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执业兽医【考300 分】的复习资料之【生物化学】【第二部分】

 Bellaatdm67sgn 2016-10-14

如果您想获得本文word电子版本(可下载打印),请翻到页面最后!


氨的代谢:①生成谷氨酰酶: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催化下,氨与谷氨酸形成无毒的谷氨酰胺,即是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又体内运输和贮存氨的方式。

②丙氨酸—循环:

α—酮酸的代谢:

①氨基化:生成非必需氨基酸。

②转变成糖和脂类

1 、生糖氨基酸:丙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

2、生酮氨基酸:亮氨酸、赖氨酸

3、兼生氨基酸:色氨酸、苯丙氨酸

③氧化供能。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从头合成途径:在磷酸核糖的基础上,利用氨基酸、—碳单位及CO2等小分子物质为原料,经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

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首先形成嘧啶环,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相连而成。嘧啶环的合成原料:谷氨酰胺、CO2、天冬氨酸。

脱氧核苷酸的合成:在二磷酸核苷(NDP)水平上,通过相应的核糖核苷酸的直接还原形成。

脱氧凶险嘧啶核苷酸:只能脱氧尼奥密的核糖核苷酸(duMP)甲基化产生。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最终产物为尿酸(人、灵长类),或尿囊素(哺乳动物)。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胞嘧啶和尿嘧啶生成的是β—丙氨酸;胸腺嘧啶生成的是β—氨基异丁酸。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物质代谢的各条途径不是孤立和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些共同的中间物通过分支点把许多途径连结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代谢网络。

核酸的功能与分析技术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分为RNA和DNA。所有细胞都同时含有这两种核酸:①真核细胞中,DNA存在于染色体上;RNA存在于细胞质中,微粒体含量最多。②原核细胞(细菌中),DNA存在于核质部分,RNA则分布在胞液。

生物个体的任何一个细胞含有相同数量和质量的DNA,而RNA的含量通常是变动的。

核酸的组成:核酸→低聚核苷酸→单核甘酸:①磷酸;②核苷:1、DNA含有:T、C、A、G 2、RNA含有:U、C、A、G

核酸的结构:

一级结构:为线性的生物大分子,DNA由许多脱氧核糖核苷酸以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其碱基A与T、G与C的摩尔比接近为1,称为碱基常量定律。

二级结构:DNA为双螺旋结构。

RNA包括:mRNA(信技RNA);rRNA(核糖酸RNA);tRNA(转移RNA)

核酸的性质:①一般性质:酸性(DNA);乙醇可沉淀DNA;碱基环在260nm处有紫外线最大吸收值。②变性:指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DNA加热变性后,在260nm处紫外线吸收值升高,称为增色效应。(解链温度:将50%的DNA分子发生变性时的温度称为“、、、、”;碱基对含量愈高、其值越大。)③复性:DNA的变性是可逆过程④分子杂交:DNA/RNA经复性处理时,其互补的碱基序列可以配对,经杂合而形成杂交分子。



DNA的复制: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翻译:以RNA为模板知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按DNA→RNA→蛋白质的方向转移。

半保留复制:两个新的子代DNA分子中除了一股新合成的DNA链外,都保留了一股来自亲代的旧链。

参与DNA复制的酶:①拓扑异构酶:改变DNA拓扑性质的酶可供DNA的一条或两条链断裂和再联接。②DNA解旋酶:破坏DNA双链之间的氢键,供DNA解链,需要ATP供能。③DNA引发酶:负责合成一个小片段RNA,作为新链DNA的引物,此酶就是一种RNA的聚合酶,受利福平抑制。④DNA聚合酶:1、5’→3’合成新链。2、3’→ 5’外切,用于自我校对3、 5’→3’外切,用于切除引物。⑤DNA连接酶:将各片段之间形成3’,5’-磷酸二酯键,,使新链都连续完整。此酶2在DNA修复、重组剪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基因工程中的工具酶。⑥单链DNA结合蛋白:稳定解开的DNA维持单链状态。⑦端粒和端粒酶: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DNA末端的一个特殊结构,防止染色体间末端连接。

DNA复制的过程:复制的原点→解链解旋→合成引物→链的延伸→切除引用和填补空隙。

DNA损伤:1、DNA重组、病毒的整合、紫外线、电离辐射、化学诱变剂。结果:引起生物突变,甚至导致死亡。

DNA修复:1、光修复;2、暗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

RNA的转录:①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②转录误差大(即转录忠实性较弱)。③转录方向:5’→3’;转录不需要引物。④转录RNA时有连续碱基U时,则停止转录。⑤转录后的修饰:1、首尾修饰:在mRNA的5’末端加帽以及在其3’末端加上多聚腺苷酸的尾。2、剪接修饰:经转录形成的mRNA前体可在酶的作用下切除内含子,拼接外显子。

