骑兵前后到来,诸军又催促上马。曹操说:“再等片刻。”过了一会儿,敌骑到来渐多,见了辎重车,一拥而上,抢夺财物。曹操说:“可以上马了。”于是,这不满六百名骑兵,冲入乱抢乱夺的敌阵,阵斩文丑,大败袁军。颜良、文丑为袁军名将,败不旋踵,临阵授首,使袁军将士丧胆,上下震恐,曹操还军官渡,袁绍进保武阳。两军各作紧张的准备,等待一决雌雄的最后决战。

    袁、曹相恃数月,双方军粮将尽。但袁军的补给军粮不断运来。战事旷日持久,对曹军显然不利,利在速战速决。而销毁袁军粮草,破坏阻挠其运粮,对夺取最后胜利至关重要。荀攸根据可靠情报,向曹操建议说:“袁绍的运粮车即日可到,护粮将领韩猛恃勇轻敌,派将突袭,定可取胜。”曹操问:“可派谁前往?” 荀攸胸有成竹地推荐:“徐晃可当此任。”曹操乃派徐晃和史涣率军截击。大破韩猛,将其辎重数千车烧掉。十月,袁绍谋土许攸来降。密报曹操说,袁绍派淳于琼等率军万余,迎护运粮车,屯于乌巢(官渡东北约四十里外)。建议乘其将骄兵惰,前往偷袭,定可成功。此计如同釜底抽薪,能从根本上削弱袁绍,动摇其军心。但是众人皆疑,不敢轻信,唯有荀攸和贾诩力劝曹操采纳许攸的建议。曹操同意,遂留荀攸和曹洪守卫官渡大营。自率精骑五千,连夜前往乌鸦巢。大破袁军、阵斩淳于琼。被袁绍派去进攻曹洪的张合、高览得知淳于琼兵败,遂向曹军投降,但曹洪疑其有诈,不敢受降。荀攸说:“张合受袁绍猜忌,计谋不被采用,愤而来降。此有何疑?”原来,荀攸对袁绍主要将领、谋臣的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对袁氏集团的内部矛盾了如指掌。故而能准确地判断张合、高览投降是真,并非行诈。曹洪这才放心受降。袁绍见大势已去,遂弃军逃走。从此一蹶不振,实力渐衰,忧惧成疾,发病呕血,于建安七年(202年)五月死去。

四、乘乱平两袁   袁绍死后,小儿子袁尚继承父位。而长子袁谭自号车骑将军,屯黎阳(故治在今河南省浚县东北),各立门户,互争高低。建安七年(202年)九月,荀攸跟随曹操征讨袁谭、袁尚于黎阳。连连取胜,两袁败退固守。建安八年(203年)三月,曹军猛攻黎阳城,两袁被迫出战,被打得大败,只得连夜逃走。四月,曹操追至邺城下。因城坚难攻,遂于五月还许,留贾信屯守黎阳。八月,曹操以“欲擒故纵”之计,放弃两袁不攻,而做出远征刘表的姿态,军于西平。袁氏两兄弟在曹操大军压境的危机之时,尚能暂弥裂痕,合力抗曹。一旦曹军离邺城南下,内讧即起,争夺冀州,相互攻击。袁谭失败,退保平原,袁尚猛攻不辍。袁谭危在旦夕,只得派遣辛毗向曹操乞降求援。曹操征求大家的意见。左右都以为刘表势力强盛,宜先乎定。袁谭、袁尚败军之余,不足为忧。荀攸却认为;“天下正是多事之秋,群雄遥鹿,较智量力。而刘表坐保长江,汉水之间,无所事事。其无四方之志,显而易见。”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之士十万。袁绍经营多年,其势盘根错节。如果他的这两个儿子能和睦相处,守其成业,那么天下一时难以平息。如果并而为一,专力对外,也是难以对付的。现在兄弟遘恶,势不相立。正是天赐良机,正应乘其内乱,迅速平定两袁,统一天下,就稳操胜券了。机遇难得,不可失也。” 荀攸依据对各派军事势力强弱分析,确立了平定两袁重于平定刘表的战咯思想。同时又提出了把握时机、利用其内乱的战术思想,这是十分高明的谋略。曹操听了他的精妙分析,连连称善,并说刘表是“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谭,尚狡猾,当乘其乱”。表明了先平两袁、后图刘表的用兵顺序及平两袁时乘乱用兵的战术指导思想。这是对荀攸平定两袁的谋略思想的肯定和赞同。

