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执业兽医【考300 分】的复习资料之【生物化学】【第一部分】

 Bellaatdm67sgn 2016-10-14

如果您想获得本文word电子版本(可下载打印),请翻到页面最后!

一:蛋白质化学及其功能

1,蛋白质的功能:a,催化功能 b,贮存和运输功能 c,调节作用 d,运动功能 e,防御功能 f,营养功能 g,结构成分 h,膜的组成成分 i,参与遗传活动

2,氨基酸:1必需氨基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缬氨酸 、苏氨酸、

2必需氨基酸:

3,肽键:前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与下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缩合失去一分子水行成。

4,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有20种,均为L型氨基酸,只有甘氨酸含有对称碳原子;为α型AA(除脯氨酸)

5:蛋白质的结构

一级结构:由氨基酸组成(共价键)。由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决定。

二级结构:由肽键之间依“氢键”形成。

三级结构:疏水力、离子键、二硫键。

四级结构:离子键、氢键。

6,蛋白质的变构:血红蛋白的氧结合曲线为s形曲线。即其亚基之间存在变构作用。O2为变构剂。

7,蛋白质的分析方法:1加酸时,带正电,则向负极移动。(不移动时的PH,的即为等定点)

2加少量中性盐时,蛋白质的溶解度加大,称为盐溶;加入高浓度盐溶液,蛋白质沉淀析为盐。)

3透析法:蛋白质不能透过半透膜。应用于蛋白质溶液脱盐。

4加入高浓度乙醇、丙酮、可使蛋白质从溶液沉淀。

5在碱性溶液中,加重金属盐(醋酸铅、氯化高汞、硫酸铜),是蛋白质沉淀。应用于重金属中毒的动物。

6在酸性液中,加生物碱试剂(苦味酸、单宁酸、三氯醋酸、钙酸),使蛋白质沉淀。应用于除去血浆中的蛋白质。

7定量反应:a福林一酚法(生成蓝色物质)

b双缩脲法(生成紫色物质)

c茚三酮(生成蓝紫色物质)

d 2、4—二硝基氟苯(生成黄色物质)

8蛋白质分子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在280nm波长的紫外光范围内能特意吸收光谱。



二:生物膜

生物膜:细胞的膜结构,包括包围在细胞外表面上的质膜和真核细胞内的细胞器如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高尔基体的膜结构。

膜脂:a包括磷脂(以甘油磷脂为主),少量糖脂和胆固醇。

b 具有双亲性 ,是形成脂双层结构的分子基础。

c其运动方式为:旋转、摆动、侧向扩散、跨膜翻转。

d胆固醇对膜的流动性和想变温度有调节功能。

膜蛋白:a是膜的生物学功能的主要体现者。

b分为内在蛋白和外在蛋白。

C运动方式为:侧向扩散、旋转。

小分子与离子的过膜转运:a简单扩散

b易化扩散(需要载体)

c主动转运(需要载体,耗能)

大分子物质的过膜转运:a内吞机制(如:低密度脂蛋白,免疫球蛋白)

b外排作用(如:胰岛素)



三:酶的分类

1.酶的分类:a氧化还原酶

b转移酶

c水解酶

d裂解酶类

e异构酶类

f合成酶类

2.酶的特点:a高效催化

b专一性

c酶活性可调节

d活性不稳定,需在温和条件下进行

3.酶的催化活性:指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每克酶制剂所含的活力单位数,称为酶的比活性。对同一种酶来说,酶的比活力越高,纯度越高,纯度越高。

4.酶的化学组成:a单纯酶:仅含蛋白质,如蛋白酶、淀粉酶、脂酶、核糖核酸酶。

b结合蛋白酶:酶蛋白(功能:识别,结合底物) 辅助因子(功能:决定反应的种类和性质)。

5.辅助因子分为:a金属离子,b有机分子{辅酶:NAD,NADP,COA(用渗透析法可除去)。辅基:FAD,FMN,生物素(不宜用透析法除去)}

6.酶分子结构:a单酶体:有一条多肽链组成,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b寡聚酶:由几个亚基组成,如:乳酸脱氢酶。

d多酶复合体

7.酶的必需基团: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

8.酶的活性部位:必需基团在空间上集中在一起形成的一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该区域结合催化底物。

