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辅导|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详解(上)

 山湖微波 2016-10-15



高考辅导|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详解(上)

 

成都武侯高中  关志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一、描写的技巧

 

描写是进行绘声绘色绘形的描画和摹写的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能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的表达效果。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烘托)

根据描写的角度和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直接描写,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从侧面描写,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描写美丽的荷花靠向采莲女脸边,在脸两边开放,从而写出人面荷花相映红的采莲女子的美,其描写角度极好。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诗人同样选择巧妙的侧面描写角度,以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也是以兄弟们登高清点人数,对少的那人的思念,来抒写自己对众兄弟的思念。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杜甫《月夜》

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②云鬟:妇女的鬓发。③清辉:指月光。④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⑤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至德元年(756)八月太子(肃宗)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半途被叛军掳至长安。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鄜州的妻子。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此诗的突出特点在于诗人本意是要表达自己望月怀妻,抒发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但却用曲笔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让思念从彼岸飞来,愈见得杜甫的思念之深切。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朦胧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绵长的深情、时空的转移和卓越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诗成为杜甫五律中最杰出的代表,也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年以来望月怀人的典范。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  雪》(白居易)

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它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丝雕琢和安排的痕迹。这正是白体特有的风格。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唐·刘禹锡)

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2.细节描写(工笔细描)和白描

按描写的文笔来分,描写又可以分为细节描写和白描,细描指采用工整的细腻的笔法,把描摹对象纤毫必现的绘画出来,笔法细腻,形象丰满。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着的效果。

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如元稹的小诗《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喝叹有情(纪昀)。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各显其妙:

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张佑《咏内人》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欣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皆以陆为名。

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     

城南倒社下湖忙,阿老龙钟七十强。犹有嫁时尘埃镜,东涂西抹不成妆。陆游《阿老》      

李端的《听筝》,以时时误拂弦的细节,传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情态;张佑的《咏内人》,以剔开红焰救飞蛾的细节,表现了宫女幽居深宫的哀怨;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陆游的两首小诗,运用细节使诗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息,大有奇趣;特别是张籍的《秋思》,运用细节描写,更是平中见奇,有点铁成金之妙。《秋思》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秋思》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行又发封是人物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体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工夫。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温庭筠) 

问: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灸人口的名句。它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它集中地表现了什么内容?怎样表现的?

这句诗的语言结构特点是纯用名词组合(即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3.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柳宗元唐德宗贞元进士,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署员外郎。宪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受到打击而失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改柳州刺史。四年后,死于柳州。他以名进士而为御史,很想有所建树,也为王叔文所赏识。失败后,两贬边州,对他思想上创作上都起过激发作用。当他将贬柳州时,刘禹锡也将贬播州(今贵州遵义市),他因与禹锡是同年及第,又看到刘母在堂,一去势将母子永诀,便要求对调。后来大臣也为禹锡申请,遂改任连州。  这是一首极具意境的小诗绝唱。诗人写一位在雪野江畔独自垂钓的老渔翁,实则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写照。其真实用意是以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比喻作者自己高洁不俗、傲岸独立的人格形象。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主要是环境气氛的烘托写得十分出色。如前两句,前句在鸟飞绝三字中藏有一个字,为何连一只飞鸟的踪影都见不到,因为下了大雪。后句在人踪灭三字中也藏有一个字,为何连一个行人的足迹都见不到,也因为是下大雪的缘故。所以前两句除了写雪还是写雪,而且再加上千山万径的夸张,可见这天地之间到处都是茫茫大雪。三句作者将写景转换到景中的人,写一位正在垂钓的老渔公,但句首用了一个字,下面四句句首又用一个字,两字相连便成为孤独,加上寒江雪三字既为直接点题,又是前四句环境气氛描写的总汇。至此这位老渔翁身边的氛围可谓已被烘染尽致,即是天寒又地冻,一片肃杀、冷清的孤寂的景象包围着他。然而这位老人却如此镇定自若、不慎严寒,可见他有着那么坚强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信念,所有这一切精神力量又尽在诗人所落笔的独钓两字中被体现出来了。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前冠之以数量词”“,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另外,本诗组词精炼,寒江雪三字容量极大,何谓寒江雪,即除了这一条流淌着寒水的大江之外,四周的田野、山峦和堤岸一片银白,均是积雪。然而诗人只用三字就能予以综合概括,这不能不说是高手所为。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由诸葛亮的祠堂写到这位蜀汉贤相的一生事业。其颈联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之所以显得格外厚重,就是因为它所包容的内容异常丰富: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对》,后一句,抵得两篇《出师表》;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他与先主刘玄德的君臣遇合,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他治蜀的政绩和北伐的功业;天下计言其宏图,老臣心表其忠贞;……。老杜以外,哪个诗人曾有过这样的笔力?类似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4.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化静为动)描写景物还应该注意从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左右、点面、正侧、动静、虚实、明暗、听觉、嗅觉等多角度描写。