    促使、扩大和利用敌人的内乱以取胜,是历代军事谋略军十分重视的谋略思想。孙子就曾说过“乱而取之”。荀攸熟谙兵法,又知己知彼,深知及时对河北用兵,是乘乱取胜的极好时机。曹操“心有灵犀一点通”,立即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于是计议遂定,马上答应袁谭的请求,立即率军还击袁尚。曹操为了笼络袁谭,还与他结为儿女亲家。袁尚得知曹军北来,慌忙放弃对平原的包围,撤军还邺。建安九年(204年)二月,袁尚留审配等守邺城,自率军攻袁谭。曹操率大军至,围攻邺城。五月,决漳水灌邺。城中被淹乏粮,饿死者过半。七月,袁尚还救邺城被曹军击败,逃向中山。八月,曹军破邺城,审配被杀。袁谭受援脱险后,乘机略取地盘,击走袁尚,并其兵众。曹操责其负约,与之绝婚,率军来攻。袁谭弃平原,逃往南皮。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军攻南皮,连攻不克。曹操“乃自执桴鼓,士卒咸奋,应时破陷”。城破之后,袁谭被俘斩首,冀州平定。袁尚等无处安身,只得投奔三郡乌丸。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一鼓作气,远征三郡乌丸。袁尚等又逃奔辽东。九月,曹操自柳城凯旋而归。辽东太守公孙康,斩送袁尚等人首级。至此,河北袁氏势力被彻底扫除。荀攸乘乱平二袁的谋略完全实现。

谋略超人的智士―荀攸

 

五、大智巧若愚   荀攸长期跟随曹操征战疆场,戎马倥偬。筹画军机,克敌制胜,功勋卓著,甚受曹操的信任和倚重。曹操自柳城还军时,“过攸舍,称述攸前后谋谟劳勋,日今天下事略已定矣,孤愿与贤士大夫共飨其劳。昔高祖使张子房自择邑三万户,今孤亦欲君自择所封焉。”不久,曹操即表封荀攸,对他谋画军机的勋劳,给予很高的评价。表中写道:“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遂封荀攸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207年)“大论功行封”时,曹操说:“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把他排在仅次子荀彧的地位,在谋臣中名列第二。足见对他的器重。不久,又将他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被任命为尚书令。

  荀攸不但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有智慧有谋略,在安身立命、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亦深有智谋,使其在极端专制的上下关系和极其残酷的政治倾轧中,安如泰山,立于不败之地。曹操固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翦除功高震主和略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他的第一号谋臣荀彧,就是因为不支持他当魏公,被他逼迫自杀的。长荀攸长期伴随曹操,对他自然深有了解,“伴君如伴虎”的畏惧感自比他人更为深重。史称“攸深密有智防”。可见,他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方面。他在这方面的谋略归纳起来,就是大智若愚。

  曹操有一段话形象具体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曹操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由此可以看出,荀攸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谋画军机,智慧超人,率先赴敌,勇气百倍,面对群雄,刚强不挠。曹操曾称赞他:  “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看来颇有疾恶如仇、除恶务尽的气魄。但对曹操、对同僚,却表现得谦卑、文弱、愚顿、怯懦。不但不露锋芒,不争高下、不矜勋劳,反而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当他姑表兄弟辛韬问及他为曹操谋取冀州的情况时,他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一再说:“佐治为袁谭乞降,王师自往平之,吾何知焉。自是韬及内外莫敢复问军国事也。”据说荀攸曾为曹操“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但是他本人守口如瓶,讳莫如深。所画奇策只有钟繇知道,但写书未完而死。注《三国志》的裴松之说:“攸亡盾十六年,钟繇乃卒,撰攸奇策,亦有何难?而年造八十,犹云未就,遂使攸从征机策之谋不传于世,惜哉!”裴松之非难钟繇撰集迟迟不就,殊不知钟繇也许有难言之隐。荀攸既然如此隐蔽和忌讳自己的谋画之功,钟繇也就难以知之甚详。退一步讲,即使知之甚详,连荀攸都不敢张扬,钟繇自然也不会愚蠢到替他人火中取栗,自取祸端。他不会不明白,宣扬谋士的智谋和功勋,作为主帅的曹操是并不惬意的。