9.活性部位内的必需基团:酶活性部位内,发挥催化作用及与底物直接接触的基团。

10.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a底物浓度:v=Vmax[x]/Km [s],(Km为米氏常数,Km值大,表示酶和底物亲和力小)

b酶浓度:(呈正比关系)

c温度:最适为35~40℃

e酸碱度:最适PH接近中性

f抑制剂:1不可逆:共价键结合:如:有机磷杀虫剂抑制胆碱醋酶。2可逆:非共价键结合;如:磺胺药。

g激活剂:Mg2 ,a-

11.酶活性的调节:a产物发馈调节

b同工酶: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

c变构调节:非共价键结合,可逆。变构酶具有s形动力学特征。

d共价修饰:可逆反应:最重要的酶的共价修饰是酶的磷酸化/脱磷酸互变。这类酶的特点:1具有无活性与有活性两种形式;2酶促反应表现出级联放大效应。

e多酶复合体系:由多种相关酶嵌合形成。使反应更高效,定向,有序。



四 糖代谢

1,丙酮酸氨化→氨化丙氨酸; α-酮戊二酸氨化→谷氨酸;

草酰乙酸氨化→天冬氨酸。

2,糖的生理功能:a供给能量

b提供碳源

c构成组织细胞成份

d糖的磷酸衍生物。

3,糖的来源:a消化道吸收

b糖的异生作用:动物体内可以由非糖物质合成糖。

4,血糖:指血液中葡萄糖。血糖浓度受进食的影响,在采食后的消化吸收期间血糖暂时上升之后很快恢复正常:当饥饿时,血糖下降,但仍会保持一定的水平。另: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使血糖升高。



五 糖的分解代谢:

1糖酵解(无氧氧化):a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或糖原生成乳糖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其在胞液中进行;净生成2或3molATP.

b第一阶段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第二阶段由丙酮酸分解成乳糖。

c三个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梅、丙酮酸激酶。

d生理意义:动物缺氧时,补充动物所需的能量。

2有氧氧化:a葡萄糖在有氧的条件下切低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其在线粒体中进行。1分子葡萄糖能生成30或32分子ATP;1mol的乙酰COA

可生成10molATP.

b三个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

酶复合体。

c生理意义:是动物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实际为无氧分解的继续

,只是在生成丙酮酸之后开始分歧,进一步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

碳。

d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的最终代谢通路;乙酰COA是三大物

代谢的共同产物。

3磷酸戊糖途径:a 6Gtp 12NADP 7H2O→5G-6-P 6CO2 12NADPH 12H P;在

包浆中进行。

a生理意义;生成的还原铺酶NADPH 、H 是生物合成反应的重要供氢体;生成的核糖-5-磷酸是合成核苷酸的原料;与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相互联系,成为不同碳原子数单糖互相转变的共同途径。


六 葡萄糖的异生作用:

a指由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b反应过程为可逆的,其所需3个特殊酶:葡萄糖磷酸酶、果糖二磷酸酶、丙酮酸羧化支路。

c生理意义:a维持血糖恒定:当饥饿缺糖时,维持大脑、胎儿的能量需要;b消除大量乳酸(即乳酸循环):家畜重役时→无氧分解加剧→生成大量乳糖,其在肝脏异生成糖原→糖原进入血液补充血糖。

糖原分解:糖原→磷酸化酶→葡萄糖 磷酸。(关键酶是磷酸化酶)

糖原合(解)成:葡萄糖 磷酸 鸟苷三磷酸→UDP-葡萄糖磷酸化酶→鸟苷二磷酸

葡萄糖→糖原合酶→糖原。(关键酶是糖原合酶)



七 生物氧化

1、生物氧化:营养物质,如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分解,消耗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水的同时产生能量的过程。是在细胞内并且有水存在的环境中进行。真核生物生物氧化发生在线粒体中。原核生物则在细胞膜上。

高能磷酸化合物:ATP.GTP.CTP.UTP;能量通用货币ATP

生物体中能量交换的基本形式:ATP/ADP循环;细胞内的“发电站”线粒体。

2、呼吸连:a指线粒体内膜上排列着一个有多种脱氢酶以及氢和电子传递组成的电子传递系统。

b组成:不需要脱氢酶、铺酶Q、铁硫中心、细胞色素(其中细胞色素aa3称为细胞色素氧化酶、外于呼吸链的末端,容易被co、NH-抑制)

3、NADH呼吸链:由复合物I、III、IV组合组成以NADP为首的传递链。1molNADP,

伴随2.5molATP生成。

4、FADH呼吸链:由复合物II、III、IV组合组成以琥珀酸为首的传递链。1molFADH

与氧化合成水,伴随1.5molATP生成。

5、ATP生成的两中方式:a底物磷酸化:指营养物质经代谢先产生高能磷酸基团,

随后直接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生成ATP.

