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文学奖专集(2016年)||鲍勃·迪伦作品选||欧阳江河:诺奖的文学与非文学尺度

 chfluofangfang 2016-10-14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者

美国民谣教父
鲍勃·迪伦
Bob Dylan


       鲍勃·迪伦是一位有重要影响力的美国唱作人,民谣歌手,音乐家,诗人。迪伦成名于1960年代,并被广泛认为是美国六十年代反叛文化的代言人。
       他生于1941年的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城,6岁时全家移居到希宾。少年时期的迪伦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时迪伦自学了吉它、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并组织过一场小型的演出。 高中毕业后他来到明尼苏达大学继续学业。大学时期,他开始使用艺名鲍勃·迪伦。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开始专心致力于歌唱工作。随后他搬到了纽约,开始在一些咖啡厅和俱乐部表演,签约了唱片公司。1962年,他推出首张专辑《鲍勃·迪伦》。随后数十年里,他继续推出了多张专辑,包含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例如代表作《答案在风中飘》《时代在变》等等。鲍勃·迪伦创造了唱片销量神话,他的音乐作品中,涉及很多社会性话题,包括人类、宗教、政治和爱等等,这些歌词持续被印刷和出版,而这些歌词也被认为是鲍勃·迪伦的重要贡献之一,对现代流行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对美国文化甚至整个世界的文化界都做出了贡献。
       他的一些歌曲,例如《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 in The Wind)(或译为《随风而飘》等),成为在反战抗议和民权运动中被广泛传唱的曲目。直到今天,他仍然是非常具有影响力非常受欢迎的艺人之一。他的歌词包含了政治抗议、社会评论、哲学和诗歌。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荣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他说:“在我看来,我写的任何一首歌都不会过时。” 诺奖给他的颁奖词为:“他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他以作品《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回忆录》被提名诺奖已有10年,比村上春树的提名历史还悠久一些,可谓是特别的陪跑者。终于,“永不过时”的鲍勃·迪伦拿到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
       鲍勃·迪伦曾获奖无数,包括1991年格莱美终身成就奖、2000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2001年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 、2008年普利策奖特别荣誉奖等。诺贝尔文学奖,他从1998年开始就被提名,18年后终于夺得此荣誉。
       诺贝尔有文学奖没有音乐奖。长期以来,剧作家曾经获得过此奖,但优秀原创音乐词作家的文学性也同样出色,却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鲍勃·迪伦能获此奖,也应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一种改变。

  瑞典科学院常任秘书萨拉·丹尼斯表示:“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是一位伟大的曲作者,承载着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45年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改变自己的形象。 虽然他没有写小说诗歌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如果我们回首历史,就会发现5000年前,荷马和萨福也写下本应配合音乐吟唱的诗作,我们现在依然在阅读欣赏荷马与萨福的著作,鲍勃·迪伦也是如此。”西安籍摇滚歌手郑钧评价迪伦说:“他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


外媒对瑞典科学院常任秘书的采访
瑞典科学院常任秘书
萨拉·丹尼斯
问:鲍勃·迪伦是否值得获得奖? 
答: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是一个伟大的曲作者,承载着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45年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改变自己的形象。 
问:你最喜欢他的什么歌? 
答:《Blonde on Blonde》,这个专辑里面有很多经典歌曲,旋律很好,而且融入了他的思考。 
问:鲍勃·迪伦并没有写过小说、诗歌等传统上认为是文学的作品,这是否意味着诺贝尔文学奖扩大了颁奖范围?
答:看上去似乎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回首历史,就会发现5000年前的时候,荷马和萨福也写下本应配合音乐吟唱的诗作,我们现在依然在阅读欣赏荷马与萨福的著作,鲍勃·迪伦也是如此。
鲍勃·迪伦作品选
1
《答案在风中飘》
  (Blowing' in the Wind)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才能将其称作好汉?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道海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在沙滩上入眠?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炮弹要飞多少次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能将其永远禁锢?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朋友,答案在风中飘摇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答案在风中飘摇