  荀攸装“愚”卖傻、深自谦退的谋略,果然极有灵验。使他与曹操相处的二十年,配合默契,关系融洽,深受宠信。避免了刚正不阿的小叔荀彧惨死的悲剧在他身上重演。得以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对他的死极为惋惜和悲痛,“言则流涕,不能自己。”他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并推崇说:“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他把荀攸赞誉为谦谦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是荀攸以智谋防身处世所取得的成功。


  • 荀彧的简介与故事:概述荀彧超人智谋的一生

  • 发布时间:2015-12-26 22:30 浏览:100 次

  •   荀彧(公元163-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今河南许昌)人。祖父荀淑生活在东汉顺帝、桓帝时,是当时的知名人物。其父荀绲为济南相,荀绲兄 弟八人,号称八龙。荀家八龙中,名声最大的要数荀彧的叔父荀爽。董卓秉政时,被拜为平原阳。行至苑林,又追拜光禄勋。后来又拜为司空。荀爽以一介平民仅短 短三个月时间就位至三公。

      荀彧自小就受到完备的教育和广泛的文化熏陶,在少年时期就极有才干。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被举为孝廉,拜守宫令,时值董卓擅政,他认为朝中不可久留,遂要求外出补史,被任为亢父令后,又弃官归家,这一段活动,是荀彧政治生涯的开始。

      荀彧分析了当时形势,预见到董卓必败,荀彧到了冀州,韩馥已被袁绍夺去冀州牧之位。袁绍早听说过荀彧的大名,对荀彧委以重任,但荀彧看出袁绍徒有虚名,不能成大事,于是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毅然脱离袁绍,投奔了曹操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领衮州牧后,荀彧常以司马之职跟随。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以荀彧、程昱留守鄄城,自率主力部队东征徐州牧陶谦。此时张邈谋反,荀彧以其大智大勇保全了鄄城、范县、东阿三城。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极力劝说曹操将汉献帝抢到手,曹操准奏,亲到洛阳,奉迎天子到许都。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打败实力雄厚的袁绍,歼灭其主力。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在官渡之战中,荀彧以超人的智慧和谋略对曹军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荀彧不但精于计谋,而且明于知人,善于推贤进士,他举荐的荀攸、钟繇、司马懿等,都知名当世。长期以来,曹操和荀彧作为主帅和谋士共事,配合默契,曹操 的事业和荀彧密不可分。不过,他们只是在扫平军阀、消灭割据这一点上有一致性,这成为他们合作的基础。但曹操的目的是创建曹魏基业,而荀彧的目的是重整汉 家天下。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为了扫除他擅权路上的障碍,逼迫荀彧自杀而死。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不已,曹操以镇压 黄巾起义起家,崛起于北方,终于芟平群雄,统一了北部中国。三国鼎立中最强盛的魏国主要是由他一手缔造的,而由魏演变来的西晋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任。曹操 是中国古代有影响的人物,具有重要的建树和功绩。这是与荀彧为首的一批谋士的贡献分不开的。荀彧等人投靠曹操,呕心沥血,绞尽脑汁,提出一条条奇谋秘策、 锦囊妙计。曹操正是有效地利用了这批谋士的非凡才能和奇特的智慧,才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常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转危为安,开拓新的局面。

      研究荀彧的一生,尤其是他的谋略贡献,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和智慧的宝贵价值。

      荀彧“为人伟美”、“环姿奇表”、气宇轩昂、仪表堂堂。因长相俊美,故弥衡戏称“文若可借面吊丧”。荀彧在少年时期就极有才干,南阳何颙深为惊异地称赞他为“王佐才”。

       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荀彧被举为孝廉,拜守宫令,时值董卓擅政,他认为朝中不可久留,遂要求外出补吏。被任为亢父令后,又弃官归家,回到颍阴高阳 里。这一段活动,是荀彧政治生涯的开始,是他将学问、才干应用于实践的尝试,是他的才干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他分析形势的着眼点更高,目光更敏锐、犀利, 预见更加准确。