反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这个过程由RNA指导的DNA聚合酶(反转录酶)催化。

蛋白质的翻译:①定义:在细胞质中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tRNA和多种蛋白因子与酶的共同参与下,将mRNA中由核苷酸序列决定的遗传信息转变成由20种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的过程。②mRNA:信使RNA;是蛋白质合成的“蓝图”。3个相邻碱基组成1个密码子;;起始密码:AUG、GUG终止密码:UAA、UAG、UGA密码子特点:1、兼并性2、通用性;3、不重叠(即连续性)③tRNA:氨基酸的“搬运工”每种tRNA的反密码子,决定了所带氨酸能准确的在mRNA上对号入座。④rRNA:与蛋白质一起构成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装配机”(核糖核蛋白体)。有三个功能位点:P、A、E位点。⑤翻译过程:氨基酸的活化→肽链的起始→肽链的延长→合成的终止→翻译后加工。


核酸分析技术:

①分子杂交技术:1、soufhern-印迹:检测被转移DNA片段中特异基因;2、northem-印迹:检测特异基因的表达;3、斑点印迹杂交:用于核酸样品的定量检测;4、原位杂交:用于挑选喊插入序列的菌落。

②核酸工具酶:主要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被称为“手术刀”)、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碱性磷酸酶等。

③PCR技术:1、聚合酶链式反应,称为基因的体外扩增。2、包括三个步骤:双链DNA的高温变性→引物与模板低温退火→适宜温度下的引物延伸。3、每一循环中新合成的子链及其模板均作为下一循环的模板,于是特定的DNA序列的产量随着循环次数成指数增长。

④DNA指纹技术: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DNA指纹图谱。原理:个体从亲代到子代时,DNA被剪切后多种片段是特异的。

⑤转基因技术:将所有外源DNA或目的的基因导入细胞或受精卵中,以研究DNA的结构功能,或获得目的的基因的表达产物的技术称“、、、、、”。显微注射法是应用最广泛成功的。

AMP:腺苷一磷酸 ADP:腺苷二磷酸 ATP:腺苷三磷酸

T:胸腺嘧啶 C:胞嘧啶 A:腺嘌呤 G:鸟嘌呤 U:尿嘧啶。

丙酮酸氨化→丙氨酸 α--酮戊酸氨化→谷氨酸 草酰乙酸氨化→天冬氨酸


十 水、无机盐与酸碱平衡

体液:存在于动物体内的水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电解质、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和大分子的蛋白质等组成。成年动物体总含量占体重的55%。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占体重的50%)和细胞外液(占体重的20%);血浆占体重5%,组织间液占体重的15%

体液电解质组成:细胞外液血浆和组织间液,主要区别为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比组织间液高很多。细胞内液蛋白质含量很高,阳离子有钾离子、镁离子、钠离子,阴离子主要有蛋白质和磷酸根,无钙离子。

体液渗透压:其大小是由体液内所含溶质的有效粒子数目的多少决定的,而与溶质粒子的大小和价数无关。

晶体渗透压:体液中小分子物质产生的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等大分子胶态物质产生的渗透压。

体液的交流:①血浆胶体渗透压成为组织间液流向血管内的力量;血管内的静水压成为血管内液体流向血管外的力量。②组织间液与细胞内液的交流:其交流需要经过细胞膜,细胞膜只允许水、气体和某些不带电荷的小分子(如尿素)自由通过;生命所需各种物质在这二个分区之间是通过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进行的。

动物内水的来源:饮水、饲料中的水、代谢水。

水的排泄途径:蒸发、随粪或尿排出。

Na 的分布:约一半左右在细胞外液中,其余在骨骼中,Na离子与Ca-所引起的渗透压占细胞外液总渗透压的90%。Na 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及其容积的决定因素。

K 的分布: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约占98%),K 的浓度对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及细胞容积十分重要。细胞内、外K 的浓度都必须维持正常恒定,否则引起严重病变。

H2O、Na 、K 的调节:调节因素有抗利尿激素、盐皮质激素、心钠素;主要靶器官为肾。



十一 体液的酸碱平衡调节

定义:体液能经常保持PH的相对恒定.细胞外液PH一般在7.24~7.54

调节方式:a血液的缓冲体系:HCO3ˉ/H2CO3,HPO42ˉ/,Hbˉ/HHb,Pro/Hpro b肺呼吸:排CO2 c肾的

重吸收和分泌功能:排酸性或碱性物质;作用较缓慢.

