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破家亡之痛   亲人逝去之悲  身世飘零之忧

 江山携手 2016-10-14

国破家亡之痛   亲人逝去之悲  身世飘零之忧

          ——读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南京金陵中学岱山分校  徐金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词人经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历经人生坎坷之后而写下的一首词,词情极为悲苦,让人读来不仅愁绪顿生,压抑沉重。但如果暂时抛开情绪的感染,细细品读,我们又不能不赞叹于词人时隐时现、一张一弛、曲折顿挫的情感表达艺术。

首句,风住了,但是曾经绽放枝头的花朵却没了,花虽然尽了,但是零落成泥的花香依然还在,一句之中,三层转折,可谓是百转千回。紧接着,“日晚倦梳头”,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但是女主人公却百无聊懒,倦于梳头化妆,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词人却没有回答,但正因为没有答案,所以才能使读者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温庭筠《菩萨蛮》中也说,“懒起画蛾眉,梳妆弄洗迟。”闺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不想去梳洗化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个女子即使梳妆打扮得再漂亮,却没有自己心上人来欣赏,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价值呢?这两句看似平淡,其实是“于无声处有惊雷”,尽管词人用曲折隐晦的笔法,但是依然把她内心深处愁肠百结的隐痛撕开了一角。词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凄风苦雨?词人又为什么愁肠百结、百无聊懒?一切看似没有答案,一切似乎又无须言说。

不管词人如何压抑内心深处的愁绪,但无论如何终于还是压制不住,澎湃激荡的愁绪犹如决堤的洪水喷涌而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千古名句,让所有读者读来都要忍不住潸然落泪,物还在,人已非,事已休,一切都以付诸东流。曾经的亲人、曾经的家园、曾经的故国,还有那曾经一切的美好,都犹如过眼云烟,随风而逝了。往事不堪回首,唯有满眶泪水无语先流,至此,词人一下子把所要表达的“悲愁”之情推向了高峰。

情感推向高潮,行文却要腾挪跌宕。于是,下片词人巧妙地宕开一笔,“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无论世界多么阴郁,愁苦多么深重,生活还要继续向前。听人说双溪的春光依然故好,词人也曾经想去赏春,也曾计划去泛舟游玩,借此忘却心中的苦闷与忧愁。行文至此,全词似乎都有了一点亮色。这是一个多么不错的选择啊,就连我们读者似乎都要忍不住为词人这样的选择而鼓掌。但想不到的是,刚刚掀开乌云的一角,天边露出一丝曙光,接着词人又突然来了一次逆转,“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何尝不想去泛舟、去领略双溪的美丽春光啊,我只是多么担心,那舴艋小船怎么承载得起我内心深重的悲愁啊!词人巧妙运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六个字,前后勾连,把内心深处的纠结、排解、再纠结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一首小词,真可谓把词人“愁”绪写得跌宕起伏,波涛汹涌,更巧妙借助丰富的意象,巧妙把内心抽象的愁绪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有人说,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地写出了愁之长;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而李清照的这一首《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形象地写出了“愁”之重。

解读这首词,“愁”是全词的眼。但这个“愁”与李清照前期作品中表达的“愁”,在内涵上的截然不同应该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比起词人前期的作品,像《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醉花阴》中的“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等所抒发的闺中少妇的闲愁,显然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这首词中词人所抒发的“愁”,其中有着国破家亡之痛,有着亲人逝去之悲,更有着自身身世飘零之忧,是一种美好易逝,苦难永恒的人生大悲之愁。

当然,全词在结构的安排上,由外到内,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开掘,同样,也是课堂教学之必须予以关注的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