      荀彧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进行了分析,预见到董卓必败,并必然会肆意暴虐、疯狂挣扎,企图维护其统治,一场大规模的混战无 法避免。而他的家乡颍川,将成为军阀杀人的屠场。于是荀彧召集父老,劝他们说:“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避之。”但乡亲们对这位 青年人的话半信半疑,再加上安土重迁的习惯和穷家难舍的重重困难,使他们没有接受荀彧的忠告。这时,任冀州牧的同郡人韩馥派骑来接荀彧,荀彧请父老乡亲和 他一起离乡前往,怀恋故土的乡亲们没有同去的,荀彧只好带家人宗族,告别故乡,前往冀州。临行前,荀彧环视故乡山水,为它即将经历血与火的浩劫而悲痛不 已,为乡亲们将要遭受的磨难而忧心如焚。

      荀彧走后不久,董卓果然派部将出兵关东,所过之处,烧杀劫掠,大兵至颍川、陈留而还。乡亲父老留在颍川的,多被杀掠。至此,人们才想到荀彧的预言分毫不差,后悔恋土不去,遭此不幸。而荀彧却因精明的预见,逃脱了这场厄难。

      荀彧到了冀州,韩馥已被袁绍夺去冀州牧之位。袁绍早听说荀彧的大名,待之以上宾之礼。荀彧的弟弟荀谌及同郡人辛评、郭图,也都接受袁绍委任的要职。

       袁绍出身于“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的世家豪族,弱冠登朝,播名海内,威震河朔,名重天下。但善于审时度势、见机知人的荀彧,看出他徒有虚名,不 能成大事。这时,奋武将军曹操,引兵进入东郡,击破白绕军于濮阳,被袁绍表荐为东郡太守。曹操的影响和实力,都远不及袁绍,但荀彧看出此人有雄才大略,终 能成大事,于是,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毅然脱离袁绍,投奔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彧,大喜,说:“吾之子房也”,把他比作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立即委任为司马。这年荀彧年仅二十九岁。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常以司马之职跟随,为之出谋划策,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以荀彧、程昱留守鄄城, 自率主力部队东征徐州牧陶谦。攻拔五城,略地至东海,“所过多所残戮”。正当曹操在东方大杀大砍快意之时,空虚的后方,祸起萧墙。曹操大将陈宫劝张邈乘兖州兵力空乏反曹操,他说:“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

      张邈,字孟卓,与曹操、袁绍皆为好友,曾“辟公府,以高第拜骑都尉,迁陈留太守”,与曹操一起首举义兵,讨伐董卓。后因批评袁绍骄矜,袁绍使曹操杀 他,曹操拒绝,张邈十分感激。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秋,曹操征陶谦,敕命家人“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回来后,见到张邈,相对垂泪,可见友情之深。但 想不到,陈宫的一席话,竟说动了张邈,决定叛曹操,迎吕布夺兖州。这时,陈宫奉曹操之命正将兵留屯东郡。于是,率军迎吕布为充州牧,占据重镇濮阳。

       吕布,字奉先,是一员枭将,“使弓马,臂力过人,号为飞将”,骑一匹赤兔良马,冲锋突阵,勇猛异常,故当时人语:“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曾亲手杀 死“誓为父子”的董卓。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吕布兵败,率数百骑出武关,欲投奔袁术,被拒之门外,北诣袁绍,又遭袁绍猜忌,甚至派壮士乘夜围攻掩杀。 吕布无奈,逃往河内,与张杨合兵。逃命不遐、无立足之地的吕布,一见陈宫等来迎,真是绝路逢生,喜出望外,立即随陈宫兴高采烈地进入兖州。

       张邈派刘翊来到鄄城,对荀彧说:“吕将军来助曹使君讨伐陶谦,已进入我兖州境,请您供给军粮。”众人多将信将疑,也有人信以为真,喜得吕布援助。而有些 督将大吏已暗中与张邈、陈宫合谋,摩拳擦掌,欲为内应。荀彧一眼即看穿对方阴谋:兖州空虚,曹使君未请而吕布自来,非来夺我兖州何为!张邈虽为曹使君好 友,但阴谋诡计岂能纸里包火!某些将吏言行反常,必与通谋。内应窃发,鄄城必危。鄄城有失,兖州大势去矣!于是,荀彧立即集合兵众,紧急部署准备,并派人 星夜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夏侯惇带兵专程赶来,与荀彧密商,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连夜诛杀谋叛者数十人,消除了隐患,安定了人心。