Ca.P的分布:①体内无机盐以Ca.P含量最多,总机体总灰分的70%以上.

②体内99%以上的钙和磷以羟磷灰石[3Ca3(Po4)2·Ca(OH)2]的形式构成骨盐。其余Ca的分布于细胞外液,细胞内含量很少;磷在细胞内.外液都有分布。

Ca2 的作用:在细胞外液中,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血管通透性、血液凝固、腺体分泌有关。

PO43 的作用:细胞内外液都有,与物质代谢、氧化磷酸化、DNA成分、酶活性调节等有关。

血钙:A离子钙:可透过毛细血管壁,称扩散性改。B结合钙: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称非扩散性钙。

血磷:存在形式为无机磷酸盐(血浆中),有机磷酸酯、磷脂(红细胞中)。

血浆中Ca.P比值为2.5~3.0:1

骨钙和血钙的调节因素:①甲状旁腺素(升血钙)、②降钙素、③1.25一二羟维生素D(降血钙)。


十二、器官和组织的生物化学

血红蛋白的代谢:与氧结和:每个血红蛋白分子能与4个氧气进行可逆结合。

与CO2作用:约18%的CO2通过形成碳酸血红蛋白的形式,运送至肺而排出。与CO作用:其结合能力比血红蛋白与CO2的结合能力强200倍。氧化及其恢复:被氧化钾等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使铁失去运氧能力。

红细胞的糖代谢:

磷酸戊糖途径:保护红细胞中酶、细胞膜、血红蛋白免受氧化剂的损伤。

糖醛酸循环:对维持血红蛋白的还原状态有重要意义。

2,3一二磷酸甘油酸支路:降低血红蛋白与CO2的亲和力促使O2的释放。

糖酵解(主要途径)

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红细胞破裂→辅基血红素:1.Fe→铁蛋白储存利用。2.胆绿素→胆红素→间接胆红素→a肾→尿(直接胆红素,黄色)b胆管→小肠→①肝→肾→尿(胆素原,无色)②肝→直接胆红素(红色)→小肠循环③大肠→尿/粪胆素(黄色)

(另)间接胆红素:即游离胆红素,对组织细胞有毒性作用。

肝的代谢作用

①肝是糖有氧、无糖代谢,糖异生、维持血糖稳定的主要器官。

②肝是脂肪酸β-氧化的主要场所。

肝是禽类合成脂肪的主要场所。

肝是血浆中磷酸的主要合成场所。

肝是胆固醇代谢的重要场所。

肝合成本身的蛋白质,还合成大量血浆蛋白。

肝是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B12的储存场所。

肝的生物转化方式:(也称解毒作用):动物在生命活动中,一些非营养物质进入体内,经过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化学反应,使其极性增强,水溶解性增加,以利于胆汁、尿液排出体外的作用,称肝的生物转化。

肝的生物转化方式:⒈氧化:有毒胺类→胺氧化酶:a醛→酸→CO2、H2O

b氨→尿素

2.结合方式:结合解毒的物质有①葡萄糖醛酸:可解毒胆红素、乙酰水杨酸、吗啡、樟脑等,即含羟基,羧基的毒物。②H2SO4:可解毒酚类③乙酰CoA:可解毒芳香族胺类(磺胺药)。④甘氨酸:可解毒苯甲酸。⑤谷胱甘肽:可解毒重金属离子。

肌纤维:构成肌组织的肌细胞呈细而长的纤维状。

肌纤维膜:包裹肌纤维的膜。

肌小节:肌原纤维的基本收缩单位。

肌原纤维:由许多肌小节的重复单位所构成。

粗丝:主要成分是肌球蛋白:

肌球蛋白:是一个很大的分子,它有两条相同的重链和四条轻链组成。

细丝:主要成分是为肌动蛋白。许多肌动蛋白分子聚合起来形成纤维状,称为F-肌动蛋白,即细丝的基本结构。

原肌球蛋白:是一种纤维蛋白,由两条不同的γ-螺旋肽链相互缠绕而成超螺旋结构,位于肌动蛋白的双螺旋沟中并与其松散结合。

肌钙蛋白:含有三个亚单位的复合体。

肌肉中ATP的根本来源:酵解作用、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