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子进村曲”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

 笛韵悠然 2016-10-14
“鬼子进村曲”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X
“鬼子进村曲”其曲调采用的是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乐中的音乐片段,提起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您也许不知道,但提起那首<鬼子进村>您不会不知道吧.大多数国人所谓的“鬼子进村曲”的原曲、原创作者,这就是根据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改编的.最初是描写德国鬼子入侵的。 “鬼子进村曲”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 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 - 我不知道 - 我不知道,我什么都想知道 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Shostakovich
1975年8月9日,苏联最具影响力的当代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莫斯科病逝。
其好友在他的葬礼上讲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躺在棺材里面的这个人脸上带有微笑,我也曾经多次见到他笑,有时他的笑声洪亮,有时他讽刺轻笑。但我还不曾见到他如此超然安详的微笑!安静,极乐,仿佛回到了童年。他终于得到了解脱。”
说到俄国作曲家,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柴可夫斯基。而进入19世纪后半叶,俄国音乐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瞩目和风格相对独立的乐派,出现了“俄罗斯强力五人团”以及20世纪的“苏联三巨头”。
由于斯大林政府的特别介入,“苏联三巨头”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文化艺术的象征。他们分别是写了《彼得与狼》并受到戈尔巴乔夫和克林顿青睐的普罗科菲耶夫,留有《马刀舞曲》的哈恰图良,以及肖斯塔科维奇(以下简称肖氏)。其中,肖氏以创作领域极其广泛以及与斯大林的消极合作而著称。
被《真理报》斥为充满“刺耳的噪音”
德米特
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生于圣彼得堡。
1917年,11岁的肖氏开始创作。一些重大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等都在他心里引起过震动。在十月革命的日子里,还是少年的肖斯塔科维奇在彼得堡街头亲眼看到沙皇警察打死儿童的情景,后来把它反映在标题为“十月献礼”的《第二交响曲》中。
西方的现代派、形式主义音乐与1920年代开始形成的苏维埃音乐文化曾经展开文化意义上的“激战”。肖氏的某些作品也表现了现代派的特征,曾引起舆论界的争议。肖氏作品的命运是离奇曲折的,忽被抛上云天,忽又被掷入谷底,在激烈的跌宕起落中,他的精神和肉体都受尽了严峻的考验。
他的歌剧《姆青斯克的麦克白夫人》在1936年被《真理报》斥为充满“刺耳的噪音”,“否定了歌剧的原则”,“彻头彻尾的非政治倾向的虚构”。
与“文化秃鹫”斯大林互藐
在自己的回忆录《见证》中,他口述了为苏联国歌作曲的趣事。当时,斯大林政府决定《国际歌》不再作为苏联国歌,因为考虑到《国际歌》是外国作品——法国的。他们匆忙拼凑了新歌词交给作曲家。对音乐充满好奇却又一知半解、被民间喻为“文化秃鹫”的斯大林命令哈恰图良和肖氏合作谱曲。
肖氏对此回忆道:“这个主意愚蠢之至,哈恰图良和我风格不同,工作方法也不同,气质也不同。何况有谁愿意在作曲家集体农庄里干活?但是我们不得不服从。”
评判专家显然认为哈恰图良和肖氏合写的这首最好,但副歌需要作少许修改。斯大林问肖氏需要多少时间,他说5个小时。
肖氏回忆道:“其实,我们5分钟就能弄好,不过如果我说我们当时就能在斯大林的桌子上改好,似乎不妥。尽管如此,斯大林当时一定想:国歌是国家大事,只要5小时就能改好,这不严肃。”
有趣的是,他和哈恰图良合作而成的国歌最后落选了。
《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之谜
斯大林喜欢看由肖氏配乐的《难忘的1919》,在这部电影里,斯大林手持军刀站在装甲列车的脚踏板上疾驶而过。斯大林常常一面看一面感叹:“当年的斯大林多么年轻漂亮啊,斯大林当年多么漂亮。”肖氏回想起这件事情就大笑不已。
卫国战争时期,肖氏写了著名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曾被誉为歌颂苏联军民英勇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伟大作品。
但《见证》里却这样说:“《第七交响曲》是战前设计的,所以,完全不能视为在希特勒进攻下有感而发。‘侵犯的主题’与希特勒的进攻无关......我为被希特勒杀害的人们悲痛,但是我同样对在斯大林命令下被杀害的人感到悲痛。我毫不反对把《第七交响曲》题为‘列宁格勒’,但它描写的不是被围困的列宁格勒,而是描写被斯大林所破坏、被希特勒最后毁掉的列宁格勒。”
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肖氏立即推出《第十交响曲》,以表示和之前的妥协完全划清界限。
罗斯福救了肖氏的命?
肖氏终其一生,不愿与来苏联访问的国外各界名流会面。他痛恨那些对当时的苏联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外国人,他对西方从没多少好感,甚至罗曼·罗兰访苏他也拒而不见。他认为,斯大林没有立即把他逮捕杀害而留着自己的原因,是他曾为前苏联所有的重要电影配过乐。另外,肖氏的那幅戴着钢盔消防帽的侧面像全球闻名,甚至登上了1942年7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几乎成了前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象征。
肖氏最终没有被捕,活了下来,而不像他的一些音乐家朋友,诸如日拉耶夫、波波夫、维戈茨基、加舍夫等。作曲家在回忆录中说:“我在回忆朋友的时候看到的只有尸体,堆积如山的尸体……我的交响曲多数是墓碑,我国人民死在、葬在不知何处的人太多了,因此我把我的音乐献给他们全体。”
有人说是罗斯福总统救了他,传说斯大林与罗斯福的特使谈建立第二战场问题时,罗斯福的特使曾经说:“罗斯福总统认为肖氏是最伟大的音乐家!”这种说法不是毫无根据的,1945年,美国为罗斯福总统逝世致哀时演奏了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
1975年8月9日,肖氏在莫斯科逝世。
俄国有人说:“有了肖氏的音乐,后人自会判断俄国今天的历史。”然而如果可以选择,他宁愿选择安宁平和甚至是平庸——“伟大音乐家”的代价是目睹太多的生离死别,失去太多的挚友。事实上越接近老年,肖斯塔科维奇就越觉得自己的作品毫无“伟大意义”。这也正是“伟大音乐家”的大彻大悟。
来源:《外滩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