B氧化磷酸化:指底物的氧化作用与ATP的磷酸化作用通过能量相偶联生成ATP的方式。



八 脂类代谢

1、脂类:a脂肪:由甘油的三个羟基与三个脂肪酸缩合而成,又称甘油三脂,

b类脂:包括磷脂、糖脂、胆固醇及其酯。

2、必须脂肪酸:动物必须从饲料中获得的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

3、脂肪的动员:在激素敏感脂肪酶作用下、贮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水解为

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液,被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禁食、饥饿、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

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激活脂肪酶,促进脂肪动员。

4、长链脂肪酸的β氧化:是脂肪酸分解的主要方式。脂肪酸首先在胞液中消耗2个ATP,活化为酯酰COA,活化的酯酰COA在肉毒碱携带下经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四步反应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酯酰COA.

如:16c的棕榈酸经彻底氧化净生成106mol的ATP.

5、酮体:a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柄酮。是脂肪酸分解的特殊中间产物。

b生酮作用:在肝脏细胞线粒体由乙酰COA缩合而成。

c解酮作用:肝中无分解酮体的酶,只能产生酮体,不能利用酮体。酮体随血液运送至肝(酮的分解)外,被分解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d酮病:长期饥饿,废食,高产奶牛初泌乳后及绵羊妊娠后期,酮体生成多于肝外组织的消耗,在体内积聚引起酮病。

6、丙酸代谢:对反刍动物非常重要,其体内50%葡萄糖来自丙酸的异生作用。

7、脂肪酸的合成:主要在细胞液中进行;需要二氧化碳和柠檬酸参加;其氧化降解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8、脂肪(甘油三酯)的合成:a甘油二酯途径(主要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

b甘油一酯途径(主要在小肠黏膜上皮内)

(a、b二者合成部位在内质网)



类脂代谢

1、磷脂:①合成:在细胞的内质网。分为磷酸甘油酯(如卵磷脂和脑磷脂)和鞘磷脂。②分解:依赖于体内的各种磷脂酶,将其分解为脂肪酸、甘油、磷酸后,进一步降解。

2、胆固醇:

①合成:主要合成场所是肝;是一种以环戊烷多氢菲为母核的固醇类化合物。齐喝彩限速酶是HMGCoA还原酶。

②转变:构成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机体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和Vd的前体。

血脂:指血浆中所含的脂质,包括甘油三脂、磷脂、胆固醇及其脂以及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和血浆清蛋白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体运输,其余脂类以血浆脂蛋白的形式运输。

血浆脂蛋白:

①定义:是脂类在血液中运输形式,它是由不同的载脂蛋白、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脂等成分结合而成。

②分类:①乳糜微粒(M):运输肠道吸收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到肌肉、心脏、脂肪组织供利用。②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将肝合成的脂类运送至肝外供利用。

③低密度脂蛋白(LDL):是向组织转运肝脏合成的内源胆固醇的主要形式。

④高密度脂蛋白(HDL):与LDL基本相反,将胆固醇从组织运送至肝,是机体胆固醇的“清扫机。


含氮小分子的代谢

外源氨基酸:饲料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胃蛋白酶水解后吸收的称“、、、、、”。

内源氨基酸:体蛋白在组织蛋白酶水解产生的和由其他物质合成的称“、、、、、”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1、脱氨基作用:①氧化脱氨:最重要的脱氨酶是L—谷氨酸脱氢酶,催化L—谷氨酸缺氧脱氨生成α—酮戊二酸。

2、转氨作用:①在氨基转移酶的催化下,某一种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种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和α—酮酸。②其转氨酶的辅酶是磷酸吡哆醛。③急性肝炎时,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增高;心肌梗塞时,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升高。3、联合脱氨基作用:即以上两种方式联合起来进行。

脱羟基作用:在脱羟酶的催化下,脱去羟基产生CO2和相应的胺。其辅酶:磷酸吡哆醛。




未完待续......


上期经典:执业兽医【考300 分】的复习资料之【动物生理】【第二部分】

下期预告:执业兽医【考300 分】的复习资料之【生物化学】【第二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