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真的教会孩子爱了吗?

 木头1018 2016-10-14

前几天有篇《儿女为何不“爱”我们》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作者龙建刚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教授,他的老友夫妇国庆假期去学校探望独生女儿,本想给孩子一个惊喜,没想到女儿不仅没有感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满肚子怨气,责怪父母为什么不经她同意就来学校,对她极不尊重,因为她已经商量好要和同学去外地玩。

父母很失望,感觉自己对孩子满腔的爱没有得到孩子的理解和响应。

在中国,两代人之间的探讨总是容易引发热议,很多做父母的都对此有同感,连我爸也凑了这场热闹,在朋友圈转发了一位佛山的妈妈看过文章后,给龙教授发来的哭诉短信。

短信讲述了这位单亲妈妈含辛茹苦的将女儿培养成了名牌大学的学生,并且留学美国,她去美国给他们带孩子,感觉到女儿对她不够关心,很少交流,她为女儿变得“无情无义,冷漠得不可理喻”而痛心和迷惑,“到底是美国改变了他们,还是独生子女都是这个德行?”

这位做女儿的行为的确不妥,应该有更妥善的办法来处理这件事,但中国的父母说起自己的孩子,几乎都是一肚子委屈,个个苦大仇深,简直成了中国式父母的标准配置。

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理想的回报,或者孩子顺从的还不够,他们忘了是自己选择了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做对好父母不过是一个好人应尽的义务,他们只看到自己牺牲了多少,付出了多少,把养孩子看作是一件亏本的买卖。

正是这种无法享受教育的过程,让很多中国父母在用力的爱孩子的过程中,忽视了自我,把爱变成单方向的给予,不问孩子的需求,不注重培养孩子感受爱、回报爱的能力,把孩子变成了看起来不懂得感恩的“罪人”。

有一次,我去逛商场,前面有一对母女,女儿大概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蛮好看,只是脾气特别差,不时对妈妈大呼小叫,“你少管我!”、“能不能别墨迹了!”、“烦死人了!”

一开始,我很生气,在心里默念:“这要是我女儿,估计早就忍不住要打她了。”

我和她们母女俩一前一后逛了很长一段路之后,我却发现了另外一些问题。

母亲总是试图操纵女儿。每到一家店,她都会要求女儿试穿她觉得好看的衣服,而作为一个花季少女,显然这种中年乡村时髦风十分不感冒(连我都看不上),女儿一次次拒绝,试图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又总是被母亲阻止,“这衣服多难看啊,你还是试试我这件。”

女儿的情绪起伏正是在这种一次次拒绝、请求、再拒绝中产生,她显然已经对母亲的这种操纵模式深为熟悉和厌倦,所以她放弃了沟通,直接采取粗暴无礼的方式来制止“你闭嘴!”以至于让自己看起来非常像一个十分糟糕的人。

而作为母亲的呢,无论女儿如何表现出反感,依然小心翼翼地陪着小心,丝毫没有家长的权威,可还是不改唠唠叨叨的习惯。看起来,母亲十分满足成为一个无微不至的慈祥的母亲,甚至享受这种被女儿欺负的悲情感觉——她面带笑容,略显无奈地回应那些路人同情的目光,表达着一种,“我的孩子并不懂得珍惜我的爱,可是我依然爱她”的涵义。

与这对母女分开的那一瞬间,我无限同情那个女儿。

作为母亲的,总是听不到女儿真正的需求,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和判断投射在孩子身上,这种错误的方式,让爱,即使是无微不至的爱,也成为隔绝两代人的武器。

母亲现在有这样的表现,那么在孩子过往的经历中,也必然是如此,她所给予的,全都是自己认为重要的,用自己的情感代替孩子的情感,却不懂得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让孩子始终处于一种事实上的被忽视的状态中,最终所建立的情感联系也不健康。

扮演一个母亲,和真正成为一个母亲,是有很大差别的。

以前有读者和我抱怨,自己从小到大孩子照顾地无微不至:每天接送、辅导作业、家务事全部包揽、给她报兴趣班、带她国内国外旅游……结果孩子从10岁开始就特别逆反,经常和妈妈顶嘴吵架,不让妈妈动自己的东西,并且用特别恶劣的语言攻击了妈妈。做妈妈的很受伤,不知道应该如何和孩子相处。

这位妈妈觉得自己的爱没有得到理想的回报,她女儿的表现也显得那么粗鲁和暴躁,但如果一个孩子,被正确充足的爱着,又游历各地,开阔视野,很难想象会变成这样。她可能做到了一切,但问题就在于做得太多,对孩子理解的太少,比如孩子想要自己清理电脑,她一定要帮忙,反而惹来孩子的不满。

在被尊重、被需要、被欣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一种纯净的心境,也会变得柔软,知道感恩,知道珍惜别人的付出。这种共情的能力,是从被恰到好处的爱护中得到的。

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他们把孩子当做是无能力给予者,是被爱的对象,仅此而已。

前段时间,有位朋友和我探讨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她觉得自己的儿子过分敏感,胆小懦弱,和自己的小时候一样,做事总是虎头蛇尾,缺乏毅力和自信,这令她很烦恼,不知道如何去改变。

我们深入交流后,我发现她对孩子的性格的确足够了解,但她的问题就在于过度理解了,她把孩子看成了自己童年的延伸,她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她在童年时候渴望获得的。她忽视了孩子身上和她不同的那部分,忽视了孩子本身也是有创造力的。

她爱着孩子,又无意识的压抑了孩子,她谨慎、担忧、敏感的态度就这样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孩子,孩子接收到了这种信息,久而久之也就按照这个方向去成长了。

有些父母抱怨孩子成年了也不懂事,不体谅父母,我都觉得,这真的怪不得孩子。要怪还是要怪父母,从小你有教会他们怎么去爱亲人吗?你有告诉孩子他需要感恩吗?爱不会自动从心里长出来,就像种子很难在贫瘠的土地上发芽。

比如父母说,“你只管好好学习,家里的事情不用你操心。”于是孩子就变成了即使看着父母忙得不可开交,也觉得和自己无关的旁观者。当两代人都默认了这种方式:孩子只管享受,不需要承担和付出,这样的孩子逐渐就会变成日后的冷漠者,甚至会把父母的关心看作是束缚,渴望挣脱。

有人总相信,孩子小不需要为父母做什么,以后他们就懂了。这是错误的想法,知道付出,是被训练的结果,而感受到付出的快乐,是比被爱还要大和广博的情怀。

做到了一切的父母,最应该学会的就是少爱一点,让成年的女儿自己去选择她喜欢的衣服,让上大学的孩子保有她和同学聚会的机会,让已经是青少年的孩子去管理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做得那么完美,适度的爱孩子,留一点精力留给自己,让自己成为值得孩子骄傲的榜样,这比任何教育都更有效果。

这种少爱一点,不是冷淡,不是那种“你不值得我对你太好”的抱怨,更不是失职,而是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愿意面对孩子正在成长的事实。逐渐撤开曾经扶在孩子身上的手,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认真倾听孩子的需求,让他们迈着自己的步伐去踏上他们的人生。

爱孩子并不是父母之爱的终点,教会他们爱,让他们变成一个有能力爱别人的人,才是父母们此生最重要的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