How many years can a mountain exist
一座山峰能屹立多久 
Before it's washed to the sea?
才会被冲刷入海?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那些人还要活多年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才能最终获得自由?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一个人能多少次扭过头去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假装他并没有看到?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朋友,答案在风中飘摇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答案在风中飘摇
2
《时间正在改变》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Come gather 'round people wherever you roam,
无论你在哪里请集合起周围的人群
and admit that the waters around you have grown,
告诉他们潮水已经在涌动
and accept it that soon you'll be drenched to the bone
很快就会把你们淹没
if your time to you is worth savin'
如果你的时间值得节省
then you better start swimmin'
那你最好开始游泳
or you'll sink like a stone
否则你会石沉大海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因为时间正在改变
Come writers and critics who prophecise with your pen
用笔预言的作家评论家,快来吧
and keep your eyes wide,
把眼光放远
the chance won't come again,
机会只有一次
and don't speak too soon
别过早地下结论
for the wheel's still in spin
因为车轮还在转动
and there's no tellin' who
不知道是谁
that it's namin'
下的结论
for the loser now
现在的失败者
will be later to win
今后会获胜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因为时间正在改变
3

《去看那吉普赛人》

(Went to See The Gypsy)


Went to see the gypsy,

去看那吉普赛人,

Stayin' in a big hotel.

他落脚在一家大旅馆内。

He smiled when he saw me coming,

当他看到我,他微笑着,

And he said, Well, well, well.

说,哦,好,好。

His room was dark and crowded,

他的房间黑暗、拥挤,

Lights were low and dim.

电灯低垂,灯光黯淡。

How are you? he said to me,

你好?他对我说,

I said it back to him.

我也如此向他问询。

I went down to the lobby

我来到旅馆大厅,

To make a small call out.

打了一个短暂的电话。

A pretty dancing girl was there,

那儿有一个漂亮的跳舞的女孩,

And she began to shout,

她大声说着话,

Go on back to see the gypsy.

“去看吉普赛人。

He can move you from the rear,

他可以在你身后消失,

Drive you from your fear,

驱逐掉你的恐惧,

Bring you through the mirror.

带你穿过镜子。

He did it in Las Vegas,

他曾在拉斯维加斯表演,

And he can do it here.

现在他将在这儿演出。”

Outside the lights were shining

旅馆外面灯光闪烁

On the river of tears,

河流如泪水的薄彩,

I watched them from the distance

我远远地观看着它们

With music in my ears.

音乐响起在我的耳边。

I went back to see the gypsy,

我回去看那吉普人,

It was nearly early dawn.

节目即将开始。

The gypsy's door was open wide

吉普赛人的房门大开

But the gypsy was gone,

但是那吉普赛人已经离去,

And that pretty dancing girl,

还有那个漂亮的跳舞的女孩,

She could not be found.

从此难觅她的芳踪。

So I watched that sun come rising

我看到太阳已经升起在

From that little Minnesota town.

明尼苏达州的小镇上空。

But the gypsy was gone,

但是那吉普赛人已经离去,

And that pretty dancing girl,

还有那个漂亮的跳舞的女孩,

She could not be found.

从此难觅她的芳踪。

So I watched that sun come rising

我看到太阳已经升起在

From that little Minnesota town.

明尼苏达州的小镇上空

4

《时光慢慢流逝》

(Time Passes Slowly By)


Time passes slowly up here in the mountains,
山中的时间消失得缓慢
We sit beside bridges and walk beside fountains,
我们坐在桥畔还漫步在泉边
Catch the wild fishes that float through the stream,
寻捕那漂游在溪水中野生鱼
Time passes slowly when you're lost in a dream.
当你迷失在梦境中,时间缓慢过去
 
Once I had a sweetheart, she was fine and good-lookin',
我曾经有个心上人,她娇小、美丽
We sat in her kitchen while her mama was cookin',
 我们坐在她的厨房里而她妈妈正作料理
Stared out the window to the stars high above,
窗外闪烁的星星高悬天上
Time passes slowly when you're searchin' for love.
当你寻找着爱时,时间已缓慢流殇
 
Ain't no reason to go in a wagon to town,
并非没有理由打车去城里
Ain't no reason to go to the fair.
并非没理由再到集市赶集
Ain't no reason to go up, ain't no reason to go down,
并非没理由来了又去
Ain't no reason to go anywhere.
并非没理由到任何别的地域
 
