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场 | “GQ 中国男装日”顺利落幕,笑到最后的获胜设计师是...?

 【点石成金】 2016-10-15



━━━━━


不好意思,目前 GQ 也不知道最终结果。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从设计师展出的时装与作秀创意,到今天众多现场观众乃至评审团的反应来看,这都是一次让圈中人 high 起来了的成功尝试。虽然这只是 GQ 在这季时装周参与的其中一个环节,但联手 Labelhood 的“GQ 中国男装日”首战告捷,足以振奋人心。


没法到现场感受时装,以及围观评委之一“表姐”刘雯在场外引起的人潮?太可惜了。但还好我们记录下了精彩的活动现场,并且请到了设计师们介绍自己的作品,以及决定赛果的评审、GQ 编辑们的精彩点评。


虽是自家“亲生”的活动,但不代表我们对设计师、对创意的要求会有所降低。事实上,对这些有可能改变中国未来男装走向的新生代设计师,评委们给出鼓励之余,提建议也是一针见血——爱 Ta,就该不留情面!


看完后你也和 GQ 说一说,谁是你心目中的 No. 1?


━━━━━


天桥如战场


这一天,Labelhood 的会场豪气地在外滩边上延伸了整整一条街——角逐“GQ Presents”伦敦办秀机会的6组竞赛设计师在中实大厦、联合教堂两个走秀会场里轮番上演 T 台战,而这两个地点之间则在真光大楼、协进大楼、哈密大楼分布列设置了数个静态展展厅,以及 Labelhood 的创意 pop-up store,组成了可能是全上海型人潮人时装人密度最高的一条街。


Hiuman


设计师说:我是广东人,香港文化从小影响着我,长大后更常去香港的街头游荡——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正从我的故乡流失的东西。所以,这次的设计全部来自于街头,有关东方所理解的“市井”:格子元素体现了香港城市化给我的密集感,秀场中许许多多的角色则呈现了国际化香港的街头人群;还有格子布上的“重庆大厦”,它本身就具有社会文化学意义,也是我们在用很 slogan 的方式在试图呈现一个更浓缩的香港。




评委  GQ 时装总监、GQ Style 编辑总监 崔丹:

Hilman 之前比较 Zen 也比较仙,但这季做得更加 urban 了服装上松弛,但有商业可塑性。对香港的追忆主题是个时代符号,有趣,做到了作为设计师自己的自我认同。唯一是秀到后面有点拖沓,导致一点煽情,但综合来说是她创造出的一个新界面,非常好。


评委 栋梁联合创始人 Tasha:

我觉得 Hiuman 对于这个系列投入了很多的感情,就像是广东话是他的母语,在那样一个环境下长大的,让我很高兴的是一个设计师从自己的根源去思考。




评委 著名时装人 林剑:

Hiuman 可能是我在今天为止看到之后感受最多的,因为毕竟以前看过她别的一些 show——从前更先锋一点,这次有很多市井气息,变化还是很大的。看一个设计师看一季,肯定是不够的,肯定要有一个持续的关注度,设计师应该要有一个持续发布的习惯,可以看到他的发展潜力和进步。需要在拉到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面去综合考量一个设计师。


评委 设计师 王一扬:

对比她以前的东西,我觉得她还是在进步的,有所进展。整体上也比较轻松实穿。




GQ 时装编辑 George:

秀的表现形式很不错,氛围和模特的表演都展现出了迷失香港街头的意境。香港对于我们新一代内陆人来说,都多少带着有一种王家卫情节,再加上被被选作配乐的九十年代粤语老歌,这些都是设计师对香港文化的一种致敬。


GQ资深时装编辑 Ruiqi Wu:

造型方面很棒,还借鉴到了将很多在港印度人的穿法,我个人很喜欢蓝色印字短袖。


Wan Hung


设计师说:在国外,男装周、男装文化的发展更成熟,而我很有幸参与到开拓、加速国内发展的进程中来。其实国内消费者的审美观是很好的,只是有时羞于表达自我,我希望大家能够不要害怕穿着色彩鲜艳的服饰,尽情地表达自己。我觉得设计师的成功与否在于你做的是不是开心,仅此而已,与销量无关。




评委  GQ 时装总监、GQ Style 编辑总监 崔丹:

我了解 Wan 的审美系统、他产品的开发方式和品牌的界定,自成一派,自信地针对一个精准市场。虽然这次 presentation 的形态略混乱、可以更 focus 一点,但我知道他已经有成熟的商业界面,我很自信他在这方面的潜力。这种多样性,也是这次 GQ 一日的趣味所在吧。


评委 栋梁联合创始人 Tasha:

很轻松,很愉悦,跟他本身是年轻设计师有关。这是一个来自海南的男生,这次我也很高兴他用海南作为他的 inspiration,又是放入自己个人的一些特色的,没有走那种非常夸张的大廓形的路线,总体上很 wearable。




评委 著名时装人 林剑:

我现在发现,大家做男装可能有这么一个趋势,包括设计的手法在内,很多都是用女装的方式在做。对于男装,我的期待并不是廓形、流行元素这种小东西,而更注重材质等比较扎实的东西。Wan Hung 对我来讲稍微轻了一点,缺一些硬菜,但毕竟(系列灵感来自)海南的春夏系列,所以沙滩、短打的东西会多一点。




GQ 资深时装编辑 Dede:

Wan 是一个追求展示自我的年轻人——青春洋溢的男孩穿着色彩鲜艳的印花衫在海滩漫步,配合轻柔的音乐,在秀场中展示出海滩边悠闲的慢生活。


Chen Peng


设计师说: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说,创立个人品牌太难了——那么这个系列就代表了我在思考里的一种挣扎、一个状态,不上浮,就会下沉。这次 Labelhood 上的展示机会不仅关于衣服,更帮助我去做了整个 image 的呈现。




评委  GQ 时装总监、GQ Style 编辑总监 崔丹:

说实话,这场戏有点用力过猛,但伦敦派玩的画面总是狠的。服装上把他自己有成绩的 signature 根据新故事从新拓展,做出了新 step,整体形象上有自己的把控,努力,值得鼓励。


评委 栋梁联合创始人 Tasha:

他在六位设计师中算是很大胆的,他的整个秀的形式是实验性的,你能看到他很无谓在探索他品牌的形象的,我们能够看到这种很表演性的风格是很有趣的。




评审 设计师 Uma:

我觉得 Chen Peng 这个系列特别有力量,并且能够看出他们新一代设计师的活力:用色大胆,细节出色。当其中一个模特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就看到那一件设计的侧面裁剪特别好看,细节也到位。再加上配饰的还融入,整个 look 就看起来很是丰富有趣。同时,他们的呈现方式在娱乐性中带着概念,穿插了舞蹈、图像,就是在把这个时代很敏感的那一部分完整地放在设计和表现方式上了,全方位地输送给了与(设计师)他们同龄、同年代的年轻人。


但是,我觉得 look 的数量有点少。如果他能找到自己在设计思路、设计与商业上的平衡点。就可以做出更多的 look 来,比如如果用一些很基本的颜色,就在市场上可能有更高的接触度。




评委 著名时装人 林剑:

Chen Peng 是“劲儿劲儿”的,但是还是会有很重的学生气——更多的是概念性的东西,但是对男装的想象不会光是一个概念。跟女装相比,男装更需要在实际和概念中找到一个平衡和角度。当然,这也可能是 Chen Peng 第一次做,我不知道他在未来的做延伸、衍生时的可能性,不知道当衍生到世界产品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做,这个其实还希望能多看几期吧。


GQ 时装造型副总监Jojo :

形式感很好,看得出来他的作秀思维是很国际化的,但是内容有点跟不上形式。


Staffonly


设计师说:我们想突出一种宗教的氛围感——一个小的年轻人团体总有着自己的、也许不期待被公众所理解的游戏规则和生活方式,试图找寻一种自己的认同感。至于衣服本身,我们从英国60年代末的地下文化“四重人格”出发,加入安非他命的图腾等等,再做延伸,为它做了一种宗教感的提升,像是 cult 式的小团体狂欢。




评委  GQ 时装总监、GQ Style 编辑总监 崔丹:

蛮 impact 的一场秀,我觉得这两个女生已经准备好了,作为独立设计师的程度成熟得几乎让我匪夷所思。早前接触时就感受到她们这一代新设计师在新媒体的里面、在画面和包装上的领悟,这成为了他们割舍不了的一部分,也启发了我这次的评判标准——不只是衣服,还包括展示的手法和风格,因为从中能看出背后品牌的精准性和市场调性。我很看好她们。


评委 栋梁联合创始人 Tasha:

