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

 xuebws 2016-10-14

糖尿病,基本相当于中医“消渴病”。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引隋甄立言《古今录验》云:“消渴,病有三:一渴而引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此皆消渴病也;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有油者,此消中病也;三渴而饮水不能多,小便数,阴痿弱,但腿肿,脚先瘦小,此肾消病也”。明确指出:消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消渴病表现为多饮、多尿、尿有甜味,即现代医学的糖尿病。消中病表现为多食、不渴、尿中有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糜尿。而肾消病实际上是糖尿病并发症阶段的表现,糖尿病肾病、阳痿、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并存。但在祖国医学文献中也有消证、渴证、三消等称谓。

从字意来分析,《说文解字病疏下》指出:消是想饮水的意思,《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指出:消指消化,善消水谷。可见“消渴”一词概括了糖尿病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的典型症状。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儒门事亲》更指出:消是消灼,是火烧的意思;明代医家张介宾《景岳全书》指出消是消烁、消耗的意思。可见消渴病名还揭示了糖尿病的基本发病机理和基本发展趋势。也就是消渴病是由于内热伤阴耗气所引起;消渴病日久,邪热伤阴耗气,消耗人体精气,可致人虚损,不仅令人疲乏、消瘦,最终更可导致多系统多脏器的并发症。

对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体质因素加以饮食失节、情志失调、高年劳倦、外感邪毒、药石所伤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主要病位在脾胃肝肾,兼及他脏。热伤气阴是贯穿其发病始终的基本病机。

应该指出的是,糖尿病的邪热,实际上并不限于燥热,还常常表现为胃肠结热、脾胃湿热、肝经郁热以及瘀热、痰火等,诸种邪热伤阴耗气,则成气阴两虚证。日久阴损及阳,更表现为阴阳俱虚之证。

糖尿病常见阴虚、气虚、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俱虚,正虚之下,就容易受邪,或内生邪毒,于是就可以合并疮疖、癣疾、喘嗽、肺痨、淋浊等多种感染性疾病;阴虚燥热,燥热化生浊毒、阴竭液脱,气脱亡阳,可成呕逆、神昏、厥脱危候,即现代医学的酮症酸中毒等。

糖尿病是典型的慢性病,邪热内伤,气阴不足,气虚帅血无力,阴虚液竭,阴阳俱虚,血脉失于温通,均可成血瘀,热结、气滞、痰湿,也可致瘀,所以血瘀证非常多见。久病入络,痰热郁瘀互结,在络脉形成“微型癥瘕”,则变生百症。或为胸痹心痛;或为中风痿痹,或为水肿关格,或为内障目盲,发生心、脑、肾、眼底、足等多种血管神经并发症。另外,糖尿病是典型的慢性病,久病多瘀,久病入络,络脉瘀结,常可发生胸痹心痛、中风痴呆、水肿关格、肢体麻木疼痛、视瞻昏渺等多种并发症。

就糖尿病的易发人群来说,临床观察发现:阳明胃热体质、少阴肾虚体质、少阳肝郁体质、厥阴阴虚肝旺体质、太阴脾虚体质之人均可发病,其中尤以阳明胃热和少阴阴虚体质最容易发病。

阳明体质之人,胃气盛,食欲好,长期操劳,阳气弛张,加以过食肥甘醇酒,辛辣香燥,煎炸烧烤,可内生湿热、痰火,或成胃肠结热、脾胃湿热,从而诱发糖尿病。

少阴阴虚体质之人,多体形瘦长,多见于脑力劳动者,阴偏虚,火相对就偏旺,或见于老年人,高年体虚,如果再加以劳倦过度,劳心思虑过度,五志化火,伤阴耗气,或房事不节,更伤肾精,“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则可以发生糖尿病。

厥阴肝旺体质之人,性急易怒,少阳气郁体质之人,喜欢生闷气,若遇到工作压力,同行竞争,情绪不好,心情抑郁,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则郁怒伤肝,可以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或气郁基础上,内生痰火,郁热、痰火,伤阴耗气,就会引发糖尿病。

太阴脾虚之人,多见于体形虚胖,饭量不大,但体重超重,脾虚,水湿运化就会发生障碍,如果再加上生活方式不注意,过多地摄入高脂蛋白食品,醇酒厚味,就会内生痰湿、湿热、痰火等,湿热、痰火进一步伤阴耗气,也会引发糖尿病。

除此之外,外感邪毒如风热外犯,或外感温热毒邪,也就是一般说的病毒感染之类,可直接伤阴耗气,引发1型糖尿病。其他,如药石所伤,古代人喜欢服用五石散之类的壮阳药,现代人治病常用的类固醇激素等,按照中医的说法,其性药石燥烈,很容易伤阴劫液,导致药物性高血糖。

中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