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鲍勃·迪伦和这些中国文化人什么关系?

 三余无梦生 2016-10-14


                                               
                       


迪伦是音乐人更是诗人(而且还会画画),他本人的文学阅读名录更是令人惊讶:拜伦、雪莱、郎费罗、弥尔顿、爱伦·坡、普希金、柯勒律治阿瑟·兰波......是啊,音乐、诗歌与文学本来就不分家。


中国大陆地区的人们接触鲍勃·迪伦的时间不算早,据说在大陆并没有他的专辑被正式引进。毕竟,他最活跃的那段时光是上个世纪60年代。那时民谣和诗歌作为社会运动的重要武器,影响了全世界的人。


那么,什么时候中国也能有更多的歌手像他一样,用中文写的歌词影响影响全世界的人?


文/读过


有人形容,生于1941年的鲍勃·迪伦,人生在26岁前就过完了——从1963到1967年间他几乎享受了世间所有的光环。他把诗歌创造性地融进音乐中,立刻受到全社会的瞩目。就像他曾经的女友、民谣女王琼·贝兹在Diamonds and Rust(《钻石与铁锈》)中唱到的:你出现在我面前,已经是个传奇人物。



鲍勃·迪伦与琼·贝兹。


鲍勃·迪伦本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生日是5月24日,因为崇拜诗人托马斯·迪伦才改名。有趣的是,后来,在中国台湾,他的两个“脑残粉”——歌手陈升和魔岩音乐的创始人张培仁,也给自己改过向迪伦致敬的英文名,最终也让自己成为了成功的音乐人。

鲍勃·迪伦的画作。

很难找到贴切的形容词来形容鲍勃·迪伦的性格。他一直在变化,创作各种作品。唯一不变的是,他始终对主流社会抱有警惕和叛逆之心,不爱随波逐流,甚至否认自己的一些歌曲含有政治意味,在民谣音乐节上故意演唱插电的歌曲。

2011年,70岁的迪伦在北京演唱会上。

迪伦从没有停歇过:写歌,唱歌,写小说,画画,凭借摇滚歌手的身份得到普利策奖最佳荣誉奖,以70岁高龄来到中国开演开演唱会,又成为第一位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音乐人......说鲍勃·迪伦是个综合艺术家,恐怕一点不为过。

陈升可被称作台湾的迪伦?张培仁。他可能没想到,他这个与鲍勃·迪伦有关的名字“兰迪”被李宗盛写进歌里,名垂流行音乐史。


熟悉陈升音乐风格的人,都能感觉出他与鲍勃·迪伦音乐的相关性,他歌曲中标志性的口琴也是借鉴自迪伦的。乐评人李皖在一篇文章中称:鲍勃·迪伦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的两个人,除了陈升之外,还有缔造了“魔岩文化”的张培仁。他们一个给自己起英文名为“鲍比”,另一个起名为“兰迪”(倒着的“迪伦”)。形容起鲍勃·迪伦,陈升只说:“鲍勃·迪伦是神。”他写过一首歌叫《喝完这杯咖啡就走开》,歌名取自迪伦的One More Cup of Coffe(《再来杯咖啡》)。



林怀民余光中罗大佑


迪伦在台湾对文化圈的影响确实更为突出,“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年轻时写的小说《蝉》中有他的歌;赖声川当年驻唱时也爱唱迪伦的歌;罗大佑的书架上放着《鲍勃·迪伦歌词集》。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很多作品都被音乐人谱写成歌曲。他说自己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正好在美国,听了很多披头士和鲍勃·迪伦的歌曲,甚至模仿鲍勃迪伦的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写了一首《江湖上》:


一双鞋,能踢几次街?

一双脚,能换几次鞋?

一口气,咽得下几座城?

一辈子,闯几次红灯?

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风里。

一双眼,能燃烧几岁?

一双嘴,吻多少次酒杯?

一头发,能抵抗几把梳子?

一颗心,能年轻几回?

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风里。

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

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辈子,算不算永远?

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风里。




郑钧的造型似乎都向迪伦看齐。


“鲍勃·迪伦对于喜欢摇滚乐的人来说,就像神一样。”很多音乐人在2011年4月,鲍勃·迪伦来北京时,赴现场观看演唱会,包括崔健、郑钧、何勇、朴树、左小祖咒等,一同追星。后郑钧接受专访,表示“他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不需要谄媚任何人。”郑钧认为,鲍勃·迪伦是真正赋予摇滚灵魂的人,他的歌词探讨的都是关于人生、人文主义。他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


崔健左小祖咒


可惜的是,由于时代等原因,鲍勃·迪伦最红火的时候,他并没有对中国大陆的摇滚音乐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乐评人张晓舟发表评论称,很多人去听鲍勃·迪伦之前,其实也该提前补补课。而实际上,中国内陆几乎从未正式出版过一张鲍勃·迪伦的专辑,普通人对他的了解大都是来自电影《阿甘正传》插曲,或者英语有声读物。

周云蓬

也有人说盲人歌手周云蓬最像中国的迪伦,但周云蓬自己撰文说,“将要长成迪伦的有两个人”,是“崔健和罗大佑”。


附:鲍勃·迪伦的著作


诺奖提名他作候选真不是开玩笑的。鲍勃·迪伦的创作属于“超现实主义”,他与“嚎叫派”诗人金斯堡是好友,自称艾米莉·狄金森和蓝波会给他灵感。


1971年的小说Trantula(《塔兰图拉》),大陆无引进:

2005年自传Chronicles : Volume One(中译本《像一块滚石》),江苏人民出版社:

部分资料参考《深圳商报》《东方早报》《深圳特区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