1)观察角度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的第一句从仰视的角度写,第二句从俯视的角度写,这两句诗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苏轼《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在描写紧十八盘时,运用的便是这种手法:远眺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仰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近看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俯视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2)色彩渲染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绿水比美,红掌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3)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诗词如书画,既讲究虚实相生,也追求动静相谐。动即运动,静即静止,静止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运动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二者结合则能相得益彰,形成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①以静衬动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三句都直接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惟第二句则从静态的角度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瀑布倾泻喷涌的动态之美,尤其是动词字更为传神,偌大的瀑布,谁能有这样的伟力将它挂起呢?显然,这正是化动为静带来的奇效,远远望去,那倾泻的瀑布不正像一条巨幅的白练挂在山间吗?真可谓以静衬动,一字居要,更显瀑布之冲天直下的动感和气势。

②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颔联上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下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王籍)

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本篇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用一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象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创新。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  柴》(唐·王维)

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棹歌:渔民的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开时下的雨。

诗歌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景色和渔民捕鱼的心态。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一个字,令人觉得春寒犹在,一个字,使人感到月夜的静寂。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出自文人笔下。三、四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上下两联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也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夜江边休闲式的捕鱼图。清爽的凉月,雨后的山色,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跃然纸上。全诗空灵明快,情景交融,加之民歌的韵致,读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宛若一幅佳画,一支妙曲。结句最为生动传神,是画龙点睛的精彩之笔。作者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③以动衬动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苏轼《江上看山》

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④动静互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词的上阕着重于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上阕对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字、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丰富的。

 

 

二、抒情的技巧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即事抒怀,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喜怒的一种抒情方式,诗人在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尤见其豪爽与飘逸之风。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狂放得意这情溢于言表。再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赠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份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借古抒怀、用典抒情、叙事抒情等)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从军北征》李益

首句勾画了一支远征军队活动的广阔背景: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阔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难》及一个字,丰富了首句的内涵。而笛声的哀怨与环境的荒凉,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怅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动作。士兵们在月光中望什么?也许是遥望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是望着笛声传来的方向,也许他们相对而视,热泪夺眶而出……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双调]  清江引·秋怀   (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唐·杜甫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张继

  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华兹华斯在《两个四月的早上》这首诗里讲他和他的朋友马修在四月的一个早上一同到LU里去玩。那天是大好春光,艳阳普照,芳草和流水使人欢喜,但是马修停下来叹息。华兹华斯觉得在春光明媚的时刻到野外散步很愉快,问马修为什么叹息。马修盯着东边的山顶看,然后说,这么好的天气,这仫美的云彩,使他回忆起整整三十年前的一天来。三十年旧,天气和现在一样好,云彩和现在一样美,他拿了钓竿,阳教堂墓地,到他女儿的坟头去看看。他女儿爱玛还不到 十九岁,她长得很可爱,全村的人都喜欢她,而且她唱歌唱得象夜莺一样好听。但是她已躺在墓地里。那天马修看了他女儿的坟墓出来,在墓地一棵紫杉的旁边,看见一个面颊红润的女孩,她眉目秀美,头发上还有露水,正挽着一只篮子,轻快地走路。马修说:我苦痛地叹息,情不自禁。我对她看了又看,但不想把她当我的亲人\\自己的女儿去世,别人的女儿再好也不能代替。诗中哀伤女儿去世,而写艳阳天,芳草流水和美丽的云彩,这是情景反衬。在大好的春光下回想哀伤的事,增加了他的悲哀。面对着欢乐的景物,诗人觉得愈加悲哀。这是以乐景反衬哀景。  

  《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令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杜甫)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韦庄《题金陵图》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 317-589)。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本文来自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转载保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