Time passes slowly up here in the daylight, 
在这里白日时光缓慢消失不理 
We stare straight ahead and try so hard to stay right,
我们注视着前方使方向不致偏离
Like the red rose of summer that blooms in the day,
像那夏天白日盛开的红玫瑰
Time passes slowly and fades away.
时间缓慢过去并消失不归
名家点评

诺奖的文学与非文学尺度

欧阳江河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10月13日晚7时,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获得这一荣誉。这一结果让业内颇感意外,纷纷称“诺贝尔文学奖爆冷”。在普遍印象中,鲍勃·迪伦是一个民权英雄,是一个反派偶像,或者是一个非常美国化的斗士。从民权歌手到桂冠诗人,怎么理解这位传奇歌手获得本届诺贝尔文学奖?

  诗人欧阳江河2014年曾在《三联文化周刊》撰文《鲍勃·迪伦的抗议民谣:他如何将革命植根人心?》讲述他理解下鲍勃·迪伦的歌与文。在今晚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凤凰文化第一时间连线欧阳江河,他对记者表达了对鲍勃·迪伦获奖的理解,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有自己考虑的各种因素,它可能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奖,他们一定有他们自己的取舍、原则、标准和偏见,这个偏见可能构成他们自己意义上的真理。这次直接给一个美国民谣歌手,需要很大的制造惊奇的胆量,文学胆量、政治胆量、社会胆量。以下是他发言的文字实录:

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读者化的奖,而不是作者化的奖
  诺贝尔文学奖让人错愕,它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吧。我们大家越猜阿多尼斯,阿多尼斯越得不到。因为这是一个来自阅读的奖,它越来越是一个读者化的奖,不是作者化的奖。诺贝尔奖往往从写作的角度和批评的角度,有时候甚至加一点政治的角度,猜测一些什么,然后或者加一点文学史的角度。
  而且诺贝尔文学奖考虑的元素已经越来越多元。他们考虑平衡,考虑地缘政治学,所谓文学地缘学:这个地方给了一个奖,这个种族给了一个奖,这种语种给了一个奖;或者是近年给了一个特别重的,明年可能给个特别轻的,比如给了莫言以后,第二年就给加拿大的小说家,特别清淡的,中产阶级琐碎的风格,接下来又给一个俄罗斯的女性作家,是一个特别重的批判性的报告文学,也不是纯文学。今年又给一个美国的——去年俄罗斯今年美国,你看他这个比例,里面有很多他们的考虑的元素。
  有人讲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几个必要条件,新时代他们越来越注重文学以外的一些……比如说女性主义,比如说弱势群体,比如说非主流语种等等,所以诺贝尔文学奖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写作意义上和文学意义上的奖,它从来就是各种元素一个综合奖。所以,鲍勃·迪伦这一次给大家带来的错愕,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它可能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奖。
  而且写作的好和坏是一个没有办法量化的东西,不像百米跑一样的秒表,举重一样谁的重一斤,谁就赢。它涉及语种、翻译和阅读者的品味,还有时代风貌,文学变化的把握,这些因素都需要衡量,都有关。还有文学本身他这个标准是很奇怪的,很奇怪的标准。

  这么多年来,最近这几十年都是得奖最偏可能就是剧作家包括报告文学家,但其他剩下都是给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最多就给一个短篇小说家,主要是长篇小说家。像这样的比如一个写歌词的人很有意思。


二rer 
每年猜这个诺贝尔奖真是令人讨厌,对文学生态的影响太大了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在鲍勃·迪伦获奖之前,今年就有很多人说应该给美国人了,大家都猜的是作家,比如菲利普·罗斯。但没有人猜到是这个结果。

  我们现在猜来猜去,每年猜这个诺贝尔奖,真是令人讨厌,我认真的讲真是令人讨厌,越来越变成一个媒体狂欢,它本来就是一个读者的奖,现在全世界把它炒得那么高,然后它对文学生态的影响那么大,这个真是……