这场秀我看的非常高兴,这两个女生在驾驭男装上面有很清晰的方向,他们的秀在今天的表现形象上是极其出色的,这种男孩子的形象的强调,我觉得跟其他设计师都不太一样的,把这种有 attitude 的方式表现出来,很惊喜。




评委 著名时装人 林剑:

相对其他几个品牌,Staffonly 的单品更好一点,概念也比较强。只是她们可能需要做点减法,因为她们现在的想法也许太多了一些,用力稍微有点猛,稍微有点没那么自然,但是单品本身拆开来看的话,还蛮实穿的。它整体的成熟度,相对比其他几个会高一些。


评委 设计师 王一扬:

完成度相对较高,尤其是配饰的作用明显。造型感之外,它背后还有一个形象在,这个形象相对来说又是比较清晰的。


GQ 时装造型副总监 Jojo :

造型上过火了一点,但是概念很清晰,他们用年轻人的方式来呈现这种酷,跟我在 showroom 里看到的很不一样, 那么,这场秀的目的就达到了。




Junwei Lin


设计师说:我从个人经历与情感出发,讲了“破碎的浪漫主义”,即青春期的过渡——在那时的自我认识里,人慢慢地面对现实,犹如重组和结构,而这也正是我们在这次服装中运用到的手法。我的灵感还来自于日本的高中生,他们从穿着正式校服的高中生,到把校服改短、变成暴走族的过程就好像青春一样,从完整走向破碎。


对于独立设计师品牌来说,有媒体的参与十分重要。毕竟媒体经历过这些事,经验丰富,有了媒体的指向,就等于说有人推了你一把,让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评委  GQ 时装总监、GQ Style 编辑总监 崔丹:

初次接触觉得这个小女孩很单纯,但秀还是很 impressive。这种“青春的阵痛”有些东伦敦气息,但对青春的揣摩很细节化——当看到男模脖子上的吻痕时,我“嘿”地觉得,她在画面构造上还是很有建树的,而且虽然是最后一个确定进入的但完成度非常高。独立设计师的脉络、综合度,让我相信在这个阶段,设计师的新标准该是 creative director,而不仅仅是 designer。


评委 栋梁联合创始人 Tasha:

她是这次唯一一个没有毕业的设计师,所以当时选择他我们的确是冒了风险的,但事实证明我们选对人了。作为一个学生并不简单,概念又很完整,你会觉得会被 touched,很 sentimental。




评委 GQ Asia Pacific Editorial Director Grant Pearce:

我觉得这场秀开始得很好,后半部分变得有点太复杂了——模特们把衣服脱下又穿上,但因为衣服本身质地较硬、不易穿脱,所以说从商业上考虑,这样在买手面前这样演示不是特别合适;作品本身也有很多复杂构造和零碎细节,在量产的质量控制上比较困难。她的作品让我想起了早期的 Gaultier,当然他控制这些细节的手法是更为伶俐的,但无论如何,我觉得设计师非常努力地在尝试。




Pronounce


设计师说:整个衣服的概念是 slow down,我们认为 slow is the new fast。比如,服装的细节构造上有很多扣袢、小扣子,你要在穿衣的时候一个个扣上,这就是一个慢慢体会衣物的过程。质地上,很多天然纤维之外,我们还用了很多乳胶和塑料来带出一种冲击,像一种相向的、反面的结合。




评委 GQ 时装总监、GQ Style 编辑总监 崔丹:

我提前到 studio 探访过了,当时感觉设计师的能量已经不少,四两拨千斤式的,但依然让我出乎意料。我当时提议做个更小体量、更艺术化的体现,但他们在秀的形态上还是自我发挥了,这些东伦敦体系的创意人对解构、大轮廓这些元素有共性,但他们在完成度上非常丰富,让人关注到“衣服”这个事情,而且他们在 styling 上放得松弛,让人印象深刻,非常有潜质。王一扬完秀后马上跟我说了,我投下这一票。




评委栋梁联合创始人 Tasha:

事实上 Pronounce 的系列已经在店铺里售卖了,而且在没有人在知道这群设计组合的情况下,它的销售是很好的。整场秀的完整度真的非常好,模特的选择也非常棒,有的痞气有的柔软,但是都和 Pronounce 都契合了。


评委 GQ Asia Pacific Editorial Director Grant Pearce:

这场秀很精彩,我深深地觉得这个系列可以轻易地走进一间多品牌买手店或者百货公司——个人来说,我觉得这对设计师有潜质。这个系列比我预想的更为讨喜,工艺也很好,看起来质量不错,不会像个习作,总之就是完成度很高。




GQ 时装副总监 Anson:

这是一个完成度比较高的一个系列,从概念、秀场布置到音乐都是今天看到的系列里少有的,很多来自工装的元素被转换成设计上的有趣细节,比如那些用扣子拼接的风衣,借由扣子随意开或扣,让整体有了细节,加上一些运动感的布料使用,都很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look 套数有点重复。


━━━━━


不宁静的“静态展”


天桥幕布关上,6组竞赛组别的设计师轻松了一秒,此刻大概又开始紧张起来了——是的,他们都在期盼最后结果的公布。但这并不代表非竞赛环节的设计师就全程放松,为了给出一个最能表达设计哲学和最大化作品魅力的静态展,他们都不遗余力、“静”中发劲。

 


Sankuanz x Myge


Tasha 这样对 GQ 说:“崔丹给了我很多的鼓励,这样一个合作和 GQ 一起做,的确是为了明年的 GQ Presents 项目,但这不是一个目的,这个是一个结果。”我们想让每一个来的人都觉得是有所收获的,不管是为他准备的时间,还是从观众当中得到的 feedback,所以有一些人他们不进入到竞赛单元,或者他们的衣服不见得是要用 presentation 的形式展现,但是是很值得被看到的。


比如她口中的上官喆,这次延续和艺术家的合作,他本身已经被很多人知晓、在中国男装已经有代表性了,和中国市场的链接也非常深厚,但极具视觉冲击的创作图像依然让人过目难忘,另一边厢,林剑这样评价同样参与了非竞赛环节并与展出与 GQ 独家研发、在长作栋梁即看即买的设计师 Chuang Qu:“瞿创是一位相对来说特别的设计师,和年龄也有关,他毕竟也不是很年轻的设计师,也有很多对男装的思考。可能服装在表面上看相当朴素,但背后的工艺、对材料的追求等等其实都被带到了比较极致的程度——我个人更乐于见到这样的硬菜。现代大部分的时装类的媒体、社交媒体往往会把整个方向引到太过依赖于造型、廓形的方向之上,Chuang Qu 反而是这种不会在造型上面很出位、很壮观的,但如何透过一个简单单品看到在材质、工艺上的细微差别?我认为这才对男装的意义更大一点。”



Chuang Qu

 

与 Chuang Qu 在同一个 open space 中展出的 Sans Titre 的两位创意总监解释,其实他们非常惊讶能够参与到这次活动,因为正式来说这才只是第二季的Collection。“这次 GQ 以男装周的活动形式让设计师也能参与其中,对我们来说帮助很大。虽然我们目前还不急于将品牌商业化,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有更多的思考,将设计做得更好,把中西结合的 Gentleman 概念做得更丰满。”


Sans Titre

 

而派对女郎“兼设计师”Feng Chen Wang在音乐声中告诉 GQ:“有关 Labelhood 很好的一点是,不仅仅面向业内,而是许许多多的人都会来。上海是一个很新兴的市场,业内和观众都欢迎着新的设计,这令人激动。我们品牌也是崇尚随意自由,所以这回制作了一整天的 club,它在白天对大众全部开放,随意吃喝玩乐!”

 


Feng Chen Wang


━━━━━


透过 Roy 的镜头


气氛渐渐高涨起来了。GQ 请活跃在上海街头时装文化中的摄影师 Roy Zhang,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男装日这一天秀场内外的时髦人、时髦事。



 Hiuman 的香港街景

 


Junwei Lin 秀场上的出浴男孩

 

Prounce 混合了专业模特与“亲友团”素人的 casting

 


场外是老友见面的兴高采烈,但秀一开始,唐霜、刘雯、崔丹三位评委马上换上严肃又认真的 poker face

 


开秀前让 Grant 笑得像个孩子的,到底是什么有趣玩意儿?

 


在筹备自己时装秀的 Uma Wang 也抽空来到现场做评委

 


最后请收下评委老师林剑的一发犀利眼神。Attitude!


━━━━━

编辑、采访:Xiaobin He 整理、协力:Nirokita、Macy、Claire、Marc

摄影:朱骞团队(Presentation)、姚远(场地)、Roy Zhang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