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镇西:教师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昵称815848 2016-10-15


“人类灵魂工程师”据说原是斯大林对作家的称呼(参见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辨》),后来加里宁将其移用于教师身上,于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便成了教师特定的称谓。


刚参加工作时,我曾为自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而自豪。我甚至觉得,“人类”、“灵魂”、“工程师”,由这三个词语组成的称呼是多么气势恢宏而富有诗意啊!青年时代的我,曾多次在写有关教育的文章时,使用这个短语:“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使命”“人类灵魂工程师不能没有自己的灵魂”等等,那时候,只要一提起这个短语,一种真诚的庄严感便会油然而生。


然而现在,我对这个称呼产生了怀疑。


“怀疑”是从我无法保证自己灵魂的纯洁和高尚而产生的苦恼开始的。比如说,我刚参加工作就忍不住对学生大动拳脚,如此修养当然是有愧于“灵魂工程师”称号的;又比如,有时学生对我提意见,我明知自己错了,却为了面子而“机智”地强词夺理,这样的虚荣心难道是“灵魂工程师”应该有的吗?再比如,我曾奉命动员学生为学校捐献图书,可我自己却很不情愿地只捐了很少很少的书,如此道貌岸然怎配当“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虽然这时候我往往后悔不迭,惭愧不已,但对当好“人类灵魂工程师”我是越来越不自信了。


相比之下,需要我“塑造灵魂”的学生在许多方面却比我高尚。我打了他们,他们真诚地原谅了我,照样尊敬我;面对老师的批评,学生从来都是诚恳认错,即使暂时想不通,也绝不会像我一样强词夺理;我叫他们捐书,有的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吃早点,而省下钱买来新书捐给学校……我常常感到:比起学生那一颗颗晶莹的童心,自己的一颗所谓“成熟”的心其实早已锈迹斑斑了。


这样一想,我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说法就愈加怀疑了。在我看来,“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命题至少包含三点谬误:第一,教师的灵魂肯定是比学生高尚,(否则怎么可能当“灵魂工程师”呢?)第二,学生的灵魂肯定不如教师,(否则干吗还需要“灵魂工程师”呢?)第三,学生的“灵魂”是可以被“工程师”随心所欲地“塑造”的。


教师的灵魂真的就比学生高尚?我前面所举的例子已经对此作了否定。传统教育习惯于把教师奉为道德圣人,但教师又不可能是道德圣人,于是,教育的虚伪就产生了。是的,就知识、能力、阅历等等而言,教师一般来说在学生之上——当然,这个问题也不能绝对,特别是在信息时代,许多时候教师在有些方面的知识可能还得向学生请教;但就道德而言,却很难说学生不如教师。须知“人之初,性本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过程并不是给学生外加“美好道德”而是让学生尽可能保持童心的过程。儿童的心灵比成人纯洁,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还是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包括有缺点的学生),都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


至于学生的灵魂可不可以“塑造”,我想,在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走向民主与科学的今天,什么都是可以塑造的,惟有人的灵魂——即人的精神和个性是不能“塑造”的!“塑造”的前提是要有模式的,根据模式塑造出来的“灵魂”是否还属于学生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是否还有真正的生命?那段并不遥远的“八亿人民只有一个脑袋”的历史,已经对此作出了回答。


应该肯定,历史地看“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命题,它有着积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它强调了教师育人的使命感,无数优秀教师正是以此严于律己,不断攀登着人格的高峰。当然,教育者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本身是没有错的。但这应该是一个贯穿终生的动态的追求过程,而不是意味着教育者已经达到了很高的人格境界。我们承认教师不是完人,承认教师在许多方面不如我们的学生,这并不是降低了教育者对自己的人格要求,恰恰相反,只有教育者随时随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真正有利于教师的不断完善。同样,我们承认学生在许多方面——首先在道德方面在我们教师之上,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放弃了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学生童心的保持,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但这种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再明确一点说,就是民主的教育,就是教师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学生。


由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和学生共同成长”,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教育走向民主化所不可缺少的思想革命。这场革命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被陶行知先生呼唤过:“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陶行知教育文选》)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告诫青年教师:“只有当教师在共同活动中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强制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们的特性、意向和需求。”(《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向学生学习,就是还教师以真实,给教育以诚实。当我们在学生面前不再是神而还原为质朴、真诚但不乏缺点的人时,学生更会把我们当做可以信任可以亲近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所谓“还教育以诚实”,就是面对现实中弥漫的教育虚假,教育者以自身的诚实一方面消解着虚假教育的负面影响,同时又以诚实培养着诚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己不相信的绝不教给学生,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向学生学习,即使从教育的角度看也是对学生最有效的教育。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什么叫“人无完人”,什么叫“知错就改”,什么叫“见贤思齐焉”……教育者对自己错误的真诚追悔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将感染着激励着学生在人生的路上不断战胜自我,一步步走向卓越。


我不同意“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说法,并不意味着我反对教育者应有崇高的使命感,而是主张将我们的心灵融进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让我们的教育有更多的民主,更多的平等,更多的科学,更多的个性!——这是时代的呼唤,因为这是使我们的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希望之所在。

 

2000年5月2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