一百年来那么多伟大的美国诗人都没拿奖,直接给一个民谣歌手,诺奖这帮人什么不能干?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是,诺贝尔文学奖从来都只给美国小说家,比如有好多位美国小说家得过诺贝尔奖,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美国诗人获过诺贝尔奖——英语诗人获奖的不少,都是英国人,从来没有过美国人,唯一的一个美国诗人获奖是艾略特,但是艾略特是在加入英国籍以后获的奖。当代美国现在没有大诗人,严格意义上也没有人把鲍勃·迪伦看作是美国诗人。所以这第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直接不给美国诗人,直接给了一个歌词写作者。能给出这个第一我觉得是很这么勇敢的。因为诺贝尔文学奖一百年没给颁给过任何美国诗人。
  美国诗人还是有很伟大的,比如史蒂文斯,比如庞德——当然庞德永远不会得奖,因为他政治错误,但是庞德是伟大的诗人——还有西尔维娅·普拉斯,还有有一堆美国伟大的诗人,一个都没得过。这次诺贝尔直接给一个美国民谣歌手,需要很大的制造惊奇的胆量,文学胆量、政治胆量、社会胆量。那诺贝尔奖这帮人他们什么不能干,他们觉得他们是最高权力,得掌控世界文学生态最高权力的人,他们当然有权力给。

  当然我很喜欢他。但如果说其他的活着的美国诗人和迪伦一起候选诺贝尔奖,我心目中的前五个我不会选鲍勃·迪伦。所以我就不谈这个事情,我不想得罪诺贝尔奖。


我们不能在文学意义谈论鲍勃·迪伦得奖是不是当之无愧
  我不是鲍勃·迪伦粉丝,当年在杂志写下文章《鲍勃·迪伦的抗议民谣:他将革命根植人心》的缘由,是当年他要来中国演出,杂志想找一个人从文学的角度、诗歌的角度写他,找到我。我说行吧,因为鲍勃·迪伦的诗歌文化成就还是很高的。尽管我不是他的粉丝,但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会从正面的角度去看待他。

  当然,鲍勃·迪伦是一个文化偶像,歌词写的也非常好,我个人认为他在文学成就诗学成就是不低的。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能在文学意义谈论鲍勃·迪伦得奖,谈论是不是得当,是不是当之无愧。我不认为他在文学上是当之无愧的,因为那么多美国的诗人,看到这个百感交集。这就相当于把诺贝尔奖颁给……我不能打这个比喻,不能这样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如果这么喜欢鲍勃·迪伦,那么他们可能才是鲍勃·迪伦的粉丝,我可不是。


我们这个不能让诺奖左右我们对文学的看法,这个不正常
  我们这个谁该得奖,是诺贝尔那帮评选老师他们的事,不是我们的事,谁得了奖我们就发几篇文章谈谈感慨,然后让这个书赶快上市,就行了。这样一件事情,变成了我们现在左右世界文学生活的风向标,文学生态被诺贝尔文学奖拿来把持和左右,这个不正常。
  但是这一点错不在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他们当然有权力想给谁就给谁,这个我早就说了,给的对也好,不对也好,这个对和错只是我们自己的看法,这个不该由他们负责。
  我觉得问题不在诺贝尔奖评论上,而在中国媒体。好像这就是世界文学总的评判,这个是有问题的,我们这个不能让这个左右我们对文学的看法。文学是一件很艰苦的创造性的事,而得奖本身只是一个欢乐,只是一个鼓舞,只是一个节日,在这个世界上定义自己和散发自己的作用的节日,而文学应该更寂寞,更深刻,甚至更黑暗。
  但是这个没有办法,因为全世界大家都盯着,读者们盯着。我估计鲍勃·迪伦的书会以最快的速度在中国印。

  鲍勃·迪伦的书在这之前厚厚的一本,是一个歌词翻译者他翻译的。我估计鲍勃·迪伦得奖以后,会有一些喜欢诗歌的人,从诗歌的角度重新翻译它,而不是从歌词的角度。因为歌词要寻找歌曲旋律的关系,而诗歌可以不寻找歌曲旋律的关系,只去寻找词和物的关系。