       张邈见荀彧识破其计,即与陈宫公开打出叛曹的旗帜。吕布也公开以兖州牧的身份号令兖州诸郡、县。此时军阀混战,旋起旋灭。今日为牧守,明日为孤客,司空见 惯,吏民不以为怪。曹操任兖州牧仅两年,根基未稳。既然主力东去,吕布乘虚而入,又有张邈、陈宫为前导,于是兖州所属郡县纷纷叛曹而应吕布,唯有鄄城、范 县、东阿坚守不动。

      这时豫州刺史郭贡又突然率军数万来到鄄城城下,要求见荀彧,此时城中之兵少得可怜。后曹操归来,程昱劝他不要与袁 绍联合时说:“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由此看来,在这之前鄄城留守兵力自然更少,无法与郭贡数万军队抗衡。城中人纷传郭贡此来,必 与吕布同谋,群情惧怕,谈虎色变。而荀彧神情自若,要出城会见郭贡。夏侯惇等劝道:“您肩负镇守兖州之任,有您在,军民才有主心骨。再说,前去危险,白白 送死,千万不可去。”荀彧笑道:“将军放心,郭贡与张邈素无交情,今突然到来,必无确定的计划,我及其未定而劝说之,纵然不会助我,可使中立。如拒不会 见,反会激怒郭贡,与张邈联合。”于是荀彧出城,从容地会见郭贡,侃侃而谈,不卑不亢,全无惧意。郭贡见此情形,估量鄄城有备,未易攻破,遂引兵而去,担 心吊胆的鄄城军民,才拭去冷汗,把心放回心窝。

      这时,吕布的降卒说,陈宫要亲自带兵取东阿,并派汜嶷攻取范,吏民又都恐慌起来。荀彧 以为城守城破,重在民心,众志成城,则坚不可催;人心离散,何城可守?因此必须派干练而有威望的人,前去劝慰二城军民,鼓舞守城之志。思虑再三,决定委派 程昱前往。对他说:“现在兖州后叛,唯余此三城。陈宫等以重兵进逼,非深结民心,三城必动。东阿是您的故乡,您是东阿的民望,前往劝说,便有守住的希 望。”程昱欣然前往。经过范县时,程昱对范县令勒允说:“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姓皆应,似能有为。其实,吕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不过是匹夫之雄罢了!陈宫等 以势相交,难以久合。失虽众多,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无双,如天所授。君固守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这与违忠从恶、身家俱毁,孰得孰失!何去何 从,请君抉择!”勒允流着眼泪激动地说:“不敢有二心!”这时汜嶷来县衙劝应吕布,勒允伏兵刺杀汜嶷,勒兵守城。程昱又派人断绝仓亭津,使陈宫不能渡河。 然后,连夜赶到东阿。东阿令枣祗已动员、组织吏民,坚守城池。

      荀彧有勇有谋,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局势下,临危不惧、从容指挥,保 全了鄄城、范县、东阿三城。曹操闻报,慌忙舍陶谦而引军西归,回救根本。虽失兖州大多数郡县,幸存三城,尚有安身立足之地。归来后,即与吕布连连血战。同 年,陶谦死。曹操打算乘此机会先攻取徐州,再消灭吕布。荀彧说:“从前,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都是深根固本以争天下,终成大业。兖州为将军的关中、河 内。现被吕布窃据大部,不可不先夺回来。今若舍吕布而东征,吕布乘机寇暴,将军将全失兖州。若徐州不定,将军归来,立足何处!”曹操认为言之有理,于是, 复与吕布战,并分兵平诸县。至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吕布败走,东奔投靠刘备,曹操才恢复了在兖州的统治。

      经过黄巾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和军阀割据混战,东汉皇权已名存实亡,汉献帝已成为军阀手中的玩物,但是,皇帝毕竟是封建政权的象征,从齐桓公尊王称霸以来,很多权臣懂得打着天子的旗号,对争权夺利有极重要的意义。

