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大毒王,半数归澳。为何澳大利亚毒物如此之多?

 方远图书馆 2016-10-15
在综合了世界多数学者的意见后,美国《世界野生生物杂志》评选出了“世界十大毒王”。不过,在这份名单中,我们可以发现,澳大利亚本土生物占了半数之多,更是囊括了前三:


  第一名澳洲方水母


  第二名澳洲艾基特林海蛇


  第三名鱼澳洲蓝环章

  此三者均可使人几十秒之内毙命。

  不过,为何澳大利亚的毒物如此之多?

  我想,这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奇葩的地理;第二,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各位看官莫急,且听我一一道来。

  通过空间站拍摄的夜晚澳大利亚灯光图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夜晚的灯光主要集中在狭窄的东南沿海。而庞大的西澳大利亚内陆却罕见人烟。


  这主要是一个山脉——大分水岭。顾名思义,这个纵贯澳大利亚南北的山脉,阻挡了来自赤道的暖流带来的水汽的西进。从而使广袤的西澳大利亚成为了连片的荒漠和草原。


  地广人稀,屁毛不长。

  正是因为这个大分水岭,造就了东西澳大利亚两个极端的环境——雨林VS荒原。

  在东澳大利亚的雨林,物种繁茂,自然,除了人类这种自带光环的物种外,其余的物种想要避免被吃,“有毒”自然就是最好的办法。那些变异出毒素的生物的存活率就明显提高,即便是猎食者抗毒能力也随之提高,但同时也会激发更多物种走向“有毒”——这里有毒的多为植物。


  而在西澳大利亚的荒原,情况则截然相反。此处有毒的多为动物,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你一次性攻击没有让猎物失去反抗能力,那么,你就会是猎物。而那边的植物反而很多要靠动物去传种。


  而且澳大利亚长期的与世隔绝也加剧了这种情况。就像美洲土著中曾肆虐欧洲病毒一样。

  所以在英文中,有两个词汇分别描述澳大利亚西东地区的“有毒”情况:

  一是venom,是代表它吃你,你挂掉的一类;二是poison,是代表你吃它,你死的一类。

  “有毒”的概念往往是后者。

  而至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呢,主要是因为,这两个词在汉语中都叫“有毒”,所以一统计,澳大利亚就没跑了。


  就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