鲍勃·迪伦肯定不够深刻,文学价值不是那么高
  鲍勃·迪伦肯定不够深刻,文学价值不是那么高,这是肯定的。我作为一个喜欢严肃诗歌的诗人,看他的诗肯定不能满足我对诗歌的苛刻要求。但是呢,得奖就得奖,因为文化偶像,我觉得无可非议,我觉得颁给谁都有文学奖的道德。我们不应该去盯着说为什么诺贝尔奖为什么颁奖给鲍勃·迪伦?盯着这个东西去挖它的偏见,或者是它的不公正。我们应该把眼睛盯着为什么在得知鲍勃·迪伦得奖之后我们的惊叹。它意味着什么?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该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当真正诺贝尔奖出来的没有符合我们猜测的时候,我们的惊叹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讨论的和引起重视的可能是这个,这个可能更有益。

  文学里面没有公正不公正,没有统一的标准,诺贝尔文学奖奖,这么多高级读者都把票投给这个,哪怕不是全票,但是大多数票投给鲍勃·迪伦,一定有他的道理。而我们的惊叹也有我们惊叹的道理,哪个道理压倒哪个道理都不可能,让两种决定不行,互相不要把对方给打倒。诺贝尔文学奖已经颁给他了,而其他的人继续保持他们的惊讶、惊叹和不解和困惑,没关系,我觉得两种都是对文学生态的建构。


当鲍勃·迪伦反抗的成分自动失效,让我们好好欣赏他的诗意和无聊
  你提到,到鲍勃·迪伦作为一个反抗斗士的,属于他风起云涌的时代已经淡去,当下中国的读者如何理解他这个问题。其实他的反抗是从社会学,从政治的角度从反战意识形态等角度说的。当这些东西去掉以后,剩下的东西可能才是诗学和文学。这样来讲的话,我们把他反抗的成分过滤掉后——或者根本不需要过滤,当它自动失效以后,剩下文学的东西、诗歌的东西能不能打动我,我觉得这是另外一回事。
  因为诗歌永远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当它跟时代紧紧相联的时候,作为时代的传承筒,它的作用在哪里?还有一种是在所有这一切都烟消云散后,诗歌本身能不能留下来,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第二个处境,鲍勃·迪伦已经跟我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了,他的政治处境和氛围,反越战的氛围等等我们都没有经历,所以我们不必一定把我们置身于那个具体的处境来理解鲍勃·迪伦,我们恰好只身题外,从另一种处境里面我们来理解鲍勃·迪伦,也可能没那么激动和热烈,但是也可能诗歌的客观性更多。就是我们好好的欣赏鲍勃·迪伦的诗意,或者好好的去欣赏鲍勃·迪伦的毫无意义和无聊。我们不要认为我们比诺贝尔文学奖那些人更高明,他们读的书,他们看过的文学著作很多很多,所以他们一定有他们自己的取舍、原则、标准和偏见,这个偏见可能构成他们自己意义上的真理,我们不要去纠正,我们要么接受,要么还有一个更伟大的决定——我可不可以不买他的书,不读诺贝尔文学奖。所以说无所谓了,我觉得多元时代,所有的决定都有它的道理。

(注:原文标题为《那么多诗人非给歌手,诺奖这帮人啥不能干》)

评者简介
       欧阳江河

  1956生于四川省泸州市,原名江河,著名朦胧派诗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3年至1984年间,他创作了长诗《悬棺》。其代表作有《玻璃工厂》《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傍晚穿过广场》《最后的幻象》《椅中人的倾听与交谈》《咖啡馆》《雪》等。著有诗集《透过词语的玻璃》《谁去谁留》《事物的眼泪》,评论集《站在虚构这边》,其写作理念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坛有较大的影响,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云山凤鸣
编委会


编委:海上、陶春、黄礼孩、世宾、梦亦非、浪子、汪治华、祥子、龙凌、吴作歆、海日寒、郑小琼、安琪、谭畅、陈会玲、盘予、安安、林馥娜、王瑛、何光顺(排名不分先后)

主编:何光顺

艺术设计:祖尔、梦生(排名不分先后)

编辑:冯媛云、赖宁艺、赵璠、官越茜、刘逸欣、周童、梁颖怡、钟楠、吴丹妮、赖莎莎、华梦姿、罗曼莹、李清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