       曹操在汉末群雄的角逐中,不断取得胜利,最终统一北方,是与他采取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这两项重要政策有密切关系的。这是曹操初临 兖州,治中从事毛玠向他提出的建议。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由长安逃回残破不堪的洛阳,这给曹操提供了把皇帝抢到手的绝好机会。但是,有人认 为,东方尚未平定,“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率制”,持此论调,以条件不具备为理由,实际上是反对迎帝。在此关键时刻,荀彧坚决主张迎 帝都许。他力劝曹操说:“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影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以历史上由尊王而称霸定天下的事实说动曹操。又说:“今车驾旋轸,东 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是迎驾都许的千载难逢的良机。“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 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略,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极言迎帝在政治上、策略上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又告诫说:“若不时定,四方生 心,后虽虑之,无及。”如果犹豫迟疑,错过良机,他人抢先,迎走天子,则后悔莫及。经荀彧这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和透彻精到的分析,曹操下了决心,亲到洛阳, 奉迎天子都许,不失时机地把汉献帝这面旗子抓到手。从此,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征讨不臣,在政治上掌握了主动权。

      当时,另一个实力强盛的军阀是袁绍,他的谋士也看到了抢夺汉献帝的重要性。《三国志》卷六《袁绍传》记载:郭图“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

       而注引《献帝传》记载:“沮授说绍云:‘……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说,将从之。郭图、淳 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 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至义也,又于时宜大许也,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机,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绍弗能用。”

      究竟是郭图还是沮授向袁绍提出迎献帝都邺的建议,《三国志》和《献帝传》各执一说,但谋士及时地提出了这一建议,当是事实。不过袁绍目光短浅,没有接受,而被曹操独占了鳌头。后来袁绍十分后悔,但已无可奈何。

      “会太祖(曹操)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徒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三国演义》)

      此时,汉献帝已是曹操抢到手的宝贝,自然小心守护,岂让袁绍靠近!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包围张绣于穰,“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公乃解绣回。”听到叛卒的报告,就以为袁绍真的要来抢天子,急忙撤兵而回,足见曹操对看守汉献帝是多么小心谨慎。

      直到官渡之战初期,许攸还给袁绍出主意:“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绍不从,曰:‘吾要当无围取之。’攸怒。”这是袁绍抢天子的最后机会,但愚蠢的袁绍又一次错过,无怪许攸对此忿忿不已。

      江东的孙策也曾计划从曹操手中夺取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孙策被刺客杀死,抢夺汉献帝的计划未能付诸实施。

      看来,曹操幸亏在荀彧力劝下抢先迎帝都许,如稍迟缓,虎视耽耽的军阀大有人在,献帝鹿归谁手,殊难预料。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打败实力雄厚的袁绍,歼灭其主力,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在官渡之战中,荀彧以超人的智慧和谋略对曹军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战争的准备阶段,荀彧对敌我双方优劣态势的分析,鼓舞和坚定了曹操及将士参战的勇气,为战胜袁绍作了思想准备。

       “自太祖(曹操)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曹操在宛被张绣打败之后,“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 于常”。他把袁绍的信给荀彧看,问:“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反映了曹操想讨伐袁绍而又缺乏胜利信心的矛盾心理状态。此时,袁绍占有冀、青、幽、 并四州,曹操只占兖、豫二州;袁绍有大军十余万,战马万匹。曹的军队说“兵不满万”固不可信,但较袁绍少得多,是事实。所以曹操认定“力不敌”袁绍,心怀 胆怯而犹豫不决。主帅尚且畏敌,“诸将以为不可敌”也就不奇怪了。从曹操至诸将普遍存在的畏敌情绪,是战胜敌人的极大障碍。而荀彧的眼光高人一着,既看到 了袁绍外在的强大,又清楚地看到了其内在的虚弱和己方潜在的优势。并坚信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己方“虽弱必强”,能使敌方“虽强易弱”。

       他对曹操分析说:“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 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 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 功者无所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荀彧的分析,可谓体察 入微,入木三分。事实正是这样,袁绍虽占有四州,但在他统治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就命。”其子袁谭在青州抓丁, “放兵捕索,如猎鸟兽”。而曹操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剥削。实行屯田,安定自耕农,限制和打击豪强。与袁绍相比,大得人心。在用人方面,袁绍用人唯亲;曹操 唯才是举。在治事方面,袁绍法令不肃,士气低落,军纪涣散;曹操赏罚分明,士气旺盛,军队战斗力强。所以袁绍仅有外在的优势,而曹操具有内在的优势。曹操 和诸将对此缺乏充分的估量,荀彧却知己知彼,并归纳为度胜、谋胜、武胜、德胜的“四胜”。曹操听后,顿开茅塞,恍然大悟,先前的疑虑、胆怯一扫而净,精神 振奋,只待拼搏。而且亲自说服和鼓励仍怀疑惧的诸将:“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 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曹操此言与荀彧的话大致相同,说明他已完全接受了荀彧关于敌我双方优劣的分析,并树立了战胜袁绍的信心。

      在袁、曹两军相拒的时候,孔融曾问荀彧:“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

      荀彧分析说:“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在官渡之战的过程中,“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

       敌方的谋臣和诸将,是组成敌方整体的个体,对敌方个体的准确分析,是对敌方整体的准确分析的前提。荀彧不仅从总体上把握了袁绍内在的劣势和必败的结果, 而且对袁绍的谋臣和诸将的情况也了如指掌,对他们的动向和结局的预言分毫不差。作为谋略家的荀彧,对敌我双方的分析和对战争胜负的预见,表现了极高的才 能。

      荀彧还制定了先取吕布,安抚关中的行动路线,为曹操进行官渡之战,解除后顾之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建议:“不先取吕布,河北亦 未易图也。”曹操极为赞同,但他担心关中割据势力乘机捣乱。荀彧分析:“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因 此,他建议:“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联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曹操按照荀彧提出的这一方案,先出兵东 擒吕布,定徐州;又安定了关中,然后才与袁绍开战。

      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曹军军粮待尽,甚为窘迫,在“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的危机之时,曹操打算退兵。

      这对荀彧力阻曹操退兵,对扭转战局,夺取最后胜利,贡献极大。正是在这种“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的危机之时,曹操打算退兵。“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

      他认为两军拼搏,先退者往往败;锲而不舍,坚持到底者往往胜。此时,曹兵若退,不仅官渡之战将一败涂地,袁绍乘胜追击,恐怕许昌也保不住。荀彧深知此时牵一发而动全局,退一步全军将毁于一旦,故力劝曹操,阻其退军。

      “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荀彧劝曹操,借鉴刘、项莫肯先退的历史经验;半年之劳,万勿功亏一篑;否极泰来,形势捋变;危机之时,往往产生奇谋妙计。荀彧的这悉议论,对曹操不啻是 注射了强心针,立即产生了胆量、信心和勇气。“太祖乃往”,他在官渡前线坚持下去。接着用许攸提供的情报和计谋,袭乌巢,烧袁军粮,杀淳于琼。真是山穷水 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战局突变,迅速获胜。袁绍军“遂大破溃”。“绍与子谭轻身进走。凡斩首七万余级,辎重财物巨亿。”

      后来, 曹操向朝廷上表为荀彧请求功赏时说:“昔袁绍侵入郊甸,战于官渡。时兵不粮尽,图欲还许,书与彧议,彧不听臣。建宜往之便,恢进讨之规,更起臣心,易其愚 虑,遂摧大逆,覆取其众,此彧睹胜败之机,略不世出也。……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对荀彧力阻退兵,致官渡获捷的功勋 给予极高的评价。

      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曹操于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四月“扬兵河上,击绍仓亭军,破之。……九月,公还许”。袁绍逃归河北,“复收散卒,攻定诸叛郡县”,极力稳住立足之地。

      这时,曹操粮少,乘胜进军河北,确有困难,就想乘袁绍军败之机,南向征讨刘表。荀彧以为不可,他对曹操说:“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

       荀彧的这一分析和建议是很有见地的。对袁绍,既已击溃其主力,就应乘胜北征,彻底消灭其残余势力,占有其地盘。此时主力南征刘表,就给袁绍苟延残喘、死 灰复燃之机,若其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乘虚袭击后方,对曹操是极其危险的。而刘表安坐观望江、汉间,割地自保,心无大志,是囊中物、瓮中鳖,随时可取,不 必为虑。曹操马上领悟到了这一点,他说:“我攻吕布,(刘)表不为寇,官渡之战,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袁)谭、(袁)尚狡猾,当乘其 乱。”这与荀彧的分析相一致,说明曹操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

      曹操消灭河北袁氏之后,再南征刘表,就如同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一般得心应手。

      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九月,轻而易举地占有了刘表的荆州,不过,到十一月赤壁战败,引军北还,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就轻易得到的荆州,又轻易地失掉了。

 

 

  详见《三国随想、兵法百讲》第七十五讲《智囊智谋》上篇曹家战略第二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